本科生教育與
① 本科生教育
一、日常教學運行
(一)教學工作平穩有序
2012年全年開設課程總門數為1022門,其中春季學期474門,秋季學期548門。主講教師總人數為1108人,其中春季學期544人,秋季學期564人。教授授課250門,副教授授課494門,教授承擔本科課程占總課程數的24.46%。各學院為本科生上課的教授(60歲以下)為163人,佔60歲以下教授總數的95.88%。
在考試管理工作中,順利完成了各項考試安排,嚴格執行考試標准,嚴肅考風考紀,努力促進良好學風形成。
(二)學籍管理服務到位
截至2012年10月,共有在校本科生8395名。完成了2146名學生的電子注冊、2046名畢業生的審核、證書發放和注冊工作。411名學生獲得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段豐娟獲得北京市教委2012年度學籍學歷管理先進個人。
二、教學建設與改革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建設為龍頭,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內涵建設。在特色專業、精品課程、教學團隊、教學名師與精品教材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明確重點目標,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資助經費1000萬元。
(一)專業建設
2012年,學校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完成了本科新舊專業的對照整理工作,整理後學校共有49個本科專業。以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建設為契機,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石油工程、安全工程、測繪工程和土地資源管理等4個專業獲得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石油工程、安全工程和測繪工程等3個專業獲得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支持,材料科學與工程、地球物理學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3個專業獲得了校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支持。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期延長申請,這對於提高學校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校本科教育與國際工程教育接軌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材建設
學校積極進行教材建設,制定了教材建設管理辦法等綱領性文件,對教材管理、編寫、選用、評選等做出規定,從制度上保證了教材建設的有序進行和順利開展。2012年,學校共資助出版12本教材;立項8本教材;《基礎礦床學》(薛春紀)和《結晶學與礦物學》(李勝榮)2本教材獲得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
(三)課程建設
制定精品課程建設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走近地球》(顏丹平、程捷主講)和《玉雕與玉器》(郭穎、余曉艷主講)2門課程獲得教育部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第二批建設選題名單。
(四)教師教學能力建設
2012年,學校啟動首屆校級教學名師的評選,共評選出許虹、周訓和黃文輝等3名校級教學名師;推薦許虹和周訓2名教師參加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的評選,其中許虹獲得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稱號。與教學名師培養體系相銜接的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得到進一步深化。圓滿完成了第十二屆新教師上崗培訓活動,共有23名教師順利結業;根據新教師的培訓體會,編輯完成了第十二屆《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心得體會匯編》。啟動第十三屆新教師上崗培訓活動,共有27名教師參加本期培訓。22名從各學院(部)脫穎而出的青年教師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其中一等獎1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6人。
(五)教學研究與改革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教改項目的立項和教學成果的培育,「以立項促改革,以教改促成果」。2012年,學校共資助校級教改重點項目9項,一般項目36項,名師配套項目6項;在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中,共有3個專業綜合改革項目、5個教改項目、5個精品教材項目、2個教學名師項目、1個基地建設項目獲得支持。組織評選了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5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20項。
三、實踐教學
(一)實踐教學平台
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實驗室,學校不斷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完善實習經費管理辦法,為實踐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雲南有色資源集團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雲南有色資源集團、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獲國家級工程實踐中心建設項目。
(二)校外實習
校外實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學校每年集中安排低年級本科學生的校外實習任務。2012年,學校共有1272名學生赴北戴河進行地質認識實習,1070名學生赴周口店進行地質教學實習,另外還接待了青海大學80餘名師生和內蒙古農業大學30餘名師生在周口店的地質實習。學校長期以來依託自身優勢資源強化國際合作,跨境地質實習逐步形成規模,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2012年,學校共安排33名學生赴韓國、越南、納米比亞和中國台灣等地進行跨境地質實習和交流,同時接待了40餘名來自韓國、越南、納米比亞、俄羅斯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學校交流並在北京周邊進行地質實習。
(三)學科競賽
為進一步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校持續加大對學科競賽的關注與投入。截至2012年12月16日,學校本科學生參加校級以上學科競賽26項,共獲校級以上獎勵(不含校級)187項。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學校共獲得3個單項一等獎,並獲團體一等獎。
(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學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的開展,投入專項經費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校整合優勢資源建設了7個校內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平台。2012年,共立項支持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57項,其中國家級150項,北京市級22項,校級185項,經費總額達237.35萬元。參加項目的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1篇。創新實驗項目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改革,加強了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畢業設計(論文)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大學四年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2012年,參加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應屆學生為1960人。畢業設計(論文)選題來自科研、教育、生產等方面,所佔比例分別為61.5%、9.1%和10.6%。指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師共50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指導教師比例為65.9%。在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評選中,共遴選出校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8篇。
四、教學質量監控
(一)教學質量監控
2012年,學校堅持執行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的期中教學質量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與院(部)溝通,在分析各院(部)檢查總結報告的基礎上,發出學期檢查通報,做到有安排、有總結、有提高。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聽課制度和學校、院(部)和教研室三級聽課制度,為教學管理部門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教學信息。
(二)教學督導工作
為了加強課堂教學工作,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根據本科教學督導組的職責和2012年度督導組的工作要點,全體督導員按既定分工范圍,以隨堂聽課為主,參與了各院(部)與本科教學相關的多項活動,累計聽課130多人次,抽查審核畢業論文130餘份,參加多次新教師培訓活動,發現和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與有關院(部)、教研室交換反映相關意見或建議,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系列評優
為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校組織完成2012年本科教學系列評優工作,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能源學院和珠寶學院3個學院獲得本科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獎;30名教師獲得「本科教學優秀獎」,其中一等獎8人,二等獎11人,三等獎11人。匯總3個先進管理單位的經驗總結和8名「本科教學優秀獎」一等獎獲得者的工作體會,編輯了《教學系列評優先進事跡匯編(十二)》。
(四)學生評教
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學校更加註重學生評教對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意義。2012年組織全校本科生對2012年春季學期和2012年秋季學期全體上課教師進行了網上評價,累計參評學生140604餘人次,學生參評率達到95.75%。根據學生評教數據以及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語進行整理分析,完成了2012年春季學期和2012年秋季學期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對暑期189名教師的實習、實驗課教學進行質量評價,完成了《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結果》。評價結果及時反饋至學院和教師本人,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
(五)基礎資料收集
學校重視基礎資料的收集和編輯工作,堅持翔實、客觀地記錄本科教學工作的基本情況和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果。完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教學基礎資料匯編》;完成並上報市教委《北京地區本科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狀態核心數據採集表》和《北京高等學校教育質量分析報告》;完成並上報教育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五、附錄
表1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新舊專業整理審核匯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中國地質大學年鑒.2013·北京
註:1.專業代碼後帶「W」的表示目錄外專業;
2.專業代碼後帶「Y」的表示引導性專業;
3.專業代碼後帶「*」的表示目錄內需一般控制設置的專業。
數據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關於報送現設本科專業整理結果的函》(中地大京函字〔2012〕123號)。
表2 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招生專業
續表
續表
註:1.專業代碼後帶「W」的表示目錄外專業;
2.專業代碼後帶「Y」的表示引導性專業;
3.專業代碼後帶「*」的表示目錄內需一般控制設置的專業。
表3 2012年全年開課情況
續表
表4 2012年在校生統計
續表
註: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5 2012年應屆本科生畢業、學位授予情況
續表
註: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6 2012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數據來源:《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科專業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2〕7號)。
表7 2012年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批准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
表8 2012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情況
數據來源:《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2011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結論及有效期延長申請審核結論的通知》(教高廳函〔2012〕5號)。
表9 2012年正式出版教材匯總表
表10 2012年教材立項匯總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評審結果的通知》(教發〔2012〕29號),表中註明「*」的項目為自籌經費項目。
表11 2012年國家級規劃教材匯總表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印發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1號)。
表12 2012年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選題名單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第二批建設選題名單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91號)。
表13 2012年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名單
數據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公布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京教高2012〕14號)。
表14 2012年校級教學名師獎名單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校級教學名師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中地大京發〔2012〕71號)。
表15 2012年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名單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表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教師和單位的決定》(中地大京發〔2012〕104號)。
表16 2012年校級教改項目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評審結果的通知》(教發〔2012〕29號),表中註明「*」的項目為自籌經費項目。
表17 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
續表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中地大京發〔2012〕89號。
表18 2012年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明細表
表19 2012年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開展「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11〕7號)及《教育部關於批准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
表20 2012年國家級工程實踐中心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等部門關於建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通知》(教高〔2012〕8號)文件。
② 如何提升本科生的教育質量
作為高等教育的兩個不同層次,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相互區別,各有特點,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目前高等教育在大規模擴招後,本科生生源質量相對降低,如何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高等教育改革中,利用研究生教育資源促進本科生教育,並提高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是熱點研究方向,相關研究在新增的碩士點授予單位具有重要意義。
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沒有高質量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很難達到應有的水平;同樣,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礎之上的更高層次教育,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又能對本科教育在創新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改革、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
1促進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創新人才的神聖職責。目前,從國家到地方政府,對本科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非常重視,教育部設立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江蘇省教育廳設立了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江蘇省大部分高校也都設立了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使本科生有充分的條件進行科研創新,接觸最前沿的科研信息。
以理工科學生為例,本科生在研究生的帶領下主動做一些創新創業項目,這使得本科生更加清楚自己在課堂學習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強了本科生對基礎知識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在第一課堂的學習中更加積極。
研究生參與到本科生「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研究生往往已經具備一定的科研經歷,對本領域的科研以及實驗操作比較熟悉,鼓勵高年級研究生做助理教師,加入到「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將他們已經具備的研究思維、研究方法運用到具體的項目指導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本科學生。
研究生參與到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選聘高年級研究生擔任本科生畢業論文的第二導師,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指導隊伍。首先,導師選定畢業論文題目,確定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然後,與本科生及指定的研究生,進行課題探討,將研究任務、操作能力培養、實驗指導等具體的指導工作交給研究生來完成。這種模式可以保障本科生在畢業論文環節中接受更多的實時指導。
本科生進入教師課題組進行科研創新活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新增碩士單位研究生數量不足的問題,增強各個課題組的力量。研究生對本科生研究工作的指導,也可以提升課題組的學習氛圍,還可以對研究生自身的知識,能力儲備有促進提升作用,形成本科生與研究生的良性循環,並使這種良好的氛圍得到傳承。
2促進本科課程體系改革
如果本科教育是基礎教育,那麼研究生教育就屬於科研創新教育。對於新增碩士培養單位,如何實現基礎教育和科研創新教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科高年級部分專業選修課程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實踐性和前瞻性,注重研究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培育。為了優化學校兩個層次教學資源配置,優化和完善教學體系,整合教學資源,也為了鼓勵學科交叉和強化部分研究生的基礎知識,可以貫通本科教學計劃與研究生培養方案,考慮構建本科生和碩士生共享課程,或者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本碩銜接課程」.這樣可以擴大本科生的知識面和實踐動手能力,還能促進本科生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科研動手能力的培養。
3促進本科學科建設
學科是高等學校事業發展的基礎,是高校的立足之本,同時也是高校競爭力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學科建設水平的高低不僅代表著高校辦學水平、培養質量,更決定著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高校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創辦自己的特色學科。研究生教育就是這種特色學科的集中體現,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為特色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研究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能有效提高高校的整體科學研究水平。作為導師的科研助手,接受導師教導的同時,自身在科研課題開展中也承擔重要任務,他們獲得的科研成果也是學校科研成果的重要組成。其次,研究生教育評估是學科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通過碩士生導師培訓、選拔、監督和評價制度促進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評估體系和質量監督運行機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4加強本科師資隊伍建設
研究生教育的關鍵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要想開展研究生教育,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生,就必須著力抓好師資隊伍建設。發展研究生教育對提高一個學校或學科的'師資隊伍水平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其高標准對研究生培養的師資隊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研究生教育是一種高層次、高水平的學歷教育和專業教育,教師必須達到一定學術水平,並通過培訓、選拔、監督和評價等制度才能成為一名研究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的遴選,做到能進能出,不搞「終身制」,可以進一步促進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激勵廣大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
同時,研究生教育也有利於學校的人才引進,很多高水平的人才把是否有碩士點作為選擇高校的條件之一。研究生教育形成的事業平台,已經成為吸引、留住高水平人才來校工作的主要因素,通過引進剛畢業的優秀研究生,充實學校現有的師資隊伍,使教師隊伍向年輕化、高學位化發展,解決教師隊伍斷層、短缺等問題,也為學科的發展儲備人才。
5結語
新增碩士單位的研究生教育,必將促進本科人才培養的質量;而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又將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研究氛圍。新增碩士單位的本科人才創新能力、課程體系、學科建設、師資隊伍都將在兩者的相互促進中得到發揚和提高。在高等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利用好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使兩者有機結合,全面促進學校的辦學層次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郭明,張金鳳,廖中武。研究生教育促進本科人才培養機制探析。高等農業教育,2009(6)66-71.
[2]劉國福,李慧,熊艷。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作用初探。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9):20-21.
[3]羅雲。論研究生教育在高校學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煤炭高等教育,2002(2):34-35.
[4]鄧軍。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中國地質教育,2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