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女博士於娟視頻
⑴ 她是「復旦大學老師」,因乳腺癌去世,寫了8萬字癌症日記,告誡所有人:一生要看透2件事
她是復旦大學老師於娟,因乳腺癌去世,寫了8萬字癌症日記,告誡所有人:一生要看透2件事
2011年4月19日,年僅33歲的復旦大學教師、海歸女博士於娟,因乳腺癌不幸離世。在她生命的最後階段,她以驚人的毅力書寫了8萬多字的癌症日記,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世人關於人生的兩個重要領悟。
一、健康才是人生的基石
於娟的癌症日記中,最震撼人心的莫過於她對健康的深刻反思。在確診癌症之前,於娟是一個典型的「拚命三郎」,她為了追求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她熬夜復習、工作,超負荷地做課題論文,飲食無節制,也缺乏運動。然而,這一切在癌症面前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於娟在日記中寫道:「直到生命的臨界點,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她用自己的生命代價,換來了對健康的重新認識。她希望人們能夠關注自己的健康,改變偏離生活的生活方式,減少應酬,少嗜煙嗜酒,分些時間給家人。
二、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除了健康,於娟在日記中還強調了與家人相處的重要性。她感慨道:「陪孩子長大,讓孩子有媽;陪父母老去,讓父母有女兒。只要健康,陪愛人蝸居也行。」這些樸素的話語,卻道出了人生最真摯的情感。
於娟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最牽掛的就是她的兒子、父母和老公。她深知,無論事業多麼成功,如果沒有家人的陪伴,那麼這一切都將失去意義。因此,她用自己的經歷告誡人們,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刻,不要讓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剝奪了與家人團聚的時光。
於娟的癌症日記與反思
於娟在確診癌症後,開始大量閱讀相關書籍,並與丈夫一起研究癌症的成因和治療方法。她發現,自己的癌症與長期熬夜、飲食無節制等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於是,她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在博客上記錄下了自己的抗癌歷程和感悟。
她的博客「於娟-活著就是王道」迅速走紅網路,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和共鳴。人們被她的堅強和樂觀所感動,更被她對健康和家庭的深刻認識所震撼。於娟用自己的生命代價,換來了無數人的警醒和反思。
圖片展示
結語
於娟的離世,是無數人心中的痛。然而,她留下的癌症日記和深刻反思,卻成為了無數人生命中的一盞明燈。她用自己的生命代價,告誡人們要珍惜健康、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願我們都能從於娟的經歷中汲取教訓,以更加健康、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⑵ 此生要完成——讀復旦女教師於娟的《此生未完成》有感
知道於娟老師,是因為鋪天蓋地的網路傳播,但是知道她的時候她已經不在人世了。生命的擺鍾永遠停止在了她33歲的年華。
於娟的社會身份是一名復旦大學的優秀青年教師、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挪威奧斯陸大學經濟學碩士、失學兒童自助者。而她的家庭角色是一對年邁夫婦的獨生女、當時還是一個兩歲半孩子的母親、一位中年男子的妻子和很多人的朋友。
這本書是她的生命日記,在她乳腺癌晚期萬般病痛折磨下,一個一個字敲打鍵盤為世人留下的文字,這是一個妻子、母親、女兒的生命日記。
這本書前半部分是關於她治療期間遇到的和所見所聞自己發現發病過程和確診直到反復治療的過程,用她的話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死裡逃生的過程。用後半部分描述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思考和回憶。
我一直覺得國人是有名校情節的,不僅僅是對名校學生的贊嘆,對名校任職的教師教授更是很有點骨子裡的崇拜。或者說,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從來是高看一眼。在人文發展歷史上,總有科舉考試,總有名人佳作流傳,總有科技發展來源於有學術能力的人,總能走哪裡都自帶光芒,何況還是復旦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
而正是這樣的情結,所以社會對於娟的關注會更高。她的文字更讓人有深思的能力。當這本書還沒正式發布的時候,曾有記者采訪於娟的時候問她最想要什麼,她的答案是:「我希望我兒子有媽媽,我的丈夫有妻子,我的父母有女兒」。就這三句話,聽到的人無不心酸難過。
書里有太多的話讓人覺得警醒而溫暖。她說:如果有時間就多陪陪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她說:有太多的計劃要完成,太多事情要應對,總覺得做好了手頭事情陪父母也來得及,現在想想不盡然,只有一天天的過才是一年,才是一輩子。她說:透過生死,你就會覺得名利權情都是虛無,首當其沖是名,就算名聲四海響徹雲霄也無非是一時的獵奇,你仍然是你,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別人在談論你的時候你忘記了你自己是誰而已。她說: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
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認清活著的意義?也許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有各自的理解,但是人生所有的願望總結起來無非是希望自己變的更好,過得更快樂。
讀這本書熱淚盈眶。感恩於娟老師在生命最悲苦最蒼涼的階段給世人留下了這樣的無畏布施和感悟生命的智慧。
健康活著就是王道。對家人,對愛人,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此生,她未完成。此生,她希望我們都要完成!
⑶ 復旦女博士於娟,不幸患癌,32歲臨終遺言:有3個簡單願望未完成
春秋冬夏,花落花開,世間萬物都有時間的期限。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最平凡、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的東西。
部分人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時間的寶貴和生命的意義,直到生命的最後才後悔不已,但這一切終將太晚。
放下貪婪和野心,學會知足,或許我們會活得更幸福。
有一名復旦女博士,用一生努力拚搏追求自己的抱負,卻換來癌症離世,生命盡頭才明白生命的意義,看透人生中的兩件事。
1978年,於娟出生在山東濟寧的一個普通家庭里,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父母從小就十分疼愛她,生活也是衣食無憂。
於娟從小就聰明好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交通大學工業外貿專業錄取。
但考上復旦一直是於娟的夢想,為了夢想,大學期間於娟依舊刻苦學習。
在大學里,於娟遇到了一個男孩兒趙斌元,趙斌元身上的活力和男孩子氣讓於娟為之著迷,趙斌元比於娟大6歲,各方面都十分優秀。
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人的好感逐漸上升,最終確立了戀愛關系。
大學畢業時,於娟參加了第一次考研,結果以失敗告終。
後來,於娟進了一家軟體公司上班,打算邊工作邊准備考研。
趙斌元畢業後選擇留在了上海交通大學任教,面對於娟的二戰考研,他選擇了支持,他不想讓於娟留下遺憾。
2000年,兩人登記結婚,為了在上海有一個家,兩人貸款買了房子。
2001年7月,於娟通過二戰,順利被復旦大學 社會 學院錄取。而為了碩博連讀,於娟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找課題、寫文章、參加各種社團活動。
2004年,學校給了於娟一個到挪威奧斯陸大學留學的機會,她不想錯失這個難得的機會,回家便和趙斌元商量,趙斌元知道於娟不會甘放棄這個機會,再一次支持於娟出國留學。
復旦博士學位畢業後,於娟留校當了一名老師。
2008年,於娟剖腹產生下了一個兒子,為了能夠更好地投身到教學任務中,還沒有到一歲於娟就給孩子斷了奶,她想在兩年之內當上副教授。
面對於娟的「不知足」,老天好像也要跟她開個玩笑。
2009年9月,於娟感覺自己腰經常痛,去醫院查也查不出病因,醫生也只是勸她讓她平時要注意休息。
12月底,於娟的腰疼於娟轉移為渾身疼,實在受不了的她在趙斌元的陪伴下去了醫院檢查,一去醫院,於娟直接進了急救室,在裡面一躺就是三天兩夜。
但奇怪的是,這次還是查不出病因,專家們針對於娟的病情做了開會討論,還邀請了醫院里各個部門的教授。
2010年1月2日,醫生最終確診為癌症,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骨髓,骨頭也出現了發黑,最多隻剩下2年多的時間。
趙斌元聽到醫院的診斷,當場懵了。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於娟會得癌症,而且已經是晚期。他此刻腦子一片空白,於娟才31歲,他們的孩子才2歲,這讓她無法面對。
趙斌元知道瞞不住於娟,最後還是將確診乳腺癌晚期的事情告訴了於娟,他要和她一起面對。
但此次於娟已經失去了做手術的機會,只能依靠化療和葯物維持生命。
每天2次的骨髓穿刺,14次的化療,讓於娟每天至少要嘔吐幾十次,甚至痛到暈厥。
同時,高昂的醫療費也壓得她們喘不過氣,2.5萬一支的針,21天就要注射一次;一萬多一盒的進口葯只夠吃一個療程。
為了給於娟治病,趙斌元賣掉了新房,老家的父母也把自己的老房賣掉了,一家人只能擠在一個出租房裡過日子。
很多網友在網上看到於娟的故事後,都無不感嘆,也表達了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看法。
有網友表示:
「人生意義,是認識了解自然世界本質,認清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最佳方式的選擇,達到物質與精神合理適度統一,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每個人的人生都在識人找人,找他人易,但人生認識,找自己太難,猶如尋天,但天其實就在自己心裡,每一個人心裡呀,匯集成大海,天意人心」。
也有網友表示:
「每一次的超負荷工作,都會在日後得到答案。人生路上慢慢地來,不要急著要答案。好好愛自己,事兒永遠干不完,但生命只有一次。」
感嘆生命的網友說道:
「讓我想起老公住院時的那個病友!32歲因為高空墜落導致全癱!除了嘴巴能活動全靠別人護理!唉,人生吶,求得個平安 健康 已經是上上簽了。」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不該被定義,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拿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劇本,至於我們該怎樣去演繹好劇情,需要我們自己去判斷,去努力。
不同的劇本有著不同的人生,有的劇本平淡,有的熱烈,有的幸福,有的痛苦。
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盡量去演繹好這部劇,盡量豐富劇情,直到結局。
2011年3月,於娟因為「病急亂投醫」,聽信了一位民間專治癌症的「楊神醫」,通過飢餓療法治療,反而加劇了病情的惡化。
在最後的時光里,於娟開始在網路上記錄自己抗癌的點點滴滴。
2011年4月2日,於娟迎來了她的32歲生日,這也是她過的最後一次生日,這天她做了化療,但效果很差,甚至出現了嚴重的缺氧和呼吸困難。
經歷了36個小時的搶救後,終於把她從死神的手中拉了回來,她在網路賬號上寫道:
「天氣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體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祝我生日快樂!」
直到生命的最後,於娟才明白生命的意義:有一個 健康 的身體和陪伴家人是多麼重要。
這場癌症讓她不得不放下世間的一切,所有的喧囂和浮華都遠離了她,只有一個身為母親、妻子、女兒對親人和故土最後的眷戀和懷念。
如果有時間,她一定會好好陪陪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不那麼拚命的去買房,追求名利,和相愛的人 健康 幸福的在一起,蝸居也可以很溫暖。
2011年4月19日凌晨,於娟還是沒能逃脫病魔的魔爪,帶著遺憾離世。
去世前的一個月,面對上海電視台的采訪。於娟說出了自己目前最大的三個願望:
「讓兒子有媽媽,父母有女兒,愛人有妻子。」
但此刻她再也無法實現這看起來不能再簡單的願望,我們痛心,然而我們卻無力改變什麼。
於娟從在網路平台記錄生活開始到她最後遺憾離世,總共記錄了近十萬字的內容,裡面全部都是她對生命的感嘆,對自己的悔恨,對世人的警告,點擊量超過了八百萬。
於娟生前的朋友張雪松,在看完於娟的網路平台賬號後,被裡面的文字深深震撼。
他做出一個決定,要把所有文字整理成一本書,然後出版,以此警告世人,讓更多的人醒悟。
2011年5月,這本書首次出版。
書中講述了於娟短暫的一生,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讓那些被蒙蔽雙眼的人醒悟,從此不再經歷遺憾。
人的生命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生命的意義。
不要隨意揮霍來之不易的時光,不要辜負身邊愛你的每一個人,不要等到失去之後才後悔莫及。
-END-
今日話題: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功名利祿,還是平淡幸福地過一生?
⑷ 於娟的患病經過
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晚期,2010年1月2日於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2009年12月27日,長期自恃身體十分健康的於娟被確診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靂般震驚了這個家,她是家中的獨女,考大學讀碩讀博留學,剛回國參加工作3個月,1歲多的兒子剛會叫媽媽,一切才剛剛開始,但是現實就是這么殘酷,醫生確診是乳腺癌晚期。
(4)復旦大學女博士於娟視頻擴展閱讀:
於娟,女,出生於1978年,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
2009年12月確診患乳腺癌後,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並發出「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的感嘆,引起網友關注和熱議。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於娟辭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