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損友
Ⅰ 大學生廣泛社交的利弊分析
正方一開篇立論: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學生與社會的交往頻率越來越高,方式也越來越多。我方提出,大學生廣泛社交利大於弊。大學生廣泛社交的利在於:一是可以同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增進某些知識與能力;二是可以有更多的人分享喜憂,鼓勵上進,有如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的得失;三是可以在廣泛社交中克服自身心理障礙,提高交際能力;四是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廣泛的交往中親身體會總結經驗,從其善,改其不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便是克服自身心理障礙,提高交際能力。據中科院心理素質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中不善交際者占 80 %以上,有明顯心理異常者占 37 %,與人無法溝通者占 21 %。許多大學生升入高校,走上社會因無法適應錯綜復雜的社會而導致心理嚴重扭曲,造成許多社會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積極培養大學生廣泛社交的能力,使其在社交過程中適應社會,克服心理障礙。但是,需要申明的一點是,我們所說的廣泛社交並不是濫交,而應該是有選擇的交往,交適合大學生交往范圍的朋友,這才符合大學生這個重要特點。所以,綜上所述,大學生廣泛社交有利有弊,但利大於弊。
反方一辯岳慶開篇立論:我方認為大學生廣泛社交弊大於利,其原因有三。第一,所謂「廣泛」一詞在《中國古漢語詞典》中指范圍大,面積廣。請問對方辯友「三教九流、狐朋狗友」是否也在這個范圍中呢?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曾經說過「學習學習再學習」,可沒有說過「社交社交再社交」啊!全能數學家彭加勒在彌留的 20 天做了「人生就是持續奮斗」的演講,卻又為何不說「人生就是持續社交」呢。第二,大學生廣泛社交不免要與社會打交道。現代社會錯綜復雜,人際關系更是紛繁多樣,有陽光的地方一定會有陰影,大學生在心理生理方面還未成熟,沒有社會經驗。試問,初出茅廬的我們又怎能用不成熟的眼光看清某些貌似「善良」的外表下隱藏的另一面呢?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大學生的不成熟與其交友,從而誘導大學生犯罪,使他們走上後悔的路。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豈不悲哉。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率呈上升趨勢。 2002 年據報載,因交友不慎犯罪的青少年中男生占 85 %,女生占 74 %。這樣驚人的數字,不會使我們嘆息母親的好兒女哪裡去了?國家的棟梁哪裡去了?第三,從唯物主義來講,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限度,否則就會使你嘗夠苦頭。化學告訴我們氫氣不能無限制的與空氣做朋友,數學告訴我們某個數列也有這的極限。生活告訴我們社交也得有個限度。柳青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很漫長,但當緊處往往只有幾步,往往在人年輕的時候。綜上所述,無不充分證明我方觀點大學生廣泛社交弊大於利。謝謝。
反方四辯帖晶總結陳詞:我方認為大學生廣泛社交弊大於利。其原因有三。一是廣泛社交的弊端:社會的范圍的很廣的,人物也是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有陽光的地方一定會有陰影。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群體,撲朔迷離的人際關系,難以捉摸的人情冷暖,定會模糊我們的視線。大學生朋友若過多的接觸社會,定會如墜虛無縹渺之中。二是廣泛社交的危害: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在身體發育與心理發展等方面與成年人明顯不同。這一時期的我們朝氣蓬勃,易於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新思想,但由於我們缺乏社會生活經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之中,感情容易激動,看問題容易片面,思想還未成熟。在處世交友方面難免與社會上的三教九流來往,這已是社會部分現實的真實寫照。這樣耳濡目染,純潔的心靈也污濁起來,想像力也套上了枷鎖,潛意識里罪惡的溫床也便在心頭潛滋暗長了。由此而導致的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是慘不忍睹的。三是大學生所處的階段:決定了我們不宜廣泛社交。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便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足見知識對人一生的重要性。我們應著重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再發展其它興趣也是不無裨益的。處理好以學為主和兼學別樣的關系是尤為重要的。試想,當我們以廣博的知識充實了自己,以高潔的情操陶冶了自己,以豐富的閱歷沉澱了自己,將來走上社會,也便是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面對一樁樁接踵而來的外交,你才能輕松的面對。透過那窒息的空氣,尋找人性永存下來真善美便是後半生永恆的主題啊。那麼,為何我們要急於求成,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呢。正如在你渴得要命時,面前有一杯含了雜質而略顯污濁的水與一杯清涼而又富含營養的糖水,難道你非要把手伸向那杯污水,並高唱著我要先將它「 clean 」掉,然後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嗎?大學生廣泛社交是絕對弊大於利的。謝謝。
正方四辯趙永威總結陳詞:一位著名的英國作家作過一個比喻,「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都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這個比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們在交往中最具有特色的優點。在我們大學生的成長道路上,難免會有缺點和不足,這對我們便需要廣泛的交往。進行廣泛的社交。從而得到各方面的幫助,完善自己,讓我們學習更好,思想進步更快,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色彩。大學生的交往不應限於我們的同學中間,而應擴大到社會上,進行廣泛的社交。狹隘的交往,不僅使我們大學生失去更多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機會,而且會使我們將來不能很好地溶入社會這個大集體中。因此,進行廣泛的社交,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放進去。煤炭越多,火燒得的越旺,那麼,集體也就更溫暖。溫暖的集體不是別人賜於的,是 * 每一個人的熱情和愛匯聚起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塊煤炭,而社會這個大集體就更溫暖。因此,我們大學生應進行廣泛的社交,溶入我們溫暖的大集體中。當然我們不否認我們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但是我們總不能當大棚的花朵。我們應該向困難挑戰。進行廣泛的社交,但我們也應注意進行社交要在堅持善交益友,不交損友。要進行符合大學生身份的交往。因此我們認為大學生廣泛交友利大於弊。 我們強調要求學生有學習的最佳環境,認為學生學習是為了今後能有機會為社會做出更加突出的貢獻,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需要科學技術的大力發展 , 廣泛的社交必定會容入雜質 這是對方不可否認的事實 這種雜質必然導致給國家的科技含量減少 最終損失了國家 社會的的黑暗程度不是學生的自製能力能面對的 極少數的成功並不能代表真理,他只是說明了這是一種成功的途徑,只是路途更加的艱辛罷了 所以我方認為 大學生應該花多些時間放在學習上面 廣泛的意思就是涉及所有,這才是廣泛!所以交的朋友當中就有好有壞,既然有壞的就會帶來不好的影響!比如說交一些酒肉朋友,游戲朋友,打架朋友,這些對大學生來說都是弊大於利的!所以在辯論的時候一定要對廣泛做定義!要反復強調反復!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寫論文網
比賽評論:
首先立論方面,雙方的焦點都集中在廣泛這二字上,正方將廣泛定義為層面和接觸的廣泛,是一種適度的廣泛。而反方認為廣泛的定義為方面廣,范圍大,它的外延排斥了任何限制性。廣泛即為「廣泛」。正方對於廣泛的定義不夠精確,很明顯的是要在廣泛外延上做文章以擺脫反方可能出現的關於廣泛而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攻擊。從後來場上發展的情況看也的確如此,反方死死抓住廣泛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正方卻又在這點上沒有能作出什麼有力的回擊,對於廣泛的適度定義反而一定程度上論證了反方的觀點,在此失分較多。
在自由辯論中,雙方又在社交上開辟了第二戰場,正方反復的舉大學生參加學校社團和同學交流獲利遠勝於弊為例來論證己方觀點,而反方則針鋒相對的提出這不是社交,而是交流。在這一交鋒中,正方佔了上風,而反方始終無法對此給出有力的反駁。
在自由人對抗階段,終於反方首先抓到了利弊的關系,反方首先承認社交有一定的利處,然後以退為進,指出正方只看到社交的好處卻忽視了大學生廣泛社交的弊端,反方指出廣泛的社交會使大學生忽視了自身專業素質的培養和其他能力的提高,忽視了與同學,師長的交流,影響了正常的人際關系。而正方也不甘示弱,正方認為廣泛的社交——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不同背景,不同層次,不同思想的人進行廣泛的社交能夠很好的鍛煉一個人的各方面的才能,所獲得的好處是遠遠大於由此帶來的弊端。針對反方提出的荒廢學業等問題,正方認為這僅僅是個別現象,從整體上看,大多數同學是能夠從中獲利得。這一段雙方都較為妥當得提出了本方的觀點。較為貼切。
整個論辯過程中,反方比較好的把握了論題,對於題目的內涵挖掘的比較深,盡量的將己方的陣地守穩並有所擴展,在適度和廣泛這點抓的比較牢,攻的比較有力,並且很有成效的迫使正方在這點上退卻。同時對於弊大於利這塊,反方的論證更為合理和辨證。相較反方,正方在這兩處上處於明顯的劣勢,對於廣泛的定義不僅牽強而且間接的承認了反方的觀點。在弊利上的論證也比較單一,缺少層次感,給人一種無話可說的感覺。反方的臨場發揮也更好一些。由此,反方贏得了比賽。
在比賽中,感覺雙方准備都不是非常充分,一些論據反復出現,缺少真正有說服力的論據。並且對己方的陣地的論證和對他方的攻擊不夠深入,有種蜻蜓點水的感覺,抓到了卻沒能深入的評析下去,留於表面比較可惜。同時比賽沒有出現非常精彩的對攻局面,基本上是個說個的,沒有「打」起來,另外,自由辯論中甚至出現了一些冷場局面,所以使得比賽相對平淡,總體上這是一場不錯的比賽。
反方「大學生廣泛社交弊大於利」分析
一、對本方觀點的認識:
總 體 :
在心理、學業、經濟等各方面原因的作用下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去廣泛全面地參與社會交往活動的弊端無論是從個人價值角度看還是從社會價值角度看都要比有利的一面顯得更大、更明顯。
審 題 :
1、大學生:在高等學校讀書的學生。它是一個集合概念,指大學生整體。從今天辯題的角度看他有三個特點:第一、大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第二、大學生還處於心理斷乳期,他在社會經驗上還很不成熟。第三、大學生一般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獨立。
2、廣 泛:(涉及的)方面廣、范圍大。它的外延排斥任何限制性。從今天辯題的角度看它就是要求大學生全方位各個角度地去接觸社會。
3、社 交 :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往來。這個詞對於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來說是指除了學習各種專業理論和相關知識以外的人與人之間交往。
4、弊大於利:這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判斷。大學生廣泛社交有利又有弊。今天論證的關鍵並不是廣泛社交是好是壞,而是將廣泛社交的好處和壞處相比較,作權衡。
邏輯准備:
利~~弊 完全的利~~完全的弊 (絕對判斷)
有利又有弊 弊大於利~~利大於弊 (相對判斷)
切入分析:
1、邏輯層面:⑴、利弊是相對的,我們承認社交有其好的一面,但在現實社會中它對大學生不利的一面表現得更突出,影響更大。
⑵、橫向范圍上的廣必然導致縱向深度上的不足,廣泛社交很可能會導致交往的深度不夠,對人或物了解不夠。
2、理論層面:⑴、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學生還處於心理斷乳期,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廣泛社交,更多的只會是為潮流所牽動。到頭來沉湎於各種交際活動中難以自拔,有的甚至迷惑了方向。
⑵、從唯物主義來講,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限度,過了這個度的
再美好的東西也會變質。社交也是如此。
3、現實層面:⑴、大學生社交過廣、交友不慎而誤入歧途。
⑵、大學生涉世不深成為非法傳銷等犯罪活動的犧牲品。
⑶、大學生社交廣泛但又不能識人而導致身心受到傷害。
⑷、大學生廣泛社交但又不能很好地甄別各種思想而導致拜金
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的滋生。
⑸、大學生把過多的時間放在社交上而導致學業成績的下降,有的甚至畢不了業。
⑹、大學生在經濟上一般都沒有完全獨立,而真正的廣泛社交不
僅需要時間精力,還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
4、價值層面:⑴、從個人價值的角度看,只有認識到大學生廣泛社交弊大於利我們才能更理智地權衡社交和學習之間的關系,才能使自己更好地成長。
⑵、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只有認識到大學生廣泛社交弊大於利
我們才能讓當代大學生在校園中更專注地學習專業知識,將
來更好地推動社會的進步。
總 結 :大學生適度有益的社交有助於提高綜合能力。然而一旦是廣泛的社交對於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來說必定弊大於利。
二、對對方論證的猜測:
1、忽視了辯論主體「大學生」特殊的身份和主要任務,沒有站在大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2、把廣泛社交簡單地理解為社交,忽視了廣泛兩個字的特殊要求。或是在廣泛前加上「有選擇的」這個條件,縮小辯題的討論范圍。
3、強調大學生要在社交中鍛煉自己,但是忽視了循序漸進這個原則,心態過於浮躁。
4、只看到社交的好處卻沒有意識到社交特別是廣泛社交的弊端,過於片面化。
5、沒有具體理清弊大於利和利大於弊之間相對的邏輯關系。
Ⅱ 為什麼壞人總選擇女大學生下手
第一,關於女大學生的重新定義。女大學生,曾經的天之驕子,是知識、青春、文化的代名詞。在農村走出來一個女大學生,那簡直是村裡的最大新聞了,父母受尊重,家庭有榮光!在城市,女大學生,是知識的先行者與傳播者,是青春活力的代表群體,她們有思想、有文化、有容貌。
第二,壞人的劣根性是對女大學生下手的主要原因。壞人,是一個俗稱,一切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觸犯社會道德底線的,心狠手辣毫無人道主義精神的,都可以稱為壞人。壞人的犯罪動機,決定了他實施的犯罪對象。是劫財還是劫色,是行騙還是利誘,他的劣根性決定了他要快速達到自己的犯罪目的。
第三,女大學生單純善良,缺乏涉世經驗。「人之初,性本善」,上了許多年學,讀了許多年書,女大學生對世界的想像是:一切都是美好的。美好的世界不會有欺騙,美好的世界不會被玩弄,美好的世界不會有犯罪。可是,你那是烏托邦的理想世界,不是赤裸裸的現實世界!
第四,壞人總對女大學生下手,那是以強欺弱,他也講究成功率啊!壞人實施犯罪,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成功,如何不被捉住,如何快速達到目的,他也是有計劃性的去謀劃。除非是見財臨時起意,見色臨時失控!
第五,加大社會打擊力度,女大學生更要自愛、自潔、自重,明辨是非曲直,拒絕利益引誘。社會是個大熔爐,燈紅酒綠,誘惑多多。女大學生要增加社會閱歷,不被利益引誘,堅持「三觀」明朗,做到清者自清,出淤泥而不染!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考量,你才有自己的未來!更不會給壞人下手的機會!
祝願所有女大學生都強大起來,利用知識與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讓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