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本科生教學改革
① 什麼叫做5+3模式來培養全科醫生,是不是臨床醫學本科生畢業後都要再培訓3年啊求解啊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日前發布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中國將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推行「5+3」模式。
《指導意見》稱,規范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將全科醫生培養逐步規范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在過渡期內,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可以實行「畢業後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兩種方式,具體方式由各省(區、市)確定。
參加畢業後規范化培訓的人員主要從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中招收,培訓期間由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在衛生部門(含中醫葯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共同指導下進行管理。全科方向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按照統一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要求進行培養,培養結束考核合格者可獲得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合格證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教育部門為主管理。
——統一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方法和內容
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以提高臨床和公共衛生實踐能力為主,在國家認定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進行,實行導師制和學分制管理。參加培養人員在培養基地臨床各科及公共衛生、社區實踐平台逐科(平台)輪轉。在臨床培養基地規定的科室輪轉培訓時間原則上不少於2年,並另外安排一定時間在基層實踐基地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進行服務鍛煉。經培養基地按照國家標准組織考核,達到病種、病例數和臨床基本能力、基本公共衛生實踐能力及職業素質要求並取得規定學分者,可取得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合格證書。規范化培養的具體內容和標准由衛生部、教育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制定。
——規范參加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人員管理
參加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人員是培養基地住院醫師的一部分,培養期間享受培養基地住院醫師待遇,財政根據不同情況給予補助,其中,具有研究生身份的,執行國家現行研究生教育有關規定;由工作單位選派的,人事工資關系不變。規范化培養期間不收取培訓(學)費,多於標准學分和超過規定時間的培養費用由個人承擔。具體管理辦法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衛生部、教育部、財政部制定。
——統一全科醫生的執業准入條件
在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階段,參加培養人員在導師指導下可從事醫學診查、疾病調查、醫學處置等臨床工作和參加醫院值班,並可按規定參加國家醫師資格考試。注冊全科醫師必須經過3年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取得合格證書,並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取得醫師資格。
——統一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准
具有5年制臨床醫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參加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合格後,符合國家學位要求的授予臨床醫學(全科方向)相應專業學位。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衛生部制定。
——完善臨床醫學基礎教育
臨床醫學本科教育要以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基本知識及基本能力培養為主,同時加強全科醫學理論和實踐教學,著重強化醫患溝通、基本葯物使用、醫葯費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改革臨床醫學(全科方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從2012年起,新招收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全科方向)要按照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的要求進行培養。要適應全科醫生崗位需求,進一步加強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能力建設,逐步擴大全科方向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
——加強全科醫生的繼續教育
以現代醫學技術發展中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為主要內容,加強全科醫生經常性和針對性、實用性強的繼續醫學教育。加強對全科醫生繼續醫學教育的考核,將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情況作為全科醫生崗位聘用、技術職務晉升和執業資格再注冊的重要因素。
② 為什麼學醫需要五年,而大部分其他專業只需要四年
我國的大學學年制是借鑒西方大學學年制。大學學習的知識分為四個階段:大一階段為基礎課,主要學習的是通識教育,學習的是比較基礎性、廣泛性知識;大二階段為專業基礎課,主要學習是專業基礎性課程,為專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大三階段為專業課,主要學習專業技術課程;大四階段為畢業論文和實習,做好畢業論文前期准備工作,到社會去實習,學習技術經驗,一年一個層級,正好是四年。
醫學生需要五年是根據醫學特點來劃分的,醫學所學的是治病救人之道,關乎他人生命。醫學前四年跟大學其他專業一樣,只不過醫學重視臨床試驗,最後一年是要到醫院去輪崗實習,學習治病救人,畢竟書本上的知識還需要用於實踐。有的學校根據不同專業有不同要求,一般有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八年制。最少的為5年制,畢業時授予學士學位;而7年制,畢業授予碩士學位;8年制,畢業時授予博士學位。
學醫需要條件:學醫要理科才能報,鑒於醫學類各專業的學習特點和就業的特殊性,有下列情況的不能報考,任何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於800度;一眼失明另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於400度;色弱、色盲;兩耳聽力均在3米以內,或一耳聽力在5米內,另一耳全聾;澳抗陽性、肝功能不正常。口腔醫學專業不招收左手做事(俗稱「左撇子」)的考生。
做醫生需要一定的心理及其他素質:一、耐得住寂寞。醫生的培養周期長,少則5年制,多則七年本碩、八年直博的長學制。二、有一定的溝通能力。需要跟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親和力。三、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由於醫學水平具有局限性,有些疾病醫生也無能為力,可是病人和家屬到醫院來看病,不理解醫學的局限性,認為到醫院就是來治病的,就應該治好,如果治不好就會對醫院、醫生不滿,而病人的這種情緒傳遞給醫生就變成了緊張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