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大學生犯罪的原因
① 論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及預防對策
論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及預防對策:
一、 大學生犯罪的危害
1、 大學生犯罪對涉案大學有巨大的負面影響。
2、大學生犯罪對涉大學生家庭的影響巨大。對於涉案學生,他的人生軌跡改變了,孩子的學業沒了,未來沒了,青春只能在高牆內度過,涉案家庭遭受的精神痛苦是巨大的,涉案家庭遭受的物質損失也巨大的。
3、涉案大學生對於國家來說,損失也是巨大的。由於他們犯了罪,被判了刑,國家投入的大量時間、巨大的金錢將付之東流。
二、大學生犯罪的原因
1、因為瑣事而違法犯罪的。如雲南某大學馬某因為瑣事與同學發生糾紛,故意殺死四名同學;上海某大學林某與舍友共處不和,向飲水機投放劇毒化學品,致使黃洋死亡;
2、因為情感糾紛而違法犯罪。
3、因為追求物質生活、尋刺激等違法犯罪。
4、大學生利用高科技、高智能手段違法犯罪。
三、大學生犯罪的預防對策
加大法制教育,尤其是加強刑事法制教育。必須加強法制教育。首先,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作為必修課進課堂。不管什麼專業的大學生,都必須學習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作為必須強制學習的課程。
要讓大學生樹立刑法意識,樹立刑法是高壓線,萬萬碰不得。其次,讓學生樹立民法意識、誠信意識、平等意識等。要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合法途徑解決糾紛。再次,司法機關要送法進學校,把大學生犯罪的開庭、審判地點選擇在案發高校,讓大學生去旁聽審判過程。
② 當代大學生犯罪的原因
當代社會中,大學生犯罪有增長趨勢,而且大學生犯罪向多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一些所謂的「學習尖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些現象的出現決非偶然。
一 原因淺析
1. 市場經濟深刻地影響、塑造大學生的行為、思想。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獲得飛速發展。這種變化深刻地影響著社會成員,當然當代大學生也是被影響的一部分。這種影響是兩面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否認的巨大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也有相應的消極一面。由它帶來的無序性引發了人們思想上的某種混亂。
2. 大學生自我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價值觀是影響甚至支配人們行為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自我價值出現了變化。在不否認主流是好的條件下,我們要指出有為數不少的人的思想出現了消極、頹廢的傾向。主要表現在: A.對自身及社會認識的變化:看到社會中大學生比例的上增,大學生失業現象的頻繁,現代大學生已經不再有過去大學生擁有的那種認為自己是出類拔萃的優秀者的想法,他們的自我預期下降。這使他們極易產生消極頹廢心理。市場經濟影響下,物質利益成為現實生活的重頭戲,許多大學生錯誤地以物質利益為尺度去評價個人得失,這誘發了眾多大學生進行搶劫、盜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甚至有些大學生為了經濟利益,連最基本的道德也放棄了,例如:目前社會比較敏感而又眾多的女大學生賣淫、大學生扮大款現象。B.個人化個性化傾向:面對改革浪潮,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就出現了個人化、個性化傾向。這種傾向是對不承認合理的個人利益、個人價值的「反對」,具有一定的積極性,但如果不能把握合適的「度」,就很容易陷入個人主義的泥潭,從而容易產生犯罪。
3.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性大學生處於青年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們心理起伏比較大、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做事情欠缺考慮;加上大學生人生體驗淺,而社會又極其復雜,故若沒有正確的引導,他們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誘發犯罪。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性還表現在:他們心理的脆弱性上面,這種心理的脆弱,主要有原因有:A 對自我的要求過分高於自身的素質、能力;B 客觀生活環境困難;C 父母過度關懷。曾經被媒體熱炒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北北京某高校學生馬忠義攜帶模擬槍綁架案以及許多大學生因難以承受戀愛失意而導致的犯罪等等,都是因心理的脆弱而誘發的犯罪。
4、社會文化的影響由於改革開放,國內出現了多種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負面影響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對大學生產生的不可低估的影響。這些影響也是導致大學生犯罪的原因之一。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對大學生起著積極的正面引導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謬、享樂主義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傳的私有化、極端個人主義文化及文化商業化作用下產生的文化糟粕,則在社會上起著極壞的影響,誘導大學生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5、家庭因素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現在的家庭無論經濟條件好壞,都對自家的「驕子」給予過多溺愛。有的父母不惜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設計舒適的環境;經濟條件好的,更是把孩子當作「掌上明珠」,要啥給啥。這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好逸惡勞,揮霍無度的不良習氣,甚至導致犯罪的發生。
二 當代大學生犯罪的預防
預防是減少犯罪的最有利的辦法,預防大學生犯罪是對人才的珍惜,是對社會的責任。預防大學生犯罪,是學校的任務。也是司法機關和社會個方面的共同任務。1. 注重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追求目標,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2. 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針對大學生心理發展不夠成熟的特點,學校要有意識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設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當前尤為重要的是:A) 引導大學生控制情緒,增強社會應變力,學會處理現實與願望的矛盾,學會自我調試,做事前理智思考。B) 注意引導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學生要放棄自卑心理,充滿信心地對待生活,能夠接納他人,使自己的心理處於輕松愉快之中。C) 注意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戀愛與性問題,指導大學生以嚴肅的態度對待愛情,正視戀愛關系,保持穩定的情緒及健康的心理。3. 強化各方面教育,特別是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大學生應具備多種能力學校要進行全面教育,針對大學生中許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現象,我們強調要強化法制教育,使大學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導大學生正確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履行義務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幫助大學生形成依法辦事、同違反憲法、法律以及破壞我果法制的行為斗爭的思想意識。4 加強校園內的內部管理,及社會各部門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預防犯罪首先必須保證良好的校園生活環境,保證校園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場所,切實抵制社會不良文化的進入。學校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各項困難。對大學生的培養與教育,不單是學校的事,社會個部門也都負有重大責任。家長要注重對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學校教育;司法機關也應該有重點地與大學定期聯系,幫助學校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同時加強校內的司法宣傳教育;政府職能部門則應力所能及地為大學排憂解難。要切實採取可行的措施,優化社會大環境以及校園環境,加強教育領導,把大學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