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識字量
A. 大學生能認多g字
通常情況來說一個人大學畢業能夠識5000個漢 字左右。1975年舉行了我國解放以來最大規模的「查拼統計」。在政治理論、新聞通訊、科技和文藝四類書籍88本、期刊104本、文章7000餘篇共2100餘萬字中進行「查頻」,令人震驚的事情是結果發現是印刷現代書刊一共只用了63這六千多字中,最常用的即560個,常用字807個,次常用字1033個,共和2400個,而這些字在我們生活中占很大頻率,所以一個中國人,只要認識3000個字,一般的文章報紙書籍畫冊都可以看得懂。如果是文史類大學生,對文字感興趣什麼的感興趣,可能研究深入會學更多,當然對於理科學生來說,通常是少一些。
B. 10歲考上大學的神童張炘煬,為何要求貧困父母必須在北京買房
「神童」,歷來是個吸引人眼球的的詞。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重視教育的國家,從古代的科舉制到現在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狀下,不知道多少孩子頭懸梁、錐刺股,只為了給自己拼搏出一個好前程。
可也有一些孩子,生來就天賦異稟,在學習上腦子非常靈光,別人要學習三年五年的知識,他們只用一兩個月就能掌握消化。這樣的孩子,一方面,是少見的天才,另一方面,也對現行教育制度和家長們習慣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
如果孩子只是一個普通人,那麼按照正常的流程上學讀書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是一個「神童」,那麼一個不注意,很可能他的人生軌跡就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反而走向岔路,「傷仲永」是這樣,「江郎才盡」也是這樣。
在一年之內自學完小學的全部課程,連跳三級,在10歲就成為大學生,13歲就本科畢業,成為碩士,名噪一時的張炘煬,就是這么個讓旁觀者一邊欽羨,一邊又惋惜不已的「神童」。
吵得最激烈的時候,他甚至提出,如果父親還要控制自己,讓自己繼續學業,那麼他要給自己在北京買房。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實現他們提出的「出人頭地」的要求。
一方面,張炘煬想要擺脫父親的控制,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在過去的日子裡,他從來沒有過自己選擇的機會,這個「天才」,也無比恐懼著自己的失敗。這種矛盾的心態,讓張炘煬在進行北航的課業時,承受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如今,又是10年過去了。 現在的張炘煬,已經讀完了博士的課程,成了一名普通的博士畢業生,聚焦在他身上的光環不在了,對他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
在過去的日子裡,他以一個異乎尋常的速度,不斷奔跑,超過他人,自己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24歲的他,在摘掉「神童」的桂冠後,終於能夠再一次抬起頭,好好看看曾經錯過的,屬於他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