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基督徒大學生

基督徒大學生

發布時間: 2025-10-01 08:24:45

A. 趙君影的獻身歸主

趙君影年青時熱愛運動,在杭州之江大學四年間,為大學籃球校隊隊員,曾任隊長,讀至四年級時,僅差三個月就大學畢業,卻肺病復發,被迫立時退學,回到蘇北養病。他在養病期間,由於得到一位女傳教士悉心的照顧,令早年喪母的他,也能有機會一嘗母愛的感受。
1931年,他參加了淮陰教會的佈道會,當時邀得大佈道家許志文牧師及上海伯特利佈道團主領聚會:許牧師並不用什麼高言大智去傳福音,他簡單直接地引用聖經,並且穿插著一些動人的故事,使與會者非常地感動,結果有不少人走到台前悔改信主。趙君影雖然心受感動,但不願當眾決志,但他卻被許牧師的「人人都是罪人,即使受了大學教育,仍是罪人,應該悔改」感動,結果他就一面禱告,一面哭泣地走到台前決志信主。
趙君影自覺無講道恩賜。一篇信息准備了兩星期,他用細筆削尖,在紙上將講詞寫得密密麻麻﹔但講道時,卻出了一身汗,眼鏡一片模糊,15分鍾就下台,由主席上去補足。
那時的宋尚節已很有名,趙牧師也一直在思考別人為何講道有能力﹔於是他開始研究賈玉銘的神道學、中英文系統神學、信義會的神學課本,讀慕迪(D.L. Moody)講章,他受託爾斯泰的有神論影響較深。
在患病期間,病床就是他的神學院。這期間大量的閱讀中英文屬靈書籍,加上個人豐富的聖經知識;結果漸漸蘊釀成他日後大學生工作中幾篇重要的講章:第一篇是《神觀——我為什麼相信有神?》,第二篇是《我的人生觀》,第三篇是《我的宇宙觀》,第四篇是《我的倫理觀》,這些信息帶領不少的學生信主。
在江蘇江陰教會學校教英文時,趙牧師帶領95%學生信主,所以他懷疑自己到底要講道,還是只要做教師,講聖經勸勉信徒,終生從事寫作就好。
後來神使他在第三期的肺病中得到奇妙的醫治,經過了一段短時間的教學生涯後,他便一生走上了這條全時間事奉的道路。 1933年,他聽了一場七天的培靈會,講道的張性初女士講聖潔生活,勸勉聽眾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棄絕卑賤的事,就必做上帝貴重的器皿。 於是趙牧師寫信給多人認罪。但有一件牽涉20元的事,他心裡一直過不去,三次走到郵筒又走回來,最後才將認罪的信投進去。
後來趙牧師在主日講道時,有多人流淚悔改,他第一次知道自己被破碎過後發出的能力。在大後方,上千上百的學生因聖靈工作信主,也是自此開始。而那位張性初女士,第二年便成了趙師母。 1935年,趙牧師決定奉獻做傳道人的消息傳出,有十幾個工作等著他,但他最後透過禱告,去了揚州,做沒有收入的工作。 大家都沒想到佈道家會這么窮苦,他父親不要一個討飯的兒子,氣得不理他。趙牧師在《我的宗教經驗》一書中曾有這樣的對話描述:
「基督教不是要孝敬父母嗎?你連父親的話都不聽。」 「我現在有一個更大的父親,要聽他的話。」 「我今天非把你殺掉不可。」
他的父親拿菜刀要砍他,被別人兩邊架住。趙牧師晚上不敢睡覺,用桌子抵住門,又朝屋外垂了繩子,以便逃跑。
那時,趙牧師初到揚州教會牧會,那是一個只有十幾位老太太和老先生的教會,他們過的是信心生活。曾有兩個半月沒人請他去講道,因而也就沒有收入。 後來有長老會的人請趙牧師去江蘇海州領聚會,但苦無旅費。禁食禱告幾天,最後上帝似乎要他去當掉結婚戒指﹔趙師母在另一房間禱告,她也說願意。 那時已經入夜,趙師母說﹕「男人當戒指,成何體統?」(她也不準姊妹叫先生去倒垃圾),趙牧師回答:「這么晚了,怎能讓你一個女人出去?」於是兩人決定一起去,走了一個半小時,沒有一家當鋪是開的。趙牧師要趙師母坐車回家,自己走回家。趙師母說﹕「這時候我怎能撇下你一個人坐車?」他們回家後,只能喂小孩一點糖水,因為沒有錢買奶粉。
第二天一早,趙牧師去當了戒指,一半留作家用,一半作路費去領聚會。在半路火車上,上帝的愛澆灌下來,牧師寫下了詩歌《主啊,我心愛你》,這首詩歌後來經由蘇佐揚牧師譜曲,流行中國各地教會,深獲大眾喜愛。
趙君影與佈道十字軍 美國西雅圖的一些愛主的商人,在Duncan McRoberts所倡導的中國本地福音佈道團(Chinese Native Evangelical Crusade)中參與,趙君影將這詞直譯為「佈道十字軍」,他們以經濟直接支持中國人自己做宣教的工作,這可以解決西方宣教士到中國宣教的很多困難,諸如語言上的障礙、生活上的適應及路費的支出;而當時的內地會與及其它的差會的工作方式,都是以外國宣教士去帶領教會,甚少起用中國信徒成為教會的領袖,這是大大不利於中國教會的自立及福音工作的擴展。 趙君影承擔了「佈道十字軍」的總幹事以後,卻受到很多的攻擊。一方面內地會的宣教士不能接受「華人自傳」這一嶄新的異象:另一方面很多人並不相信中國人有行政及管錢的能力。但趙君影從小就養成了堅強的毅力與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猶如在籃球場上的比賽,事事必拼搏到底:加上他能言善辯,並具有美好的靈性,因此能力排眾議,駁倒別人的批評;為日後的華人自傳與學生復興運動,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
趙君影牧師為了順利開展大學生的工作,已邀請了於力工牧師與他同工。於牧師在年少的時候已甚得趙牧師的賞識,他早已被邀與趙牧師一同參與傳福音的事奉;及至趙君影被邀開展佈道十字軍的工作,他便立時與於牧師分享:「為了建立(貴州)富水路的教會,經過這一段帶領教會的經歷,主乃是要我們接受進入另一個事奉,另外一個異象。一方面是解決我們(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是要進入一個新的事奉、新的託付,盼望你能和我們同工,你是我第一個透露這一新託付新異象的人。」結果年青的於力工牧師成了他以後工作的重要助手,並且協助他大力推動這個大學生的福音與復興運動,後來更一生展開不同的福音工作。 概況
1938年,趙牧師向全湖南的縣長證道,使得湖南教育廳廳長歸主,這是當時的大事。 抗戰時,大學校園敞開福音的門﹔1944年冬,趙牧師在重慶沙坪壩,向中央大學、重慶大學的聯合學校做三天佈道,每晚約兩千人參加,約兩百人決志。極短期間內,全國均有學生工作遍布。
1945年舉辦全國基督徒學生夏令會,後成立「全國基督徒大學生聯合會」,簡稱「學聯」。
第一屆全國基督徒學生夏令會在重慶南山中學舉行,共40多所大專院校,150多人參加。於力工牧師領詩,講員有趙牧師、江守道牧師等。奉獻全職者有16人,包括滕近輝牧師。
趙牧師常以「到底有沒有神﹖」作為第一天的佈道題目,深入分析,給人留下印象﹔第二天則講「基督徒的人生觀」,有時會有約八百學生參加,坐滿禮堂,窗邊門口都站了人。
另外的題目有「基督徒宇宙觀」、「基督徒社會倫理觀」,讓知識分子聽得過癮夠味。
詩班在於力工的手風琴伴奏下,唱出中英文詩歌。趙牧師講道鏗鏘有力,呼召時,不少決志者到台前留下名字、地址,再由當地牧者或宣教士做跟進。
趙牧師常向學生傳講聖潔生活的重要,會後總有許多人認罪。每早晨曙光初現時,學生們就一組一組出來,到校園中禱告。很顯然地,這群青年基督徒領受了上頭來的能力,勝過環境試探。 1945年7月,基督徒十字軍改組為中華傳道會。趙君影運用外國的捐款召開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團契夏令會,地點在重慶南山的靈修學院。當時報名的有41間大學的團契代表共153人,由於抗戰時期的交通不便,由西北大學前來參加的滕近輝要花七天時間才到:由廣西而來的參加者更步行了43天的路程,由此可看出聖靈親自在作工,竟然感動人如此不辭勞苦地參加聚會。 當時主要的信息是由趙君影主講。賈玉銘牧師負責查經,何賡思負責專題,特約的講員有張治中、朱經農、張靜學、江守道、尹全先夫婦等政經界名人。第一晚的開幕禮由趙牧師主講,除證道外並闡明了大會的意義。當晚整個南山禮堂都坐滿了人,除了大學生與神學生外,另外也來了很多人,參加者約有600人之多。
據於力工牧師的回憶:「大會中我也領禱告,那種如火如荼的同聲開口禱告,有如山東大復興時的宋尚節,計志文奮興會中的禱告,認罪流淚的禱告。」滕近輝牧師是當時的與會者,他提到:「會上聖靈大大工作,我得到了復興,再一次將自己獻給主,一生事奉他。當時有十六位學生奉獻,其中有陳終道牧師。」其他帶職奉獻的人也很多,將整個聚會帶入到屬靈的高峰。復興之火其後不斷地燃燒起來,全時間奉獻及蒙召的學生很多,靈修院是他們受造就的地方,這些高質素的奉獻者,為日後的中國教會帶來了新的盼望與動力。於夏令會結束前夕,在七月十二日成立了「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的組織,趙君影牧師被選為總幹事。
隨著對日抗戰的勝利,大學生的福音工作得著很大的發展,據估計至1951年止,共帶領了近兩萬多的學生信主。這段時期「學聯」的全職幹事,一般都維持在三十多人的狀況,陸續參與的則約有四十多人,其中國人與洋人各半,洋人則以「內地會」的同工為主,包括孔保羅、賴恩融及任職副總幹事的艾得理。一九四六年一月「內地會」將艾得理牧師借給「學聯」,由於當時急需人手,他便由倫敦搭大型水上飛機,飛往重慶,家人則乘輛船來華,甫抵重慶便參加了一個冬令會的禱告會,當時「聚會人數極眾,會場充滿禱告、認罪、以神為樂的氣氛。學生們聚在一起,每個人自由開口,彼此代求。」可見當時學生靈性的火熱,這個冬令會後使華西各大學的基督徒團契人數與日俱增。 要了解這次大學生復興運動背後的神學理念,我們大可從趙君影的成長過程去分析。趙君影曾說過:「我在當時所作的學生工作,在教義上是與賈玉銘一條路線,工作上是與王明道相呼應的,在奮興的事工上是宋尚節式的,現在回想起來,抗戰期間大學生的復興工作在基層上的教義都是基要派的,也就是賈玉銘所教授的。」 於力工牧師曾評論到趙君影所領導的大學生復興運動,是以「加爾文信仰為重,用的卻是衛斯理·約翰派的方法……故要再重生再悔過,這也是說,人需要經過關頭經驗(Crisis Experience)才能成聖,才能完全不犯罪,過得聖生活,不致再從罪中墮落。」可見趙君影的神學觀念,簡單而言就是植根於加爾文主義,然而也強調約翰·衛斯理的成聖觀,因此在他的講道中經常要求會眾悔改認罪,追求成聖。
大學生復興運動的影響-邊疆佈道
當時不少的大學生信主及靈性得著復興,他們中間自然興起了邊疆宣教的工作,其中比較為人熟悉的就是《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的作者邊雲波先生,他從1948年開始在雲貴一帶參與宣教工作,但到1953年便離開。而很多真正的無名傳道者,卻是甘於寂寂無聞,甚至長埋白骨於邊疆荒蕪之地。當時參與宣教的主要力量是中華傳道會、西北靈工團及中華基督徒佈道會;例如西北靈工團的創辦人張谷泉曾帶領過百的信徒,包括一些齊魯大學的學生,從蘭州、武威等地輾轉定居於哈密,結成一個群體,開展佈道工作。 在國共斗爭時期,趙君影以為決志信主就是基督徒,誰知這想法太單純,許多共產黨員假冒基督徒,混進學聯。趙君影為了避免政治斗爭,堅持屬靈的工作,使親共的學生難以滲入團契,他相信靈性與事奉的火熱是不易長期偽裝的,有團契在新同工上任時,先來個三小時的禱告會。 有一次,在開全國大會時,因為請了宋美齡演講,有人不滿。晚上趙牧師拿手電筒巡視,看見一小組人在高談闊論,他們一見光,就低頭禱告起來。共產黨員的滲透已成事實。後來趙牧師說,若主再給他機會,他不會只重量不重質。
趙君影一生堅決反對共產黨,也發表許多文章﹔其中一篇《基督徒為什麼不能做共產黨》,被印成小冊,在美國銷售六、七萬冊,由英文《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轉載。這是華人第一篇登上Christianity Today的文章。他也是共產黨公開宣布要捉拿的人之一。 趙君影受人尊敬,是中國教會界的前輩,致力於學生歸主,培育許多忠於聖經的教會領袖。他所著書籍被許多遠東神學院與聖經學院采為教科書。他也開創許多事工,包括:國際學生團契、新加坡神學院、香港培靈學院。 1956年遷居美國後,趙君影成立基督教中華歸主協會(洛杉磯、柏克萊、聖荷西、海沃德、芝加哥、紐約均有教會),並多次到台灣舉辦「日月潭大專英語夏令營」﹔也曾以「知識的開端」為題,製作廣播節目六年。1985年,趙君影在晚年創辦中華歸主神學院(洛杉磯),最後以90歲高齡逝世。

B. 高校學生信教怎麼看怎麼勸宗教和政治之間的關系

從數量上看,大學生信仰宗教的總體比例不高,但絕對數近年略有上升之勢.
從總體上來分析,當前大學生信仰宗教的政治社會原因趨於多樣化,是多種政治社會因素交織的結果。社會轉型與信仰危機.文化價值多元化的影響.文化價值多元化容易引發道德危機、信仰危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宗教道德與文化獨特「魅力」的吸引。

對於大學生信仰宗教問題,應採取正面引導、科學教育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理性認識宗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健康心理意識,尋求正確心理紓解機制。積極參與社團組織。大力發展各種學生社團組織,豐富社團活動,使大學生在參加社團或黨組織的過程中,尋找一種身份認同和歸屬感。主動融入社會。保持與教師、同學良好的人際關系, 經常與周圍人溝通、學習;同時學校要建立激勵機制,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更多地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多做實事、多做好事。

理性認識宗教。高校應主動開設宗教文化類的選修課程或有關學術講座,增強大學生對宗教的理性認識,消除其對宗教的神秘感。同時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科普活動。在科普講座、科普活動中學習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樹立科學理性的人生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自覺消除對宗教的錯誤認識,增強抵禦各種反政府、反社會的宗教勢力的滲透。

C. 大學生戀愛的利與弊

大學生戀愛利大於弊
年輕人對於感情和戀愛的好奇本是正常,也相信每個人曾經都夢想過自己的戀情,我們基督徒大學生也是年輕的一代,當然對於情感的渴望與對戀愛的期待也在情理之中。和每一位年輕人一樣,我們也盼望人生中能有一份美好的愛情經歷,更好地為以後婚姻作準備。
大學時代大家思想已趨於成熟,心靈也比較單純,相對日後繽紛復雜的社會更容易找到一份純潔的愛情。戀愛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良性的戀愛,彼此會互相傾吐心意,安慰,鼓勵,切磋和扶持.有助身心平衡發展,也能及早了解異性,互相激勵,彼此幫助學習。同時鍛煉人的忠誠意識和承擔婚姻之責。大學時代,讀書不再是我們這年齡段單單要學習的功課,談一場合神心意的戀愛,(當然,我們並不象世人一樣放縱自己情慾)這何嘗不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功課呢?因為愛情在生活之中,生活也在不斷的學習之中,這並不存在著必然的矛盾。我們基督徒大學生在這個環境當中,不僅不做別人的絆腳石,更應該在戀愛的事上有美好的見證,作眾人的榜樣。
一.大學生戀愛能夠讓戀愛雙方學會照顧、體貼、寬容別人。
相信許多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是在父母的陰弊下長大的,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任性是這些大學生普遍具有的品性。因為任性,他們總是責全求備、盛氣凌人等等。一旦戀愛 了,這些同學就開始在變。他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任性下去了,而是要學會為身邊的人著想,要去照顧、體貼、寬容別人。
二.大學生戀愛可以讓戀愛雙方相互促進。
大多數大學生的戀愛對象,與自己有共同的愛好、目標和理想。在向著自己理想的奮斗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產生灰心喪氣的情緒。這時對自己最有用的應該是戀人的鼓勵和幫助。重新恢復心情後,干起事來會更有一股沖勁。
三.大學生戀愛對某些人來說是「救命丸」。
有些人由於學業不如意或者家庭差等原因,會產生一種「自己對於這個世界來說是無任何價值的」及「我是多餘的」想法。可是他/她進入了愛情當中,就再也不會這么認為了。他/她在甜蜜中會覺得原來自己對於她/他是很重要的。進一步,他/她開始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一切。
四.大學生戀愛會提高戀愛者的心理承受力。
如果一場愛情無法進行下去,雙方或多或少會受點傷。用辯證的說法來看,這也是一種好事。雖然受傷了,但傷好之後,相信雙方的心理承受力都有提高。在以後的事業受挫時,受到的打擊力度定會不深,因為他/她曾經受到過比這更大的打擊。
在校大學生談戀愛的利與弊
愛情是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在我的思修課上我們都認真地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以下這些都是我自己所想,肯定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需要大家補充。
利: 1.在校大學生往往都是離家在外,生活上失去了家人的關心,兩個人情投意合走在一起,首先在生活上就會互相幫助,關心彼此。
2.愛情是人格上的相互映襯,志趣上的相互認同,雙方有相同的人生理想。很多在校大學生會一起准備考研或者一起學習,可見談戀愛是能夠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智慧。
3.責任也是在校大學生談戀愛時會學會的一樣品質。古今中外,人們所贊頌的愛情無不體現著戀人之間忘我的付出,這種自願擔當責任的品質,提升了愛情的境界。
4.心懷包容,正確的處理情感問題,諸如戀人之間的誤會,失戀等等,學會理解對方,學會包容他人。
5.提升了自己的價值觀,兩個人真正相愛時,無論對方處於逆境還是順境,是富裕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疾病,都會一如既往地陪在心愛的人身邊,這正是體現了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6.學會了尊重人格品等,戀愛的雙方在人格上都是獨立的,都有給與愛,接受愛,拒絕愛的自由,放縱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強迫對方的感情都是不正確的。
7.男女之間的戀愛因為性愛將它與其他之愛分開,這種特殊的愛,不僅僅會讓彼此得到情緒上的愉快,而且會讓彼此變得更成熟。
8.談戀愛更能給雙方帶來精神上的激勵。大學生正值青春年少,戀愛時雙方都煥發出熱情來克服生活上的消極和頹廢

熱點內容
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5-10-01 09:40:10 瀏覽:885
大學生英語3分鍾演講稿 發布:2025-10-01 09:29:38 瀏覽:52
大連工業大學美術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10-01 09:13:25 瀏覽:482
大學生入黨需要幾年 發布:2025-10-01 08:34:59 瀏覽:557
博士生導師繳納配套培養費的用處 發布:2025-10-01 08:34:50 瀏覽:920
普通大學教授工資多少錢 發布:2025-10-01 08:31:58 瀏覽:50
中葯大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10-01 08:30:20 瀏覽:724
基督徒大學生 發布:2025-10-01 08:24:45 瀏覽:972
大學生照片女生圖片 發布:2025-10-01 08:13:49 瀏覽:939
合肥大學生買房 發布:2025-10-01 08:13:16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