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國家幹部
❶ 大學本科畢業生什麼時候開始具有幹部身份是拿到報到證去單位報到時,還是在單位見習期滿一年以後
大學生在解放以後,尤其是1950年至1995年間的統配時期,只要擁有中專及以上學歷,一旦畢業,就能享受國家的統一分配,單位接收畢業生檔案後,即賦予其幹部身份。1996年起,大中專畢業生開始自主擇業,分配製度被取消。教育部自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派遣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派遣報到證》,轉而使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
因此,自2000年至今,國家對本科專科畢業生實施的就業報到證管理模式使得這些畢業生的檔案仍被視為國家幹部檔案,其身份指的是「幹部檔案身份」,並非指正式工作編制的幹部身份,這是由於分配製度的廢除所致。
本科專科畢業生從就業報到證由人社局或其人才中心簽證蓋章那一刻起,即開始具有「幹部檔案身份」。就業報到證並非用於單位報到的證件,而是專門用於幹部檔案報到的。
對於在民營單位工作的畢業生,其就業報到證需到單位所在轄區的人社局人才中心進行報到簽證。對於返回原籍工作的畢業生,需到原籍人社局進行報到簽證。對於跨省就業的畢業生,需先到省級就業指導報到中心簽證,然後再到就業地人社局報到簽證。只有完成報到簽證,即檔案落檔,才能被視為具有「幹部檔案身份」。如果在兩年擇業期內,畢業生更換多個工作單位或跳槽,其檔案最晚必須在擇業期內報到落檔。擇業期過後,人社局將不再為檔案確認簽證,檔案將轉為「學生檔案」,這種檔案無法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事業編考試,也不能享受相關的就業待遇,與「幹部檔案身份」有所不同。
在單位見習滿一年後,持有幹部檔案的畢業生,其檔案管理部門會對其進行轉正定級。而持有學生檔案的畢業生,則需個人申請轉正定級,不定級也不會有太大影響。通常情況下,民營單位不太注重轉正定級,因此,學生檔案的情況較為常見。
❷ 幾幾年的大專畢業生是幹部身份
90年代,大專畢業生如果正常就業,檔案存放於工作單位或有資質的人才服務中心,就能獲得幹部身份。工作一年後,即可定級轉正。但若自謀職業,檔案存放於學校或原籍街道,則會失去幹部身份。現今社會,幹部身份似乎並不具備太多實際作用。
軍校及國防生畢業的學員,因其定向培養,自然擁有幹部身份。地方大學生入伍後,通常只能以普通士兵身份服役,而無幹部身份。若地方大學生通過特殊途徑被特招成為軍官或文職幹部,通常要求具有本科及學士學位。對於電大、夜校或網路學院等非全日制教育機構的畢業生,若其為在職人員,同樣可能擁有幹部身份。
幹部身份特指全日制統招的大專或以上學歷畢業生,屬於國家培養的人才。畢業後一年,通過轉正定級,可獲得國家幹部身份。這一身份不僅為公務員崗位及事業單位提供了報考資格,也成為了評定職稱的重要前提。
對於地方大學生而言,若想要獲得幹部身份,通常需要通過正規渠道完成全日制教育,並確保檔案正確存放。這不僅有助於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也增加了他們進入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幹部身份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國家對人才的一種認可。擁有幹部身份,意味著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現今社會,雖然幹部身份不再像過去那樣擁有絕對優勢,但其背後所代表的國家培養人才的背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人的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