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我效能
㈠ 大學生外語寫作焦慮與寫作自我效能感的關系及其對寫作
1.引言
隨著外語教學研究領域的重點由研究「如何教」轉向研究「如何學」,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因素越來越受關注。相關研究表明學習者的情感狀態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成敗與否的最大因素之一。其中,學習者的焦慮和自我效能感是影響較大的兩種情感因素。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學者們在焦慮這一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的重要影響並進行了一些實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般認為,焦慮是指個體由於預期不能達到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強而形成的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感的情緒狀態。
自我效能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種動機理論(Banra, 1977)。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人們對自己能否有效地進行某一行為的判斷,它能夠將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轉化為先行因素,對行為發生作用。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價值系統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效能信念影響人們如何思維、感知、並激活行動等,它在個體的後繼行為與影響源之間發揮著中介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和成就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自我效能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同時也得到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支持。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探討了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歸因之間的關系,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等(董奇、周勇等)表明,自我效能感和歸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且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著密切相關。
有關於大學生外語焦慮、自我效能感與外語成績關系的研究(張日升,袁莉敏,2004)也表明,優秀的語言學習者具有的一個重要特質是接受挑戰的能,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勝任感強,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的努力能夠達到目標,面臨困難和挑戰時堅持性高,並積極尋找解決方法;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容易放棄。因此,個體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其學習付出努力的多少和接受挑戰的數量大小。
另外,國內外很多研究都顯示,智力在學習成績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非智力因素(如個性,心理控制源及學習策略等)也對學習成績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習動機、智力和個性對學習成績影響的交互作用(霍金芝等,2003),表明非智力因素通過中間環節對學習起作用等。也有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與個性、焦慮密切相關(孫喻 ,1997);學業優良者為高E低N,學業不良者為高N低E (霍金芝、蔡琰等 ,1997)。
縱觀與自我效能感、個性特徵、外語學習焦慮相關的文獻之後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外語學習焦慮之間關系研究、個性特徵與外語學習之間關系的研究並不多見,因此,本文試圖探究[1] 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的外語焦慮的差異。 [2] 學習者自我效能與外語學習焦慮的關系。[3]學習者個性特徵與外語學習焦慮的關系。 [4]學習者外語學習焦慮與外語成績之間的關系。以期達到幫助語言學習者提高語言學習成就的目的。
2 方法
2.1 被試
在佛山市南海許海中學選取初一兩個班(男生60人,女生68人),初二一個班(男生29人,女生27人),南海桂江一中隨機選取初一年級兩個班(男生58人,女生52人),南海桂城中學隨機選取高一年級兩個班(男生51人,女生59人),高二年級兩個班(男生52人,女生56人)。即初中學生294人,高中學生218 人參加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492份,回收率達到96%。
2.2 研究工具
2.2.1 EPQ量表 採用艾森克個性量表(簡縮版 EPQ-RA)。量表共24個項目,包括P、E、N、L四個分量表。P量表代表精神質維度,反映被試個性中的倔強程度或反社會傾向,P量表高分者,通常被描述為性格倔強,孤僻,古怪,離群索居或沖動,冒險,不服管教;E量表反映個性中的內—外傾向性,E量表得分高的人被描述為外向,躁動,靈活而行為的穩定性差;N量表代表個性中的神經質維度,N量表高分者被描述為抑鬱,緊張,焦慮,情緒不穩定;L量表為校正量表,高分者被認為答卷時更易於受到社會期望的脅迫,因此答卷的誠實性受到懷疑。
2.2.2 外語課堂焦慮量表 採用Horwitz E. K.(1986)編制的外語課堂焦慮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 FLCAS), 量表共33個項目,採用Likert 5 點量表形式, 1 表示非常不符合,5 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試的焦慮程度越高。採用本研究採集的數據對該量表進行考察,結果顯示Chronbachα系數為0.83 。
2.2.3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R) 該量表包括努力、進取心、堅持性三個分量表。量表共12個項目,採用Likert 5點量表形式,1 表示非常不符合,5 表示非常符合,
㈡ 什麼是擇業自我效能感
擇業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求職就業中所需各項能力的信念,它顯著地影響著個體的職業決策以及求職行為。擇業效能感不是單一不變的,它受到個體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影響,並且能通過干預得到改善。
㈢ 大學生五大資本居於核心的是什麼
大學生所擁有的五大資本中,最為關鍵的是心理資本。心理資本被認為是繼財務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後的第四大資本。它涵蓋了自我效能(自信)、希望、樂觀、韌性以及情緒智力等方面。在現代企業中,真正的競爭優勢源於員工的心理資本,而非僅僅是財務實力或技術優勢。人的潛力是無限的,而這種潛力的源泉正是源自於個人的心理資本。心理資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1. 希望:缺乏希望和自我放棄的人是無法創造出價值來的。
2. 樂觀:樂觀主義者會將不利情況歸咎於短暫的因素,而將積極結果歸功於持久的原因,例如個人的能力。
3. 韌性:指的是個體在面對逆境、沖突、失敗、責任和壓力時,能夠快速恢復的心理能力。
4. 主觀幸福感:只有當個體內心感到幸福時,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幸福。
㈣ 為什麼要研究大學生自尊和自我效
青少年的自尊以及自我效能不同程度地與其心理健康水平相關。近年來 ,國內研究與此有關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學生中[1-4 ] 。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選取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以及心理健康四個心理學因素 ,探討大學生群體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為高校貫徹素質教育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1對象、材料和方法1 .1對象隨機抽取甘肅慶陽師專 1998~
1999學年師范專業二年級的四個班共 195人 (男 131人 ,女 64人 )為測查對象 ,剔除無效答卷 2 2份 ,余 173人 (男
114人 ,女59人 ) ,平均年齡為 19.81± 0 .67歲 ,均為非獨生子女。1 .2方法1.2
.1心理健康水平評定以症狀自評量表 (SCL- 90 ) [5] 為測查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 ,該量表包括 90個項目
,10個因子分量表 ,其中因子 10不作為本次統計之用。測查採用 1~ 5分的 5點評分 ,每一項目的自評分值.
㈤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_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個人懷有的認為自己能掌控形勢並獲得良好結果的信念。下面我分享了自我效能感的解釋,一起來了解吧。
自我效能感的解釋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對未來的一個預期所帶的能量。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是美國心理學家班都拉,他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對自己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操作行為的預期。而預期又分為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結果預期就是個人對未來事件結果的一個預測,而效能預期更為重要,它是個人推測自己能否順利地完成某種行為以產生一定結果的預期。舉個例子,公司有一個重要的策劃交給你,如果能力正常,但是你相信自己能夠順利地完成這項任務並獲得獎勵,在這個預期能的推動下,你工作起來更積極有效。
由於社會發展快,競爭激烈,就業難的現象,讓人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到工作中去,這樣使得 職場 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艱難,員工的身心倍感壓力。像職場倦怠、加班、過勞死等等都變成了再熟悉不過的詞。由於壓力的增大,雙職工的家庭越來越多,女人大批大批的進 入職 場,雖然創造了很大的社會價值,但是卻造成一系列的工作和家庭問題。
工作與家庭的沖突,成為社會問題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影響工作與家庭沖突的一個重要變數就是自我效能感。曾經西方心理學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實驗,結果表明工作家庭沖突與自我效能感成負相關。也就是說一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夠減少工作家庭的沖突。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還對一個人的情緒、對外界的選擇、自身的努力程度等產生重大影響。
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
1.選擇一些你認為能做好的事,而不要選擇那些自己都感覺完成不了的事情。多次的成功能幫助你培養一種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隨著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你慢慢就可以解決那些曾經讓你畏縮的棘手問題了。
2.將過去的表現與現在的情況區分開。以往屢次的失敗或許讓你覺得有些事情是你做不了的。但一定要時刻告訴自己:以往的失敗已經成為過去,現在的你又重新滿懷著信心和成就感。
3.密切關注你的成功。有些人往往只記住自己失敗而不是那些成功的經歷。
4.保持手寫記錄以便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成功。倘若一個學生制訂了一個 學習計劃 ,他只堅持了4天,第5天就將計劃拋到一邊,那麼,他就不應該這樣想:“我失敗了,我根本堅持不下去。”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事實上,這個學生80%的時間都是成功的(5天中有4天堅持這個學習計劃)。
5.列出一些你認為自己最難和最容易應對的具體情形。從比較容易的工作著手,在獲得一些成功後再去應對那些較難的任務。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6個主要因素
(一)成績 經驗 (performance experience)
成績經驗尤其是明顯的成功或者失敗,是最強大的自我效能感信息來源。成功經驗可以提高個體自我效能感,失敗經驗會降低個體自我效能感,但是一旦強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失敗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影響。例如,試圖一整天不吸煙而失敗的人們很可能懷疑自己未來一整天不吸煙的能力,而能夠一整天不吸煙的人可能對另一天不吸煙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隨著個人成就的提高而提高。一個人的成功經驗越多,其知覺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強。這意味著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訓練的。如果能讓 兒童 獲得成功,兒童就可能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當人們觀察他人的行為時,替代經驗(觀察學習、示範、模仿)影響自我效能感。當看見一個與自己類似的人在一項任務上成功或失敗,自我效能感也能夠隨著提高或降低。觀察到那些與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的成功操作能夠提高觀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而看到與自己能力力相似的示範者的失敗會降低觀察者的自我效能感。替代經驗的影響取決於這樣的一些因素,如觀察者對自己和榜樣之間類似性的知覺、榜樣的數量和種類、榜樣的力量、觀察者和榜樣面對問題的類似性。替代經驗一般比直接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小。
觀察以同伴成功完成一項學習任務的學生,認為自己也能夠成功地完成同類任務。這一原理是重要的,示範是一種好的 教學 方法 ,如讓一個兒童給另一個兒童示範。
(三)想像經驗(imaginative experience)
人們能夠通過想像自己或其他人在未來情境中有效或無效地行動,而產生關於個人功效或無效的信念。這樣的想像可能產生於對類似情境的期待或替代經驗或者被口頭說服所誘發,如系統脫敏和示範。然而,想像自己成功或不成功地行動,不可能像實際的成功或失敗經驗那樣對自我效能感有強烈的影響。
(四)口頭說服(evrbal persuasion)
口頭說服是比成績經驗和替代經驗的強度要弱一些的自我效能感信息來源。口頭說服作為自我效能感的一個來源,它的力量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如說服者的技能、可信度的吸引力。實驗研究表明,口頭說服是改變自我效能感的中等有效方法。
學生常常從教師和父母那裡接受說服信息,如“你能做”。積極的反饋能夠提高自我效能感,但如果以後的努力證明是無效的,它的作用是暫時的。像示範一樣,說服可能讓一個人嘗試—活動,但是必須帶來實際的成功,才能真正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生理狀態(physiological states)
當人們把厭惡的生理喚起和差的行為表現、不勝任和失敗聯系起來時,生理狀態將影響自我效能感。當人們產生不愉快的生理喚起時,比生理狀態愉快或中性時更可能懷疑自己的勝任力。同樣,舒適的生理感覺可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學生從生理反應獲得功效信息(如心率、出汗),焦慮症狀可能意味著一個人缺乏技能。
(六)情緒狀態(emotional states)
生理線索是情緒的重要成分,但情緒體驗並不僅僅是生理喚起的結果。因而,情緒和心境可能是自我效能感的信息來源。當人們體驗到積極的情感時,更可能對成績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焦慮和抑鬱對自我效能感可能產生有害的影響。
情緒喚起能夠影響人們的自我效能感。人們在悲哀、抑鬱或者對某一活動過度焦慮時,自我效能感不如在心境好時那樣高。人們學習把情緒作為自我效能感的線索,如“我今天不能應付”,是某一情緒體驗的結果。
猜你喜歡:
1. 關於小學數學教育畢業論文題目
2. 自我效能感的四大影響
3. 如何改變自我效能感
4. 職業素質學習心得3篇
5. 淺析大學生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