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人大本科生回爐

人大本科生回爐

發布時間: 2025-10-03 15:20:22

Ⅰ 中國大學生為何後悔上大學

中一項上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34%的人後悔讀大學,51%的人認為,在大學里沒學到有用的東西。而感嘆學無所用的不僅僅是專科、本科生,甚至不乏碩士、博士。
30%功夫用在學英文、考級,剩下40%大部分用來談戀愛、社交、享受風花雪月,還忙不過來。青春虛擲,一無所成。四年大學,缺少了堅實的求知過程,留下的只有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
在對大學持否定態度的人看來,現在的大學更象「圍城」,沒去過的以為裡面多姿多彩充滿誘惑,呆在裡面的人卻索然無味如同嚼蠟。進去時滿懷期望,出來時什麼也沒得到。也有人認為:大學是不是「白讀」,學校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個人主觀的努力卻能起到關鍵作用。同樣的土地,同樣播下龍種,有人收獲了跳蚤,有人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應該承認,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人才和庸才都是經過同一條路走出來的。是上大學還是被大學上,並非單一某種因素可以決定。然而,對於大學教育表現出的越來越多的悖論和困境,不能不引起公眾的重視。
大學價值被完全否定的主要依據在於,它對學生畢業後的人生毫無幫助。傳統認為,大學應該教給學生安身立命的本事,讓他們有個好前途。如果不能帶來可見的好處,大學教育就沒有價值。這種觀念是從上世紀「精英教育」一路延續下來,它對教育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工具理性的階段,可以說非常片面。可惜的是,國人大多持這樣的態度,對大學價值的評價標准更側重功用,簡單而實際。但現代教育理論卻認為,在一個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社會,大學教育理應有著更豐富的人文內涵,並不以知識傳遞和技能訓練為主要目的。
這一點可以對照美國大學的情況。有人說,美國大學和中國大學都是不成功的教育,因為中國大學的就業率低,美國大學的畢業率低,如此,等等。這是事實。在美國想讀大學是很容易的,基本上只要高中能畢業就不成問題。可是仍然有很多美國人認為,大學並不是非讀不可。由於美國大學的門檻低,也沒人把讀大學看得很了不起,中途輟學的現象很普遍。據統計,大學新生頭一年申請輟學的比率達20%
簡單地說,學生在學校能學到什麼,怎樣把好最後的質量關,讓什麼樣的產品流出社會,體現出大學對社會承擔的責任。美國大學的原則是「寬進嚴出」,他們的高等教育門檻低、姿態低,畢業考核卻很嚴格,要拿學位非得拿出成績不可。而中國的大學生們為了進大學都曾經吃盡苦頭,好不容易才能脫穎而出,高考被喻為「最殘酷的戰場」;一旦考上之後則萬事大吉,不思進取,反正畢業考試容易過,論文抄襲剽竊也沒人理會,這就是「嚴進寬出」。事實證明,實行「寬進嚴出」還是「嚴進寬出」,結果大不一樣。
不同的水土帶來不同的生態,不同的生態造就不同的出品。可以說,國內大學的弊病是整體性的。二三線大學問題突出,還可以說是受資源限制,頂級大學情況也差不多。以國內最好清華、北大為例,這兩所學校的學生毫無疑問學習能力是最強的,畢業之後表現的平均水準也相當優秀,偶爾出個豬肉佬也是有水平的豬肉佬。但即使讀過最好的大學,結果又是怎樣呢?少數留在國內,多數選擇了出國留學,在國外「回爐」。據統計,清華北大最好專業的畢業生有七成都選擇了出國,沒有出去的也只是因為條件不允許。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的中國大學並不缺少改變的意願,只是能力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原因在於現行的大學管理體制。大學並不是完整意義的「獨立法人」。無論辦學還是管理,無論是教學內容,專業設置還是教師素質,都必須服從國家行政部門的統一意志。學校不能自己決定,也就不需要承擔責任和風險,是對行政部門負責而不是對公眾負責。官辦大學、官管大學的模式,直接造成了大學與社會脫節,與教育精神脫節。
近年來,對中國大學的整體墮落,公眾有目共睹並不斷發出質疑,但往往得不到回答。也許往後很多年,我們仍然不得不面對這些令人心痛的現實,看著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大學中浪費青春、喪失活力。大學教育沒能給他們帶來可見的未來,也不能支撐起他們對未來的信念,不是「白讀」又是什麼呢?哪裡可以找回大學失去的價值?進一步思考下去,就不能不回到核心的理念問題上來,選擇工具理性還是價值理性,培養建設者還是培養公民,恐怕都是中國大學未來無法迴避的關口和瓶頸,只有突破才能生長。億萬公眾期待大學教育的理念轉換和價值回歸,也許就在這一輪又一輪的拷問和反思中悄然接近。

Ⅱ 大學生為何後悔上大學

最近,一項上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34%的人後悔讀大學,51%的人認為,在大學里沒學到有用的東西。而感嘆學無所用的不僅僅是專科、本科生,甚至不乏碩士、博士。 30%功夫用在學英文、考級,剩下40%大部分用來談戀愛、社交、享受風花雪月,還忙不過來。青春虛擲,一無所成。四年大學,缺少了堅實的求知過程,留下的只有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 在對大學持否定態度的人看來,現在的大學更象「圍城」,沒去過的以為裡面多姿多彩充滿誘惑,呆在裡面的人卻索然無味如同嚼蠟。進去時滿懷期望,出來時什麼也沒得到。也有人認為:大學是不是「白讀」,學校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個人主觀的努力卻能起到關鍵作用。同樣的土地,同樣播下龍種,有人收獲了跳蚤,有人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應該承認,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人才和庸才都是經過同一條路走出來的。是上大學還是被大學上,並非單一某種因素可以決定。然而,對於大學教育表現出的越來越多的悖論和困境,不能不引起公眾的重視。 大學價值被完全否定的主要依據在於,它對學生畢業後的人生毫無幫助。傳統認為,大學應該教給學生安身立命的本事,讓他們有個好前途。如果不能帶來可見的好處,大學教育就沒有價值。這種觀念是從上世紀「精英教育」一路延續下來,它對教育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工具理性的階段,可以說非常片面。可惜的是,國人大多持這樣的態度,對大學價值的評價標准更側重功用,簡單而實際。但現代教育理論卻認為,在一個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社會,大學教育理應有著更豐富的人文內涵,並不以知識傳遞和技能訓練為主要目的。 這一點可以對照美國大學的情況。有人說,美國大學和中國大學都是不成功的教育,因為中國大學的就業率低,美國大學的畢業率低,如此,等等。這是事實。在美國想讀大學是很容易的,基本上只要高中能畢業就不成問題。可是仍然有很多美國人認為,大學並不是非讀不可。由於美國大學的門檻低,也沒人把讀大學看得很了不起,中途輟學的現象很普遍。據統計,大學新生頭一年申請輟學的比率達20% 簡單地說,學生在學校能學到什麼,怎樣把好最後的質量關,讓什麼樣的產品流出社會,體現出大學對社會承擔的責任。美國大學的原則是「寬進嚴出」,他們的高等教育門檻低、姿態低,畢業考核卻很嚴格,要拿學位非得拿出成績不可。而中國的大學生們為了進大學都曾經吃盡苦頭,好不容易才能脫穎而出,高考被喻為「最殘酷的戰場」;一旦考上之後則萬事大吉,不思進取,反正畢業考試容易過,論文抄襲剽竊也沒人理會,這就是「嚴進寬出」。事實證明,實行「寬進嚴出」還是「嚴進寬出」,結果大不一樣。 不同的水土帶來不同的生態,不同的生態造就不同的出品。可以說,國內大學的弊病是整體性的。二三線大學問題突出,還可以說是受資源限制,頂級大學情況也差不多。以國內最好清華、北大為例,這兩所學校的學生毫無疑問學習能力是最強的,畢業之後表現的平均水準也相當優秀,偶爾出個豬肉佬也是有水平的豬肉佬。但即使讀過最好的大學,結果又是怎樣呢?少數留在國內,多數選擇了出國留學,在國外「回爐」。據統計,清華北大最好專業的畢業生有七成都選擇了出國,沒有出去的也只是因為條件不允許。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的中國大學並不缺少改變的意願,只是能力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原因在於現行的大學管理體制。大學並不是完整意義的「獨立法人」。無論辦學還是管理,無論是教學內容,專業設置還是教師素質,都必須服從國家行政部門的統一意志。學校不能自己決定,也就不需要承擔責任和風險,是對行政部門負責而不是對公眾負責。官辦大學、官管大學的模式,直接造成了大學與社會脫節,與教育精神脫節。 近年來,對中國大學的整體墮落,公眾有目共睹並不斷發出質疑,但往往得不到回答。也許往後很多年,我們仍然不得不面對這些令人心痛的現實,看著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大學中浪費青春、喪失活力。大學教育沒能給他們帶來可見的未來,也不能支撐起他們對未來的信念,不是「白讀」又是什麼呢?哪裡可以找回大學失去的價值?進一步思考下去,就不能不回到核心的理念問題上來,選擇工具理性還是價值理性,培養建設者還是培養公民,恐怕都是中國大學未來無法迴避的關口和瓶頸,只有突破才能生長。億萬公眾期待大學教育的理念轉換和價值回歸,也許就在這一輪又一輪的拷問和反思中悄然接近。

熱點內容
入黨原因大學生 發布:2025-10-03 16:57:10 瀏覽:411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王沖教授 發布:2025-10-03 16:55:43 瀏覽:247
大學生室友 發布:2025-10-03 16:55:06 瀏覽:167
當大學物理教授的條件 發布:2025-10-03 16:05:06 瀏覽:224
西南大學食品考研難嗎 發布:2025-10-03 15:56:04 瀏覽:602
南京大學會計教授 發布:2025-10-03 15:56:04 瀏覽:135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導師 發布:2025-10-03 15:52:41 瀏覽:88
大學老師出卷 發布:2025-10-03 15:44:19 瀏覽:225
電氣到大學當老師 發布:2025-10-03 15:44:13 瀏覽:67
武漢大學古代文學考研 發布:2025-10-03 15:36:00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