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視本科生
1. 本科畢業和專科畢業去找工作,都存在哪些不同
相信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曾夢想著考進清華北大,直到上了初高中之後,才慢慢發覺這兩所最高學府是多麼遙不可及。不過對於平時成績比較好的同學來講,考個本科倒還輕而易舉,只是有的人天生並不是學習的料,最後只能無奈地去往專科學校就讀。而對於本科生與專科生的差距,有的人看法不一,這兩者畢業找工作時有什麼差距?這3點尤為關鍵。
綜上所述,專科生和本科生在面試找工作時存在著3點差距,相信大家已經一目瞭然。雖說現在是個看重學歷的時代,但也不要因自己是專科生而妄自菲薄,有些企業是注重個人能力,會很樂意培養專科生的,其實大家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全國有那麼多專科大學,如果專科院校就業不好的話,那這些大學早就開不下去了,最重要的還是在大學期間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名有用的人才。
2. 為什麼小微企業不重視員工的學歷
參加過很多次的招聘,作為中小企業(小型企業)的一員,來回答這個問題。
1.在招聘時,我們首先看的不是學歷,而是能力,和企業目前發展以及未來發展定位的匹配度。
2.在同等能力的前提下,我們會優先招聘本科/研究生學歷的學生,如果相同的工作優秀的本科生能夠順利的完成,我們就不會招聘研究生,因為本科生的用人成本更低。
3.碩士和博士在讀期間,其實更多的時候很多學校、很多專業、很多孩子並未比本科期間有更長足的發展和提高(部分,並非全部),而實際上很多不知名學校的研究生很多都是混著就畢業了,只是拿到了碩士的畢業文憑,但是在能力上和本科階段比較起來並未有多大的提升。
4.用人成本是企業考慮的根本。在收入待遇上,博士大於碩士大於本科,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為企業創收的價值卻不一定有多高,所以在選擇上更優先考慮的是本科和研究生,除非特別的研究類崗位、或者為增加企業的含金量而招聘的一些博士崗位,中小企業更願意選擇合適的、用人成本更低的本科/研究生畢業的學生。
5.很多博士或者碩士還沉浸在象牙塔的自我定位之中,在中小企業普遍都是本科起步的環境中,有時候很難融入到工作群體中去,對自己定位錯位導致很多工作開展起來更困難,這也是中小企業在意願上不願意招聘高學歷人才的很重要的原因。
6.高學歷人才容易這山看著那山高,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完全沒問題,大家有更好的去處自然選擇更好的去處,但是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說,每一次的人員變動對企業的打擊都是致命的,企業需要更多的時間成本去招聘、找到替換的崗位,這也是很頭疼的事情。
3.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喜歡本科生更喜歡大專生
我們都知道,學歷是敲門磚。之前比較火的一件事是某公司HR稱他們招生時,非985、211高校學生的簡歷直接扔,現在大學生那麼多,競爭壓力非常大,所以有時候可能就會造成這樣的結局,比如據說華為公司,非211學歷不要,更不要說大專生了。
但是,能力才是鐵飯碗。說實話,雖然很多人都覺得學歷高的潛力大,但是一切也要因人而異,畢竟再好的學校也有渣,再差的學校也有精英,北大的一個學生未必就一定比一個專科學歷的人能力大。不過,普遍來看,本科生比專科生更有潛能。現在支持學歷無用論的人很多,他們可能會稱很多一流企業老總學歷都很低,比如可能會拿出馬雲的例子,不過不得不承認,更多的企業老總都是高學歷人才。
網友二:
是否有更多的企業不喜歡要本科生而喜歡大專生,由於我沒有對更多的人力資源市場進行調查和統計,因此不好輕易表態和下結論。既然你咨詢這個問題,我姑且認為這樣的現狀是存在的,可能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首先,適合企業崗位的人才才是企業需要的人才。從你問的問題來分析,有更多的企業已經不再是依據學歷來招聘員工,對人才的招聘和使用已經回歸理性,其實企業所有的崗位並非都需要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歷才可以勝任,不同的崗位對員工的學歷和技能要求是不同的。有些崗位大專生完全可以勝任,甚至於可能比本科生幹得更好,因此完全沒有必要讓本科生和研究生去做。
網友三:
無論本科畢業生還是大專畢業生,都更傾向於選擇國營大中型企業,使得中小型民營企業招聘困難,以致於出現了一方面大量的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型企業招聘不到人才的怪現象。中小型企業更喜歡用大專學歷的畢業生,因為相對於本科畢業生而言,大專畢業生由於找更好的工作缺乏優勢,因此在中小型初創企業工作更穩定和踏實,伴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也有更大的成就感,也就是說大專學歷的員工在企業自我價值的增量較大。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由於中小型企業對員工的的養老和醫療保險不是很完善,同時抵禦市場競爭風險的能力較弱,使得更多的本科生不願意去中小型企業去工作也是一個矛盾。但是無論什麼原因,從企業喜歡招聘大專生而不是本科生的現象,可以傳遞出一個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的趨勢和信號,越來越多的用人企業已經從唯學歷的用人理念向重視員工能力的轉變!
網友四:
現在本科生和專科生在大學學的東西,狀態基本都一樣,現在大學生大部分是一群習慣被人安排,習慣別人給他一個目標,習慣別人給他安排作息,像什麼職業規劃,自我認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啥,大學也沒人管這事,最可怕的是家裡人,老師還會有意無意的告訴學生分數就是能力,你分數高就是人才,毫無疑問本科生的分數成績肯定要比專科生好,所以很多本科生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是人才,然而很多專科生會被部分老師家長瞧不起,沒辦法只能去找其他的方式,比如去兼職,去拚命的抓住一切機會,證明自己可以,同樣心態也會更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那就努力去干。
社會公司不會只看你的文憑,馬雲說過,文憑我只把它當作你交了四年學費的證明,其他什麼也證明不了。史玉柱也說過,博士生和初中生沒什麼區別,能做事就行。我並不是推崇學歷無用論,我是想告訴所有大學生,能力比學歷更重要,能力是什麼,能力是能夠養活你自己的一技之長,學歷呢,是你學習的經歷。
網友五:
本科生有本科生的特點,大專生有大專生的特點。不過不否認確實有的公司喜歡大專生要比本科生多一點。原因如下。
相信大多數本科生還是可以的,只是部分本科生畢了業感覺自己就是高端人才,好高騖遠,漂浮,做工作不踏實。就造成了低不成高不就的想像。建議這樣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現在本科生每年畢業的那麼多,一磚砸下來,八個都是本科生。
大專生因為知道自己的起步比較低,所以他們畢了業就會很低調,甚至有點自卑。這種種原因就造就了他們踏實肯干,吃苦耐勞的習慣。所以公司就比較喜歡這樣的踏實努力的人。
網友六:
我個人覺得有一些本科生眼高手低,覺得自己學歷不低,待遇不高的公司不願意去,公司中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不愛干,看中的崗位還勝任不了。相比有一些大專生只要公司給他們入職機會,他們就會更腳踏實地去干,珍惜自己的工作機會,不要求更好的薪資和待遇,工作更努力,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自己努力,才能得到領導賞識。
學歷是個敲門石,通常都會認為學歷代表這個人的過去,說明了他的學習能力和理論水平,學歷越高者,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相對來說越出類拔萃。當然,這肯定不是絕對的,一個公司在選拔職員時,在沒有其他有效考察途徑的情況下,最有效的篩選方法就是看他的學歷,來判斷這個人是否有培養的價值。所以,選擇哪個層次學歷的人是公司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判斷和選擇的。
4. 為何本科生畢業後就業困難真的是學歷「貶值」了嗎
本科生畢業後就業困難,不僅是學歷“貶值”那麼簡單
,大學四年的空度光陰,中國應試化教育考核標准,社會競爭激勵的現狀等都是導致本科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一、本身我國大學的教育模式就是嚴進寬出的,許多學生也對這種情況心知肚明。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對這種輕松的環境非常適應,便選擇了整天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夠保證每天的出勤率,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選擇作弊來獲得及格的成績,每天和好友約好通宵打游戲等,這些現象在當代大學生的身上是很容易出現的。四年下來,自己真正的本領沒有學到,能力不足,大學生在校期間沒有扎實的知識做支撐,更沒有社會實踐做輔助,企業怎麼會要這樣的員工呢?
以上三個原因也只是解釋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部分原因,有太多因素導致了如今這樣的現狀,而作為大學生,想要為自己爭取更有利的地位,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在重視學業成績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了個人能力的提高。
5. 鐵路局為什麼是大專生多,而不是本科生多呢
個中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點:
一、鐵路局是辛苦的工作,比起其他事業單位要累。
如果說公務員是金飯碗,事業單位是銀飯碗,那麼鐵路局會是鐵飯碗。在人才的選擇上面,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畢竟在鐵路局的系統裡面,可操作的其實技術含量並不算太高,在各類大考之間,鐵路局不說試題如何,它的考上機率是要比普通事業單位要高很多的。
這些人當中,選擇在鐵路局工作的,一開始進去一定不會是因為他有這個夢想,而是相對而言,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試問,這樣的環境下,一些本就驕傲的本科生又怎麼會在鐵道部工作?那是會有心理落差的——以前成績比自己差、考的學校沒自己好,雖然出來工作比自己早的“失敗者”,這些人也不甘心一起共事的。
所以說,鐵路局是他的定位問題,他本身在培訓招人的時候,就已經定位在了大專,那麼大部分本科生就不會去湊那個熱鬧。只是鐵老大也是一個很牛的部門,在鐵道部任職還是很讓人羨慕的。
6. 為什麼現在大學生不值錢了
前段時間遇到一位爸爸——農民工,月入也在7、8千左右吧(我們這里小工都要300一天了)。
聊起他的兒子,是大學本科畢業,找了份工作,工資卻才3000左右。
這位爸爸很氣憤啊,一直抱怨當初還不如不讓兒子讀大學了,初中畢業就讓他和自己混,現在起碼也比3000塊的工資高。
而且還說,這兒子是真被大學讀壞了,手無縛雞之力不說,臉皮還薄、又吃不了苦,現在連農民工的活都幹不了。
像這位爸爸這種想法,現在非常有市場。
很多人都認為:這些年大學生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不值錢到人家都不稀罕你,想要找個體面的工作養活自己都很難。
那現實真是如此么?
我是認為:
1、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大學生真不值錢,找不到工作了,這反倒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2、但我覺得,現在很多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還真不是社會上缺少崗位的問題,只不過是一些現實原因,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困難而已。
下面具體講一講我的想法。
01、大學生不值錢了,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有人說,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了,我們培養那麼多的大學生干什麼?給社會添堵么?
我倒認為,大學生真不值錢了,這才是社會的進步的表現。
因為大學生如果還是稀缺資源,那麼只能說明兩件事情:
1、國家的教育水平還很低、教育資源還不夠,還培養不了這么多的大學生;
2、國民的整體素質還不夠高,還沒有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對大學生的培養還不夠重視。像這樣的國家,一定還是處在經濟粗放型增長的階段。
所以,在社會進步有活力的國家,大學生絕不會是稀罕物。我們呢?我覺得也只是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已。
我們的大學生還遠沒有到稀缺的程度。現在之所以會感覺大學生不值錢了,只不過是由一些現實原因造成的而已。
02、現在大學生不值錢,只是一種假象。
現在,我們的大學生,之所以給人感覺不稀缺不值錢,找不到工作,我認為與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有關。
1、很多大學生,不一定是大學水平。
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培養模式是存在問題的,就是寬進寬出,導致的結果是大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有些確實沒有大學生的水平,卻成了大學生。這種高學歷低能力的大學生,很多時候也給他的就業造成了障礙。
2、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並不是真找不到工作,而是眼高手低所致。
有些大學生,會認為自己讀了大學,有了文化,就應該標配一定等級的工作,達不到要求,就不幹。於是很多人,太陽曬不了、汗不想流、苦不願吃,都想辦公室里吹吹空調就拿工資,這才進入了失業者的隊伍。像這些大學生,其實只要放低姿態,先就業再擇業,是完全沒有就業煩惱的;
3、我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和我們大學的專業設置也有很大關系。
很多大學的專業,根本沒有對口的工作可以找。尤其是很多本科大學,專業是搞各種研究,但你說你一般的本科能搞什麼研究?社會上又哪有那麼多研究給你搞。
這也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如果我們減少一些本科生的培養,擴大一些大專生的比例,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也就不會那麼的多了。
03、結束語:
從社會長遠去看,大學生不值錢了,這肯定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一個社會,如果還以有一兩個大學生為榮,那這個社會,註定是落後的、沒有競爭力的。
現在,我們雖然也感覺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但我認為,這其實是一種假象,我們的大學生還遠沒有到過剩的程度。
各行各業,尤其是一些技術含量低一些、勞動強度大一些、苦要多吃一些的行業,其實還非常的缺大學生。只不過,大學生們不垂青而已。
等到以後哪一天吧,我們把大學生培養到連這些行業都能夠大量招到大學生了,那我們的社會就真得將無比有希望了。
期待著那一天。
各位網友,針對今天分享的問題,你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發表你的觀點,君山期待與你進行交流!
7. 為什麼鐵路系統的員工,大多都是大專生,很少看見本科畢業生呢
許多朋友都很羨慕現在一些鐵路上工作的人,因為他們平時乘坐交通工具免費,而且鐵路上各個部門的待遇又比較好,工作又非常穩定,比起外面的企業很強力的競爭而言,鐵路部門的工作似乎要好很多。但鐵路門同樣有一個現象,那就是應聘上鐵路部門的大多數都只是一些專科學生,本科學生很少,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專科學校和本科學校側重於不同方面的教育,因此二者並不存在高低之分。兩個學校認真學習的學生都是好學生,在畢業之後,來到社會上,選擇合適自己的崗位就可以了。但是不管如何選擇,都要認真對待來之不易的這份工作,讓企業看到自己的態度。
8. 香港大學為什麼在全球排名比北大清華還高
內地學校大部分都會偏低(除了學生入學質量之外),而港大因為有更多高質量國外吸引回來的教授,而且有比較健康的評估、終身職和退休體系,評估成果會比內地高。
中國內地的高校教育改革必須從教師做起。也就是梅貽琦所說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行政化下和黨團化的清華,缺乏思想自由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功利化氛圍非常嚴重。極差的待遇和體制原因導致老師忙著賺錢;嚴重忽視本科教學質量、學風差;體制等原因無法吸引有實力的年輕研究人員;研究生淪為廉價勞動力。
1 非常不重視本科生教學。舉個例子吧,我們本科的很多課程的老師上課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有的老師上課時公然宣稱:「我是搞工程的,咱們這個學的差不多就行,教學不是我的事」。大作業都靠前人的版本,大三之後一半的同學都不再自己寫作業了。但是卻沒有辦法,我們學生根本沒法影響系裡的教學安排、教師和教材。就算是系裡老師都了解這種情況,卻一點作為都沒有,老師們沒有動力去改革。
2 功利化思想很重,大學里最崇尚的不是思想自由、不是創新精神、不是獨立思考,而是賺錢多少、以後做官前途好不少。
3 相當一部分教材爛的要死。大部分這種教材都是國內的某某學者編的,看那些的東西,就感覺不是讓人來看的。真感覺這些國內編教材的以前是不是教體育的。
4 上面有人說師資有問題,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應該思考的就是:為什麼只能花那麼多的價錢去買那些成名的年紀大的都做不動研究的教授呢?為什麼對年輕的有實力的世界級的研究人員吸引那麼少呢?歸根結底還是體制問題。學術圈儼然是個官僚圈子,學者有行政職務,年輕人如果僅僅靠自己科研上努力,是基本上沒有出頭之日的,只有抱對大腿、靠對大樹才行,自然就缺少了創新和獨立的精神。這么做哪能做出什麼東西呢?
5 待遇問題。清華信息學院的副教授一個月的工資是5000+RMB,這個工資實在是有點少,如果有家室孩子的話,練養家都很困難。老師要生活下去只能去拉公司的項目,為了降低成本,把活放給研究生,每個研究生一個月給300RMB到900RMB不等的工資。可想而知,在這種教授忙於賺錢的情況下,大學怎麼可能在創新研究上有什麼大的突破呢。
5 清華在不斷強調了社會責任感。
6 在這種環境下,相當一部分課程都靠自學,讓大部分同學們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算是一個意外的收獲吧。
7 世界三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生。這里有濃厚的競爭氛圍,大部分同學都非常要強,這加強了學風,保證了大部分同學不會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