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的風險
❶ 畢業後找工作,大學生應該規避哪些風險
畢業以後找工作,大學生們應該規避很多的風險,第一個風險就是我們一定要找一些在網上能夠查到的企業,因為現有很多黑心的企業,實際上就是一些傳銷組織吧,很多同學們沒有辦法分辨哪些是好企業,哪些是會企業可容易就被那些不法分子把這些找工作的同學們拉到了傳銷的總是當中,這樣是非常危險的。
一定不要太相信人家,人家給你個合同,你覺得沒問題,隨隨便便就把合同給簽了,這樣是錯誤的。
❷ 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問題
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就業難,而是難就業!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問題,是因為在其大學畢業生對就業觀的認知不足,所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大學生自我認知不足,在就業期望上帶有盲目性
應屆畢業生的自我認知不足、工作定位不準,甚至於很多當代大學生還有著「天之驕子」的思想,認為自己是統招大學生,在經過大學專業性的培養後必定是「人才」,在就業選擇上眼光過高,這是因為把自己的起點定得太高,學生氣息嚴重;還有大學生不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潛能,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競爭優勢可以讓合適的單位選擇自己,不能准確定位自己的職業價值觀。盲目期望其工作和工作條件,絕大部分學生希望去到經濟發展較好的沿海城市工作,不願意留在小城市,選擇在區位條件好、經濟發達的城市工作,熱衷於公務員或事業單位人員招考。而且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學生沒有樹立起「先就業求生存,後擇業謀發展」、「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的就業觀。這個方面會造成大學生畢業後就業浮躁,建議還是大學生畢業後腳踏實地,有一定的忍耐力,學會吃苦耐勞,任何工作是慢慢向好的干,而不是由好向差的一個轉變,這是提高工作上的幸福指數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就業心態差,工作能力不能適應要求
大學生就業心態差,也就間接性造成就業穩定性差,大學生在大學所受到專業知識和真正步入社會工作能力是不能劃等號的,大學的專業知識並不一定是工作崗位的對應輸出,很多的大學生工作技能素質薄弱,還有就是剛出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在就業中承受困難和挫折的能力差。這是因為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沒有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沒有發展目標,對社會變遷和社會需求不了解,難以接受和融合企業文化,稍不如意,稍有工作壓力就想「跳槽」,就業穩定性差。很多的大學生或許有一定的專業水準,在某一行業也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對於真正的工作來說並不能很好的銜接,要知道技能水準高並不等於能夠勝任工作,因為工作經驗的缺失,沒有提高其自身的競爭力,其實踐能力薄弱,那麼就業能力不樂觀。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就業上,要擺正心態,要有早些適應從校園環境到社會環境的一個轉變。
第三、就業前後面對的選擇較多
這個選擇或許並不是就業選擇,很多的大學生畢業,面臨著各種選擇,有讀研,創業,成家等諸多選擇,不樂於就業的想讀研,有拼勁的想創業,家庭影響的想成家,但是無論哪種選擇,都避免不了終究要步入到社會的各種崗位上來,無論讀研或者成家也都不能夠擺脫要到社會上去工作,建議大學生一定要有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不能盲目跟從,要考慮好人生的長遠性。但建議是應該早一些步入社會,在社會中不斷地磨合來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這個就業形勢嚴峻的社會,往往要多考慮是先成家還是先立業的觀點,建議還是要先立業再成家,因為只有立業之後,才能夠對家庭負責;而對於創業來說,創業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就業,但是大學生創業者本身來說,大學生沒有很好的看清社會發展狀況,建議是先就業再創業,這是因為你在就業之中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一個思想成熟逐漸成熟的過程,在其創業上也能夠降低風險,但是這還是要看創業的理念,創業和就業都因人而異。
總的來說,大學生就業難不是一種現象,而是一種問題,這就要求屬於大學畢業生這個群體,要提高對自身和社會的認識,要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更要擺正好心態提高綜合素質,才能夠勝任工作在社會上實現其自身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