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出來的大學生
A. 家貧沒錢交學費,醫科大學生未拿到畢業證,南下流浪16年後怎樣了
「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倘使想正視而不敢,此外還能成什麼氣候。」——魯迅
人的一生無非是乘著自己的一艘小船不斷在大海上前行,遇到翻騰的海浪是難免的,只是要看人有沒有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勇氣。也許生來就在泥潭裡,也許遇到的困境都像是鑲滿利刃的南牆,但鼓起勇氣正視這些困難永遠是最好的辦法。不咬著牙挺過去,不會知道自己是怎樣的堅強,而往往挺過去了,前路總不會一直是黑暗。
承載全家希望的大學生
廖銀超出生於重慶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家中只有一間簡陋的瓦房,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電影《我不是葯神》里有一句台詞:「這世上就一種病,你永遠也治不了,那就是窮病。」貧窮很早就如黏在骨血上的東西一樣,根深蒂固地烙在廖銀超身上,也鑲嵌在他的記憶里揮之不去。
小的時候廖銀超看著別人家的小孩有新衣服穿,而自己只能穿著滿是補丁的破舊衣服。別人能吃到許多好吃的,自己只能就著鹹菜配饅頭。
昔日承載著無數希望的醫科大學生,最後竟成了流浪多年,身患重病的中年人,落得一無所有,讓人唏噓。家中瓦房的牆早已斑駁,牆上的獎狀還在,那些獎狀曾是希冀,如今看來卻諷刺不已。
我們不禁思考,學校真的就不能體察學生的困難,伸出援手嗎?如果學校當初肯伸出援手,那麼廖銀超的人生必定不會是這樣的境況。而回到廖銀超自身,我們感嘆的無非是正視人生困境的問題。痛苦各不相同,但總沒有不能跨過去的坎,鼓起勇氣去面對挫折,才能看到未來的美好。
B. 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為何那麼努力呢
「二哥考上大學啦!」1977年的一天,15歲的二姐拿著二哥大學錄起通知書,氣喘吁吁地跑回家裡。
大姐嫁在縣城裡農村,我們家只要有人上街必到大姐家落腳,晚上睡覺的時候,大姐看到二哥打滿水泡的雙腳板心疼得掉眼淚,要知道哪時候二哥才15歲還是孩子呀,為了學習文化知識二哥吃盡了苦頭。
1975年二哥17歲高中念完,畢業於王寨四中,文化大革命時候高中只有二年,回到生產隊當了小隊會計,哪時候沒有高考,能上大學的是根正苗紅推薦去的工農兵大學生。
二哥文筆不錯,經常向地區報社及縣廣播電台投稿,在空餘時間不忘學習書本知識,常常在六月三伏天晚上孜孜不倦地看書,蚊子爬滿了手背也無從知曉,不知熬過了多少個這樣的日日夜夜,皇天不負有心人。
1977年二哥那年19歲,中國人民打倒了「四人幫」恢復了高考制度,二哥的勤奮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我們整個土橋管理區900多人參加高考錄取11人,二哥是其中之一,以超出錄取分數線50分的成績,被湖南財會學校錄取。
大家可別小看是個中專,在77年中專有多麼難考,拿我們老家黃岡師專來舉個例子,一般人都是望塵莫急,有的人不知復讀了多少年才考上,當年考上黃岡師專的大專生畢業後,全部成了當地縣市一中主力軍,可想而知。
據資料顯示:1977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450萬,錄取25萬人,錄取率百分之4.7%。
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整個大隊一片嘩然,喜慶的消息傳遍了十里八鄉。
上學的那天,全村人把二哥送到村口,一陣鞭炮響後,鄉親們目送著二哥的背影踏上求學之路的征程。
望著二哥遠去的背影,看到媽媽用圍裙不停地擦著眼淚,媽媽是高興不是傷心,哪一年我才9歲上小學三年級。
C. 美國窮人出了多少個名牌大學生
美國窮人出的名牌大學生佔比美國大學生24%,據美國大學生統計調查顯示,入學的大學生的比例和父母的收入密切相關。46%的學生來自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家庭,妥妥的富二代。另有30%是學二代,父母均是名校畢業且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加起來總共76%,而窮人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只佔24%。這是因為美國社會一直存在特權階層,他們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為子女取得進入頂尖學校的優先權,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高昂的學費面前,只能眼巴巴的看著。
D. 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很多混得比較差
一個人一生的發展,不僅僅取決於所上的大學有多好,有人沒上大學照樣做出了驕人的業績,相比城裡出來的大學生,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從小所處的環境,可能會影響他的情商和社交能力的發展,社會並不是只需要知識,社會交際能力是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