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修腳
1. 大學生去做修腳師能找到女朋友嗎
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但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好好去愛他!! 當你經歷過愛與被愛,學會了愛,才會知道什麼是你需要的, 也才會找到最適合你,能夠相處一輩子的人。 但很悲哀的,在現實生活中, 由於種種原因真心相愛的人並不一定能在一起; 你最愛的,往往沒有選擇你; 最愛你的,往往不是你最愛的; 而最長久的,偏偏不是你最愛的,也不是最愛你的。 只是在最適合的時間出現的那個人, 才會真的和你永遠在一起! 沒有人是故意要變心的,他愛你的時候是真的愛你, 可是他不愛你的時候也是真的不愛你了, 他愛你的時候沒有辦法假裝不愛你; 同樣的,他不愛你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假裝愛你。 當一個人不愛你要離開你, 你要問自己還愛不愛他(她), 如果你也不愛他(她)了,千萬別為了可憐的自尊而不肯離開; 如果你還愛他(她),你應該會希望他(她)過得幸福快樂, 希望他(她)跟真正愛的人在一起,絕不會阻止, 你要是阻止他(她)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表示你已經不愛他(她)了, 而如果你不愛他(她),你又有什麼資格指責他(她)變心呢? 愛不是佔有!!! 你喜歡星星,不可能把星星拿下來放在臉盆里, 但星星的光芒仍可照進你的房間。 換句話說,你愛一個人,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擁有, 讓愛人成為生命里的永恆回憶, 如果你真愛一個人,就要愛他原來的樣子──愛他的好,也愛他的壞: 愛他的優點,也愛他的缺點, 絕不能因為愛他,就希望他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 萬一變不成就不愛他了。 真正愛一個人是無法說出原因的, 你只知道無論何時何地、心情好壞,你都希望這個人陪著你; 真正的感情是兩人能在最艱苦中相守,也就是沒有絲毫要求。 畢竟,感情必須付出,而不是只想獲得; 分開是一種必然的考驗, 如果你們感情不夠穩固,只好認輸, 真愛是不會變成怨恨的。 兩人在談情說愛的時候, 最喜歡叫對方發誓,許下承諾我們為什麼要對方發誓, 就是因為我們不相信對方,我們根本不相信情人, 而這些山盟海誓又很不切實際。 海枯石爛、地老天荒,都不能改變我對你的愛! 明知道海不會枯、石不會爛、地不會老、天不會荒; 就算會,也活不到那時候。 許下諾言的時候千萬注意,不要許下可以實現的諾言, 最好是承諾做不到的事, 反正做不到的,隨便說說也不要緊, 請記住:「不可 能 實現的 諾 言最動人」 在愛 情里,說的是一套 ,做的是另一套; 講的人不相信,聽的人也不相信 …… 茫茫人海中,你遇見了誰?誰又遇見了你
希望採納
2. 大學生街頭修腳正常嗎(圖)
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是教育的問題,二是社會的態度問題.教育的內問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容培養出合格的產品,把學校比作工廠,學生作為產品,完全可以這樣認為,因為我們的教育和市場需求格格不入,所以這些產品不能很好地銷售出去,那隻有自謀出路了.社會的態度基本上也是這樣的,但大學生修腳本身並無什麼不妥,社會上可能覺得是一種資源浪費.就如前幾年的北大學生賣豬肉的事,社會上就有很多說法.但我覺得這沒有什麼,這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社會應該以更客觀的眼光看這個問題.
3. 大學生就業不僅僅是學修腳這么簡單
大學生就業不僅僅是學修腳這么簡單
春節過後,很多到“修腳王”王健那裡修腳的顧客都發現,王健身邊多了一個年輕的小徒弟。小伙叫黃英碩,是個大學畢業生,學中醫按摩推拿專業。畢業後在洗浴場所實習時,他發現自己的專業“瘸腿”:按摩、推拿、拔罐都會,就缺一門“修腳”功夫。
黃英碩的選擇,給時下很多面臨就業難題、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學畢業生提供了借鑒。但大學生要就業,轉變擇業觀念就夠了嗎?事實並非如此。
心裡的“架子”要放下
自主創業成功的王健教過上百名徒弟,其中有七八十名下崗工人和困難戶,還有近30名大學畢業生。對大學生們放下身段學修腳的意圖,王健很理解。他說,跟自己學修腳的大學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原先就學習中醫專業或者從事相關行業,需要這門技術;另一種是對這一行有好奇心,想學專門技術傍身。“現在工作不好找,到國企和事業單位工作的機會太渺茫,到私企打工又得看人臉色、工作不穩定,但修腳這一行市場前景卻很不錯。很多大學生學修腳,看中的就是這一點。”
學習修腳技術,從學習到上手,最起碼得三個月,之後還得磨合、練習。這些轉變觀念學技術的大學生們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出發,並不是所有人都跑到了最後。有不少大學生手藝沒學會就半途而廢了。
王健認為,與那些生活閱歷豐富、吃過苦的大齡徒弟相比,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徒弟們學習理論知識速度快,但思想包袱太重,很難死心塌地沉下心干這一行。這些大學生在學藝過程中,遇到的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還在其次,最主要的還是他們自己心理上的包袱不容易甩掉。“很多孩子剛來的時候,學習興致可高了,可真到實打實地摸患者腳的時候,就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那些突破了心理障礙堅持下來的大學生徒弟們,現在大多在洗浴機構當修腳師,月工資少則三四千元、多則七八千元。
干一行就得愛一行
在王健教出來的大學生徒弟中,王雪是堅持下來並且發展得很不錯的一個。
王雪畢業於錦州一所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她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在私企謀得一職之後,還是找不到一點安全感。“那時候總感覺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就像小草一樣無依無靠。”在報紙上讀到關於王健學修腳創業成功的報道時,她動了心。“要是能學會一門技術,就不再是我找工作,而是工作找我了。”
在下定學習修腳的決心的過程中,從觀摩轉為實踐的過程中,王雪都經歷過矛盾和掙扎,父母也很反對。但最終她拿起了修腳刀,捧起了顧客的腳。三個月後,出徒的王雪在師傅的介紹下在一家洗浴中心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如今,兩年多過去了,她的月收入已經達到五六千元。她說:“當時跟我一起畢業的不少同學現在還在私企打工,賺的不多,工作也不穩定。我覺得自己當初選擇學修腳這一步走對了。”
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王雪說,學技術就是捅破一層窗戶紙的事,學進去就好了。重要的還是對待這份職業的態度。“你只有真正愛上自己選擇的這份職業,用心對待它、經營它,才能在這一行里做得好、走得遠。”
師傅王健修腳店裡的紅火生意和師兄師姐們成功的例子,讓小徒弟黃英碩對修腳這一行的前景更有信心了。他說,現在患手腳病的人很多,洗浴行業很需要會手藝的修腳師傅,只要我勤學、多練,也能有不錯的發展。
做人是做事的前提
王健說,修腳是一門傳統技藝。學修腳除了眼勤、手勤、嘴勤、腿勤,還需要對修腳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才行。學徒平時要多觀察師傅的手法,自己平時多練習,遇到不懂的就多問。另外,徒弟還得有眼力見,在師傅幹活的時候多幫忙,師傅需要刀子、剪子,都得及時遞上去。但年輕的徒弟們往往不如老學徒們勤快,“現在家家就一個孩子,都不怎麼幹活,也沒吃過苦,容易懶散,眼力見也明顯跟不上。”
“年輕人不定性”,也是王健認為大學生擇業時應該克服的一個弱點。他說,有不少年輕徒弟學成之後,半道轉行做別的了。“他們多半是找到了更好的差事、有了更好的選擇,就輕易放棄了已經學到手的技術。其實,學修腳也好,做別的也好,若要想幹得好,都得肯吃苦、肯堅持,不能見硬就回。”
記者采訪當天上午,王健的徒弟、50多歲的劉秀華從吉林來看師傅了。劉秀華去年4月跟王健學過修腳,現在自己在家鄉開了一家修腳店,生意不錯。這次正趕上她到鞍山辦事,就順路過來了。看著歲數比自己還大的徒弟送上元宵、水果,對自己噓寒問暖,王健特別感慨。他說,自己特別希望徒弟們學成之後能跟師傅保持聯絡,沒事勤溝通。很多大學生徒弟的師徒觀念比較淡薄,學成之後就沒了音訊,只有遇到困難才想起找師傅,有點太功利了。“其實,學手藝,也得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在學做人這方面,大學生們真應該跟年長的人好好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