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新型城鎮化對大學生

新型城鎮化對大學生

發布時間: 2021-02-15 07:13:32

⑴ 毛概大題 作為大學生你認為要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措施。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既有供給問題也有需求問題,既有結構問題也有總量問題,但供給側和結構性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給結構失衡,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金融、人才等資源配置存在「脫實向虛」現象,影響了發展基礎的鞏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一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二是加快形成新動能,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三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發展成就顯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實力還不相稱,與經濟建設主戰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還不適應。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一是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重大突破和顛覆性創新。二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倡導創新文化,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四是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已連續十幾年獲得豐收,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1.2萬億斤,農民收入增速連續7年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四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五是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必須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新型城鎮化,逐步縮小差距。一是協調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二是協調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地區開放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是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四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要害在創新,關鍵靠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決破除制約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三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性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一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二是拓展對外貿易,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優化進出口結構。三是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四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路。

⑵ 從個人角度談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與大學生有什麼關系

⑶ 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責任和作用

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
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饋S繞涫竊諢肪澄郎

⑷ 新型城鎮化給大學生帶來哪些機遇

城鎮化,我把它簡單理解成把一些農民轉變成市民。市民多了,需求也就多了。政府要多版搞基礎建築,住權房、市場、醫院、交通、學校等等等,然後服務業,餐飲、超市、裝修、發廊等等等。說白了就是能提高就業和創業的機會。

⑸ 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意義

1、有利於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2、有利於大學生謀求生存與自我價值版實現;3、有利於大學生實現致富權夢想;4、有利於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5、有利於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作風;6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

⑹ 大學生怎樣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對於農村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作用已經愈發顯著。大學生群體作為文化知識傳承與創新的主導力量,如何在回應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期盼中,為自身發展尋求最佳定位,也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應該是我們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一、從「知青下鄉運動」到「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的綜合性工程,是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是一項促進就業的積極政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根本前提,是要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科學、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基於這一前提,廣闊的農村沃土需要和呼喚廣大大學生立足新的起點、展現新的風貌,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為新農村建設建功立業。
我們倡導新一代知識青年繼續傳承中國知識分子勇於承擔、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義無反顧地擔當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任,同時,也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分析當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進而對當下新農村建設與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作整體的把握,使之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
歷時20餘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當時我國城鎮就業壓力的增大,而農村又需要有文化的知識青年,國家開始鼓勵部分城鎮知識青年支援農村和邊疆建設,這與當前國家面臨的就業形勢在歷史條件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應當客觀地指出,文革前早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基於拓寬就業途徑、支援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知識青年自覺自願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的就業壓力,並且,知青在傳播文化科學知識,推動農業發展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因而,這一時期的知青下鄉工作總體是健康的。但不幸的是,知青下鄉在後期「文革」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政治色彩日益突出,上山下鄉被作為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必然途徑,最終演變成了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的組成部分。這一沉痛的歷史教訓值得我們汲取。
對歷史和現實的客觀分析表明,「文革」期間知青下鄉與當前我們倡導的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前者借力於政治手段,帶有明顯的強制力。後者則是倡導運用非強制力的市場經濟方法,按照市場需求與實現大學生自我價值相統一的導向,吸引大學生自覺自願地支援農村基層建設;其次,文革期間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在我國長期推行的單一呆板的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囿於所有制的限制,使知青下鄉之路越走越窄。而當代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則是在充滿生機活力的改革開放大好形勢之下,多元就業觀念、靈活就業模式和政府行為的有力政策支持,為大學畢業生在農村施展才華提供了寬廣的前景;第三,文革期間上山下鄉的約1700萬知識青年,其文化程度多為初、高中畢業生,加之「再教育」理論的影響,多以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為主,青年們所接受的鍛煉是以喪失正規教育和正常就業為代價的,很難發揮知識對農民的反哺作用。而今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則是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專業技術知識轉化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杠桿與動力。就業問題顯然是一個經濟范疇,歷史經驗證明,試圖通過政治干預下的知青運動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對經濟規律的違背,作為一種權宜之計和短期行為,其路徑只能越走越窄,進而損害個人、殃及社會,最終造成更嚴重的政治問題,因而是不可取的。總之,深刻認識「知青上山下鄉運動」與當代大學生投身農村建設的區別,有助於我們准確理解和把握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和必將產生的歷史意義。
二、從人力資源到人力資本
人是發展農業、建設新農村的最重要的資源,是生產力中的決定性因素。而知識型勞動者所具有的能力應該有機會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大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當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富有驅動力的知識群體,是一支先進生產力。為發揮大學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先進生產力作用,有必要立足當前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現實,依據市場經濟的規律和國家長遠發展規劃,把大學生投身農村建設列入長遠的勞動發展和勞動力資源轉移計劃。應當注意到,城市化道路雖然是世界發展的總趨勢和國家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但城市化建設畢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特別是基於我國這樣一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的國情來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這樣的國情決定了要真正消除城鄉差距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當前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的背景下,城鄉差距也在不斷擴大,2005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是3255元,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與此同時,農村現代化建設以及文教、衛生等社會事業也與城市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農村社會與農業經濟發展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形之下,大批城市青年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則滯留城市,更加劇了城市就業崗位的稀缺狀況。這種「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的雙重就業格局,非常值得政府和大學生的深思。因為,人力資源只有在有機會創造價值的時候才能轉化成為人力資本。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相對偏低的國家而言,高知識群體人力資源的閑置會增加社會成本,降低勞動生產力。長此以往,有可能造成大學生社會責任心的缺失,乃至影響社會價值觀的塑造與社會文化思潮的取捨。所以,政府要統籌規劃畢業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把畢業生支援農村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階段目標來從長計議,進而促成人力資源到人力資本的轉化。一是要把引導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人才投資工程列入新農村建設的人力資源成本,對參加農村建設的大學生在工作條件、生活條件和政治福利待遇方面給予必要的長效物質支持;二是藉助市場規則,為大學生創造農村發展機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引大學畢業生自覺投身新農村建設;三是制定和實施積極的農村就業政策,在勞動人事制度、戶籍管理、檔案管理、社會保障等政策導向上,為大學生消除後顧之憂,從而實現新農村目標下大學生自我追求與政策導向的和諧統一。
三、從知識汲取到知識反哺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諸要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主導因素。生產力要素的這種變革,要求國家在實施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新農村發展戰略的同時,採取知識反哺農民的策略,進而發揮知識要素對於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農民的科學知識素養水平還較低,尤其是職業技能普遍缺乏,在農村4.97億勞動力中,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不足5%,受過技能培訓的僅為1%。由此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於要培養一批懂科學、有知識的新型農民。說大學生是先進生產力,是因為大學生是學習、理解和傳播人類與民族文化的先進代表,能把文明的進程呈現給農民,並在與新農村建設互動的環境中用知識反哺農民,以簡捷、高效、科學的手段把人類知識成果普及給農民,進而促進新型農民的成長,催生新的農村精神的形成。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這20字方針非常明確地提出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和要求,進而也為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指明了定位和切入點。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涵蓋農業、資源、環境、人口、教育、衛生等多領域的龐大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多專業、多渠道、多形式的智力資源輸入,從而提供了大學生為農村建設施展才華的寬廣舞台。
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和基本前提。當前制約農村發展生產的因素一是專業技術人才缺乏,二是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文化技術水平較低,三是專業化、規模化程度不高。這就需要一大批懂科學知識、有技術專長的大學生投身農村鄉鎮企業和農業生產建設,改變傳統落後農業增長方式,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農村工業為主導、以服務業為紐帶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致力於農業生產方式的合作化、生產工具的機械化、面向市場,走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的道路,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發展的貢獻率。
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建設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和標志性體現。其內涵就是要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就是要大力改善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條件;就是要營造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的美好農民家園。這意味著,創造農村居民寬裕、殷實的生活圖景,需要大學生用智慧和汗水去描繪;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掃盲教育、職業教育需要大學生用知識去反哺農民父老鄉親;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需要大學生用專長來造福農民百姓;發展農村新文化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青年知識分子為之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營造村容整潔的農村生活環境,需要大學生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水電、道路、通訊、廣播、電信等多方面各盡所能。
管理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和組織保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需要通過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和增強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來實現。這就需要一批政治可靠、業務精通、德才兼備的大學生投身和參與農村基層管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管理人才支撐,並能夠承擔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先進性教育的政治重任,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總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面臨的諸多課題和重任,有賴於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專門人才承擔起以知識反哺農民的重任

⑺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哪些機遇論文

有什麼要求嗎?

⑻ 就業大學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最大的挑戰首先是人生目的和人生觀的轉變。現在的老闆看的是你的真才實學而不是你的學歷,老闆看的是你的技能技術和能力.現在的大學找工作的難度絕不亞於現在的中專生,他們有很多學的技術,找工作好找一些.現在需要的技術人才而不看中你的學歷,學歷可以當做敲門磚.私有化的今天絕不你前很多企業都是國有企,想混也不行呀!現在除了政府和幾個隴斷行業哪還有國企呀!想想你當老闆了會看中什麼呢?當然是錢了,你要招聘清潔工,是大學生確不會掃地,你會要他嗎?他不能給你掙錢呀,現在就是錢的社會 .任何人看中的是金錢和利潤,陪本生意你會去做嗎?建議你還是根據市場動向來學一門能拿高工資的技術吧!為了錢途啊!一定要去努力,現在沒有吃白飯的;建議你去學點有對自己找工作有好處的技術而不是一位的為了追求高學歷,一點吊用都沒有用,時代變了,不是毛澤東時代了,中國的家長也有很多不知道時代變了,而一位的看重學歷而不去陪養孩子的能,不要再執迷不誤了!!鄧小平說過;白貓好黑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另外隨著時代發展,便出現了人才大量需求的轉變、擇業門路的拓寬、就業指導機構的建立,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的大好形勢,這為大學畢業生擇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大學生擇業打開了綠色通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

⑼ 請問「新型城鎮化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

新城鎮化代表著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增大後,對當地的市場起到了促進作用。因為回人口的增多答,所以當地的市場需求也會增多,這種增多是伴隨著質量和種類的雙增多。質量就不說了,種類你可以理解為對於企業而說的商機。伴著這種雙增多,當地的人才市場需要更多的高質量的人才來滿足質量,也要有更多的人才去補充新的種類。所以新城鎮化對大學生就業有促進作用。你的論文可以以質量和種類兩個方面做雙變數去分析,可以借鑒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博士難考嗎 發布:2025-08-29 13:30:24 瀏覽:242
山東理工大學高峰教授 發布:2025-08-29 13:25:11 瀏覽:513
合肥學院大學教授工資 發布:2025-08-29 13:01:29 瀏覽:843
復旦大學知名教授錢文忠 發布:2025-08-29 12:54:47 瀏覽:3
美國大學工科研究生學費 發布:2025-08-29 12:26:50 瀏覽:77
導師能直接收博士 發布:2025-08-29 12:24:36 瀏覽:17
西南政法大學2012擬錄取名單 發布:2025-08-29 12:24:31 瀏覽:341
煙台大學教授工資多少 發布:2025-08-29 12:23:43 瀏覽:686
中南大學考研電路大綱 發布:2025-08-29 12:21:40 瀏覽:502
曼大學生公寓 發布:2025-08-29 12:19:57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