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交往現狀
⑴ 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與分析
人際交往能力很差啊
⑵ 如何看待大學生交往現狀
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是怎樣的?一般來說,大學生渴求交往,希望能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其深刻的心理背景。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期的初、中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大學生們的「自我」形象逐漸清晰起來並越來越為自己所認識。此時,他們既為發現自己的內心世界而激動,又為發現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不安,甚至會產生孤獨感及對孤獨的恐懼。於是,他們便產生了對人際交往的嚮往和渴求。這些大學生,與讀中學時相比大不一樣了。一般地說,在這個年齡階段,已經能夠較好地認識社會,並能對某些社會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經驗。這表明大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且越來越具有社會性。與此同時,對於大學生來說同齡人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大,因而越來越需要獲得同伴的認可、接受、尊重和信任。這也是大學生嚮往和渴求人際交往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對於剛步入大學的新生來說,對人際交往的嚮往和渴求就更加迫切。從中學升人大學,離開了家鄉,離開了父母,離開了中學時代的好朋友,他們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寂寞感和戀舊感。這個時候,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是友誼,最想說的一句話是「理解萬歲」。因為朋友之間的相互關心、幫助和信賴,有助於新同學盡快地熟悉生活環境,減輕心理上的不適感,獲得生活上的安全感。對於高年級大學生來說,他們對人際交往的嚮往和渴求則是出於另外一種需要。面臨著畢業,走向社會,他們更多地想到的是將來如何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如何處理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並為此心中常常生起惆悵和不安。他們明白,重視人際交往,掌握交往技巧,積累交往經驗,不僅是大學生現實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學生成功地走向社會的需要。在這種心理背景下,高年級的大學生對交往的嚮往和渴求,更加自覺,層次也更高。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隨著性心理的發展,大學生對異性交往的嚮往和渴求比中學時期要迫切得多,由此而產生的煩惱和困惑也比中學生要多得多。同時,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變革的社會,處在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際交往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一方面,由於人們之間的分工與協作的范圍越來越廣,科學領域也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使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與他人的交往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又使人們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逐漸增多,人們的交往需要也隨之不斷增強,大學生作為感受時代信息最敏感的一個社會群體,他們對人際交往的嚮往和渴求,不可能與這種社會大背景無關。由於社會的、學校的以及學生自身的特點,大學生人際交往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時代性。社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而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必然會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注入新的內容和要求,為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打上深深的時代印記。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較多地表現為「同一戰壕的戰友」,而今,改革開放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開拓了一片嶄新天地。比如,現在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既注重平等互助,又注重友好競爭,希望在競爭中表現自己、發展自己。第二,廣泛性。高等學校以教育活動為基本活動,這種教育活動具有多學科、多層次的內部結構,具有先進的信息環境和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生活區密集等特點。這些環境特點導致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內容的廣泛性:交流思想、探討人生、研究學習、傳遞信息、開發智力等。而且,與中學不同的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朝夕相處,接觸機會多,相互依賴和相互幫助多,情誼也比較親密和持久。第三,自主性。由於大學生一般知識面較寬,興趣較廣泛,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社會經驗也不斷增多,這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開始憑自己的觀點、個性、情趣、愛好來為人處世,自由地選擇交往對象和交往方式,自主地開展交往活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建立人際關系。這種自主性主要表現在大學生的交往觀念比較開放,在交往方式上喜歡標新立異,在交往范圍上不拘泥於自己生活其中的小圈子。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自主性,往往會導致他們交往關系的開放性、多彩性和多變性。第四,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差異決定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其一,人緣型。這類學生與人交往積極主動,交際面較廣,大約佔20%。其二,孤僻型。這類學生平日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在人際沖突中自我調節能力差,大約佔3%。其三,中間型。這類學生佔大多數,其特點是處於前兩類之間,一般表現不突出,人際交往范圍較窄,行為上隨大流,不愛顯露頭角。
⑶ 為什麼要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調
人類的交往是人的一種本能行為,任何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交往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大學生正處於個性成熟期,正常的人際交往對於了解和豐富自我,促進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
⑷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是怎樣的
首先,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是多種的。我們習慣於把交流局限在言語方面,確實回無論口頭語言答還是書面語言都在信息交流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這些極簡單的身體語言往往也是很重要的,往往能給人最生動和深刻的印象。
其次,應該樹立與人交往的勇氣。有的人可能因為自卑,又或者是害怕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所以產生了一種交往的恐懼心理。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由於自我期望太高造成的,解決的方法應該是重新去認識自己,給自己定位。憑什麼說自己比別人差呢?即使某些方面有所欠缺,那又能說明什麼?相信自己,在交往中學會保護自己,有時暴露一些缺點反而會讓別人覺得你更加親切、可愛。
再次,交往是雙方的事情,存在者相互適應的問題。單純是自己去迎合別人或者要求別人對自己千依百順,都不會獲得真正的友誼。我們只能盡力去對別人更好,例如對人熱情友好,樹立信任感,以己度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等等。同時,又要有自己的個性,讓人真正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理解與信任。
⑸ 大學生戀愛現狀的啟發
大學生談戀愛現狀的啟發現在大學生在學校談戀愛是百花齊放什麼樣的都有,有的是。真正為了結婚而談戀愛,有的是在學校寂寞談戀愛。所以說談戀愛的現狀和啟發是都是不一樣的。
⑹ 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
從生理規律的角度看,大學生正處在熱情、自信、充滿著了解欲和嘗試欲的年版齡階段,當他們擺脫權了中學時期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步入環境相對寬松、輕松的大學校園,那種渴望了解和被了解、渴望參與和成功的「合群天性」被淋漓盡致地釋放出來大學生們對於人際交往有著強烈的心理需求。他們渴望友情,希望在同齡人的群體活動中擁有家的溫暖、體味團隊精神、分享合作的快樂,在家、團隊、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起真摯的友誼。他們渴望親情,或許是空間距離的遙遠更拉進了心理距離,他們希望在電波中感受親人的關愛也學著去關愛親人。他們渴望師生之情,不滿足僅僅存在於課堂上的「學業傳授與接受」的刻板的師生關系,企望課堂之外師生有更廣泛的話題交流,有更平實、更融洽、更親切的師生情誼。他們渴望廣泛的社會交往,渴望融入社會,被社會接納。
⑺ 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如何
大學生們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人際關系問題了,從大一開始,大學生的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獨來獨往,狹隘自私的缺陷開始在人際關系中暴露得淋離盡致。宿舍問題,人際失調,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懼等問題紛至沓來;高傲,自卑,孤獨,無聊,無望恐懼等心理體驗頻頻光顧。很多同學帶著良好的人際關系期望與同學來往,但往往幾個回合下來,便失去了耐心和寬容,一再抱怨,大學生太自私了,太難相處了。幾乎每個人都在歷數別人交往中的缺點與不是,幾乎大家都感到大學的人際關系復雜。與此同時,大學生們的交往觸角大大延伸,他們積極主動伸向了老師,伸向了校外,伸向了社會,渴望從這些「無字之書」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交往體驗和真知灼見。然而,一室難以交往,何談走向社會呢?交往中語言藝術和技術技巧的缺乏,認知偏差等等,帶給他們的是更多的打擊和困惑。美國心理學家W。巴克說:「人離不開人—他要學習他們,傷害他們,支配他們。。。。總之,人需要與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銷與展示。不論從事任何工作,都必須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學會人生的公關。
從某個角度上來說,良好的人際關系,應是個體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系,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不斷贏利他人和社會贊譽,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⑻ 大學生戀愛的基本現狀有哪些並分別舉例分析
1、戀愛比例大,公開且主動性強。有調查顯示,在一些高校中,大學生戀愛比例竟達到60%以上。一些新生在入學之初,便得到老生的面授技藝:戀愛是大學的必修課,在大學里沒談過戀愛就不算是一個合格的大學生。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很多大學生義無返顧的投身於戀愛的洪流中去。在戀愛中,一些同學也拋開了應有的矜持與含蓄,表現得越發投入與大膽,在教室、食堂、操場等公眾場合旁若無人,其表現令人生厭。他們自己竟美其名曰:愛就愛得轟轟烈烈。這種表現在師生中間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破壞了大學生的良好形象。
2、女生的戀愛比例高於男生。導致男女戀愛比例差異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女生的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早,加之有較強的依賴性,因而她們對"感情港灣"和性愛的需求程度要強於男生;二是女大學生的絕對數小,佔在校生的比例低於男生,所以在"對偶式"的愛情世界中,女生總是處於"供不應求"的優勢地位。只要自己願意,自身條件不佔優勢的女生同樣會找到鍾情的知音,而素質較差的男生在校園"情場"上則要相對受冷落。三是由於我國傳統上推崇男大女小,男主女次的擇偶模式,致使女生把在校期間當作擇偶的最佳時機。她們擔心一旦進入職業社會就很難找到心心相印的另一半。
3、戀愛周期縮短,頻率增快。戀愛中的「短平快」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戀愛的一個特徵。成功率低,有少數大學生把在大學里戀愛視為在經營「實驗田」,「戀愛專業戶」也出現了。
4、戀愛動機的多樣化。據調查統計,以「建立家庭」為戀愛目的的大學生只佔30%,更多的是以「豐富生活」、「擺脫孤獨寂寞」為目的,也有為追求金錢、名譽和地位的。他們只注重戀愛過程的情感投入和體驗,走出了「交往——戀愛——結婚」的傳統愛情三步曲,認為戀愛不必託付終身。於是,校園里便出現了「契約式戀愛」,在校時卿卿我我,心理上相互填補空白,甚至有人在校外租房同居,但畢業時互相說聲「拜拜」。這種缺乏責任感與嚴肅感的盲目的「寂寞期戀愛」,是十分危險的游戲,是不可取的人生態度。
5、男生主動出擊者居多。一些相貌超群的女生在入學那天就被高年級負責"迎新"的男生"盯住"了。具有學生幹部身份的高年級男生中不乏"有心人",他們名正言順地要給剛入學的"小弟弟小妹妹"以關心、照顧和幫助,讓新生普遍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少數純真的"小妹妹"有時會感到這種兄長般的關懷越來越帶有私人情調,待到雙方的感情沿著"關懷照顧、感激、倍加關懷、由衷感激"的互激式正向循環,發展到適合於對方求愛的程度時,她們往往已無力抗拒感情的潮水,於是,全然放棄觀察和選擇的機會,匆匆相愛。
6、文科學生戀愛率高於理科學生。這主要是因為由於專業性質的影響。文科學生平時的課程較松,可以憑突擊式復習應付考試,談戀愛正好可以充實閑暇生活。理工科學生的實驗多,課後作業重,專業知識的內容銜接緊湊,不能靠突擊來對付考試,學習壓力大,因而戀愛比例要低些。也許是文科學生在總體上比理工科學生的"情商"高一些。
7、戀愛悲劇增多。有部分大學生不會處理學業和戀愛的關系,愛情至上,整天忙於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厭學、早退、曠課現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門課不及格,不能順利畢業,耽誤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也有的大學生社會閱歷淺,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沖動。一旦失戀,往往造成愛情悲劇:傷害對方的有之;自殺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厭惡俗世、破罐破摔有之。
⑼ 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表現在哪些方面
做人實在,做事認真,不說別人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