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課重播
A. .作為青年大學生,你如何處理個人的小確幸和國家,民族重擔的關系呢
我覺得作為一個現代的大學生,既可以顧好自己的小幸福,也可以兼顧好國家民族的重擔,需要有不停不停的努力。
B. 觀一堂思政課有感
疫情抄防控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襲全民戰爭,人人有責,需要人人出力。無私無畏奮戰在防控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是在出力,保持從容心態生活著的普通群眾也是在出力;堅守崗位、敬業盡職是在出力,延長假期、配合防治也是在出力!
疫情防控思政大課》令我受益匪淺,刻骨銘心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我想到了一個詞——「多難興邦」。 多難興邦一詞出自《左轉》----「或多難以固起土,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就要看當國家面臨困難時領導者做出的判斷和指引,困難能讓我們強大,這就是「多難興邦」啊
一場在中國率先爆發的新冠疫情,讓全世界看到了眾志成城的中國人的凝聚力和爆發力,還有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公立醫療的優越性。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主講老師們講的都很有道理,深深打動了我的心,在這個特殊時期,感謝領導能關心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讓全國的大學生感受到了祖國對我們的期望!抗擊疫情,需要全國人一起努力,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肩負起年輕人的責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國家會渡過難關的!中國加油!
C. 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課
教學一節好的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D. 哈爾濱工業大學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思政課還要做科研,可能大家覺得有點奇怪,但是哈工大有位老師在這件事兒上做到了,她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奉臻老師,面對高校思政課花拳綉腿,甚至娛樂化、游戲化等問題,她開始思考,真的能給學生帶來收獲嗎?她認為,思政課老師一定要有堅實的科研做基礎,才能把一堂思政課講好、講透,真正為學生開啟思想之窗。
徐老師的講述很有亮點,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同時運用眾多客觀的史料和數據,利用科研的嚴謹邏輯說服學生,上徐老師的課,有一種如沐春風,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對於問題的把握和人生的思考都更加冷靜。哈工大還有很多優秀的老師,等你來發現。
E. 同上一堂思政課觀後感 武漢大學教授1500字
寫作思路:先寫同上一堂思政課的總體認識,然後寫這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引用抗擊疫情的總體思想,然後用「疫情大考告訴我們什麼?」發問式提出觀點,用四位教授的認識來回答這個問題。
艾四林教授將立足中國抗擊疫情的具體實踐,引導學生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認識、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認識。
在這次戰「疫」中,全國4萬余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就要高度重視保護、關心、愛護戰「疫」一線人員,特別是醫務人員,保護好他們身心健康。如今面對全球蔓延的重大疫情,我們要知道病毒無國界,置身事外、獨善其身,是行不通的。世界各國攜手戰「疫」,打一場全球狙擊戰,就成不二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秦宣教授將聚焦「疫情大考告訴我們什麼?」,分析中國抗疫彰顯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全可以轉化為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雖然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出現一些漏洞和弱項。但經過艱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勢正積極向好。
對此,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中國採取的堅決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現的出色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動員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為世界防疫蠃得了時間,確定了標准,積累了經驗,樹立了典範。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此次疫情防控對這一最大制度優勢是一次檢驗,一次重大考驗。在疫情防控過程中,黨中央統一部署、協調各方,彰顯了堅持黨的集中統領導的顯著優勢,也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王炳林教授將從我國歷史上的防疫斗爭歷程出發,分享從磨難中奮起、化危機為轉機的歷史經驗和智慧。
黨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巨大的歷史進步為補償的」辯證地看待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不會輕輕鬆鬆,前進道路上不會一帆風順,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過去,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鑄就我們人民共和國的輝煌。
今天中國人民也一定能夠戰勝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各種艱難險阻,鑄就更大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馮秀軍教授將以戰「疫」里的青年責任與擔當為主題,深情講述這場疫情中勇敢逆行的年輕風景,引導大學生群體擔當歷史使命,將青春夢想紮根祖國的廣袤大地。
看不見的病毒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災道面前,沒有誰能置身事外,從不存在一個人的桃花源。愛國就是保家衛國,就是為了我們共同的福利,去做自己國家的建設者和「保護人」。愛國是對每個人利益的維護,必然要求每個人的責任擔當。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強烈的責任擔當。火神山和雷神山在15天中成功建成,也彰顯了中國集大力辦大事的責任擔當。《送吾兒赴武漢戰「疫」》中風蕭蕭兮易水寒,不計安危赴國難,恨無子酮承祖志,幸有愛女學木蘭。
為了阻擊疫情,一位老父親日願送愛女出征,因為他不忍同胞在毒限建虛中受苦痛,這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傳承,和「苟利國家,生死以之」的愛國精神接續,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口古綿區的精神密碼。我們要在奮斗擔當中譜寫一篇大寫的青春,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辜負這個時代。用青春擔使命,開創造更美好的時代。
F. 觀看電影一堂思政課談談你的政治信仰是什麼
政治()是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
基本定義
政治是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各時代的政治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政治隨著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進程而發展,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向前發展。政治體制指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是管理國家政治事務的規范體系,具體指和國家根本制度相適應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簡稱政體。[1]
政治包涵兩層含義:
「政」指的是政府;
「治」指的是治理。
「政」在中國古代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進行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政」是政權主體,「治」是維護政權的方法和手段,治是圍繞著政進行的。 政治包括軍事、法律、政權機構,政治黨派團體,等等方面。「政」主要是政權,政府,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治組織,政治機構。「治」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政策以及依據這些進行的行為,包括軍事,法律,行政等方面。「政」是硬體,「治」是軟體。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復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
歷史淵源
政治學是專門以政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社會科學,研究政治行為的理論和考察權力的獲得與行使。政府、政黨、集團或個人在國家事務方面的活動以及治理國家施行的措施。
不同時代對於政治的定義不同。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後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後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詞。因此,「政治」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參與統治、管理、參與、斗爭等各種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因此,在柏拉圖那裡,政治有點類似於當前社會的義涵。在亞里士多德那裡,政治逐漸與倫理分離出來,政治主要之國家權力。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G. 全國大學生同上一門思政課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我們今天抗擊疫情有何啟示
全國大學生同上一門思政課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我們今天抗擊疫情,可以眾志顧誠,共同抗擊疫情。
H. 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課
上好思政課,要帶有感情地講。教學語言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橋梁,是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教師要結合90後、00後學生的特點,將枯燥、抽象的教材話語轉化為聽得懂、聽得進的生活語言。「塗上這支口紅,春天就住進了你的嘴巴。」網路達人李佳琦用生動、激昂的語言在淘寶、抖音等網站宣傳產品時,三百五十多萬的粉絲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當代大學生,正是他通俗具體的表達方式吸引了眾多年輕人。思政課,也要接地氣、有活力地講,不能照本宣科地講、不能端著架子講,要將「講道理」變成「講故事」,要講得有親和力、有感染力,在授課中以情動人,叫人口服心服。
上好思政課,要改革創新地講。思政課既是政治,也是思想,不能一味地講那一畝三分地。周國平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師》一文中寫道,「講究教學藝術,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不能關起門來自說自話,要善於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引用中國傳統和西方的思想和例子來充實,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於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思政課的形式可以創新多樣,如採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分眾式教學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建設智慧課堂等,增加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
上好思政課,不僅老師講,還要組織學生自己講。讓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離不開必要的灌輸,但這不等於搞填鴨式的「硬灌輸」。思政學習更需要思維的碰撞,而非單純的記背;需要鼓勵靈活分析問題,而非盲目套用背誦的欄位。思政課要注重啟發式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一些思政課堂運用小組研學、情景展示、課題研討、課堂辯論等方式教學,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增強參與感,這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I. 同上一堂「戰疫課」觀後感50字怎麼寫
經過一堂思政課的教導,我明白了許多。明白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的道理,明白了愛國的意義。這不僅僅是一堂課,更是對我們人生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