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清華大學林毅博士

清華大學林毅博士

發布時間: 2021-02-18 09:05:42

① 清華才女高杏欣棄國赴美,本該有大好前程,為何遭清華大學除名

「曾經光芒萬丈,如今已滿身滄桑。」——出自《最強狂兵》

早前憑借自己的高智商,本可以扶搖直上,最後卻落得名譽掃地。曾經的那些光環,如今的失魂落魄,究竟是為了什麼?後據了解她計劃回國重新發展,殊不知國人是否會歡迎她?

②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研究生閻文韜,2008年,他剛考上清華大學,他的母親不幸罹患癌症,而他依靠超群的

BCD

③ 中科院的一個女博士,猜猜她有多大了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界的泰斗。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嚮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一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斗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一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一樣,整個教室里,寂靜地連一根綉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沉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里,教室里一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一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裡。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寫了一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一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一聲不出,整個人都「痴」了。這個沉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講:
「你行嗎?你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一個美麗的理想,一個奮斗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斗一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年,中國數學界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年2月,從「「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一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麼,但陳景潤卻一直記得,一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當代著名數學家。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年畢業留校任教。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女數學家王貞儀(-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從事數學(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華羅庚,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父親以開雜貨鋪為生。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獃子」。他進入金壇縣立初中後,其數學才能被老師王維克發現,並盡心盡力予以培養。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在國外上發表了三篇論文後,被破格任用為助教。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年3月,他應邀訪問蘇聯,回國後不顧反動當局的限制,在昆明為青年作「訪蘇三月記」的報告。年9月,華羅庚應紐約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並於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不久,妻子帶著三個兒子來到美國與其團聚。

年,華羅庚毅然放棄優裕生活攜全家返回祖國。年3月,他到達,隨後擔任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等職。50年代,他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空氣下著述頗豐,還發現和培養了王元、陳景潤等數學人才。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從年起,華羅庚開始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足跡遍及27個省自治區,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年3月,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並於翌年入黨。

晚年的華羅庚不顧年老體衰,仍然奔波在建設第一線。他還多次應邀赴歐美及香港地區講學,先後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還於年以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年6月12日,他在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時,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享年74歲
回答者:lionel_future - 兵卒 一級 7-20 10:13

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
他的家庭,從曾祖父起,大都對天文、歷法和數學很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和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親自觀察天象,進行推算,終於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在漢以前,中國一般用三作為圓周率數值,即...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科學家小時候勤奮學習故事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
教育故事>>名人故事:中國科學家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中國基礎教育網 墨子[公元前-年] ,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他是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的學者。他創立了墨家學派,倡兼愛學說,《墨經》並非墨子一人所著,但書...

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徽
劉徽(生於公元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劉徽在割圓術中提出的&uot;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uot;,這可視為中國古代...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界的泰斗。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嚮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一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一個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斗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一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一樣,整個教室里,寂靜地連一根綉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沉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里,教室里一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一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裡。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寫了一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一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一聲不出,整個人都「痴」了。這個沉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講:
「你行嗎?你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一個是大學教授,一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一個美麗的理想,一個奮斗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斗一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年,中國數學界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年2月,從「「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一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麼,但陳景潤卻一直記得,一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當代著名數學家。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年畢業留校任教。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④ 求清華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的學長

我也是2011年考研。
打算考清華,據學長說,考清華確實很困難,你在大三第一學期也就是現在,英語就得把6級通過,然後英語放一邊,並不是看,是重點看高數,概率,線代,英語只要不忘就行了。用半年時間把高數課本過兩邊,然後大四看線代和概率。專業課穿插著來,不知道你專業成績怎麼樣,如果很強的話,過一遍就差不多了,不行的話,把工熱和傳熱都過幾遍,畢竟清華跟別的學校不一樣啊,太難了,最好還是有點把握的好。政治在考前重點突擊,太早了沒有什麼意義。可以報一個政治考研沖刺班。不太推薦過早的報考研輔導班,要自己安靜的把課本(包括數學和專業課)過一遍,然後做一下清華的往年考研題,熟悉題型,做到心裡有數。總之要能堅持下來要有毅力!最後祝考研順利!

⑤ 清華高材生無緣無故被關押3年半,出獄後申請2億賠償,結果如何

前言:冤假錯案的事情從古至今就從未停止發生過,即便在當今科技以及經濟水平非常高的狀態下,冤假錯案這種事情似乎不可避免,而那些受冤屈被關進監獄的人,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時間和自由,以及給他們的人生也留下了許多遺憾,甚至還有其他的一些損害等等,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對於當事人本身來說可能會伴隨著他們一生,就像前段時間有一個無辜者也是冤假錯案被判刑15年,最後獲得300萬以上的賠償,但是那位小夥子卻告訴所有人,他說,「他不希望用15年的時間去換取300多萬的賠償費」,這句話其實也說出了那些無辜者的遺憾,而我們今天要說一個類似的案例是清華高材生,無緣無故被關押三年半,出獄後申請2億賠償,結果如何?請接著往下看。

結束語:最後,孫夕慶要求法院恢復自己的名譽,也要求賠償2個億,不過最後孫夕慶得到賠償,雖然不多,但是自己的3年半一去不復返。

⑥ 清華大學最小博士生僅18歲,他是怎麼做到的

清華大學最小博士生僅18歲,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除了聰明之外,肯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正是因為付出了別人所付出不了的辛苦,最終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這大概就是我們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而這個高度可以說是很多人這輩子都無法到達的高度,提起清華大學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因為它是我們國家的最高等學府,很多人都以此作為自己的目標,像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清華大學,因為父母總會在我耳邊說讓我好好學習,以後考清華大學。

今年清華大學的研究生總共錄取了9400人,平均年齡是20-29歲,而這名博士生卻只有18歲,真的可以說是天才中天才,能成為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就已經很厲害了,年齡竟然還這么小,這9400人可以說是全世界的頂尖人才,所以可想而知這名18歲的博士到底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才能讓自己在全世界中脫穎而出。

⑦ 槍殺丈夫的清華女博士,出獄後還適合進入社會嗎

與來女士丈夫案相反,這是清華女博士槍殺丈夫。很令人悲哀,一個清華女博士高材生做出謀殺親夫的舉動,造成這行為原因是性格相對自閉與極端的變態心理。

現在,這個犯罪的清華女博士出監獄了。她這一種心理扭曲與變態的人,只有多與社會接觸,多與人交往,讓愛溶解她心中的自閉與極端,才能使她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培育她積極健康地心態。而且,這個清華女博士也有著基本的人權,她應該出去社會求職找工作,積極面對社會。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清華女博士已有過犯罪記錄,很擔心她會重蹈覆轍。為此,社會成員應該多關注她的情緒變化,引導她走出人生困境。

在此,我們祝福她重新融入社會,尋找自身價值,體驗生活樂趣,走出扭曲的變態心理!

⑧ 北大清華2020,兩位湖南兄弟倆考入北大清華

在2020年高考中,來自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雙胞胎兄弟趙稞、趙棣分別以687、685的高分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

這對雙胞胎的家庭背景也曝光了,兄弟倆來自湖南大山,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個普通的農民之家出了2個學霸,同時考入清華北大,接過兄弟倆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朴實的老父親笑的合不攏嘴。

(8)清華大學林毅博士擴展閱讀

兄弟倆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自己的勤奮努力和父親的支持:

兄弟倆有一個高效學習的小秘訣,就是遠離電子產品,不用手機、不玩網游。在短暫的課余時間,打乒乓球成了他們為數不多的緩解壓力、放鬆心情的方式。

父親的陪伴,是這三年的動力,雖然父親不能在學習上給予任何指導,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瓶頸,只要有父親在,便感覺身後有了依靠。雙胞胎兄弟倆的父親趙忠其,靠務農和打零工供孩子上學,他沒有什麼文化,也講不出什麼精緻的大道理,更沒法在成績提高和學習方法上為孩子們出謀劃策。

高中三年裡,趙忠其每個周末都會從農村趕到兄弟倆讀書的縣城,陪伴孩子們半天,跟兄弟倆談談心,了解一下他們的學習狀態和想法。來回一趟將近4個小時的車程,三年如一日,雷打不動。

這位出身農民的父親,不會用一知半解的空談指著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從來不會以家長的身份去打壓或者貶低自己的孩子;他沒有文化,他卻給了孩子們最棒的教育。

⑨ 他是中國計算機天才,3次從世界頂尖大學退學,現在怎樣了

天才是怎樣的?可能每個人心中對於天才的看法都各不相同,不過我覺得可以用《莊子》當中的一段話來形容天才的風姿: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然而並沒有什麼用,王垠在那裡得不到他應有的重視,他做出的貢獻是整個項目最大的,但是卻拿著和其他人一樣的薪水,並且繼續干著千篇一律而無聊的工作。他自己說:“特別像我這樣的專家,在短時間內做出太多的價值,卻拿跟普通人一樣的回報。這就像是外科專家被作為包月家庭醫生,太不劃算了。”。於是他發表了《我和Google的故事》,然後離開。

他聽說微軟很好,然後去了微軟。微軟也並沒有其他朋友說的那麼好,跟谷歌一樣,他被當作一個一般的“碼農”來對待,他並不在乎工資,但是覺得自己的工作是在為微軟提供“廉價服務”,於是辭職。但是微軟想辭職可不是那麼好辭的,最後經過反復協定,微軟同意了他的辭職申請,條件是在全球微軟公司封殺王垠。王垠討厭微軟這種做派,憤怒地離開。

從這些情況來看,三次從世界頂尖大學退學,被微軟全球封殺的王垠確實是天才,他有的是能力,只是他比別人看得更深一些,因此對那些名校、名企的缺點和令人難以忍受之處也看得更明白些,這讓他無所適從。希望這樣科研人才能夠遇到他的伯樂,為祖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⑩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碩士生導師名單

老師都挺牛,具體可查閱http://www.sist.tsinghua.e.cn/里的教師導航欄

1.姚期智院士
2.孫家廣院士
3.李三立院士
4.張鈸院士
5.周炳琨院士
6.吳佑壽院士
7.吳澄院士
8.李志堅院士
9.李衍達院士
10.外籍教授

信息學院講席/名譽/客座教授一覽表

姓 名

學銜種類

國 籍

所在單位

聘請單位

聘請時間

備 注

姚期智

講席教授

美國

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

首席科學家

計算機系

2003.10.29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圖靈獎」獲得者

黃煦濤

講席教授

美國

伊利諾伊大學(UIUC)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計算機系

2002.6.4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外籍院士

IEEE會士

何毓琦

講席教授

客座教授

美國

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分部

終身教授

自動化系

2001.10.15

2001.4.25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外籍雙院士

IEEE終身會士

薩支唐

名譽教授

美國

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和電子工程系教授、 工學院首席科學家

微電子所

2003.9.7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IEEE會士

張立綱

名譽教授

美國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
電子系

1996.4.3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IEEE會士

高 錕

名譽教授

美國

香港中文大學
電子系

1995.7.4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IEEE會士

厲鼎毅

名譽教授

美國

美國電報電話貝爾實驗室
電子系

1987.10.20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IEEE會士

葛守仁

名譽教授

美國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原工學院院長

微電子所

1985.06.13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IEEE會士

張亞勤

客座教授

美國

原美國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

電子系

2003.11.4

IEEE會士

譚年熊

客座教授

中國

美國GlobeSpan,Inc.高級技術主管

電子系

2002.9.26

凌復雲

客座教授

美國

美國高通(Qualcomm)公司技術副總裁

電子系

2002.5.31

多田邦雄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橫濱大學

電子系

2000.8.24

孫 雁

客座教授

美國朗訊公司貝爾實驗室

Onetta Inc首席技術官及工程技術副總裁

電子系

1999.2.12

鍾寶璇

客座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電子系

1998.11.16

李天培

客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美國貝爾通信研究所前首席科學家

電子系

1998.05.08

IEEE會士

桑原守二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電話電信公司

電子系

1996.12.12

林清隆

客座教授

美國貝爾通信研究所

電子系

1995.08

IEEE會士

斯華齡

客座教授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

國際神經網路委員會前主席

電子系

1994.10.20

末松安晴

客座教授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

電子系

1991.04.17

R.L.Byer

客座教授

美國斯坦福大學

電子系

1986.09.17

IEEE會士

Nishi Yoshio

客座教授

美國

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系

微電子所

2004. 5.21

待舉行儀式

王康隆

客座教授

美國

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子工程系教授

微電子所

2002.9.28

IEEE會士

高秉強

客座教授

美國

原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

微電子所

2002.4.17

IEEE會士

國吉敏彥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NEC公司

微電子所

2001.12.25

Dr. Aart de Geus

客座教授

美國

Synopsys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微電子所

2001.7.9

徐清祥

客座教授

台灣清華大學

微電子所

2000.10.12

施 敏

客座教授

美國

台灣新竹交通大學

微電子所

2000.6.6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IEEE會士

馬佐平

客座教授

美國

美國耶魯大學電機系系主任

微電子所

1997.08.05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IEEE會士

連永君

客座教授

美國

北京智能電子公司

微電子所

1995.11.01

R.Dutton

客座教授

美國斯坦福大學

微電子所

1995.10.23

IEEE會士

胡正明

客座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微電子所

1991.10.25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IEEE會士

張奇偉

客座教授

美國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Watson生物科學學院

計算基因組學實驗室主任

自動化系

2003.10.16

沈向洋

客座教授

中國

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

自動化系

2003.9.9

談自忠

客座教授

美國

華盛頓大學系統科學與數學系機器人與

自動化中心主任

自動化系

2001.4.25

IEEE會士

劉瑞文

客座教授

美國

美國聖母大學

自動化系

1997.06.16

Elmar Schrufer

客座教授

德國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

自動化系

1993.10.19

張麗霞

客座教授

美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計算機系

2004年

待舉行儀式

張宏江

客座教授

中國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計算機系

2003.9.9

IEEE會士

程中寬

客座教授

美國

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

計算機系

2002.10.15

李大維

客座教授

貝爾實驗室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院

計算機系

2000.5.9

IEEE會士

李開復

客座教授

微軟副總裁,前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計算機系

1999.11.19

IEEE會士

顧 鈞

客座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計算機系

1999.10.15

徐楊生

客座教授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

計算機系

1999.03.19

IEEE會士

高木冬二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MEKTRON株式會社

計算機系

1994.04.05

野口正一

客座教授

日本

日本東北大學

計算機系

1991.11.15

宮 力

客座教授

美國

SUN中國工程研究院院長

軟體學院

2002.5.10

唐乃輝

客座教授

美國

IBM公司全球副總裁

信息學院

1997.11.18

附:講席教授團組成員名單

陸寶森

何毓琦講席教授組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授

自動化系

IEEE會士

龔維博

何毓琦講席教授組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教授

自動化系

IEEE會士

曹希仁

何毓琦講席教授組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自動化系

IEEE會士

嚴厚民

何毓琦講席教授組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

自動化系

孫明廷

黃煦濤講席教授組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

IEEE Transaction on Multimedia主編

計算機系

IEEE會士

Alfred Bruckstein

黃煦濤講席教授組

以色列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計算機系

黃正能

黃煦濤講席教授組

華盛頓大學教授

計算機系

IEEE會士

蔡進一

姚期智講席教授組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計算機系

鄧小鐵

姚期智講席教授組

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計算機系

堵丁柱

姚期智講席教授組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計算機系

姜濤

姚期智講席教授組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計算機系

李明

姚期智講席教授組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計算機系

滕尚華

姚期智講席教授組

美國波士頓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計算機系

熱點內容
電視劇講大學生的 發布:2025-09-10 22:28:07 瀏覽:775
青海大學教授蒙古族 發布:2025-09-10 22:28:06 瀏覽:218
西南大學學科語文考研 發布:2025-09-10 22:15:04 瀏覽:99
華北電力大學能動學院教授 發布:2025-09-10 22:09:42 瀏覽:154
清華大學錢教授環保 發布:2025-09-10 21:33:58 瀏覽:480
大學作弊老師說放我一馬 發布:2025-09-10 21:15:02 瀏覽:536
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總結 發布:2025-09-10 21:04:40 瀏覽:315
大學生穿越古代電影 發布:2025-09-10 20:49:52 瀏覽:258
大學生貧困申請書800字 發布:2025-09-10 20:44:37 瀏覽:867
南京大學李明輝老師怎麼樣 發布:2025-09-10 20:39:47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