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

發布時間: 2021-02-20 01:29:04

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有哪些共性特徵

消費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行為,消費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分為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兩種。生產消費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對勞動工具、原材料、燃料等的消耗,從而生產出某種新產品。生活消費是指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以及人類自身的繁衍對生活資料的消耗。生活消費按消費需要的主體又分為個人消費和社會公共消費,我們通常所說的消費是指個人消費。個人消費的內容包括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兩方面。衣、食、住、行、用等消費屬於物質消費。文化教育、休閑娛樂、藝術欣賞、度假旅遊以及享受服務性的消費行為都屬於精神文化消費。現代大學生的日常消費重要集中在幾個方面,第一當然還是吃飯問題。大多數大學生會選擇在學校的食堂解決平時的飲食需要。遇到特殊情況會以班級、宿舍或者社團為單位去學校附近的餐館聚會。其實很多情況下單獨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大家基本不會注意自己吃的是什麼,可以果腹就已足矣。接下來的就是一個不特殊的特殊情況了---戀愛。沒有什麼事情比戀愛更讓人自覺地掏錢包了。找個戀人就意味著花錢如流水的日子來臨。既然有戀人相伴,就免不了要消費,其實這一點誰都明白,有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戀愛費用偏高的大學生佔六成以上,戀愛費用有7.6%的學生是由家裡特別提供;84.3%的學生是從生活費中支付。看來從錢的角度能夠理解了愛情兩價目字好辛苦!現如今,擁有一台手機算不得什麼。但對大學生來說,無論是電話本身,還是話費的支付,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在手機消費上大學生用上了各種來錢的手段,一個小小的電話牽扯了各方精力。據了解,攜帶手機的學生基本分成兩類,一是真有工作為了方便聯系,以處實習階段的學生居多;一是純屬虛榮,各個年級的學生都有。看來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將其作為炫耀的奢侈品,實在有悖於手機的用途,如此看來,只要手機對於大學生說沒發揮應有的作用,那就應該算是個昂貴的物件了。還應看到,在追求時尚的大學生消費群體中,存在著無計劃、盲目攀比、奢侈浪費等一系列問題。一學期結束後,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了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為了擁有一款新手機,有的同學情願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它必要開支;一些同學家裡貧困,但是為了追求時尚,他們只好在學習的同時,通過家教,幫人設計軟體,到公司兼職等賺些外快,來補貼家中匯款不足;還有些人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慾望,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毋庸諱言,大學生其經濟來源主要靠父母,自己兼職掙錢的並不多,許多大學生花錢還是十分謹慎的,力求「花得值」,他們會盡量購買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為了能在畢業時找份滿意的工作,大學生不得不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僅考試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了,而為准備考試進行的考前投資遠遠超過考試費本身的數目。一位大三學生的話頗具代表性:「平時要買書,不得已時還得上培訓班,但不管怎麼貴,也得咬咬牙,否則過不了關反而誤了大事。」像這樣把錢花在購買學習資料上的學生並不少。當然,更應看到,很多貧困大學生並沒有被生活的困難嚇倒,他們在許多方面表現出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預期。在學習、擇業和面對事業的競爭上他們表現出了比非貧困生更大的信心,他們大都相信憑借自己的努力,前途是可以改變的,這都源於貧困生比非貧困生更為強烈的自尊心。作為學校更應該關注校園環境對學生消費觀念的培養的重要影響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㈡ 大學生消費行為習慣是怎麼樣的

大學來生消費的情緒性還表現源在消費上的連續性,如果消費一次後如果感覺很滿意,很可能會連續消費同企業的相同或不同產品,並且還會推薦自己的夥伴消費;若不滿意很可能不再消費,而且這樣的感覺因為大學生之間信息的迅速交流,會感染到周圍的同學,因此企業應該著重注意產品的質量,企業的服務等,要給大學生留下一種親切的感覺,產生下次還想來的慾望,切不可對他們進行坑騙等不良行為,也不可以設一些「合法的陷阱」,這樣會砸掉自己的產品和企業信譽,產生連鎖反應。

㈢ 大學生消費群體的特徵是什麼

大學生的消來費行為具有結構多樣源化、追趕時尚潮流、消費差距大和階段性強的特點,大學生的消費存在著種種誤區,應該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給予正確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引導其進行合理、適度、科學的消費.
大學生市場是個極具潛力但又亟待開發的市場,要更好地開發這個市場必須分析他們地消費行為特點,才能抓住市場。本文根據南昌市部分高校學生消費情況調查數據結果,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特徵,並據此做市場分析,進而對維護和開發大學生市場...

㈣ 大學生消費者有何消費心理特徵和行為

大學生是處於由學校向社會、由少年向中年過渡階段的群體, 他們的消費心理與行為既存在與少年、中年、一般社會青年相似的一面, 又具有與其不同的特點。
(一) 大學生的需求與購買行為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7 歲以上, 已具有了較強的自立需要和自我意識, 且大學生往往是遠離父母而獨立生活, 因而他們在選購和消費商品時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他們的需求能較充分地反映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但由於他們大多缺乏獨立的經濟能力, 其主要經濟來源為家庭供給, 所以在選購價格較高、較重要的商品或勞務時, 常常需要徵得父母的同意, 甚至需由父母代為購買或由父母陪同購買。再者, 由於大學生( 特別是低年級大學生) 往往是初次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 商品知識不夠豐富, 購買經驗和生活經驗較差, 因而在購買不熟悉的商品, 特別是購買價格較高、檔次較高的商品時, 易受他人( 如銷售人員和同學等) 意見的影響, 並且往往與同學結伴前往選購, 以便相互參謀。此外, 大學生所購物品中有一部分是按學校有關部門的規定所必須購買的, 如教材、床上用品等, 他們沒有或僅有較小的選擇餘地。可以說, 大學生的需求和購買行為具有較大的、但並不完全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其自主和獨立的程度介於少年消費者群和社會青年、中年消費者群之間。
( 二) 求實、求廉、求便與求新、求美、求名心理並存。
由於大學生的消費傾向逐步趨於穩定和成熟, 他們又具有較高的文化水準和文化素養, 加之他們的經濟條件有限, 大部分學生對收支進行計劃性安排, 量入為出, 因而他們在選購商品時, 比較注重商品的實用性、科學性和經濟性, 要求商品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效用, 經濟實惠, 貨真價實, 物美價廉。同時, 由於大學生生活規律, 學習緊張, 節奏性強, 所以他們對時間和效率特別重視, 往往希望商品購買方便、使用方便。另外, 大學生也和社會青年一樣, 易於接受新事物, 在購買商品時比較喜歡追求新穎和時髦、熱衷於追隨時代潮流。他們往往是新產品、新品牌、新的消費時尚的追求者、嘗試者和推廣者, 但他們在服飾、發型等方面常比社會流行熱潮慢半拍, 而在學生用品、娛樂消費、書籍等方面則往往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愛美之心, 人皆有之。大學生在挑選商品時, 還比較注重商品的色彩、造型、式樣和藝術品味等, 希望商品能美化人體和環境, 樹立自己的形象, 陶冶自己的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但由於大學生文化素養高, 其求美的方式往往比一般社會青年更含蓄, 更講究自然美、朴實美、莊重美和大方美。求名心理在許多大學生中是存在的, 一些名牌產品及企業由於產品質量優良、知名度高、聲譽良好、市場競爭力強而備受大學生的青睞, 品牌消費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大學生們之所以品牌意識強, 崇尚品牌消費, 一是由於品牌消費能滿足他們的等心理需要。二是因為品牌往往代表著真正的實用, 品牌消費能降低購買風險。但他們在追求品牌消費的同時, 並不盲目跟從。據調查, 除少數家境富裕、各種收入高的學生能較大范圍地消費名牌產品外, 多數學生或者是購買所謂的仿名牌、水貨名牌產品, 或者是乾脆消費一般品牌產品。大學生作為青年人特有的一族, 既渴望年輕人的瀟灑, 又被經濟鐐銬桎梏著, 他們似乎不得不這樣做。
(三) 需求與行為的從眾和個性化。
大學生的需求、購買動機與行為既具有從眾化的一面, 又具有個性化的一面。大學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跟從、模仿大多數同學或其他群體的消費行為與方式, 以保持自身行為與多數人行為的一致性, 避免個人心理上的矛盾和沖突。雖然從眾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 但在大學生( 特別是低年級大學生) 中尤為普遍。大學生的從眾心理與行為的產生同許多因素有關, 比如, 他們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歷與生活方式,存在許多共同的需求, 行為一致性強; 許多學生希望自己取得別人的認同與接受, 與周圍環境保持合諧,避免因不合群而產生的壓力、不安和他人對自己的不良評價; 有些同學缺少商品知識和消費經驗, 缺乏判斷力和自信心, 從眾便成為他們自然的選擇。此外,大學生的從眾行為的形成, 還與他們的攀比、模仿、跟風、追隨等心理與行為相關。另一方面, 大學生的購買與消費決不是盲從的。每個大學生自身條件不同,個性心理存在差異, 隨著他們的自我意識的不斷加強, 消費經驗的不斷豐富, 其消費行為的個性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他們在消費過程中, 還喜歡與眾不同, 標新立異, 希望能夠以獨特的方式顯示自己的成熟, 確立自己的價值, 表達自己的個性, 樹立自己的形象, 展現自己審美水平。因而, 他們往往比較喜好個性化的、有獨特風格的商品, 以充分表現自我、宣揚自我、炫耀自我, 使自己與其他同學、其他大學學生以及非大學青年區別開來。同時, 社會商品的日益豐富也為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與行為創造了條件。

㈤ 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存在哪些問題

一是消費差距較大,出現兩極分化。大學校園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家庭,大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父母收入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家庭困難的學生與條件優裕的學生消費差距逐漸拉大,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有些學生僅可以解決溫飽,而有些同學是頓頓大魚大肉,鋪張浪費。
二是大學生之間容易出現󰀂攀比現象 。大學生中的攀比是一種很不好的風氣,他們不再是中學時的比勤奮、比學習成績、比文化素質,而變成了比吃、穿、用、打扮。大學生與中學生相比有了更多的錢供自己支配,但是大學生的自製力還很欠缺,自己對錢的控制力很薄弱,因而造成了大學生盲目地亂花錢:今天你買了一件名牌衣服,明天我就買一套;你買一個時尚的手機,我會買一個更新款的;你買個MP4,我就會買個MP5;你做了個直板離子燙,我會做個大卷;更有甚者,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將父母好不容易湊足用來交學費的錢挪作他用,買手機、買電腦;還有的同學將助學金、獎學金用於穿著打扮買奢侈品上。真是󰀂一群沒有經濟能力的人,養活了一大群商家。
三是理財觀念與理財能力缺乏。大部分大學生首次擁有支配各種費用的權力,往往表現為不會理財。󰀂∀花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是當今有職業、有穩定經濟來源人群的流行活法。貸款買房、買車將現代人張揚而新銳的消費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然而,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大學生也潮流般地加入到了∀負翁#一族。 [3]他們花起錢來如流水,無限度、無計劃,有時一個月就會花掉一學期的生活費,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費用。到學期結束時,大部分同學都是消費嚴重超額,但錢都用到哪裡去了,連自己也不清楚;略有節余的同學也力爭在回家時將錢花完,缺乏儲蓄意識。

㈥ 大學生消費有什麼特點

1、 消費觀念復雜,感性消費占優勢: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

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範效應的結果。

2、盲目消費:

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30%擁有手機但對手機的消費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擁有手機的大學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允許;

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分是既無通信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大學生消費的示範效應,攀比心理導致的。

3、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

大學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如果使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終形成使用習慣,保持對此產品良好的忠誠度。比如洗發水,感性認識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促使他們繼續使用下去。

4、消費傾向多樣化:

21世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當代的大學生們已不再滿足於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娛樂、運動、手機、電腦以及新型的IT產品都成了大學生消費的熱點。

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大部分學生會去旅遊,去歌廳、酒吧消費,或是購買電腦,手機、MP3,反映出大學生具有走出校園、融入社會、擁有高質量生活的渴望。

5、大學生消費層次性明顯:

大學生消費結構呈現出類似於正立錐形的結構。家庭比較富裕的同學位於錐形的上端,他們擁有電腦、名牌手機等貴重物品;

家庭貧寒的同學則處於錐形的下端,他們往往要靠勤工助學或貸款來維持大學正常生活;其他同學則位於錐形的中間,他們衣食無憂,生活水平居中。

同時,從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從錐形的上端到錐形的下端依次降低,這也鮮明的體現了大學生消費的層次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大學生消費 錢都花哪了(走轉改·一線調查)

㈦ 大學生消費有什麼特點

(一)消費節奏加快、消費方式快捷
據我院調查,大學生在選擇消費品時,對經濟因素方面的考慮減少了,對消費品的購買和更新的速度加快。從實際情況看,用在學習、就餐方面的費用偏低,而用在娛樂方面的消費過高,已明顯的超出了大學生正常的消費軌跡。如一部分談戀愛的大學生每個月約支出1000-1500元,最少的也有800元,最高的達到幾千元。他們認為,為了追求情感,需要進行物質投入,經常是把握不住適度消費的原則。
當代大學生普遍接受快捷的交易方式,大部分學生擁有銀行卡,交通IC卡。各類打折卡等,刷卡消費得到當代大學生的追崇,如今網購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普遍消費方式,網購的省時、快捷、方便刺激了大學生的消費。
(二)、追求時尚和新潮
大學生消費「前衛」的特徵主要表現為:追求品牌、崇尚權威、追求新穎、時尚。體現個性以及理性、成熟三個方面。
品牌商品不僅蘊含經濟價值,而且有文化價值。隨著科技高速發達,品牌競爭已經超越了產品的功能競爭,人們而更多地傾向於心理感受而不是從直觀上判斷某種商品的優勢。品牌代表的「質量」的權威性,以及品牌的「文化」權威——體現消費者的身份、地位、增強消費者的自信心。
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消費者市場物質極大豐富。大學生正處於追求個性發展,自我意識增強,處於接受新事物的年齡階段。面對五彩繽紛的消費市場,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沖動浮躁心態向更趨理性化轉變,在消費行為中開始表現為較成熟的價值取向。同時大學生的消費權益保護意識隨著我國法制的健全而日趨成熟。當他們的消費權益受到侵犯時,他們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當代大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超消費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最新的調查表明:80%受訪學生選擇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名牌產品。追求名牌,成為大多數學生的共同觀點,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追求品質,重名牌,有品位的生活的需求與消費觀念。存在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如為了追求一款手機或者換上最流行的手機,有的同學情願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
(三)、追求個性化、多樣化
大學生消費個性化的表現,是新型青年文化運動的顯著特點。這樣個性也可以理解為時尚化和風格化,而不僅僅是傳統的青年文化對個性和自我的可以追求和表現。新知識的爆炸式增長,新技術的迅速推廣應運和新的信息傳播媒介對日常生活的深入影響,使時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時具有更鮮明的主題和更人性化的表現形式,並因而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具有象徵性和大眾化的色彩和基調,即成為一種風格化的東西。其所反映的是青年大學生的這樣一種觀念: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改變的,沒有什麼系統是完全封閉的,沒有什麼事物或道理是不能用形象來表達的。
多樣化,當代大學生消費的重要特徵。大眾文化消費市場,是影響大學生消費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大眾文化被有的研究者稱為「通俗的、一次性的、消費的、廉價的、大批生產的、年輕的、詼諧的、色情的、機智而有魅力的」。這種解釋描述了大眾文化的某些特徵。其中「年輕的」直觀上使我們都會意識到:大眾文化離不開青年大學生的參與、烘托和鼓噪。
(四)攀比心理突出,且消費者(大學生)間差異較大
有些大學生虛榮心很強,為了擁有一款手機,一件名牌服裝,情願節衣縮食,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個別女生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謊稱學習費用開支增大,再次向節儉的父母伸手,用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虛榮心的膨脹,又極容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最後導致人格上的缺陷。
當代大學生的消費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國貧富分化加劇的現實加劇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差異很大。在校園內產生了相當一部分的貧困生。他們的消費水平較低,有些人甚至連基本生活費都難以保障。但也有富裕的學生,如上述一樣,他們消費得起品牌名牌,每月的生活費非常龐大,且大都來自於父母的支持。

熱點內容
大學老師講照本宣科 發布:2025-09-12 17:19:59 瀏覽:613
大學生幕課 發布:2025-09-12 17:18:03 瀏覽:331
大學生關於音樂 發布:2025-09-12 17:15:38 瀏覽:533
陳龍大學生 發布:2025-09-12 16:53:06 瀏覽:30
湘潭大學檔案學博士導師名單 發布:2025-09-12 16:42:58 瀏覽:786
當代大學生歷史使命是 發布:2025-09-12 16:38:38 瀏覽:703
鑒定意見大學生 發布:2025-09-12 16:08:59 瀏覽:826
抖音大學生活費 發布:2025-09-12 16:00:46 瀏覽:807
朝鮮釋放美大學生 發布:2025-09-12 15:29:55 瀏覽:691
古代文學考研華東師范大學 發布:2025-09-12 15:28:11 瀏覽: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