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學生就業報告
A. 2017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是多少
2017屆中國大學生畢業半抄年後的就業率為91.9%。
調查顯示,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1.9%,與2016屆、2015屆基本持平。其中,2017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1.6%,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2.1%,高職高專就業率首次超過本科。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顯示,2017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7%。從不同城市來看,北京是「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就業滿意度最高城市,杭州是新一線城市中就業滿意度最高城市。
(1)2018大學生就業報告擴展閱讀
應屆畢業生一般就業形式:
畢業生通過學校與用人單位簽定就業協議書,領取就業報到證,到用人單位就業。
畢業生不通過學校辦理手續,也不需要就業報到證,直接到用人單位應聘(畢業生應持有用人單位接收函或與用人單位簽定的勞動合同)。
師范類專業畢業生回來源地區,由地方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安排就業(其他類型的本專科畢業生回省二次就業不計入此列)。
畢業生自主創業(應有畢業生的書面申請,同時不參加回省二次就業)。
畢業生考取研究生(已參加復試)。
畢業生出國學習及出國工作。
B. 2018年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包括本科生大約820萬人清華和北京大學生畢業人數一共加起來才8000人
對於2018屆高校畢業生而言,或許這將是一個「更難就業季」——教育部日前召開的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路視頻會議透露,全國2018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20萬人,創歷史新高。 統計數據顯示,從2001年開始,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為795萬人,比2016年多出30萬。在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路視頻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表示,要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介於目前中國的人口基數,這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你想想我國平均不到2秒鍾出生1個小公民~每分鍾大約出生38個~每小時出生約2273人個~每天出生約5萬多個。如果按照這速度下來一年有多少人首先,中國人口基數大,雖然進行了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但是,在龐大人口基數的背景下,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要看到效果是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的,因此目前年輕人非常的多。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年輕人都不是出生富裕家庭,本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一觀點,家長都希望子女多讀書,這樣才能找個好工作,脫離平困。而年輕人在從小受到的教育也是如此,國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自然不論教育成本如何高,自身生活如何困苦,都不免會把子女的教育擺在首位,由此大學生越來越多 最後,現在我國教育事業比較發達,而且社會信息發展迅猛,很多已經參加工作的中年人,由於基礎知識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紛紛選擇回到校園進修,於是,參加高考的人數越來越多。
C.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出爐,哪些專業工作好找,工
最新大學生就業報告出爐!這個專業最好找工作
大學畢業生就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去年他們的就業狀況如何?
第三方社會調查機構麥可思11日在北京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1.9%,與2016屆、2015屆基本持平,其中高職高專就業率首次超過本科。
自主創業者平均月收入5785元
2017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自主創業的比例為2.9%,與2016屆、2015屆基本持平。
報告稱,根據國家統計局估算,2017屆大學生中約有21.3萬人選擇了創業。
從收入來看,2017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自主創業人群的平均月收入為5785元,比2017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收入(4774元)高1011元。
不過,報告提醒,大學生自主創業存活率需關注,創業效果應從長評價。
數據顯示,畢業半年後自主創業的2014屆本科畢業生中有46.9%的人三年後還在繼續自主創業,這意味著,三年內,超過一半創業人群退出創業市場,創業失敗風險不容忽視。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中國新聞社
D. 2018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如何
據報道,教來育部表示2018屆全國源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就業創業工作面臨復雜嚴峻的形勢。
服務國家需求「大舞台」,引導大學生投身軍營報效祖國,主動向重點地區、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輸送畢業生,引導畢業生到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新興領域就業創業,鼓勵畢業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
同時,要嚴格落實就業簽約「四不準」要求,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嚴密防範「培訓貸」、求職陷阱、傳銷等不法行為,切實維護畢業生合法權益。
E. 2018年大學生就業有哪些新動向
7月1日消息,智聯招聘發布了《2018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報告顯示,在智聯招聘開展的「2018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市場調研」活動中,共計90168名應屆畢業生完成了調研問卷,揭秘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95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新動向——
6。近四成畢業生就業崗位與專業不對口
通過分析2018年的調研數據發現,應屆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39.2%的已簽約應屆畢業生表示簽約崗位與在校學習專業並不對口,同比小幅上漲了0.7%,反映出在大學校園中,專業對就業崗位的影響在持續減少。這個現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和市場用人需求之間依舊存在比較明顯的結構性矛盾,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國內「移動互聯網」「共享經濟」「粉絲經濟」「智能製造」「新零售」等新興產業和商業模式的影響,對跨領域就業、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持續上升,因此給予了大學生更多的就業機會。
7。民營企業仍是吸納 就業的絕對主力
調研數據顯示,應屆畢業生期望簽約單位排名第一的依然是國有企業,佔比為31.73%,說明工作穩定、待遇較高的國有企業依然最受應屆畢業生青睞。排名第二的是三資企業,佔比為27.77%;排名第三的是民營企業,佔比為20.85%。
而從實際簽約情況來看,對應屆畢業生吸納能力最強的依然是民營企業,實際簽約比例高達58.62%。而三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實際簽約率分別為14.35%和17.85%。與三資企業較為類似的民營企業依舊是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也說明了我國民營企業的成長速度超越了三資企業,雖然僱主品牌的知名度還需要進一步打造,但已經具備了和國際企業爭奪優秀人才的市場實力。
F. 2018年大學生就業情況如何
6月11日,「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月平均收入為4317元,比2016屆(3988元)增長了329元,比2015屆(3726元)增長了591元。從近三屆的趨勢可以看出,應屆畢業生起薪持續增長。
根據報告,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91.9%)與2016屆、2015屆(分別為91.6%、91.7%)基本持平,高職高專就業率首超本科,未就業人群中近半數仍在求職。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最高的學科門類是工學(93.5%),其次是管理學(93.2%),最低的是法學(85.3%)。
根據報告,2017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就業最多的行業是「教育業」,其中有六成左右集中在中小學教育機構。而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最多的行業是「建築業」,就業比例增長最多的是教育業。同時,報告指出,製造業對大學畢業生需求減少,信息技術相關崗位佔比增加。
從就業滿意度來看,北京是「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就業滿意度最高城市,杭州是新一線城市中就業滿意度最高城市。
G. 大學生就業率
據近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91.5%,平均月收入專4624元。
工學、管理學、教屬育學…哪些學科就業率高?目標北上廣還是逃離北上廣?還有哪些城市頗受歡迎?什麼專業被亮「紅牌」?現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吧!
紅牌專業:繪畫、歷史學、應用心理學、音樂表演、化學、法學;
黃牌專業:心理學、美術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應用物理學;
綠牌專業:信息安全、軟體工程、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通信工程、數字媒體藝術
看完了什麼這個,我們再來看看,2018屆本科生畢業收入極高的5個專業。
根據麥可思數據,IT相關專業占據月收入高專業的前五席。排在第一位的是信息安全專業,畢業生月收入(6972元),第二位為軟體工程(6733元)
H. 2018年大學生畢業就業形勢如何
這兩年的就業形勢還是很嚴峻的,這兩年實體經濟不景氣,不好找好的工作。
I. 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1.就業人數龐大,就業高峰持續時間長,形勢嚴峻
自從2000年以來,畢業生的人數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畢業生的人數是2001年的5倍多。據教育部統計,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280萬,截至當年9月1日,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73%;2005年畢業338萬大學生,截至當年9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6%;2006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至413萬,全國大學生就業率為76.69%。
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495萬,平均就業率達到70%;2008年全國畢業生人數為559萬,大學生就業率為70%;2009年高校畢業生611萬,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4%;2010年的大學生畢業生630萬,截至7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2%;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60萬,在201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劉延東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初次就業率達到77.8%,連續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80萬人,700多萬名中專、職高、技校等也將集中進入就業市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仍將會集中顯現。
2.存在結構性「供過於求」的現象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比較旺盛的,目前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仍然是供不應求的。但是由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結構、職場、經驗准入要求等市場需求因素發生的變化與大學生適應這一變化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職場經驗,就業觀念、信息佔有、高校分布和專業人數分布不匹配,引發了職位空缺和失業並存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