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大學生思政課
『壹』 你如何看待大學生思政類課程並多少人願意聽的現象
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在此時已經差不 多形成。而大學的思政課就像是樹回木正在成長時所答必須進行的修剪行為。思政課之所以不像其他人文課考試那樣難,目的不 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糾正大學生所存在的錯誤。大學生是即將踏入社會的一批知識力量,思政課的存在可以讓大學生更好的面對社會問題。一般來說,思政課分為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基礎的教學。前者可 能很多人都知道,但後者尤為重要。主要還是因為大學生即將踏入社會,法律基礎的教學可以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犯法和吃虧。特別重要的一點,做一個法盲是特別可怕的事情。就比如之前某某公司將團徽,打上自己的logo就說是自己的行 為。在之前很多人因為疑似侵權而收到傳 票,皆因為沒有了解著作權而吃虧,所以思政課的存在很有必要。
每一個課程都有它存在的必要,可能是現在沒有什麼幫助,但以後可能會讓你受益無窮。
『貳』 大學生思政課題有哪些
大學生思政課題有哪些?是該是蠻多的,你可以根據書本的內容,然後去看一下都是可以的哦
『叄』 大學生高校為什麼要開設思政課
思政課加強高建和來思想政治工作的自重要舉措。有利於青年學生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了
解國情、黨情、社情、民情,有利於青年學生堅定信仰,增強社會責任感。至此,高校思政
課從主體到內容又有了新鮮元素,《意見》的出台或將為高校思政工作開辟一條新路。
『肆』 大學生思政課應該學些什麼急,在線等
現在的大學生成長環境、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用簡單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學生接受現有教義已經很困難,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和面對這一現實。
大學思想政治課程的改革受到了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僅因為課程科目的減負:由原來的七門減少到四門,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而專科生只把後兩門作為必修課。
社會學家同時認為,今天的大學生成長環境、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用簡單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學生接受現有教義已經很困難,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和面對這一現實。
「尷尬」的大學思政課
經歷過大學生活的人都知道,思想政治課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學生不歡迎,老師沒興趣。一份調查顯示,大學生中願意認真聽政治課的僅佔19.4%,90%的學生認為現行政治課教材可讀性不強,偏重說教,不願意讀;而高校思想政治課青年教師中,83.9%的教師覺得被學生輕視,89.2%的教師認為被社會輕視,近四成的人無法坦然承認自己的職業。
高校思想政治課俗稱「兩課」,即由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兩個部分組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博大精深,如果能夠從學術上講清它的來龍去脈,實際上就勾勒了一部西方思想哲學史和一部政治經濟學史。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非常嚴肅的主題。有評論認為,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課往往把它庸俗化和功利化,令其中涉及到的所有偉大思想變得味同嚼蠟,不僅倒了思想的胃口,而且抹殺了思想本身。
而思想品德教育,事實上是一種公共價值觀的教育。這對於學生走出學校後在社會中相互合作、和諧共處至關重要。在現代社會中,公民的公共價值觀顯然應該以民主、自由、人權、法制等基本理念為基礎,進行一種開放的包含質疑、討論和社會調查等內容的教學。
應該為學生成長解惑
把人們印象中「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論課講成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最受學員歡迎的課程之一,是方永剛的「殺手鐧」。一堂理論課,他往往講上一兩分鍾就能把學員「抓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強調針對性,要對解決大學生成長道路上遭遇的理論問題、實際問題有幫助,學生就愛聽這門課了。如果教師講課都是照本宣科,不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怎麼能受到學生的歡迎?」
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趙存生看來,方永剛能把政治理論課講得這么受歡迎,對高校思政課改革思路是個很好的啟發。每次課前調查聽課對象的構成,了解他們關心什麼、有哪些實際問題、思想上解不開的扣兒在什麼地方,就是強調針對性、理論緊密結合實踐的體現。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理論系教授石雲霞坦言,目前在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課上,從定義到定義、從理論到理論,既枯燥又抽象,往往不易被學生接受。
「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方永剛的身上突出的一點,就是始終把自己當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政治翻譯』,這一點特別值得高校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師去思考、學習。」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秀華如是說。
創新是高校思政課生命線
南開大學教授李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的首席專家之一,他認為,新課程的內容不是原來課程的合並相加,而是對理論和課程體系再認識的結果。這一調整體現了新世紀新階段大學生理論武裝工作的整體性要求,需要以一種全新的視野和眼光去解讀。
據了解,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是全國最早開展思政課改革的4個試點單位之一。傳統的課堂講授,被更加靈活豐富的教學方式取代了。化學系150名新生的班級被分成了15個小組,班有課代表,組有小組長。課代表的任務是與組長們一起組織社會實踐和課外討論,而這一環節占據了總學時的36%。學生們的期末考試卷面分數只佔總成績的60%,他們在課堂內外的表現,決定了其餘的4%。
學生要利用3節課的時間從事社會公益工作,才算完成實踐環節的學習,課外討論主題,則依據授課內容,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貼近校園生活。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開展辯論賽、閱讀課外資料等都是教學計劃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如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緒論部分,教師們列出的課外閱讀材料就有胡錦濤總書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南開大學原秘書長黃鈺生談大學教育與南開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大學生的十五條建議」等,這些資料,都是經過教師們集體篩選的。
思政課的教師還開通了「晨鍾博客」,「刷新」了學生們對思政課教師的既有印象,增添了親和力。在這個群體博客里,已有十多位思政課教師落戶,他們以「海天一色」、「見習醫生」、「程門立雪」之類的網名,討論著嚴肅的課改課題或輕松的教學心得,讓學生訪客大開眼界。(郝駒)
『伍』 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1.全面把握專業思政的內涵。
專業思政是高校結合專業教育與專業特質開展的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思政教育。有學者認為,在專業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全過程及各環節都要有機融入本專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這不僅能使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功能更加豐富,而且能使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更好地體現「因專業施教」的特點。[1]其中,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應當包含思政課程,也就是說,盡管思政課程具有鮮明的思政特點,但同樣需要具備課程思政的思維,要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否則就難以實現價值性與知識性的統一。
由此可見,專業思政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統一,既要在課程教學中發揮思政教育的功能、讓專業課教學有思政味兒,還要結合專業教育開展思政課教學、讓思政課教學具有專業色彩(此外也涉及「管理思政」,即結合專業特質實施學生管理工作,讓學生管理工作具有專業特點,但本文對此不做論述)。
專業思政涉及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與主陣地,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一個育人整體,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專業思政的具體內涵和重要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育人效能。在高校「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新時代高教40條」提出了大力推進一流專業建設的號召,並強調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因此,要積極開展專業思政,把專業教育與專業特質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礎,使專業思政服務於專業教育,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2.專業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學依據。
第一,思政教育載體理論認為,思政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和傳導思政教育因素,能為教育者所運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藉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政教育活動形式和物質實體。[2(]P357)由於專業教育直接關繫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整合、策略選擇、模式運行等,且能夠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因此也應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即專業載體。課程思政實質上就是以專業教育中的課程為載體進行的思政教育,而思政課程的實施同樣也離不開專業載體。
此外,專業載體有助於協調思政教育不同渠道之間的關系,並使其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學界認為,思政教育存在主渠道與微循環,而當前的問題是主渠道超載,微循環閑置,急需激活微循環,舒緩主渠道。[3(]P146-15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課程是主渠道,專業教育是微循環,只有更好地激發專業教育的活力,才能充分發揮專業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專業教育「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第二,思政教育機制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構成要素按一定的組合方式而形成的機理和運行方式」[4](P258)。也就是說,思政教育機制著眼於思政教育各要素的整體調節與運行,以期獲得最佳效果。專業教育是統籌思政教育各要素的重要基礎,良好思政教育機制的形成離不開專業教育的推動。此外,思政教育的需求滿足機制理論認為,人的需要與思政教育密切相關。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人本身就是需要的主體;人的需要還是「人從事活動的初始動因,在它之後再找不到其他更深層次的動因。人的需要也是人持續活動、不斷推進活動的動因」[5](P206)。
因此,有學者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作為思政教育的邏輯起點,並認為思政教育的實現過程就是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相互統一的過程。[6(]P10)可見,思政教育不能忽視人的需要,而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欠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需要沒有得到激發和滿足。
目前,有些大學生對專業學習的需求遠遠高於對思政教育的需求,針對這種情況,如何提升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需要成為我們應該思考並解決的問題。專業思政能夠使大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大學生對專業教育的需要激發其對思政教育的興趣和需求,從而切實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第三,思政教育環境理論認為,思政教育環境是指對思政教育活動以及思政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7(]P101)其中,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依次對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起到決定作用、導向作用、塑造作用。[8(]P196-201)專業教育作為貫穿大學生學習生活始終的教育,必然會從文化環境的角度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由專業教育構建的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緊密相關的微觀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品德素養形成具有難以替代的塑造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自覺地正視和利用專業教育環境,主動融入各專業教育的環境氛圍中,使專業教育為思政教育助力增效。
『陸』 大學生思政課應該學些什麼
大學思想政來治課程的改革受到了源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僅因為課程科目的減負:由原來的七門減少到四門,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而專科生只把後兩門作為必修課。
社會學家同時認為,今天的大學生成長環境、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用簡單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學生接受現有教義已經很困難,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和面對這一現實。
(6)全網大學生思政課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綱領性指導。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
由於意識形態領域價值多元化、現代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傳統教學方式單一守舊等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甚至被一些教師稱為「天底下最難上的一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