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信仰現狀
『壹』 關於大學生信仰的調查報告 2000字
宗教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容觀存在的歷史現象,它曾在歷史上產生過極為重要而廣泛的作用,滲透進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動、國際事務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響。客觀地認識宗教的本質及其產生和發展規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體系及其特點,不僅有助於當今的大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宗教現象,認識到宗教對於社會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響,而且對於拓寬知識視野,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學、倫理、法律、經濟 、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活動,更好地處理在人際交往中的宗教信仰關系等,也有積極的意義。 論當代大學生的宗教信仰 據調查,大學生中明確表示信仰宗教的約占總數的10%,產生這種宗教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客觀因素,也有大學生自身主觀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環境的寬松、經濟水平的提高、價值觀念的變化,使人們的信仰變成多元化。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價值觀念的不同,決定人們意識形態的異化。共產黨內的不正之風,社會主義初級社會的腐敗現象、單位中的用人不當,社會分配的不公平,貧富差距的擴大,種種因素,使青年人對共產主義的信念產生了懷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導致許多人轉向宗教信仰,大學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緒浮躁、易變,追求新鮮刺激,常有反傳統的逆反心態,有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面對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大學生感到茫然、疑慮、混亂的同時,求新、求異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學生轉向了宗教。 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青年人承受著更多的來自學習、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風險和壓力。求學道路的困難、生活的苦澀和艱辛、工作的不盡人意或家人的下崗待業、個人及親友病痛等等,面對人生挫折和困惑,都會導致青年人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脫之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日趨淡漠,因而宗教組織中教友之間的親密、友善的關系,毫無功利色彩的互相關心和真誠幫助,就顯得充滿親和力和誘惑力。青年大學生在社會中大多處於弱勢地位,教會和教友之間的互相幫助,使他們感到上帝是他們最後的靠山。信仰宗教滿足了信仰者的歸屬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滿足,他們不再是孤立無援的,他們是「組織里的人」。 當然,有一些大學生是因為生長在信仰宗庭,還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幫助從而走向宗教。 當代大學生的宗教熱,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體現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 其一,宗教道德與文化的獨特魅力的吸引。特別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幾乎都包括了這么一些道德誡律:不偷盜、不姦淫、不兇殺、不貪財、不搶劫、不誣陷、不妄語、平等愛人、懲惡揚善。因而相當部分大學生認為,這些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並不矛盾,它的約束力量甚至超過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作用,當今物慾橫流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尤需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銀行前兩年曾發表過一個報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發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為人們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實上,再完備的法律也阻擋不了深思熟慮的觸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約束、自我譴責,二是害怕神的懲罰。佛教的轉世說,基督教的天堂地獄,這些戒律在叫人棄惡從善,抑制罪惡勢力、穩定社會秩序、凈化社會空氣等方面確具有獨特的積極意義。 其三,對科學家信仰宗教問題的認識。很多大科學家似乎接受上帝這個概念,有些科學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許多大學生認為科學與宗教信仰並不相孛。僅供參考!
『貳』 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報告
高校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基本情況分析
——中南民族大學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的調查與思考
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校園里的大學生們通過書籍、廣播、網路、等各種各樣的媒介來接收外界信息,宗教文化已在大學校園里廣泛傳播。因此,及時了解大學生的精神狀況,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宗教觀念,對維護校園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9年9月,武漢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編制了一份「湖北省大學生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調查問卷」,中南民族大學配合武漢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對在校的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
一、大學生宗教觀的現狀
中南民族大學現有55個民族22657名在校生,這個民族大家庭里,少數民族學生超過60%以上。此次調查隨機共發出3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91份問卷,回收率97%。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為「少數民族學生多,漢族學生少;女生多,男生少;共青團員多,中共黨員少;理科學生多,文科學生少;農村學生多,城市學生少。總共涉及少數民族22個,少數民族學生203人,佔有效問卷總人數的70%,漢族學生88人,佔30%。男女生所佔比例分別為35%和65%;中共黨員佔13%,共青團員佔87%;理科院系和文科院系學生所佔比例分別為65%和35%;來自農村佔43%,城市的佔29%,城鎮佔28%。
(1)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基本情況
在這次調查中,有14%的學生選擇「目前信仰某種宗教」。其中,選擇信仰伊斯蘭教的有14人(回族11人,白族1人,東鄉族1人,維吾爾族1人);信仰佛教的10人(蒙古族2人,漢族2人,壯族2人,土家族1人,白族1人,侗族1人,彝族1人);信仰基督教6人(壯族3人,滿族1人,畲族1人,漢族1人),信仰道教2人(白族1人,壯族1人);其他2人(白族1人,壯族1人)。
14%有著宗教信仰的學生中大部分來自少數民族,他們從小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仰宗教,在這種氛圍下,他們對某種宗教的文化與生俱來的崇拜。
盡管餘下的86%學生目前沒有宗教信仰,但是這86%的學生中有71.2%的人表示「認同宗教」;70%的學生在回答「如何看待具有宗教信仰的人」這個問題時表示「非常理解、尊重其個人信仰」。這個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對宗教信仰並不反感,而且基本上有部分肯定的傾向。
(2)宗教信仰觀念形成的年齡
我們把大學生開始信仰宗教的年齡劃分為3個階段:一是從小開始就有宗教信仰,這一時期我們歸為朦朧期(12歲以前),小孩的生理和心理還未發育成熟,對周圍事物的感官認識基本上來自家長的引導;二是中學時期開始信仰宗教,我們把這一階段歸為萌芽期(12歲~18歲)。這個時期的小孩處於童年到成年的發育階段,有自己的思想,但這個時期大腦的認知和判斷力下降,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很容易產生叛逆心理。三是進入大學,即18歲以後,歸為成熟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思想已逐步成熟,具備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情緒波動較大。
調查顯示,有20名學生選擇「12歲以下」開始信仰宗教(19名少數民族學生,1名漢族學生); 3名學生選擇「18歲以上」開始信仰宗教;5名學生選擇「12歲~18歲之間」開始信仰宗教。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對宗教的信仰始於幼年時期,並且和他們的民族有著必然聯系。
然而,我們進一步觀察數據發現: 41%的學生最初接觸宗教的動機是因為「承襲家庭傳統」,而促使學生正式皈依所信仰的宗教的關鍵因素,34%的學生選擇了「在宗教信仰內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及歸屬感」,並且,讓學生維持和鼓勵自己堅持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49%的學生選擇了「信仰宗教之後思想和個性所得到的升華」;37%的學生認為「與沒有信仰的人相比,宗教信仰帶來更深沉的倫理道德觀念」,以及「生活充滿更多的喜悅和歡樂」。(該組數據均為選項裡面學生所選比例最多的回答)
這個結果與前面得出的「大部分學生的宗教信仰是自身民族與生俱來的」稍有出入:「民族信仰」只是一塊敲開宗教信仰大門的紅磚,而真正的鑰匙是宗教本身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
(3)大學生對待宗教的行為表現
大學生對待宗教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動機。在回答「如果你有參加宗教活動,那你參加宗教活動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時,有133人選擇「祈福」,有87人選擇「參觀瀏覽」, 69人選擇「好奇」,46人選擇「陪同他人參加」,37人選擇「興趣」,27人選擇「懺悔」。
大部分學生通過對宗教的信仰,以及到宗教場所進行祈福、禱告,來緩解來自學習、就業、人際關系、經濟等各方面的壓力。說明大部分信教大學生並不具有完全意義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徵,而是通過宗教信仰使自身得到心靈慰藉和精神解脫。
另外,有18%的同學「有皈依某種宗教的想法」,其中:36人想皈依佛教,16人想皈依基督教,12人想皈依伊斯蘭教,5人想皈依道教。由此可見,佛教在大學生中形成的影響最大,這與佛教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佛教教義與儒家思想相融合的深刻內涵有著密切聯系。
不光是大學生受到佛教的影響,佛教在廣大民眾間的影響也是極大的。例如:農歷2010年正月初五財神爺過生日,60萬香客擠爆10多萬平方米的歸元禪寺,可見當今社會人們寄希望於神靈佛菩薩的保佑,渴望改變生活現狀的強烈願望。
(4)大學生對宗教信仰的認知以及對宗教政策的認識
調查顯示,有73%的學生認為宗教信仰是「一種文化歷史現象」,16%的學生認為宗教信仰是「唯心主義」,15%的學生認為宗教信仰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另外有小部分學生認為宗教信仰是「愚昧迷信」、「麻醉人們的鴉片」。這表明,大部分學生能夠客觀理性的看待宗教信仰。
77%的學生表示「覺得宗教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之間不相矛盾」,並且65%的學生認為「高校開設宗教學選修課有助於學生認識宗教的本質,理性面對宗教問題」。僅4%的學生認為「宗教學就是關於如何信仰宗教的學問,因此開設宗教學課程就是傳播宗教」。
在回答關於「在我國當代社會的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宗教應該和可能扮演怎樣的角色」這個問題上,59%的學生認為「宗教文化是民眾智慧的結晶,有深刻的哲學背景,有超越的宗教意識。它與精英文化,政治文化既有間隔,又有互滲,它對民族文化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僅5%的學生認為「宗教會麻痹人的主動性和科學創造精神,使人安於現狀,只求神靈,不求進取,完全接受命運之神的擺布」。
在看待我國宗教的發展及各宗教之間的關系問題上,67%的學生認為「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中國傳統宗教將與基督宗教多元共存,既競爭又對話,並在社會各層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其次,27%的學生認為「隨著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各種宗教的發展道路越來越窄,都將被邊緣化」。4%的學生認為「中國傳統宗教取得主導地位,基督教將被邊緣化」,還有2%的學生認為「基督教將取得主導地位,中國傳統宗教被邊緣化」。
在讓學生「自由發表對宗教現狀的個人看法」這一主觀題上,有一名學生說:「我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人士,自小信仰伊斯蘭教,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著悠久的歷史。我認為它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尤其是在這樣一種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更需要它的存在。宗教是民眾智慧的結晶,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
另有學生認為:「我國民族眾多,而少數民族大多有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所以我國的宗教信仰比較多,群眾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並不是什麼壞事,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有些宗教人員卻打著宗教的旗號做損害國家利益的事,這是不可容忍的。」
還有學生說:「信仰不是迷信,信仰也不屬於宗教,信仰是自我精神的顯現。宗教的信仰以其善而使人自我約束與教育,學會在挫折中奮發。人應當先懺悔,從自我罪過中學會贊美別人的美好,再學會為他人之美好而祈福。宗教的存在以其本善之教義而繁榮。」
二、大學生宗教信仰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建議
通過此次調查的情況看,宗教信仰在大學生中長期客觀存在,盡管我們在大學生民族宗教觀念的教育、管理和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首先,大學生對宗教信仰概念模糊。在這次調查中,有1名學生同時選擇了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其他」三種教派。這種情況雖然罕見,但是足以表明該學生對宗教信仰的認識不夠深刻。每種宗教都有它不同的教義,每種教義都是獨樹一幟,互不打擾。當一個人對某種宗教十分虔誠的時候,他不應該也不可能去同時信仰其他宗教。
其次,學生黨員信仰宗教的問題。盡管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規定了黨員必須堅持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不能信教,不能參加宗教活動,但在被調查的學生中,仍有1名彝族的學生黨員選擇「有宗教信仰」。不排除該學生的宗教信仰與他自身的民族有一定關系,縱觀近幾年各地區、各高校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調查報告,大學生黨員信教的情況也並不罕見。
針對以上兩點問題,結合我校在民族宗教方面所做的工作,談幾點建議:
1、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宗教
在調查過程中出現的個別大學生對宗教信仰概念模糊的情況,我們認為,是由於個別大學生不明白何為真正的信仰,不清楚宗教的教義,不了解國家的宗教政策,才會出現同時信仰多種宗教、盲目參加宗教活動等行為。
高校教育不僅要加強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教育,更要加強我國宗教政策的宣傳。我們發現,在高校中有關職業規劃、各類考試的講座層出不窮,而關於民族、宗教、哲學方面的人文講座則顯得相形見絀。在291名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中,能夠完整選出「我國憲法對宗教有哪些規定的」僅有85名學生,至於他們對政策內容的理解可見一斑。
另外,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宗教知識教育和宗教政策宣傳的時候,應該注重學習方法、豐富學習形式、創新學習手段。我們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實際情況,採取個人自學、課程選修、專家講座等多種多樣的方法;通過知識競賽、問卷調查、心理輔導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校園BBS、期刊雜志、QQ群等與學生保持良好互動。
2、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先進性作用。
李志英在《大學生黨員信教問題調查(一)——大學生黨員信教的人群特徵及成因分析》中提到:大學生黨員信教人群的形成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地位有關,與這種社會環境和社會地位帶來的心理緊張有關。[1]
我們認為,應該加強大學生黨員的政治素質培養。在回答「我國憲法中有哪些關於宗教信仰內容的問題時」,38名學生黨員中23名不能完整的回答,佔60.5%。大學生黨員對我國的宗教政策都不太了解,亦無法在信仰宗教問題上發揮其黨員的先進性作用。
因此,高校在培養大學生黨員時,有必要把我國民族宗教知識納入黨校學習培訓的必修課內容,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幫助學生認清宗教與馬克思主義兩種信仰的本質。入黨積極分子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無神論、唯物辯證法。
3.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調查中有41%的信教學生認為「在宗教信仰內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及歸屬感」,選擇「受到父母或家中其他信仰宗教人員的勸說而皈依宗教」的僅佔11%;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同時,是否真正了解大學生的內心所需。比如當前有的學生平時不努力,而在升學、就業、考試的時候選擇去寺廟拜佛,祈求菩薩保佑他們能夠順利通過。我們作為大學的教育工作者,不僅承擔著「授業」、「解惑」的職責,更為重要的是還肩負著「傳道」的重任。
盡管現在很多高校設置了心理咨詢室,但我們根據互聯網上精神健康網站發布的信息得知:大學生中因學習、就業、人際關系、戀愛等問題導致的心理疾病呈逐年上升趨勢,主要表現有強迫症、抑鬱症、敵對、焦慮等;情節嚴重者甚至會沖動、自殺、殺人。
大學生選擇信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內心的煩惱轉移,但並沒有得以完全釋放。在宗教中得不到化解的心理問題,依然會積郁於學生內心。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刻不容緩,我們應充分發揮高校心理咨詢室的作用,防患於未然。
『叄』 大學生信仰現狀
無信仰,思想混亂,價值觀不明,世界觀模糊,人生觀暗淡。
國之亡矣,人心凋敝。
『肆』 大學生的信仰現狀
認清自己,務實肯干。
多點反省自己,定位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職業角色。
『伍』 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狀況
現代人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信仰混亂、價值觀普遍降低。當代大學生普遍是唯物主義者,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拜金和唯生產力論把持著大家的精神世界。預計這種情況將會持續二十年左右。
『陸』 當代大學生的信仰是什麼
我現在才知道耶穌不能信啊,太可怕了!看以下文章就知道何等可怕。
重生的基督徒必然不犯罪,這是約翰一書一直強調的。
聖經嚴厲的批評說:
約一3:6 凡住在他裡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見他,也未曾認識他。小子們哪,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種)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
這里的不犯罪不是說毫無過失。不是說不會中魔鬼的詭計,一定是說不會犯自己習慣性已知的罪! 從聖靈生的就不犯罪,那麼我們時常犯習慣性已知的罪嗎?看自己所愛看的?行自己所愛行的?心理論斷人且時常嫉妒嗎?好爭競和紛爭和憂愁嗎?該行的都不去行嗎?累不住舌頭,不該說的話卻常說出來傷人嗎?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罪,我們犯嗎?
我們犯罪是因為我們沒有重生,也沒有堅決抵抗罪的信心。悔而不改,也是因為沒有堅決抵抗罪的心志。沒有堅決抵抗罪的心志是因為放不下自己也沒有完全交託給主。 所以我們完全放下自己才會有決抵抗罪的心志,才是重生。
至因為我們給自己留空間和地步,所以就給魔鬼留地步了!魔鬼才得以繼續叫我們內心有紛爭記恨;魔鬼才得以繼續叫我們內心狂妄驕傲;魔鬼才得以繼續叫我們內心不屬神。魔鬼才得以成為罪人的主人!
我們沒有完全舍棄自己,內心的道就被世上的情慾擠住不生長。撒種的比喻是怎麼說的?
首先,是因為不太聰明,所以我們沒有完全交託。太13:44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里。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可10:21 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
太22:13 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一個舍己的人必定是說話行事都照著主的吩咐和樣式。必定是聽了主耶穌的話就去行的人。必定捨生取義。可8:34 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加2:20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舍己。彼前4:12 親愛的弟兄阿,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閑事而受苦。 彼前4:16 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神。太5:11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太10:39 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10:17 你們要防備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也要在會堂里鞭打你們。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
太10:22 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9 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里,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 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
信耶穌的代價極重,大家不要信啊!
『柒』 當代人類的宗教信仰現狀
當代來知識分子,信仰宗自教的人數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國內大學生,在這方面的增長速度更快;人類面臨著一大難題,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與精神層面形成了斷層,而科學的發展卻從與宗教的敵對,到現在的相輔相成,那麼最終導致相當多得知識分子精神世界歸於宗教信仰,這一趨勢是必然的。。
『捌』 大學生的人生信仰
信仰是人類靈魂的家園,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統攝其他一切意識的最高意識。大學生是社會高知群體,是社會知識文化的主要承載者、創造者和傳播者,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而,當代大學生的信仰不僅對其自身的成長、成才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直接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關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因此,大學生的信仰問題是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的問題,也是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我們依據對重慶市11所高校大學生的7500份問卷調查(實發7500份,回收7438份)和50餘次的訪談、座談,並參考其他相關科研部門所做的信仰調查數據,對當代大學生信仰狀況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就其主要成因作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信仰教育的著力點。
一、當代大學生信仰的現狀
1.大學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科學的
2.大學生信仰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影響大學生信仰的主要因素
大學生的信仰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其中,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狀況,大學生成長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文化素養等都是影響其信仰的主要因素。
1.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的影響
2.多種思想文化宣傳攻勢的影響
3.當代大學生身心成長特點的影響
4.當代大學生自身思想文化修養的影響
三、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的著力點
1.明確大學生信仰教育目標的層次性
首先,從信仰教育總體態勢而言,要確保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 其次,從信仰的內部結構來看,應把愛國、愛社會主義以及遵循社會主義道德、法律作為教育的基石。 2.注重大學生信仰教育內容的全面性
3.增強大學生信仰教育方式的多樣性
4.強化大學生信仰教育效果的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