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北京大學早稻田雙博士項目

北京大學早稻田雙博士項目

發布時間: 2021-02-21 18:49:24

A. 早稻田大學的海外交流

早稻田大學致力於同海外大學與學術機構簡歷合作關系。已與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660所大學與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早稻田大學和這些大學,機構針對學生的合作交流項目超過350個。每年有近3000名學生開展交流。主要的合作大學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帝國理工大學,巴黎政治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喬治城大學,華盛頓大學,加州洛杉磯大學,布朗大學,悉尼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台灣大學,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等。
與牛津大學合作的預碩士課程項目,與哥倫比亞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喬治城大學,華盛頓大學合作的3+1「國際化領導能力培養項目」,以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台灣大學合作的「雙學位項目」。
學校還設有國際交流中心(ICC),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加深對異文化的理解,開展豐富的活動。
2007年4月12日,早稻田大學和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之間簽署了關於「關於孔子學院設立的協議書」,設立早稻田大學孔子學院。
早稻田大學是日本最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是日本社會精英的搖籃。該校畢業生遍及媒體、政界及學界,前任首相福田康夫、竹下登、海部俊樹、小淵惠三、森喜朗等都畢業於該校。許多中國現代人物如李大釗、彭湃、廖承志等,都曾在早大留學。早大圖書館中珍藏著李大釗當年的學生檔案、成績單等物品,還有孫中山的親筆信。
胡錦濤主席2008年5月8日下午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發表演講,並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進行一場乒乓球友誼賽。除中日兩國首腦外,為中日兩國人民熟悉的日本乒乓球名將並且在早稻田大學就讀的福原愛,以及世界乒乓球冠軍王楠都參加。這場特別的比賽也受到了早稻田大學學子們的期待。

B. 你好,我現在有個去早稻田大學讀計算機博士的機會,但是得自費,我想問下早稻田大學的獎學金多嗎

早稻田是世界前幾名的大學啊,你傾家盪產也要去啊!
早稻田我沒有同學,我只能問到首爾、延世、高麗大學的獎學金比例。

C. 日本有戰略嗎再探討。——讀塞繆爾斯《日本大戰略與東亞的未來》

也不知道國內是誰最先用「大戰略」這個表述的,我經常能看到時殷弘先生的文章或者譯著中有對大戰略的研究。不過到現在,這個詞已經明顯泛濫了,甚至連日本都有所謂的大戰略了。(塞繆爾斯的這本書原名是「東京的大戰略」經中文翻譯後改為「日本的大戰略」)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認為日本長期沒有國家戰略,更不用說大戰略了,當然認為日本沒有戰略的不止中曾根一人,而認為日本有戰略的卻寥寥無幾。這是什麼原因呢?首先,作為戰敗國家的日本,確實沒有戰略,如果這種戰略指的是政治上、軍事安全領域的話,有人批評日本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外交是「卡拉OK外交」,意思是按照美國譜的曲,直接跟著唱詞,言外之意即按照美國的指示做出外交政策調整。第二,「戰略」一詞在日語中(也許在古漢語中)是跟戰爭、軍事密切相關的,「戰略」一詞在戰後日本社會中成為了禁語,甚至90年代以及新世紀以來,中國流行同大國締結「戰略夥伴關系」的時代,中日之間則盡量避免使用「戰略」這一表述,以至於1998年江主席訪日之後締結了一個名字又臭又長的協定。第三,我個人認為,沒有戰略的日本則是日本最大的戰略,這可以從戰後日本長期搭便車的行為並且受益頗多予以解釋,當然紛繁復雜的戰略主張(猶如中國的百家爭鳴一般)或許也是日本的大戰略。塞繆爾斯的文章,最貼近於這最後一點。 塞繆爾斯認為,日本的大戰略是一脈相承的,雖然因為二戰的失敗而中斷,但是二戰後的吉田主義外交路線,依然有章法可循。當今日本流行的各種外交上的主義,如「中等國家」理論、「民生大國論」、「小日本主義」、「大日本主義」、「普通國家論」等有見地的主張,都能在二戰以前找到歸宿,所以研究日本的政治思想史對了解當今日本的內政外交局勢非常有必要。我深深贊同作者的這一主張,上學期上了王屏老師「日本政治外交思想史」的課程以後,感覺對日本的了解才剛剛開始,停留於細枝末節的東西,始終不是研究日本或者社科院研究生應有的姿態。 作者認為,雖然戰後日本始終存在著圍繞國家路線的各種爭議,但是「吉田主義」或稱之為「吉田路線」始終居於主流,被稱之為「保守本流」,冷戰後的「總體保守化」(這是我導師的研究分野),我個人覺得更是對吉田路線的升華(雖然有人認為這背離了「吉田路線」的初衷),雖然吉田茂主張小規模輕武裝、以經濟為中心的國家政策,但是吉田也沒有否認軍事實力的重要性,這是由於冷戰的背景以及美國的掣肘,吉田茂的時代沒有表現出來而已。所以,戰後以來的日本國家戰略是沿著以下脈絡發展的,從「重商的現實主義」到「政治大國的現實主義」,其外交政策出發點是「實用主義」考慮。有學者對日本的國家性格用「蝙蝠性格」來概括,意思是說當需要蝙蝠以獸的姿態出現時,蝙蝠就是獸;當需要蝙蝠以禽的姿態出現時,蝙蝠就是飛禽。重商主義的外交政策讓日本在冷戰時撈得不少經濟利益,自身也成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冷戰後日本開始擔心日美同盟的穩固性,國際局勢的變化使得日本謀求角色轉變,「政治大國」化被提上日程。因此,我個人認為,日本的這種蝙蝠性格(它可以是國家性格也可以是國民性)、左右逢源才是日本的大戰略。塞繆爾斯對戰後日本戰略的梳理,非常及時,我自己也在跟蹤日本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中等國家」(Middle-Power)理論,是我最為關注的課題。書中豐富的文獻索引,為我研究日本外交搜集資料提供了便利,表示感謝。 最後說說中文的翻譯問題。出於出版商業性的考慮將「東京大戰略」改為「日本大戰略」倒無可厚非,並且美國有這個特點,習慣上用一個國家的首都代之該國家。看了譯者的簡歷,北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的雙博士,但是有些基本的錯誤(可能是疏忽)不應該,例如一個很簡答的概念,ARF(東盟地區論壇),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譯為「東南亞地區論壇」,後來翻譯成「東盟的地區論壇」,再後來又翻譯成「東南亞的亞洲地區論壇」(我沒有看原書,不知道塞繆爾斯說的是不是一回事)。二戰前的日本「民政黨」譯成「民生黨」,戰前很有名的政治家「若槻禮次郎」譯成「若口禮次郎」、較早提出亞洲一體理念的「蠟山政道」譯成「櫨山政道」、「明治寡頭政治執政者」好像在日本還真沒有這個稱呼,一般我們稱之為「藩閥」。

D. 早稻田的博士學位幾年能拿下

至少二年,日本拿博士學位,相較中國院校來說嚴格一些。

E. 早稻田大學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強嗎

清北是中國頂級,對手應該是日本的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
早稻田大學說實話,在日本國內就是個二流學校而已,騙騙沒出過國的人罷了。

F. 中國學生有哪些方法能到早稻田大學讀書

1.去早大的話最好有日語一級。英語要好,考個托福。普遍的做法就是先到內日本這邊的語容言學校念語言,然後這期間參加考試。
2.日本大學是4月開學,因此你要在頭一年的10月份左右報名
3.你在國內還需要准本相關留學的資料,財產證明之類的。
有了以上條件申請早大就很有希望了。

最後要提醒LZ的是:出國留學「錄取是前提,簽證才是關鍵!」要知道日本的首簽是嚴格到了幾近苛刻的地步,繁體字、簡體字的差別,一個錯別字都可能造成拒簽,成為終生遺憾,擔保金的構成,來源等等都是重要材料。
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可以HI我的,希望能幫到你!

G. 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哪個好

本人在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分別做了很多年老師。兩所學校各有所長這是毋庸置疑的。樓里已經有了很多回答,我想說幾點。以下純粹個人的經驗之談。本人沒在日本上過學,就不談作為學生的體驗了。

1、關於排名,比如QS排名。有人說早大沒有醫學院依然和慶應不相上下之類的,並不全是這樣的;早大在沒有開設英語課程之前排名是在慶應之後的(至少近幾十年吧)。我在早大的時候,學校高層決策就是要提高排名吸引留學生,一開始是爭取QS進世界200,努力了幾年就達到了。提高排名的方式之一是增加留學生的數量。所以陸陸續續開了純英文的課程,包括本科的全英文課程。學校的許多教授當時反對開設本科英語課程的,因為課程同時開設日語和英語的,但是教師的數量並沒有增加,老師們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不過最後還是在很多專業開了。我也給國際學生上過課,雖然有好學生,但是平均質量肯定是達不到早大的日語課程的標准。所以如果想去早大讀英語的本科,現在的入學要求算是比較低的。反觀慶應,慶應的本科是沒有英語課程的,只有碩士和博士才有英文項目。

2、另外再說一下教師和學生數量。早大和慶應的教師數量是差不多的(可能慶應還多一點)。但是早大在學的學生比慶應要多大概1萬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我在早大的時候,有時候一年帶的大四畢設學生達7-8個,在慶應的時候我們系裡老師平均是4個左右。當然這個數據可能會根據學部有所出入。

3、因為招的學生較多,所以早大本科有很多名額是面向外部的。因為招的學生相對較少,所以慶應在招完自己下屬的中學的學生後,剩下的名額並不多。大概因為如此,形成了早大開放慶應封閉的格局。最後我說一點,慶應的很多老師都是有外國留學經歷或者是從外校來的。早大的話大部分的老師都是自己學校畢業留下來的,略有學術壟斷傾向。所以到底哪個保守哪個開發呢,說不好。

H. 北京大學國家關系學院怎麼樣 北大國際關系學院簡介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國內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國際關系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的教學與研究,以及外交與涉外工作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1960年,北京大學建立政治學系,1963年改名為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系學院即由此發展而來。1996—1998年,原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系、國際關系研究所和亞非研究所經合並調整,組成現在的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目前,國際關系學院由4個系和3個研究所組成,即國際政治系、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系、比較政治學系、國際關系研究所、亞非研究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此外還管理著20多個科研中心。教學輔助機構和行政機構包括院行政辦公室、教務辦公室、黨委辦公室、財務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國際項目辦公室、繼續教育辦公室、網路辦公室、《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以及北大圖書館國關分館等。

學院現有3個本科、7個碩士和6個博士專業對外招生,即本科的國際政治、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的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外政治制度、中共黨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博士的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外交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外政治制度、國際政治經濟學。其中國際政治、科社與國際共運是全國重點學科。學院還與北大政府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設立了政治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國際辦學已成為學院的辦學特色。學院現與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日本東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雷鳥大學、美國蒙特雷國際關系學院均有聯合培養的雙學位項目;與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共同執行三國間政府項目「亞洲校園計劃」。參加聯合學位及英文授課碩士項目的國際學生每年超過50人。此外,學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日本新潟大學等亦保持著長期或短期的交流關系。

學院現有在職教師5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講師3人。至2013年春季學期,本科生共有629人,碩士研究生171人,博士研究生137人,其中外國留學生總計369人。招生規模特別是研究生、留學生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I. 關於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雙碩士項目的問題

我是人大的,我一個同學當年去政法分不夠被拒了,結果她就去了香港中文大學,結果現在是混內的風生水起,寒暑容假去歐洲實習考察,最後簽了匯豐。而我當年比她高了80多分,現在只能考研,提都不提找工作,而我們班找工作的也只有兩三個。反正我對人大是挺失望的,現在考北大,ccer是挺好,但我不喜歡,要我去研究什麼衛生經濟學我會想死的。而光華本科頂尖,但研究生兩年太短了,據師兄說學習氛圍也不太好,上面講課下面在炒股票。深商寒假去看了,反正校園我很喜歡,估計就考那了。反正我也看透了,老師都是蒼白的,關鍵還是靠自己,專心讀三年書再說吧。

熱點內容
在職博士報考重慶大學 發布:2025-09-13 23:55:49 瀏覽:548
北京大學博士導師劉傑 發布:2025-09-13 23:26:52 瀏覽:951
大學教授師工資水平 發布:2025-09-13 23:21:55 瀏覽:575
本科生優秀簡歷欣賞 發布:2025-09-13 23:20:57 瀏覽:364
奧本大學數學系教授 發布:2025-09-13 23:18:54 瀏覽:671
吉林大學老師郵箱 發布:2025-09-13 23:11:31 瀏覽:944
武漢的大學老師待遇如何 發布:2025-09-13 22:58:50 瀏覽:272
北京大學醫學部考研吧 發布:2025-09-13 22:50:24 瀏覽:851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補助 發布:2025-09-13 22:41:55 瀏覽:57
陳斌上海交大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5-09-13 22:18:26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