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專區 » 解讀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1x課程

解讀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1x課程

發布時間: 2022-08-19 09:39:53

⑴ 特朗普制與清華大學附屬小學1+X課程育人模式異同

摘要 相同點 :學校將課程改革立足在改造課堂,以「興趣值(是否願意學)方法值(是否會學)容量值(是否學得豐富)意義值(是否促進生命發展)」的四個增值點考量學生學習是否「增值」;變革學習方式,以「小組化學習」為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探討、分組寸論、合作探究,將學生的問題轉變為課程資原,發揮主體建構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這樣的課程與課堂設計,同樣體現了清華附小對於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尊重。

⑵ 清華大學 1十x 課程看完怎麼寫評價 50字 簡單些(家長寫)

什麼?看不懂

⑶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歷史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成立於1915年,初名為「成志學校」;1960年更名為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據2015年7月學校網站顯示,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共有學生1500多人,特級教師5人,全國模範教師100人。

1915年,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前身成志學校成立,專為清華教職員工子弟求學而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被迫南遷,成志學校隨之南遷至雲南昆明。
1946年秋,清華大學由昆明遷回清華園內。
1946年12月12日,成志學校復校開學。
1952年8月,成志學校中學部和小學部分離,成志學校小學部則更名為清華大學附設小學。
1960年,正式更名為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2002年,學校提出了「立人為本、成志於學」的校訓,確定了「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
2011年,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首次走出清華園,走進CBD與朝陽區合作辦學,成立了清華附小商務中心區實驗小學。
2011年6月,學校開始了抗震加固工程,並以抗震加固為契機,進行了校園文化建設。
2014年,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應昌平政府邀請,再次走出清華校園,與昌平區合作辦學,成立了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昌平分校。
2014年,在北京市教委、石景山區政府的支持下,清華附小與石景山區金頂街二小結成項目協作校。
2015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推廣會即將在清華附小召開。

⑷ 小學生素質教育包括那些方面的內容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在北京發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闡明了新時代中國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早在1999年,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開始啟動。2001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扎實推進素質教育。

同年6月,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從知識傳授向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轉變。在這一價值導向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及課程管理模式上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4)解讀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1x課程擴展閱讀:

近年來,教育部相繼出台文件,統一組織編寫了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范和發展,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德育體系。

倡導開展激發學生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教學……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引導中小學教育從單純重視知識的學習走向價值觀教育,從傳統的學科教學走向綜合育人、活動育人,從孤立的德育走向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歸根結底,就是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各地方和學校改革探索的熱情也競相迸發,不少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探索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經驗。如中關村三小提倡的項目制學習、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1+X」課程、重慶謝家灣小學的「小梅花課程」,還有越來越多學校推行的STEAM課程等,都是中小學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的可貴探索。

2017年,「發展素質教育」被寫進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作為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素質教育不但要實施,要堅持,而且要發展。」

⑸ 小學生陽光健康的含義

2010年11月,我正式出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清華附小」)第16任校長。剛接手時,我一連好幾個夜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當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剛剛出台,一系列改革和發展的艱巨任務擺在我們面前;同時學校也面臨著如何從優秀走向卓越的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作為校長隊伍中的一名「新兵」,我如何不辱使命,帶領團隊,「回頭看、向前行」?這幾年,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其中有這樣幾件「最重要的事」——
一、找到清華附小的坐標
「承前」才能「啟後」。清華附小是一所有百年文化積淀的老校、名校。「山川悠遠,維其勞矣」。無數先輩的所言所行詔示我們:選擇了清華,就選擇了一生的責任。
翻開清華附小的歷史,我陷入了沉思。百年來,清華附小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1915年,附小的前身成志學校創立,那時,學校就開設了算術課和英語課。受其時梁啟超為清華大學提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校訓的影響,成志學校將「立人為本,成志於學」立為本校校訓。民國時期,梅貽琦任清華大學校長,提出人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在他的倡導下,學校成立了由朱自清、馮友蘭、葉企孫等著名學者組成的校董會,至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1936年大師們親自簽名的有關課程設置要求等一系列珍貴的歷史記錄。抗戰時期,學校隨清華大學遷往西南,艱苦的西南聯大八年歲月,賦予其剛毅堅韌、自強不息的品質,學校先後開設了科學課、體育課,並自製飛機模型、體育設施、肥皂等。從西南聯大回到清華後,成志學校把周邊的一所貧民學校(成府小學)並入本校,成立清華附設學校,讓寒門子弟也能享受清華的教育資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學校秉持「勤儉辦學,全面發展」的理念,探索「五四制改革」。改革開放時期,學校堅守「基礎與創新」的辦學思想,當下又提出「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使命……可見,無論歲月如何更迭,清華附小在中國基礎教育發展中始終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價值觀引領、課程引領與公益服務引領。
守正中傳承,傳承中創新。清華附小「現在在哪裡」,又「將去向何方」?循著這樣的追問,我將清華附小「育什麼人」、「怎樣育人」兩個問題當做自己的課題,開始進行既動腦又動腿的行動研究。我到北京市十一學校跟蹤學習一個多月;帶領教師們尋訪了北京六所著名的幼兒園,了解幼兒的學習與生活;帶著老師們到北京市十一學校和清華附中聽課、參觀,並請李希貴、王殿軍、張思明等著名校長和專家來校講座。小學與中學的銜接十分重要,由於我校的學生大多升入清華附中,因此,我又專門邀請清華附中的一些領導,以集體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會談。經過一系列的走訪我發現,兒童的成長被我們的教育人為地割裂了:幼兒園大班的孩子畢業一個月後即進入小學,面對陌生的知識體系,彷彿要翻越喜馬拉雅山;同樣,小學與中學之間也有一道明顯的分水嶺……
帶著這些問題,一方面,我帶領教師全面實施「抗震加固」後的校園文化改造,一方面反復研究國內外有關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還就有關問題到一些著名的中小學與校長、教師討論。這種研究與討論,使我能夠以更高的站位思考學校的未來發展、思考「育什麼人」的問題。我深深地感到,我們在為學校尋找新的發展坐標時,不僅要「以中國的眼光看世界」,還要學會「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在這樣寬廣的視角下,我們要使學校的發展與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相吻合,與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內核相契合,與歷經歲月砥礪的附小精神相融合。
就這樣,縱覽歷史,橫觀當下,我對學校應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做好幼小銜接和中小銜接等問題,逐漸形成了一些明晰的思路。以此為基礎,在李希貴校長的指點下,我開始著手制定《清華附小辦學行動綱領》(以下簡稱「綱領」)。在那段日子裡,我滿腦子都是「怎麼辦」——幾個聲音在打架,多少幅圖畫從眼前閃過;我一會兒淚流滿面,一會兒愁眉緊鎖,一會兒開懷大笑……經過三個多月的「折騰」,初稿終於完成。之後,我把初稿交給中層補充修改後,再發給全體教師深入討論、補充完善。老師們的智慧貢獻大大提升了「綱領」的針對性;而老師們也因為自己的意見被採納、甚至自己的某個用詞被採用,而把「綱領」當做了自己的孩子。後來,我們又就相關內容徵求全校家長和學生的意見。經反復修改,一年後,這一綱領性文件提交教代會討論通過。經逐年修訂,「綱領」已從最初的100條簡化為現在的30條。幾年來,我們就是用這樣的「文化密碼」,初步實現了全校教職工以及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認同。
例如:「綱領」勾畫了學校的發展願景:「我們努力,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教育的智慧與歡快的笑聲;我們努力,讓學生的每一個時刻都能享受學習的收獲與成長的快樂;我們努力,讓教師的每一天工作都能體會職場的幸福與專業的尊嚴」。我們初步從自我發展(身心健康·成志於學,自強不息·學會改變)、文化修養(工具運用·實踐創造,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和社會參與(公共道德·責任擔當,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三個維度,提出了清華附小學生的六大核心素養,並概括出其通俗易懂的外顯成長樣態:「健康、陽光、樂學」……
「共同理想,各自成長」,為學生和教師聰慧與高尚的完整人生和健全人格奠基,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都把學校當作精神皈依的家園……正是這樣真誠的願望和強烈的使命感,推動我們不斷明晰與檢視學校的發展定位與發展方向。綱舉目張,由此,清華附小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改革進入了快車道。
二、牢牢牽住課程改革這個牛鼻子
「育什麼人」的問題確定後,解決「育人載體」的問題,即如何基於清華附小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建構學校的課程體系,就成為我思考的核心問題。
結構決定功能,系統才能科學。為實現學校的育人目標,在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課程標准要求的前提下,我們嘗試打破學科教學壁壘,精簡、整合國家課程,補充、完善校本課程,初步形成了基於國家課程且高於國家標準的清華附小的「1+X課程」體系。
「1」,即優化整合後的國家基礎性課程。「1」是重要底線,是實現「健康、陽光、樂學」的根本途徑。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用整合的方式實現減負增效。「X」,即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色課程,包括清華文化課程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必修或自選課程。「+」,不是做簡單的加法,而是促進「1」與「X」相輔相成,兩者呈黃金分割之態:「1」佔70%左右,「X」佔30%左右;兩者之間留有裕度,當「1」優化到一定程度時,「X」即趨近為「0」,那時,「1+X」即成為一個完整的、大寫的 「一」,進而實現由「校本課程」到「本校課程」的轉變。
目標保障質量。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含外顯樣態)的要求,我們構建了清華附小「十個一」的課程目標,其中前五個是基礎目標,後五個是特色目標(允許師生制定自己的個性化目標)。基礎目標包括:一流好品格,一身好體魄,一生好習慣,一個好興趣,一種好思維。特色目標包括: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項好才藝,一門好外語……
在課程建設中,我們著重在「優化整合」上做文章,包括學科間整合、學科內整合和超學科整合。

學科間整合。圍繞學校的主要課程,根據每個學科的自身屬性及相同的價值培養功能,我們把九門國家課程整合為「體育與健康、品格與社會、語言與閱讀、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五大板塊,每個板塊都包含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這不是簡單的歸類,其背後是課程理念與課程終極目標的轉變。事實上,這五大領域的歸類也只是一種整合形式,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成長需要,進行跨五大領域的整合,如語言類與藝術審美類的整合等。
學科內整合。這是更好地優化學科自身專業性的重要途徑。為提高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性課程的教學質量,我帶領各學科團隊,依據國家課程標准,結合對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研製出各學科每學年一冊的《質量目標指南》。如語文學科,我們將「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三個課程目標,逐項細化、量化到12個學期的語文教學中。這樣,教師在每天的課堂上帶領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都有了依憑。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將課程目標和內容「教育學化」,研發了供學生課內外使用的《樂學手冊》。《樂學手冊》具有內容整合、方法優化、總結規律等特點,以此取代各種五花八門的教輔資料和練習冊,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再以體育為例。體育是我校的核心課程之一。我國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曾任我校校長,他提出的體育育人理念一直在清華附小傳承,現在,學校的運動場上樹立著他的塑像,體育組被命名為「馬約翰研究室」,大操場被命名為「馬約翰運動場」。學校在「1+X課程」的構建中提出「體育鍛煉三個一」,即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天一個健身大課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體育自主選修項目。我們將體育課程內容分解為輪滑、板球、棒球、足球等十餘種項目,供學生選擇。在體育必修課上,學生們打破班級界線,根據愛好,組成新的班級進行學習;在體育自主選修課上,學生們更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項目,因此,體育自選課成了孩子們的「最愛」。
學校將校園足球作為品牌課程,充分發揮足球的育人功能。目前已形成「班班有球隊,人人會踢球,男女都上陣」的濃厚的校園足球氛圍,足球社團也在「魯能杯」「百隊杯」上取得了冠亞季軍的好成績。就在筆者寫此文時,足球社團的16名隊員正在阿根廷甲級俱樂部博卡青年隊進行為期20天的集訓;同時,清華附小與阿根廷足協簽訂了長達十年的合作協議,希望我們的校園「小球」能推動國家乃至世界「大球」的跨文化理解。
超學科整合。在實踐中,我們找到了一些超學科整合的路徑,如戲劇課程。每學期,每個班級都選擇一個主題,編排校園劇。從選題、劇本創作,到節目排練、道具製作、舞台設計等,都由學生完成;語文、音樂、體育、舞蹈、美術、書法、數學、科學等學科的教師,共同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指導。再如「DI頭腦風暴」、「輕松發明」、「清華少兒科學家」等拓展性的綜合創新實踐課程。以「輕松發明」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問題,然後通過師生總結、主體附加、主體減少、組合發明、缺陷發明、反面突破、改變結構等方法,打破既有的思維定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目前已有14名學生的發明成果申請了專利。此外,學校利用坐落在清華園的獨特優勢而開設的「種植養殖課程」等,也都實現了超學科的整合。
超學科的整合不僅體現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上,也體現在考核評價中。如我校一年級學生就是通過「玩游戲」,參加各科考試的。老師們設計了集各門主科的學習內容於一體的「拼音對對碰」、「字形小魔術」、「樂讀天地」、「挑戰金話筒」、「丁香花朵朵開」、「串珠誰最棒」、「成雙成對蹦蹦跳」等九個游戲,讓學生在愉悅中展示自己一學期的學習成果。家長看到這樣別開生面的考試,無不交口稱贊。
就這樣,在滲透式、融合式、消弭式整合中,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富有清華附小特色的「1+X課程」體系初步建立,並得到教育部以及市、區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成果獲得國家首屆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
三、讓兒童站在學校的正中央
有了育人載體,如何實現?「讓兒童站在學校的正中央」。這話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除了依此理念,構建「1+X課程」外,如何讓它在每一個日子裡、在學校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地生根發芽,讓兒童感到,學校是為他們開設的、是促進他們生命成長的地方?這是我時時刻刻都在追問自己的問題。在近幾年的辦學實踐中,我和我的團隊努力從以下幾方面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
(一)讓兒童站在課堂的正中央
我們以學生的學作為改造課堂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學校創建了「預學—共學—延學」的基本教學流程,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前,教師參照《質量目標指南》,設計預學單,學生帶著預學收獲和問題走進課堂;課上,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收獲和質疑問難情況,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深入思考、思辨,交流、分享;課後,學生拓展學習,帶著更高的渴求,在教師的指點下追求新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來校考察的同行普遍認為:清華附小的學生基礎扎實,知識面廣,思維活躍,樂於表達,課堂上常有預想不到的精彩。
(二)讓兒童站在主題活動的正中央

教於有聲,育於無聲,於有聲無聲之間完成使命,是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追求。我主張在組織主題活動時,改變教師包辦代替、學生只當配角的傳統,讓學生站在活動的正中央,成為活動的主角。
例如:清華附小每年都要隆重舉辦以「尊重感恩」為主題的畢業典禮。學校組建了畢業典禮學生籌委會,孩子們主動參加招募,放棄休息時間,在老師的指導下,精心籌備典禮。從主持詞的撰寫到會場布置,從節目安排到人員調配,從會前准備到綵排後諸多細節問題的反饋,孩子們全心投入。畢業典禮圓滿結束,學生們非常激動;看著他們因收獲成長而寫滿喜悅的笑臉,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孩子們又長大了!
為給學生搭建個性化成長的平台,學校經常舉辦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書畫展、數科節、運動會、音樂會等,同時常年舉辦「水木秀場」活動。「水木秀場」不拘形式,集體、個人不限,展示內容不限。從舞蹈、聲樂、器樂、戲劇、繪畫、書法、攝影、旅遊、篆刻,到棋類、朗誦、曲藝,等等,孩子們想展示什麼就展示什麼,想怎樣展示就怎樣展示。

三(4)班的小嘉是個滿世界找蟲子的「怪」學生,從小就對昆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研究昆蟲的足跡不僅遍布全國各地,還延伸到美國、新加坡、印尼、厄瓜多等。他喂養了幾百隻昆蟲,研究它們的習性,還製作了許多標本。二年級時,在班主任的鼓勵下,他將自己寫的昆蟲日記和有關昆蟲的繪畫作品編輯成一本書,連同昆蟲標本一起,在「水木秀場」進行了展示。他以「我與昆蟲」為主題,用流暢、自信的演講,讓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與發現;展示了旅行途中罕見的昆蟲世界,描述了昆蟲標本的製作過程,推薦了他最喜歡的昆蟲書籍,分享了有關昆蟲的小知識。同時,我們還分別邀請了校友楊振寧和教育企業家俞敏洪為他題詞鼓勵……
現在,「水木秀場」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課程之一,「達爾文李」、「許中醫」、「張魔術師」、「小書法家」、「小考古家」等各種「小達人」不斷涌現。孩子們在此秀出了個性,秀出了自信,秀出了成長。
(三)讓「特別」的學生也能站在教育教學的正中央
每天早晨,我都會站在校門口,微笑著豎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禮迎接學生。那一刻,所有的疲憊,都因學生帶給我「愛的迴流」而消散。這個豎起的大拇指是送給清華附小所有孩子的,其中當然也包括那些有點「另類」、有點「特別」的孩子。在我的帶動下,無論是在活動中還是在平時,老師們也都對那些「特別」的學生給予了許多特別的關愛,讓他們也能站在教育教學的正中央。
我經常對年輕教師說,當教育教學效果不能令人滿意時,我們首先要檢視自己,而不是埋怨學生,特別是不要埋怨和嫌棄那些學習有困難、相貌不漂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較「特殊」的學生。
有個學生叫小維,非常喜歡畫畫,但數學學得非常痛苦,她反復問老師:「您說,我是不是永遠都學不好數學?」有一次,她在創作繪畫作品時突發奇想:我能不能用繪畫來表現數學?老師了解到她的想法後非常高興,引導她用數學語言和數學關系來表現繪畫作品中人物間的對話和場景。就這樣,在老師的鼓勵下,小維堅持每天「畫數學」,後來不僅出版了數學漫畫圖集《小毀成長記》,還考入了清華附中,並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數學。
還有個孩子總喜歡在教室里跑圈圈,轉得老師和同學頭暈。他說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跑圈圈,有時跑大圈圈,有時跑小圈圈。通過和他對話,老師感到,每個學生的成長都有豐富的背景,這可能成為其成長的障礙,也可能成為其成長的資源;對這些學生,我們不能要求其斷臂重生,更不能揠苗助長。那麼,怎樣才能使這個學生歸於正常呢?最終,老師想出了陪他去檢查各班衛生的好辦法。檢查衛生要沿著走廊轉很多圈,這樣可以有效地釋放他的「愛好」。漸漸地,他不再在教室里轉圈了,家長和他本人都非常高興。
在清華附小,對何為「優秀」學生,沒有統一的標准。在我們看來,一個孩子只要能「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個優秀的學生。
四、以整合思維撬動學校組織變革
如果說「育什麼人、怎麼育人」的問題解決了,那麼「育人的保障機制」也是我必須面對的課題。還是在做一名普通教師的時候,我就有一種感覺:老師上面的領導太多,什麼學科組長、年級組長、大隊輔導員、教導主任、德育主任、總務主任、副校長、校長等,「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老師很難招架。有時同一個工作,幾位領導說法不一,老師無所適從。主持學校工作後,我更感到學校的管理部門過多,層級過多,信息失真時有發生,工作落實慢,且過於行政化,似乎管理的任務就是督促、檢查、評價。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嘗試用課程整合的思路,「倒逼」管理思維方式的改變,撬動學校組織變革。
首先,我們把原來的八個處室整合為三個研究中心,即「1+X課程」研究中心、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服務研究中心。部門少了,部門之間的協調也就容易多了。而且,這三個部門都叫「研究中心」,而不叫處室,旨在減少行政色彩,強調「研究」的重要性;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要深入一線,收集、研究信息,科學決策,實行價值引領、文化引領和專業引領。
為進一步減少層級,使管理重心下移,我們又把六個年級整合為低、中、高三個學段。每個學段就像一間小學校,設段長、常務副段長,段長由中心負責人兼任。學校賦予段長一定的許可權,全權負責本學段的教育教學及科研工作,確保質量;學段聘任哪些教職工,段長說了算;本學段教師的考核、教職工級別和薪酬,段長有相當大的話語權;此外,段長還可以決定本學段預算內經費的使用,即擁有一定的財權。因為段長參加校務會議,參與學校工作的研究和決策,掌握學校各項工作的意圖、標准、方法,所以,工作落實快捷,一竿子插到底,信息很少失真。這樣,學校即實現了組織管理的扁平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近兩年來,我校還通過實行「影子校長」制度,培養梯隊,學校每月都有一位中層幹部和一位一線最年輕的教師擔任「影子校長」。在這一個月中,他們行使相當於校長或副校長的管理職責,主持校務會議和學校日常工作。這一舉措,實實在在地使中層幹部和骨幹教師得到了歷練,特別是增強了全局意識,提升了管理能力。
現任三年級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李春虹2013年被選中擔任「影子校長」。那時,她剛從美國交流回京,恰逢幾個大型會議及一個國際性論壇要在我校召開。她白天帶班、上課,還要抽空到全校各年段和班級巡視;下了班,她除了要批改作業,還要參與會場安排、燈光調試、資料分類、課件准備等煩瑣的會議籌備工作。她深有感觸地說:「從旁觀者到組織者,站位不同,視角就會不同;做『影子校長』,讓我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學校的辦學理念。」
在推進學校組織變革中,我還借鑒了一些企業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如項目負責制等)。我建議全校教師都讀一讀星巴克董事長、CEO霍華德·舒爾茨的著作《將心注入》,以及黃海鷹的《海底撈你學不會》等;甚至建議老師們到星巴克喝咖啡,去海底撈吃飯,親身體驗並深刻理解「教育就是服務」的道理。

熱點內容
2016雲南大學復試時間 發布:2024-05-08 06:01:12 瀏覽:789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務部 發布:2024-05-08 05:59:33 瀏覽:238
華東師范大學世界經濟專業好考嗎 發布:2024-05-08 05:54:37 瀏覽:404
美國難畢業大學排名 發布:2024-05-08 05:53:51 瀏覽:867
浙江文科二本大學排名 發布:2024-05-08 05:53:42 瀏覽:952
復旦大學研究生高級英語 發布:2024-05-08 05:42:12 瀏覽:704
疫情與大學生 發布:2024-05-08 05:31:18 瀏覽:550
哪些大學有小語種專業 發布:2024-05-08 05:22:10 瀏覽:82
河海大學本科招生網站 發布:2024-05-08 05:19:27 瀏覽:438
中山大學北校區主頁 發布:2024-05-08 05:02:12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