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專區 » 上大學的投入產出

上大學的投入產出

發布時間: 2023-12-03 11:39:55

上大學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進行一項投資時放棄另一項投資所承擔的成本。選擇投資和放棄投資之間的收益差是可能獲取收益的成本。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例:假如國債收益為5%,而投資股票收益為8%,放棄國債投資的機會成本為3%,即8%-5%=3%。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1)上大學的投入產出擴展閱讀:

機會成本舉例:

例如:姚明,他為什麼不選擇上大學而選擇去NBA打球一樣,假定他不去NBA,而去上大學,那麼他需要付出?四年的學費25000(如果他上的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同時他的年齡在增長等.同時他放棄的就有去NBA每年四五千萬美元的年薪,還有拍廣告所得到的廣告費。

假定他一年可以賺5000萬美元,上大學所需要四年的時間他可以賺到2億美元,同時他在打球之餘還可以去買股票或者基金什麼的,那麼他又將得到一筆收益。但是如果你把上大學所需四年花的錢都去做投資,即使回報率很高估計怎麼也比不上去NBA打球,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去NBA才是合理的理性的選擇。

② 上大學的成本和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比較

1、上大學的成本=學費+住宿費+伙食費+教材及資枝搏料派帶費等。
2、上大學的機會成本。一個學生在大學里呆了4 年,每年支付1 萬元的學費和書費。如果該學生不上大學,而是到猛羨祥一家銀行做職員,每年的薪金為2 萬元,那麼,在大學里所花費的時間的機會成本是8萬元。

③ 結合自身情況,談談上大學的成本與收益的認識

讀讀這一段,你就明白了。
算算你值多少錢?

說這個話題前,有一假定,投資收益以泛亞受託業務收益13%為計算基準,工薪族以重慶區縣當前大多數人工資水平(不考慮其它福利)為參照。

如果投資50萬,月收益:500000×13%÷12=5417元

40萬,月收益:400000×13%÷12=4333元

30萬,月收益:300000×13%÷12=3250元。

如果你的工資是3000元,那你的勞動只相當於30萬元錢創造的價值;如果是5000元,那你的勞動只相當於50萬元錢創造的價值。(不考慮社會價值)

假定你的工資5000元:

第一是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最後找工作,才有這5000元工資收入,其中投入了多少……

第二,大學後找到工作不一定有5000元,多數只有3000左右,漲到5000元,需要多少年……

第三,就算工資已有5000元,要拿到這5000元,你需要付出多少勞動……

如果你有投資意識,通過積累,每個月能有5000元的投資收入,你可以比較:哪一個5000來得更容易?你覺得這5000元少嗎?你還會看不起這5000元嗎?如果你在找第二職業,要實現每月第二份5000元收入,哪個更容易?和你現在上班比,一天到晚一個月掙5000元,這個每天花一分鍾掙5000元,你還會覺得麻煩嗎?何況多數人(重慶)還達不到5000元,本博工作近30年,月薪不過4000元出頭。

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試想:

①如果您45歲,工薪族,月薪5000,到您退休時,不理財,你能實現月薪過萬嗎?

②為孩子計,上小學,考大學,找工作,奔升遷,年方45,月薪四五千,你難道希望你的孩子再重復走一遍您的道路嗎?

③如果有一條路,幾年時間,能實現月薪五千,退休時過萬,你有什麼理由拒絕呢?如果有已有工作,多一條路為什麼不要呢?

不比不想不知道,一比一想嚇一跳!

當然,這里的第二份收入是以第一份收入為前提。我們想表達的是,必須從心態上解決不重視第二份收入的那些糾結!

④ 上大學是"失敗的投資"嗎

如今,大學生「就業難」和農民工「用工荒」成鮮明對比。許多大學生的工資還不如在城市中擁有熟練技術的農民工。因此,有的家長算了一筆賬,得出的結論是:上大學是一場「失敗的投資」
19歲的玲玲考上成都某高校,她家不缺上大學的錢,但父親卻不讓她上,認為即便畢業找個工作,月薪不過兩三千,浪費錢還浪費了四年。他算了一筆賬:讀大學花8萬,不讀掙8萬,來回16萬,拿去買房或開店都能賺錢。據悉,在一萬余名網友參與的「讀書是否無用」調查投票中,有71%的網友認為「上大學並不是唯一出路」。這就值得我們關注了。
玲玲的爸爸的決定,從算一筆投入產出的經濟賬來看,也許有他的小道理。尤其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拼爹、拼裙帶關系等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成為他們就業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門檻,既要兜兜轉轉,也難以順利找到突破生存環境的通道,又何必苦讀多年、參加高考,去讀大學?成才之路有千萬條,不是只有上大學一途。社會是一所更好的大學,只要有能力,加上努力,就能成功。從這個意義上看,高中畢業後直接找工作,減輕一點大學生就業的壓力,也未始不可。
但是,既然玲玲已考上了大學本科,她的父親就不應該阻擋女兒上大學。「讀大學花8萬,不讀掙8萬」,如此「投資觀」,乃是一種短視之見。從大者而言,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育。上大學是為了把自己培養成有用的人才,而不應簡單地把看成一場投資或做一筆買賣。讀書是否有用,不能只看「錢途」,增長學識、提高素質、完善自我、塑造人格、培養科學思維能力等等,都是讀書的「有用之處」。
大學所帶來的宏闊視野、豐盈見識以及價值觀的塑造,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書讀得多的人,不一定立即賺得盆滿缽溢,在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的規律決定了讀書的未必比搬磚的能賺到更多錢。在發達國家,也存在著藍領工人工資待遇高於白領的現象。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上大學可以讓他們的人生增值,修養增值,教會他們在平淡中或者困境中能獲得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讀大學是絕對不是一種「失敗的投資」。
「用一麻袋的錢去讀大學,換來一麻袋的書,讀完一麻袋的書,買不起一條麻袋。」這話言過其實了。這種新的「讀書無用論」,依然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的異化。千百年來,讀書被賦予某種神聖的色彩。現在,一旦發現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暫時過低,就會催生新的「讀書無用」的憤懣。讀書還是有用的。知識還是有力量的。「知識改變命運」的渠道依然通暢。如果單純從金錢或收入來考量讀書是否有用,這是對讀書、上大學的一種狹隘理解。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得好:「我以為人生最值錢的東西,是腦袋裡的知識。」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公共財富的源泉。一個人身處今天這個科技不斷發展、知識爆炸的時代,要想有大的發展,不僅要上大學,要讀好書,而且要努力實踐、終身學習才行。
東漢思想家王充則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知識和金錢的關系,批評了玲玲爸爸的短視之見:「胸中不學,猶手中無錢也。」從眼下來看,玲玲讀四年大學,他要花去8萬元錢,但對玲玲的未來而言,胸中有學,學而有成,沒錢可以轉化有錢。讀了「一麻袋的書」,能做到學以致用,大多數的人的投入,肯定能換來豐厚的回報,又豈止於16萬元?即使他們擺地攤、賣豬肉等,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來。謂予不信,請研究一批通過奮斗而獲得成功人士的事跡,上大學是「失敗的投資」論就不攻自破了。

⑤ 上大學一般的花費是多少啊

大學生每個月的花費情況應該考慮幾方面:家庭的經濟情況,個人所在學校的生活水平.

我2003年讀大學的時候,家裡每一個月給600元.

現在的物價比當時略有提高了.

大學生每月一般的費用包括:

早餐,每天都要吃的,大約是2元~3元左右。

午晚餐,每頓3~5元,視個人情況而定。

電話費(手機充值),一般是50元以內,朋友多或處於戀愛階段的可能會多一些,達到100元~300元。

書本、雜志費,包括學校要求訂的輔導書,以及自己平時無聊時購買的雜志、報刊。

網費(有電腦的同學),在宿舍有電腦的同學,拉網線可能要交網費,一般是10~30元之間,每月一次。

水電費(如果超出學校規定免費部分),10~20元以內。

聚餐、學校活動費用,20~100元/月以內

車費,指坐車回家和坐車出去逛街。

生活用品,指洗發水,淋浴露等,大約每月30元。

零食,根據個人情況而定,無法准確統計。

以廣州為例,600~800元即可。

你的開支應該屬於合理范圍,我建議你寫一個筆記本,寫下你每天的開支,

這樣有幾個好處:

清楚知道你每天的費用細節;

根據帳本數據分析,來判斷哪些開支是必要的,哪些是浪費的,以後避免不必要的開支;

為以後出來工作理財做准備;

每次家裡給生活費,可以簡要匯報一下;

留做紀念,以後十年、二十年後翻開來看一下。

學生時代,處於「無產階級」身份,不要有過分的攀比心態,每個月用太多的錢不一定是好事,養成一種大手大腳的習慣,只有真正出來工作了,才知道錢來之不易。而且現在找工作不易,更應該學會理財。

熱點內容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分數線2016 發布:2025-05-14 00:56:16 瀏覽:977
代表美國的大學 發布:2025-05-14 00:56:16 瀏覽:642
同濟大學研究生導師張旭 發布:2025-05-14 00:55:36 瀏覽:337
大學生網課app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0:42:19 瀏覽:887
大連金州大學城 發布:2025-05-14 00:42:19 瀏覽:366
大學生關燈 發布:2025-05-14 00:40:36 瀏覽:327
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優秀作品 發布:2025-05-14 00:35:07 瀏覽:10
南京大學政治學考研 發布:2025-05-14 00:34:57 瀏覽:63
大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 發布:2025-05-14 00:34:55 瀏覽:352
養父大學生 發布:2025-05-14 00:26:39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