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專區 » 2000年清華大學精儀系研究生

2000年清華大學精儀系研究生

發布時間: 2024-12-25 05:51:11

1. 視美樂的導讀

1999年4月份」清華大學第二屆學生創業大賽」誕生了清華首批的學生創業團隊:視美樂和易得方舟等。他們創業的兩周年,也正是清華大學成立90周年。
清華大學的校慶在每年的4月份。4月的清華園內白玉蘭,紅桃花校花卻是樸素無華的紫荊花,推崇的就是踏實和務實的學風和作風。 1999年4月份清華大學第二屆學生創業大賽誕生了清華首批的學生創業團隊:
技術力量:視美樂核心技術的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在國內應該算是領先產品,結合了計算機、電子、光學、材料學等多方面領域,這些都是清華大學作為國內一流理工大學的強項。視美樂的創業團隊也基本上來自上述學科,學以致用,正當其時。值得提示一點的是,在1999年世界和中國都充滿了豪言壯語,各種新新人類都沉迷於注意力經濟,忙於搶注意力,不能或不屑於討論技術和盈利時,視美樂的團隊保持了適度的低調,一直專注於技術的研發,對資本也抱著開放和合作的態度。他們不把新經濟動輒掛在嘴邊,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前途的艱難,與當時不可一世.com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視美樂很清楚地認識到,技術和創新只有與商業和資本結合,完成研發和商品化,產生盈利,才能獲得成功,自己也才能獲得經濟利益的回報。他們也知道自己欠缺經營能力,更欠缺資本運作能力,因此很積極地尋找資本合作方。他們遇上了剛成立的、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依託的清華興業投資管理公司。清華興業急需樹立自己國內風險投資先驅的形象和業績,國內上市公司上海百貨想像空間,視美樂的同學們急需資金進行公司日常運營和研發、生產,三家情投意合,一拍即合。三家名利雙收。
不到一年,視美樂把上海一百的250萬資金花得差不多。與.com不同,他們的錢主要用於研發和產品試驗。但好運再次降臨視美樂。他們的貼身保姆清華興業又找來了青島澳柯瑪集團。澳柯瑪是國內著名的家電企業,視美樂的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是他們感興趣的方向和技術;而且當時澳柯瑪正密鑼緊鼓地籌備在國內上市,高科技產品和學生創業的概念他們更是感興趣。還是在清華的校慶日,2000年4月25日,北京視美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青島澳柯瑪集團,在清華科技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一百功成身退,把股權讓給澳柯瑪集團,澳柯瑪集團以3000萬元對視美樂進行二期投資。這個時候,上海一百、澳柯瑪集團、視美樂以及他們身後的投資顧問清華興業投資公司,四家各得其所,再加上給清華大學89周年校慶增光,五贏的局面皆大歡喜。
消費市場和證券市場上獲得盈利和回報的又一個故事。只是有了清華背景以後,被有意無意地加上了無數光環,在成功的道路上加了一重很有價值的保險而已。如此天時地利人和,可遇不可求,更不能簡單復制。 ( 天時地利人和 ——清華園產生創業黃金搭檔 / 莫揚 )
邱虹雲、王科和徐中三個在校生1999年5月在清華園里創辦公司占盡了天時和地利。
1998年5月,中國首屈一指的理工院校清華大學開風氣之先舉辦了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激起校園創業熱情。「視美樂」主發起人王科和徐中分別是這次比賽的組織者和參與者。1999年,創業計劃競賽發展為全國性的反響巨大的高校學生活動。而這一年也正是中國風險投資啟蒙年。
1999年4月,材料系4年級學生邱虹雲的發明——大屏幕投影電視在校園名牌比賽「挑戰杯」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上奪得一等獎。如果這一年清華園里沒有創業的風潮,沒有風險投資的啟蒙,這項千把塊錢做出來的簡陋的學生作品基本上就會以校園獲獎為結束了。然而,在1999年,這才是一個將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史上註定要留下一筆的學生創業和風險投資故事的序幕。
創業的故事是從清華自動化專業五年級學生王科開始的。寧波理科狀元出身的王科有遺傳自母親的天生的商業頭腦,敢想敢乾的他最強烈的慾望是創業。邱虹雲的發明給了他創業契機。王科在公司兼過職,他了解投影機的市場需求和進口產品的昂貴價格,清華底子的技術敏感更使他意識到這項發明的「價值」,他提出要以十幾萬元的價格買下邱虹雲的技術。不過,聰明的王科很快意識到這項專業技術含量很高的產品如果沒有技術上的支持和不斷突破,很難發揮它應有的價值。於是,王科說服邱虹雲以技術入股,共同開發使之成為市場產品。
如果說商業敏感使王科及時抓住了商業機會的苗頭,那麼商業才華的再次顯示就是他組織起一個創業的核心團隊——在把技術核心邱虹雲拉下「海」後,王科開始尋找管理人才。這樣的認識和人力資源積累也源於創業計劃競賽。兩周後,上屆創業競賽的活躍分子清華經濟管理學院MBA班班長徐中也加入了進來。
追尋視美樂至今的成功,有其幸運和偶然的成分,比如媒體的關注使其誕生起就備受矚目,這對公司形象、融資等都是很有利的。而這一點無法效仿。但其成功更有規律和必然的方面,這也是最值得分析和總結的。
在風險投資模式里,第一重要的是人,第二是人,第三還是人。按投資管理顧問潘福祥的話說,視美樂的團隊是一個「黃金組合」。 在視美樂引進風險投資創業的故事裡,兩家投資方首先強調的也都是看中了這個團隊。
邱虹雲是被清華校長稱為「清華愛迪生」的人才。從入大學起就在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上年年獲獎 ,其天分和成長經歷頗有幾分傳奇色彩,是一個極其難得的發明家。
「王科是個戰略家、企業家人才,他在外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很善於藉助各種資源為我所用。他有闖勁,有想像力、煽動性和熱情,能幹很多別人不敢乾的事,而且舉重若輕。是個帥才。」這是視美樂顧問潘福祥的評價。他還認為「徐中與王科正好互補,徐中是一個實實在在抓落實的管理者。到清華讀書前他已工作了6年,在長城特鋼公司先搞機械設計,後任團委書記,因此年紀輕輕就有機會參與大公司領導層會議,在學生公司里他絕對是見多識廣、企業經驗豐富,而且他做事風格踏實、穩健。
王科是視美樂創建的組織者,如果不是王科掛帥,視美樂造不成這么大的『勢』,也不會推進得這么快;如果沒有徐中,企業管理和工程運作經驗幾乎是空白的王科可能點起轟轟烈烈的一把創業之火後而無法控制;而邱虹雲這樣才華出眾又本分的工程師則可遇而不可求。」
王科特別強調的是:我們與一般學生創業公司的最大區別在於有徐中這樣一個有企業經驗的人。他講了一個小故事:要開發產品完成中試,王科和邱虹雲做過一個預算——需要20幾萬元,方法是邱虹雲做一台參加學生比賽的機器要千把元,做上20幾台成型機要20幾萬。別笑,這就是校園里學生的思路。徐中參與進來後,告訴他們要產業化,工廠開一套模具就要20萬以上。細細重做出的預算是250萬。對這個數目,王科覺得大得讓他們毫無辦法。徐中則笑著告訴他對於一個大企業開發新產品來說,這點錢根本不是問題。
進一步思考我們想到:徐中的經驗固然重要,但王科對自己不足的認識、對徐中意見的接受認同更重要。又回到潘福祥的總結:這個團隊有學生的創新精神、技術優勢、精力充沛、全身心投入,又有一定的企業經驗積累,尤其難得的是互相配合、精誠團結。這樣的團隊總會有好項目,總有成功的潛能。 創業團隊和顧問公司的雙贏模式 ——「教父」與「樣板戲」
視美樂的成長有其規律性也有其獨特性,它與顧問公司的雙贏合作是走向成功的又一個關鍵。學生創業團隊需要與投資管理顧問公司合作現已越來越被認識和接受,但若想結成視美樂和清華興業那樣的合作關系卻既要靠實力又要有機緣。
首先是創業競賽給了他們有信任基礎的相識的機會。視美樂是在參加創業計劃競賽過程中成立的,在清華預賽中,他們與做評委的清華企業集團背景的清華興業投資管理公司(下稱興業)總經理潘福祥相遇了。那時,興業成立不久,正在尋找第一個項目。
他們的合作模式是經過很典型的三個回合接觸後定下來的。
第一次是潘福祥來到視美樂所在的學生宿舍,他被精彩而簡陋的發明作品震撼了,這位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現又在清華正式任著證券市場課、同時又經營著投資管理公司的老師兼老總向創業者們提出了從資金、產品到市場一系列問題。「潘老師把我們從盲目樂觀的天上拉到地上。當時我們覺得潘老師太高了。」同時,潘福祥也對幾個小夥子的素質、沖勁、意志力、包括作品比較看好。
第二次,視美樂團隊拿著一份列得仔仔細細的資金需求預算表來到興業的辦公室,談他們的問題——全靠自己的力量融資有難度。這次,小夥子們是精心准備過的:著裝正式——穿西服打領帶;言談有序——注意相互配合特別要多聽對方意見;態度上不卑不亢。結果是:潘福祥表示可以幫助融資,視美樂則提出請興業拿出一份書面方案。這中間有一個小插曲:王科他們是託人打探了興業底細後才愈加認真地做合作的准備的。
第三次接觸就在幾天後,興業拿出了一份規范的投資管理顧問方案,提出風險投資的引資運作模式,拿出了幫助融資、管理、成長的計劃,同時規范地提出了雙方的責、權、利。非常重要的是: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興業並不是視美樂當時唯一的可選對象,但它反應迅速、操作規范,尤其是它要做精品、要把視美樂作成「樣板戲」的理念使視美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把他們作為第一個項目的新公司。
視美樂和興業的合作模式是共擔風險、共享收益——興業以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業務擁有視美樂5%的股份。
從此,視美樂發展中的融資、管理、人力資源等等大事都離不開興業這個高參。在融資上,興業更是起了決定性作用,以至於上海一百的老總稱潘福祥為視美樂的「教父」。同時,視美樂的成功也給興業帶來經濟回報更重要的是業界值得驕傲的聲譽。「樣板戲」確實叫響了。 與投資方的理性合作 ——優化資源並為資本負責
業內專家指出:學生創業吸引投資存在三個誤區——一是急於得到資金,給小錢讓大股份,賤賣技術和創意,以至不少技術擁有者在公司運營一段時間後,對當初協議深感不滿並提出毀約,後果是在資本市場上臭名昭著;二是即使投資方不能提供增值性服務和指導,仍與其綁在一起;三是對風險投資不負責任地使用,燒別人的錢圓自己的夢。
在興業指導幫助下成功完成引資的視美樂則完全跨越了這三大誤區。
首先,按照高科技公司尊重知識產權、控制高風險、追求高回報的理想模式,視美樂定下引進風險投資的融資計劃並不妥協的去實施。事實上,在1999年風險投資在國內企業中還鮮為人知的情況下,這種不妥協大大增加了引資的難度,但堅信自己項目實力的視美樂堅持了下來。幸運的是,靠潘福祥的社會關系和業界信譽,視美樂的項目很快得到銳意創新、希望大力開發高科技項目的上海一百的重視,經過認真的考察和談判,1999年7月,雙方達成兩期共5250萬元的風險投資協議,第一期上海一百投入250萬元用於產品中試,佔20%股份,創業團隊以50萬注冊資本和技術、創意等無形資產占公司80%股份。中試成功後一百再投入5000萬元用於產業化生產。這是我國首例本土化風險投資案例,在資本市場引起巨大轟動。
1999年底,視美樂多媒體投影機中試成功。幾個月下來,一直關注著中試進展的上海一百意識到中試後的產業化不像原來想像的找個生產廠家投入資金生產就行了,產品的技術非常復雜,國內還沒有能代理加工的工廠。要組織全新的生產能力並且管理生產,商業龍頭一百並不在行。以把事業做大為目標,視美樂和一百協商決定引入有生產管理經驗的家電廠家加盟。消息傳出,國內外10多家投資公司和家電廠商來洽談,希望能夠參與二期投資。
視美樂最終選擇了澳柯瑪集團作為二期投資方是認定了它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決心、實力和董事長魯群生的誠懇和果斷。
澳柯瑪得知視美樂的項目是通過飛機上的一張報紙。魯群生很快決定親自赴京面談,恰逢大雪,機場封閉,這位幾十個億資產的集團老闆竟改乘火車,趕往視美樂。以後的談判進展順利。
2000年4月,澳柯瑪決定投資3000萬元,與視美樂簽定合資協議,成立北京澳柯瑪視美樂公司(下簡稱澳視公司),雙方各佔新公司的50%股份,開發、生產銷售多媒體投影機和相關視聽產品。視美樂公司依然存在,以後將開發新項目並進行產業化。上海一百撤消原二期投資計劃,其原有股份隨視美樂進入澳視公司,後期並將以其商業龍頭優勢參與市場銷售。至此,經過資源優化,支持產品走向市場的投資終於順利完成了。 視美樂找到了優秀的投資方,更不忽視對投資方負責。全力投入工作,隨時匯報進展自不必說,在花錢上,除工作必需之外,他們則能省則省。至今,王科、徐中、邱虹雲都沒有汽車,常常騎車來來往往。至今,在MBA同學中徐中的薪水仍最低。成功摘下學生公司帽子 ——團隊建設、管理、產品走向成熟
1999年7月,王科畢業,2000年7月,徐中畢業,邱虹雲直讀精密儀器系研究生。至今,除三個兼職在校博士生外,視美樂80多個成員都是職業化的。 學生本是一種客觀身份,但學生公司則意含著缺乏經驗、不成熟。說視美樂已經摘掉學生公司帽子,不僅因為其人員絕大多數已不是學生,更重要的是一年多來公司的團隊建設、管理、產品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對任何企業來說團隊建設都是第一位的,不過學生公司難度更大。視美樂得到一期投資不久,一位見多識廣的媒介人士就說:你們會賺到錢的,但一個寧波人、兩個四川人、一群上海人在一起,你們會打得頭破血流。
這段話王科、徐中牢牢記住了,是壓力,也是激勵。「視美樂團隊在成長中有過矛盾,但他們正視問題,有能力解決問題。」潘福祥如是說。 7月,王科提議澳視公司進行人事調整,總經理由原副總徐中擔任,負責公司全面管理,包括人力資源、財務、生產、銷售、市場;而他則由總經理改任總裁,負責新技術開發、建立新的戰略合作。王科說:「我自己認識到,隨著公司的發展,我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了。讓徐中做總經理更合適,那樣很多事他不用和我商量能夠獨立做決定,更能發揮他的管理才能。」
董事長魯群生同意了這一提議,「教父」潘福祥更是激動萬分:「我們的企業最難擺脫的是爭權奪利、窩里斗,王科能把重要的大權主動交給更適合的人,簡直是了不起啊。」
以事業成功為目標,不貪圖個人權力,這種理想狀態也是以現代體制、股權清晰為前提基礎的。而我們的公司從成立起就股權清晰。」年輕人缺乏經驗,但同時也沒有包袱,學習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分工權力更明確以來,公司效率更高了。徐中的工作很有成效,我在自己擅長的外部聯絡、開拓新商機上也幹得很起勁。」
像所有以研發為基礎的高科技公司一樣,視美樂重視科技人才的作用,現已有高級工程師、博士、碩士等專業技術人員60多人,可以說有一支職業化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在管理上,從相當一段時間大部分是兼職的學生幾乎是隨機性運作開始,到建立人力資源部,規范地招聘人才,建立管理制度,視美樂也經過了一個逐步改進的過程。徐中原本就有一定的管理經驗,除了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外,MBA專業的他還有一位輔導員——《哈佛管理全集》。而管理制度的真正建立,還是清華興業推動的結果。
11月,興業從清華經管學院找了一位副教授帶著一組MBA來為視美樂做診斷,幾周後拿出一套有針對性的、規范的現代管理制度方案。實踐證明,合理的制度和激勵監督機制大大地提高了公司的效率。
澳視公司在北京擁有國內一流的研發中心,在青島建立了3500平米的現代化獨立廠房和年產能力10萬台的生產線,與60多家經銷商簽定了代理協議,12月產品投放市場。 成果匯報會上,三款澳視投影機分別在不同尺寸的幕布上放著「小電影」,的確,色彩、清晰度和投放方式給人的感覺就是在看電影。 世界「第一」與「之最」
·入園企業展訊通訊公司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SCDMA晶元(2004)
·入園企業「同方威視」集裝箱檢查系統取得全球第一的市場份額(2003)
·世界上最大的在線游戲公司---聯眾公司年入園(2003)
·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中文掃描識別系統(TH-OCR)的清華紫光文通公司入園(2001)
·入園企業清華五行公司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中文過濾軟體---五行衛士(1999年)
中國「第一」與「之最」:
·中國大學科技園中最大的建築——18.8萬平方米的清華科技大廈落成(2004)
·中國最大的軟體分銷企業——正普科技公司入園(2004)
·中國第一個納米骨項目入清華科技園孵化(2004)
·清華科技園被評為中國唯一的A類大學科技園(2003)
·清華科技園投資的中國第一個商業化超導公司英納超導公司拉出中國最長的商用超導線(2003)
·入園企業科泰世紀公司開發出中國第一個商業化微操作系統(2003)
·清華創業園為中國贏得第一個國際孵化器大獎——科學孵化器最佳實踐獎(2002)
·中國第一個沒有營業范圍的公司——清華科技園技術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注冊成立(2001)
·入園企業清華同方光碟公司推出中國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第一部大型、動態專業教育知識資源倉庫——「中國基礎教育知識倉庫」(CFED)(2001)
·中國第一個產業化的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生產企業——同方威視公司在清華科技園成立(2000)
·入園企業清華同方推出國內第一個寬頻網CAS有條件接收系統(2000)
·入園企業清華紫光推出中國大陸第一台自有品牌數碼相機(2000)
·入園企業清華紫光推出中國大陸第一個自有品牌的掃描儀,並從1999年開始,紫光掃描儀一直占據市場第一的地位。
·中國第一個大學生休學創業企業——易得方舟(Fanso)在清華創業園誕生(1999)
·中國影響最大的學生創業企業——視美樂公司在清華創業園誕生 (1999)
·中國第一個、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電子雜志社——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志社在清華科技園成立(1998).

2. 李劍鋒是誰

2李劍鋒(1970- )男,山東沂水人,1998年7月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任教至今。碩士研究生導師,2003年9月破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文學,曾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史」、「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陶淵明與中國文化」等課程。論著有專著《元前陶淵明接受史》、《陶淵明及其詩文淵源研究》等,論文《加強陶淵明接受史研究》、《論江州文學氛圍對陶淵明創作的影響》、《蒲松齡與魏晉風流》等。在研項目有《元明清陶淵明接受史》(2003年度山東大學青年成長基金項目)和《陶淵明與中國文化》(2005年度山東省教育廳項目)等。曾獲山東大學首屆優秀博士論文獎、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山東省教育廳優秀成果一等獎。

3簡介

1986年7月在甘肅工業大學機械工程二系獲學士學位;
1989年4月在燕山大學(原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機械工程系獲碩士學位;
1999年3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2000年8月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及機械學系製造工程研究所博士後出站。

2.研究領域

並聯機床設計理論及應用、機器人技術。

3.科研項目
新型多指靈巧手的研製及其高效控制演算法(863基金項目,參加人)
基於局部自主的機器人臂-手集成系統研製(863基金項目,參加人)
數學機械化與自動化推理平台的子項-機構學及數控技術中的機械化方法(973基金項目,參加人)
基於外副驅動的並聯加工裝備研究及實現(863基金項目,參加人)
智能微操作執行系統的研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加人)
球面機構性能圖譜製作及圖譜應用研究(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
並聯機床運動學標定理論與標定技術研究(博士後基金項目,負責人)
微超聲振動切剖機器人系統研製及微切剖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加人,在研)

4.近期發表的論文

1、李劍鋒 張玉茹 張啟先 多指手的操作靈巧性設計 機械工程學報 2000 No.11
2、李劍鋒 張玉茹 張啟先 具有滾動接觸的多指手操作運動學演算法 自動化學報 2002 No.2
3、李劍鋒 張玉茹 張啟先 Robustness Analysis of Multiple-Limb Manipulation Systems
Chinese J. of Aeronautics 1999 No.1
4、李劍鋒 張玉茹 張啟先 An Efficient Algorithm of Kinematics for Dexterous Manipulation
Proc. of 1999 IEEE Int. Conf.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1999. 10
5、李劍鋒 張玉茹 張啟先 Kinematic Algorithm for Multi-Fingered Hand Manipulation with Rolling Contacts Proc. of 2000 IEEE Int. Conf.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2000. 10
6、李劍鋒 張玉茹 張啟先 多指手手指機構速度操作靈巧性分析 機器人 1999 No2
7、李劍鋒 張玉茹 張啟先 多指手機構力操作靈巧性的分析與評價 機器人 2000 No2
8、李劍鋒 張玉茹 張啟先 一類Power抓持的接觸力分解及其應用 機器人 1999.No6

熱點內容
山東大學副研究員與副教授區別 發布:2025-09-13 00:39:25 瀏覽:840
考研幫上海大學 發布:2025-09-13 00:24:18 瀏覽:161
大學生對體育老師評教 發布:2025-09-13 00:17:37 瀏覽:365
菲律賓大學生裸奔 發布:2025-09-13 00:11:32 瀏覽:997
浙江大學的左派教授 發布:2025-09-12 23:57:50 瀏覽:47
大學生文化程度鑒定 發布:2025-09-12 23:52:43 瀏覽:847
溫州大學計算機黃教授 發布:2025-09-12 23:51:55 瀏覽:299
大學生投稿賺錢 發布:2025-09-12 23:49:38 瀏覽:859
大學生村官選調生並軌 發布:2025-09-12 23:36:04 瀏覽:877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內容 發布:2025-09-12 23:12:51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