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
❶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院區介紹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為了擴大醫療服務覆蓋,更好地服務於廣州市海珠區及南海、番禺、順德、中山等周邊地區,於2000年3月在瑞寶區建設了一家現代化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即「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院」(簡稱中山二院南院)。
南院作為中山二院的擴展部分,其目標是打造以「肝膽外科」為特色的專業醫院。南院與總院緊密協作,共享醫療資源,其醫療團隊由中山二院的優秀專家和技術骨幹組成,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2002年1月,南院正式投入運營,地址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東曉南路與盈豐路交匯處。醫院佔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擁有4000平方米的大型停車場。醫院分為前後兩部分,前樓設有綜合門診部、急診室及內科、婦科腫瘤、婦科內分泌和小兒外科住院部;後樓則是普通外科住院部,總病床超過300張。南院提供全面的門急診服務,包括急診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皮膚科、中醫科、神經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康復科等,以及配套的輔助科室如手術室、檢驗科、放射科等,設備齊全,能滿足常規檢查需求。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院的醫療業務由總院統一調度,實行全周門診,急診24小時值班,並配備救護車。總院的副教授以上專家會定期到南院出診、查房和會診。醫院還提供往返巴士服務,方便南院患者在需要時前往總院進行特殊檢查。南院以一流的設施和現代化的服務,承諾患者醫術精湛、服務滿意、收費合理,致力於提供全方位的便捷優質服務。
(1)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擴展閱讀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原名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是一所歷史悠久、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它誕生於1835年,由美國傳教士伯駕(Dr.ParKer)先生創辦,是近代中國成立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西醫院。
❷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排名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排名:
1.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2.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二醫院)
3.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原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4.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純銀眼科醫院)
5.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6. 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
7.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8.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東省胃腸肛門醫院
9.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
10.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
中山大學簡介: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簡稱「中大」,位於廣東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1924年,孫中山親手將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如今該校由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於2001年10月合並而成。
中山大學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詞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山大學校訓為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配衫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升談自己修養成「君子」。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述:「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問、思與立志的統一。
❸ 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原名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是一所歷史悠久、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它誕生於1835年,由美國傳教士伯駕(Dr.ParKer)先生創辦,是近代中國成立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西醫院;1886年,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在此學醫和從事革命活動,遂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中山大學,醫院更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簡稱中山二院),分南北兩個院區,院本部位於廣州市沿江西路107號,佔地面積32150平米。 在這片中國西方醫學的發源地,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周壽愷、毛文書、秦光煜、林樹模、鍾世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默默耕耘的著名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譜寫了輝煌的歷史篇章:中國首例膀胱取石術,首例病理解剖術,首例眼疾手術,首張醫學X光片,第一個醫學留學生和第一個女醫學生,第一本醫學雜志等,都在這里誕生。 歷經172個春秋,醫院已經建設和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醫療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擁有MRI、CT、ECT、DSA、彩色多普勒超聲 儀、碎石機、骨密度儀、自動化分析儀、直線加速器、熱療隱形超聲刀、高壓氧等一大批現代化設備,下設內科(心血管、內分泌、消化、呼吸、血液、泌尿、風濕)、外科(普外、泌尿外、心胸外、骨外、神經外、燒傷整形外、小兒外)、婦產科(生殖內分泌、腫瘤、圍產)、兒科(血液、新生兒、呼吸)、耳鼻喉科(耳、鼻、喉)、口腔科(頜面外、修復、口內)、眼科、皮膚科、中醫科、急診科、綜合科、監護科(ICU、CCU)、神經內科、康復科、腫瘤科、麻醉科、放射科(放射影像、放射介入)、檢驗科、超聲科、核醫學科、病理科、輸血科、葯劑科、預防保健科、手術室、供應室、醫學研究中心、博濟醫療中心等數十個臨床和輔助科室。其中一級專業科室16個,二級專業科室27個,醫技科室12個,擁有博士後流動站和博士授予點12個,碩士授予點27個,其中內分泌內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口腔科為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為醫院重點專科。 1949年醫院展開床位僅195張,日門診量不足220人次,1958年床位增至500多張,日均門診量1500人次以上;1984年醫院職工1000多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8人;2005年全院職工1332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135人,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博士點11個,博士導師19人,碩士點27個,碩士導師100多人。2006年,全院開放床位1380張,年門急診量130多萬人次,年出院病人3萬多人次。南院區(廣州市海珠區盈豐路33號)於2002年開業,全力創辦以普通外科為特色的大專科、小綜合院區,打造華南地區肝膽外科特色品牌。 近幾年,醫院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升。2002年,小兒血液科中國第一株人胚胎造血幹細胞系建系成功;普外科宋爾衛博士與哈佛大學醫學科學家合作 ,應用RNA干預抑制病毒感染的研究論文發表於2002年7月《自然·醫學》 (Nature Medicine)雜志,並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為「2003年度世界十大 科技進展」代表性成果;消化內科《自主免疫狀態下乙肝病毒變異的規律》課 題參與國家973計劃;小兒血液科《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基礎與臨床應用系列研 究》、內分泌內科《關於瘦素的系列研究》分別獲2003年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 獎、二等獎;2004年度兒科《提高兒童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實驗與臨床研究》 、婦產科《保存卵巢功能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內分泌內科《糖尿病足的預警和綜合防治研究》分別獲取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 多年來,醫院為現代醫學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了一系列榮譽:連續被評為「廣東省文明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白求恩式先進集體」,2003年獲全國、省、市三級抗非模範(先進)單位。醫院秉承南北院區共同發展的原則,以學科群為主體重新布局,實現一個醫院、兩個院區、各具特色,統一品牌管理,將優良傳統和文化在兩個院區發揚光大,實現成為一所國內知名、國際有一定影響的強大的現代化綜合性教學醫院的戰略目標。 周邊公交:(南方大廈站)209 217 31 38 538 552 556 夜26 夜7 128 131A 186 1 208 219 236 281 57 64 旅遊2線 夜1 夜31
❹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原名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歷史悠久,是中國近代最早的西醫院之一,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醫院成立於1835年,由美國傳教士伯駕先生創辦。1886年,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此學習醫術,並從事革命活動,醫院因此成為民主革命的搖籃。2001年,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並後,醫院更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簡稱中山二院),擁有南北兩個院區。院本部位於廣州市沿江西路107號,佔地面積32150平米,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醫療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
中山二院在醫學史上有諸多重要貢獻。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周壽愷、毛文書、秦光煜、林樹模、鍾世藩等一大批著名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曾在此創新與耕耘,醫院誕生了多項醫學第一,如中國首例膀胱取石術、首例病理解剖術、首例眼疾手術、首張醫學X光片、第一個醫學留學生和第一個女醫學生、第一本醫學雜志等。
歷經172年的發展,中山二院已經成為一個擁有數十個臨床和輔助科室的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其中,一級專業科室有16個,二級專業科室有27個,醫技科室有12個。醫院擁有MRI、CT、ECT、DSA、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碎石機、骨密度儀、自動化分析儀、直線加速器、熱療隱形超聲刀、高壓氧等先進設備,下設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膚科、中醫科、急診科、綜合科、監護科等科室。醫院擁有博士後流動站和博士授予點12個,碩士授予點27個,其中內分泌內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口腔科為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為醫院重點專科。
自1949年成立以來,中山二院在規模、醫療技術、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床位從最初的195張增長至2006年的1380張,日門急診量從不足220人次增長至130多萬人次,年出院病人數量從幾千人增長至幾萬人。醫院員工數量從1000多人增長至1332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科研成果豐富,包括小兒血液科成功建立中國第一株人胚胎造血幹細胞系、普外科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研究論文發表於《自然·醫學》雜志並被評為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消化內科參與國家973計劃、小兒血液科和內分泌內科獲得教育部科技成果獎等。
多年來,中山二院在現代醫學發展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如連續被評為「廣東省文明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白求恩式先進集體」等。醫院堅持南北院區共同發展,實現統一品牌管理,發揚優良傳統和文化,致力於成為一所國內知名、國際有一定影響的強大的現代化綜合性教學醫院。周邊公交線路豐富,方便市民就醫。
(4)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擴展閱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國家重點大學——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始建於1910年,現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和國家愛嬰醫院,由院本部、黃埔院區和東山院區三個院區組成,是華南地區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的重要基地,素以「技精德高」在我國和東南亞一帶久負盛名,2004年被評為「香港人最信賴的中國內地醫療機構」。
❺ 廣州有哪幾個中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一共有三個院區,一個門診部;分別為院本部、南院區、增城院區及南校區門診部。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屬(管)醫院,創建於1835年,我國第一家西醫醫院,至今已有183年歷史。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曾以「逸仙」之名在此學醫並從事革命運動。
百年傳承,醫院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醫院共有三個院區,一個門診部,包括:院本部、南院區、增城院區及南校區門診部。
(5)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擴展閱讀: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相關發展:
1、解放後,一批全國著名的醫學家、醫學教育家如林樹模、陳耀真、謝志光、鍾世藩、秦光煜、陳心陶、周壽愷、毛文書、陳國楨等投身這里,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使其成為祖國西醫學的人才搖籃,是中山大學醫科的發源地,為廣東乃至全國的醫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醫院各項工作獲得社會肯定,先後榮獲「全國醫葯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全國醫保管理先進單位」「廣東省百家文明醫院」「廣東省白求恩式先進集體」「廣州市最受歡迎三甲醫院」等稱號。
3、在抗擊非典、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南方冰雪災害和廣州亞運等突發事件和政府指令性醫療保障工作任務中均有出色表現,分別被廣東省、廣州市授予「抗擊非典模範集體」稱號,被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授予「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