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有機化學課後答案
㈠ 有機化學第五版趙溫濤編第十四章答案
第一題:

(1)南開大學有機化學課後答案擴展閱讀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是碳化合物的化學的知識點:
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之間沒有絕對的分界。有機化學之所以成為化學中的一個獨立學科,是因為有機化合物確有其內在的聯系和特性。
位於周期表當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過與別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層電子而達到穩定的電子構型的(即形成共價鍵)。這種共價鍵的結合方式決定了有機化合物的特性。大多數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氮、氧幾種元素構成,少數還含有鹵素和硫、磷、氮等元素。因而大多數有機化合物具有熔點較低、可以燃燒、易溶於有機溶劑等性質,這與無機化合物的性質有很大不同。
在含多個碳原子的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互相結合形成分子的骨架,別的元素的原子就連接在該骨架上。在元素周期表中,沒有一種別的元素能像碳那樣以多種方式彼此牢固地結合。由碳原子形成的分子骨架有多種形式,有直鏈、支鏈、環狀等。
在有機化學發展的初期,有機化學工業的主要原料是動、植物體,有機化學主要研究從動、植物體中分離有機化合物。
㈡ 有機化學第八版陸陽劉俊義主編課後習題答案
第一題:

(2)南開大學有機化學課後答案擴展閱讀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是偶極矩的知識點:
正、負電荷中心間的距離和電荷中心所帶電量的乘積,它是一個矢量,方向規定為從正電中心指向負電中心,用符號μ表示,單位為D(德拜)。
偶極矩的SI單位是C·m(庫侖·米)。但傳統上用於度量化學鍵的偶極矩的單位是德拜,符號D。這是由於電子電荷e=1.6022×10-19C,而鍵偶極矩的電量q的數量級為10-10esu,esu是靜電單位的符號,1esu=3.335×10-10C,鍵偶極矩的長度l的數量級為10-8,兩者相乘的數量級為10-18esu·cm,因而得到化學鍵的偶極矩單位——德拜,1D=10-18esu·cm。
測量方法:
溶液法是測量偶極矩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它利用了稀溶液的電容、密度、和折射率與溶質摩爾分數的線形關系。實驗中通過測量宏觀實際量來推算出理想狀態下無窮量,測出某一溫度下溶液和純溶劑的這三個物理量,就可以得到溶質分子的偶極矩。
㈢ 南開大學的《有機化學》問題3-8答案到底是啥發不發生重排[附]:3-甲基-1-丁烯 + 硫酸(稀)====
我沒有南開的書,如果你那道題就是(?[附]:3-甲基-1-丁烯 + 硫酸(稀)==== ?)的話
會發生重排的
連在雙鍵碳上的支鏈越多越穩定,因為雙鍵上的電子雲可以參加更大的共軛。硫酸只是提供一個酸性環境。和水解沒關系的
㈣ 有機化學習題及參考答案(第2版)的目錄
目錄
第2版編寫說明
第1版編寫說明
第一部分 各章習題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有機化合物的化學鍵
第三章 立體化學基礎
第四章 烷烴
第五章 烯烴
第六章 炔烴和二烯烴
第七章 脂環烴
第八章 芳烴
第九章 鹵烴
第十章 醇、酚、醚
第十一章 醛、酮、醌
第十二章 羧酸及羧酸衛生物
第十三章 取代羧酸
第十四章 糖類
第十五章 含氮有機化合物
第十六章 雜環化合物
第十七章 萜類和甾體化合物
第二部分 各章習題參考答案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有機化合物的化學鍵
第三章 立體化學基礎
第四章 烷烴
第五章 烯烴
第六章 炔烴和二烯烴
第七章 脂環烴
第八章 芳烴
第九章 鹵烴
第十章 醇、酚、醚
第十一章 醛、酮、醌
第十二章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第十三章 取代羧酸
第十四章 糖類
第十五章 含氮有機化合物
第十六章 雜環化合物
第十七章 萜類和甾體化合物
第三部分 部分參編院校本科生結業綜合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
試卷一
試卷一參考答案
試卷二
試卷二參考答案
試卷三
試卷三參考答案
試卷四
試卷四參考答案
試卷五
試卷五參考答案
試卷六
試卷六參考答案
試卷七
試卷七參考答案
試卷八
試卷八參考答案
試卷九
試卷九參考答案
試卷十
試卷十參考答案
試卷十一
試卷十一參考答案
試卷十二
試卷十二參考答案
試卷十三
試卷十三參考答案
試卷十四
試卷十四參考答案
第四部分 部分參編院校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
試卷
試卷一參考答案
試卷二
試卷二參考答案
試卷三
試卷三參考答案
試卷四
試卷四參考答案
試卷五
試卷五參考答案
試卷六
試卷六參考答案
試卷七
試卷七參考答案
試卷八
試卷八參考答案
試卷九
試卷九參考答案
試卷十
試卷十參考答案
試卷十
試卷十一參考答案
試卷十二
試卷十二參考答案
第五部分 有機化學習題解題方法
一、有機化合物系統命名
二、反應產物和試劑
三、鑒別
四、合成(制備)
五、分離
六、推導結構
七、排列順序
第六部分 波譜分析
一、紅外光譜
二、核磁共振譜
三、紫外光譜
四、質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