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新校區設計方案
A. 南開大學津南新校區的規劃原則
未來南開大學將由八里台校區、津南新校區、泰達學院三個校區和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組成。其中,新校區是南開辦學的拓展與延伸,與八里台校區的發展一脈相承,是新時期南開辦學上台階、上水平、國際化的硬體保證,是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現代化綜合性新校區。
新校區在學科和學院安排上以新興、交叉、應用為主,同時預留國際合作空間,為學校實現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留下空間。 1)強調集聚與共享的學科集群發展
基於「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的哲學思想,將校園各相關學科加以整合、聚集,成組成團合理組織,形成利於共享、交流的學科群。
2)強調人文交流的書院模式
基於多元和諧的理念,通過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混合,教學設施與生活設施的混合,形成利於交流共享的、集產學研與生活服務為一體的書院空間,鼓勵並促進人性化、多樣化的校園生活。
3)強調自我調節生長的精明增長模式
基於建設的動態觀,校園規劃應具有前瞻性和彈性,使組成校園空間的各要素在確定的結構或秩序下協調生長,並可進行結構和功能的自我調節,並利於分期建設。
4)強調可持續與低碳的生態校園
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重校園的節能、節水、節電和環境保護,重視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建設與功能建設同步,力求實現校園運行的零排放。 1)與學校長遠發展目標相結合:運用國際先進理念,將津南新校區建設成為與國際接軌的校園,推動南開大學向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邁進。
2)與南開歷史文脈相結合:注重與老校區相呼應,延續老校區的建築空間尺度,創造具有南開傳統的人文氣息,傳承南開大學的歷史與文化,弘揚南開精神。
3)與院系特色相結合:注重結合學院與學科群的設置,體現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大學教育理念,凸顯南開以文理科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特色。
4)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注重校區的分期建設和發展,按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模式逐步實施,將新校區建設成為面向文明、面向生態、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校園,為南開今後百年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並預留適度的發展空間。
5)與師生活動相結合: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人的行為特徵和物質與精神需求,合理布局各類功能和校園空間,打造安全便捷的教育教學環境,方便師生教學、生活及活動。
6)與開放融合相結合:注重校園的開放、融合和多樣性,突破傳統思維模式,融合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結合南開大學的特徵,因地制宜,打造個性特色鮮明的新校園。
7)與生態自然相結合:注重綠色學府、花園校區的思想,營造自然和諧的校園環境,使建築與環境有機融合,體現現代大學「寓教於生活、寓教於交流、寓教於環境」的校園空間氣氛。
8)與投資運營相結合:注重學校的投資成本與日常運營、管理、維護成本,保證校區項目建設與運行的經濟性與可實施性。

B. 海河教育園區南開大學新校區
南開大學新校區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國天津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同建設的大型綜合實體化校區。南開大學新校區位於天津市津南區海河之畔的「海河教育園」內,佔地250公頃,校園以南北和東西向軸線劃分,共享建築圖書館、本科生教學樓、實驗樓依次坐落在南北軸線上。文科、理科、新興學科組團錯落分布在軸線四周。南開大學新校區在南北軸線上的校園建築大氣磅礴,而自新校區東門進入校園,人們將感受一場穿越歷史的校園之旅。進入東門後,南開大學將按1:1的比例復原建造南開校史上三座著名建築——秀山堂、木齋圖書館、思源堂,這些建築也將被賦予新的使命,木齋圖書館將成為校史館,秀山堂作為博物館,思源堂承文化活動。南開大學新校區整體將以磚紅色為主色調,自東向西的色彩也將由濃郁轉為輕快,建築由復原古建築逐漸過渡到時尚新穎的現代建築。南開大學新校區更是一座綠色的「花園式」大學。新校區構建了多能源利用體系,使用淺層地能供冷供熱,太陽能供應生活熱水,學校還將自建污水處理站。校區內採用LED節能路燈,全部建築都要達到國家綠色建築標准。另外,學生宿舍將統一使用分體空調。南開大學新校區的建設將進一步拉近南開大學泰達學院距離,從而形成八里台校區、津南校區、泰達校區三足鼎立的格局,這將為中國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設和發展作出應有的巨大貢獻。
C. 南開大學新校區的概述
南開復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制性和研究型大學,現有學科覆蓋了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軍全部12個門類。在按照學校事業發展戰略 規劃綱要,至2019年,南開大學將建設成為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學生規模達到35000人。 同時,新校區建設也要突出服務「科教興國」、「科教興市」和「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戰略」的任務,不僅要改善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還對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未來南開大學辦學將由南開大學八里台校區、南開大學津南新校區、南開大學泰達校區三個校區組成,而新校區是南開辦學的拓展與延伸,與八里台校區的發展一脈相承,是新時期南開辦學上 台階、上水平、國際化的硬體保證,是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現代化綜合性新校區。
新校區在學科和學院安排上以新興、交叉、應用為主,同時預留國際合作空間,為學校實現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留下空間。新校區將按「一次規劃、分期 建設」的模式實施。一期建設滿足12000人使用需求。二期建設滿足繼續遷入9000人使用需求,並預留適度的發展空間,為南開今後百年的發展奠定堅實的 基礎。

D. 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屬於哪個社區
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在天津海河教育園區,是國家級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實驗區、教育部直屬高等教育示範區、天津市科技研發創新示範區。規劃選址位於海河中游南岸津南區內,周邊緊鄰鹹水沽、八里台、雙港和大寺。

E. 南開大學新校區圖片條件——津南校區正式啟用
南開大學 津南校區5日正式啟用。上午11時許,滿載著搬遷學生的大客車和裝載行李物品的貨櫃車從八里台校區學生活動中心出發駛向新校區。
從衛津路94號到同硯路38號,伴隨著車輛從津南校區西門駛入,第一批來自各搬遷學院的400名同學正式入駐。
為解決制約 南開大學 多年的硬體設施落後、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適應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形勢要求,天津市在海河教育園區總體規劃中為南開選址建設新校區,自2009年醞釀啟動和2013年首個建設項目奠基開工以來,經過810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 南開大學 津南校區順利完成了一期72萬平方米的規劃建設任務。
津南校區佔地3688畝,「南北主軸」規劃為資源共享主軸,圖書館、公共教學樓、綜合試驗樓、綜合業務樓、體育館等對稱布局其上;「東西主軸」規劃為文化虛軸,主題花園、湖面水系、景觀小品分布在其兩側,通而不透,曲折委婉。
津南校區一期共有約46個單體建築,除了圖書館作為地標建築高度約48米之外,其他建築的標高均不超過24米。沒有了「水泥森林」,師生在這里能更好地體驗園林校園的感覺。
津南校區啟用後,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部分應用學科將在新校園迎來新的發展,14個專業學院的13000餘名學生、2000多名教職工將在這里開始嶄新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新兩個校區都將具備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文理交融的學科生態與文化氛圍。
校長龔克表示,津南校區啟用後, 南開大學 將創造性地構建多校區格局下的教學科研模式、管理運行機制和支撐服務體系,以新思路、新辦法、新技術集中應對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可能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變化,確保新老校區安全穩定、有序運轉,為老師們、同學們提供更優質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
南開大學 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肇始於1904年,成立於1919年,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母校。1937年校園遭侵華日軍炸毀,學校南遷,1938年與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合組西南聯合大學,被譽為「學府北辰」。1946年回津復校並改為國立,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F. 南開大學新校區的規劃理念
新校區規劃理念:一個中心、三個融合
據悉,天大新校區規劃將體現「一個中心、三個融合」的規劃理念,即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形成學科的集聚與融合、教學和科研的融合、學生和教師的融合。
新校區的規劃建設將與學校的改革發展相結合,lu本著穩定規模、調整結構、提高質量的思路,大幅提升學校高端人才的培養能力,增加博士生、碩士生、留學生培養數量,提升天津的國際影響力。同時,新校區建設要傳承天大百年歷史文化,體現厚重純朴、生態和諧、開放便捷等理念,成為科技校園、人文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
學校將以學科群組形式實現學院的整體搬遷,教學科研主體功能將向津南新校區集中,衛津路校區將成為高端培訓、醫工結合、新興學科培育的特色基地、軍工科研項目的研發基地及開發電子信息和文化創意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基地。
新校區將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建設」的原則分兩期建設,總建築面積控制在130萬平方米。首期建設74萬平方米,2013年基本建成,學生規模將達到20000人,11個學院整體遷入新校區;二期建設完成後,進駐學生數將達到30000人。
新校區總體規劃方案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學生宿舍與學習場所相鄰建設,突出了以人(學生)為本、方便學生學習、生活的理念;院系組團合理布局,體現了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理念,沿學校外圍布局的學院建築更加有利於發揮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同時也形成了面對城市社區的良好建築形象;尤其是規整的中軸線體現了天大自身文化的特色,成為面對歷史、面向未來的空間載體,避免產生校園歷史文化斷裂和從零開始的視覺體驗;緊湊密集的路網規劃為校園提供了多種出行方式,通過管理規劃可實現學校中心區無機動車的目標和綠色出行的可能性;土地利用集約、水體面積適宜、建築面積適中,空間規劃適度,具備可調整性,一期建設基本可形成功能齊全的主校區格局;規劃方案為學科的增長和學校的進一步發展留有餘地,很好地體現了學校發展的可持續性。

G. 南開大學津南新校區的介紹
南開大學津南新校區位於天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黃金走廊的中心位置――海河中游南岸的海河教育園區。未來南開大學校園將主要由八里台校區、津南新校區和泰達學院三個校區組成。南開大學津南新校區將按整體規劃、分期建設的模式實施。一期建設期從2011年至2013年,滿足1.2萬人使用需求。二期建設期從2013年至2015年,滿足繼續遷入9000人使用需求。可持續發展建設期從2016年至2050年,繼續完善使用需求和各種配套項目。南開大學津南新校區設計在「水」上做文章,通過水體將校區同環城綠廊緊密聯系在一起;東側為城市生活片區,周邊居民和訪客都能使用坐落於其中的運動和文化設施。南開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和研究型大學,現有學科覆蓋了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軍全部12個門類。在按照學校事業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至2019年,南開大學將建設成為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學生規模達到35000人。同時,新校區建設也要突出服務「科教興國」、「科教興市」和「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戰略」的任務,不僅要改善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還對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南開大學津南新校區的落成,形成了北有泰達(南開大學泰達學院)、西有本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南有濱海(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的三足鼎立的格局,這將為中國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設和發展作出應有的巨大貢獻。

H. 南開大學新校區的規模
南開、天大津南新校區佔地均為250公頃。根據兩校透露的消息,南開大學新校區規劃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可容納全日制學生2.1萬人。一期建設期從2011年至2013年,滿足1.2萬人使用需求。二期建設期從2013年至2015年,滿足繼續遷入9000人使用需求。而可持續發展建設期從2016年至2050年。天津大學新校區總建築面積將控制在130萬平方米。首期建設74萬平方米,2013年基本建成,學生規模將達到兩萬人,
將有11個學院整體遷入新校區。二期建設完成後,進駐學生數將達到3萬人。
南開大學、天津大學這兩家多年的「老鄰居」,將新校區中一片共享區暫定為「天南鎮」。

I. 南開大學新校區 藝術設計系搬不搬阿
為確保新校區一期建設工程2015年9月正式啟用,保證搬遷工作按時、有序開展,根據學校的總體要求和部署,以深化學校綜合改革為引領,現就新校區一期搬遷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此段文字與主題內容關聯不大)
二、搬遷范圍
1.
新校區一期規劃中的葯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3個專業學院:歷史學院、哲學院、法學院、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化學
院、旅遊與服務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軟體學院、葯學院、醫學院。
2.新組建的金融學院和材料學院。
3.黨政機關及部分直附屬單位。
4.在新校區啟用的圖書館、綜合實驗樓、綜合業務樓、醫務站、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學生公寓、食堂等。
三、搬遷政策
1.學校將以「核定標准,包干撥付」的原則向各學院撥付搬遷安置費用。相關搬遷安置費用將參考各學院現有人員數量、設備儀器原值等進行核算。各學院必須本
著節約和分步發展的原則,科學籌劃,將學校撥付的經費用在關鍵環節上。各學院搬遷運輸由學校統一組織、各學院具體落實,運輸費用由學校承擔。
2.鼓勵各學院充分發動校友力量和社會資源,籌集新校區搬遷建設和學科發展經費。學院籌集的社會捐款中央財政配比給學校的資金全額劃歸學院。
3.嚴格控制新增事業編制人員規模。機關部處等單位要以深化落實學校綜合改革方案為前提,科學合理設置崗位,安排人員,不能簡單復制老校區工作模式,不能大規模增加人員,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工作能力和潛力,做到簡政增效。
四、運行機制
1.採用「以新校區為主」的模式。各部門、各單位都要以新校區建設和發展為大局,以改革為統領,著眼未來,科學規劃,安排工作。
2.建立「師生服務中心」。以師生需求為導向,減員增效,增強服務職能。
3.統籌後勤系統職能。避免交叉管理和管理空白,加大服務外包,建立師生滿意的後勤服務系統。
4.明確公房的使用主體和管理主體。堅定不移地推行合理使用公房和科研用房有償使用的改革。
五、搬遷進度計劃
從現在起,到2015年9月,將是我校新校區搬遷工作的主要時間段,各單位要按照學校的部署,科學籌劃,合理安排,盡量節約經費,創新工作機制,安全順利完成新校區的搬遷工作。
整個搬遷工作分為四個階段:籌劃、啟動、先期搬遷和全面搬遷。
(一)第一階段:籌劃階段(2014年9月—11月)
籌劃階段主要負責研究運行機制和編制工作方案,主要工作任務是研究制定運行機制,建立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