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區布置
⑴ 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的項目布局
①採取一軸兩翼的正向布局採取以東西向的中心線為基軸、向南北兩翼展開的正向布局方案。以中心線為基軸、基本為對稱布局的矩陣網格道路體系,將校區分隔成若干區塊,在各地塊內布局各功能組團,形成疏密有度、均勻錯落的功能建築群。主大門設置在緯二路上,由此沿中軸線前行,經明德大道、集賢廣場後進入求實大道,經校園標志性建築——圖書館到達校園中最大的水面—青年湖畔;緊鄰青年湖畔的是大學生活動中心和北洋音樂廳。青年湖西側延伸部分是大片的人工生態濕地,具有凈化污水、蓄留雨水的濕地功能。中軸線的南北兩翼布置著六大類功能建築構成的若干組團。各組團的建築基本採取南北正向布置。校區內主、次幹道構成的矩陣式路網將各功能組團分隔並連接,並與校外周圍的城市交通體系相連,從而形成與周邊通達的交通網路。護校河及衛津河環繞著校區四周。新校主大門在緯二路上,另外設計有兩座主出入口,分別設置在緯一路、緯八路上;次出入口設計有四座,分別設置均勻布局在緯一路、緯六路、緯二路及緯八路上。②校園中心軸區布局將圖書館、綜合教學實驗樓組團、主樓綜合體、公共教室、學生活動中心等基礎性、共享性的建築布局在中心軸區,使之成為公共活動的核心空間,這不僅可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建築、設施的功能作用,而且也使師生能夠最便捷地享用這些公共資源。③學生生活區布局將學生生活區鑲嵌於各學院組團之間,這不僅便於管理,而且極大地縮短了學生必要的活動半徑,減少學生的出行時間、提高時間利用率。在學生公寓周邊布局有較完善的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如商業網點、便利店、書店、洗衣房等。每個學生宿舍均設置有集中式的自行車存放處。
⑵ 華僑大學的校區建設
華僑大學泉州校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以社科類專業為主,兼有理工科專業。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以理工科專業為主,兼有藝術類,社科類專業。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位於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集美學村,設有對外漢語專業和預科班。 廈門校區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位於集美文教區東南部,總體規劃以「生態型、景觀型、現代化高等學校校園」為目標,形成和諧的教育環境。結合基地水資源及景觀的特點,引申出「水與陸」的概念。隱喻祖國大陸與海外華僑華人的文化地理格局。在環形的水域上,架設五座橋梁,引導五條放射性大道通貫整個校園,形成「水陸雙環抱,五橋通五洲」的總體意象。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總規劃用地132公頃(1980畝),分三期建設。學校本著合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綜合環境質量,規劃了「三大功能帶區」,即:校園南面沿集美大道一側布置的教學區,校園中部由服務與居住為主組成的生活區,校園北端由體育活動及球類場地為主組成的運動區,運動場地與居住生活區成雙環抱結構 。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的綠化景觀是生態科學理念與人文相融合的體系。基地內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北部小山包上的原生態樹林,30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水塘溝渠,總體規劃將這些生態節點和生態板塊以生態廊道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生態網路體系,構成整個校園的綠化景觀平台。北部保留山林的特色,南部強調濕地的景觀。尊重生態和物種的多樣性。豐富的綠色植被覆蓋全區。同時結合亞熱帶濱海城市的地域性,通過植物品種體現華僑大學面向東南亞、面向港澳台的特點 。
廈門校區建有包括原全國僑聯副主席、著名僑領王源興女兒王石筠伉儷、王穗英伉儷共同捐資六百萬元人民幣資助建設的「王源興國際會議中心」、華大董事會董事兼副秘書長陳捷中伉儷捐贈三百多萬港元、襄助興建的「陳捷中蔡蝴蝶行政大樓」、華大董事會董事顏金煒伉儷捐贈三百多萬港元、襄助興建的「顏金煒陳秀吉行政大樓」以及華大董事會董事李碧蔥女士、董事柯伯誠兒子柯少奇、柯少傑各捐贈一百萬元人民幣,襄建的三棟學生宿舍大樓等由旅居海外的華大校友、校董和知名僑領資助興建的華大廈門校區僑捐工程 。
綜合行政樓群:綜合行政樓群由A、B、C、D、E、F、G、七個區組成,貫穿這7個區的是一條長683米的長廊,這是一條全亞洲最長的教學長廊 。
⑶ 求深圳大學的校區分布,以及各校區的專業。
深圳大學目前來有有西麗校區自和後海校區兩個校區。
大部分的學院在後海校區,有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文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機電與控制工程學院等。
少部分專業被分配到西麗校區,像醫學專業等比較新設的專業,材料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醫學部在西麗校區。
(3)大學校區布置擴展閱讀: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後海、西麗2個校區,佔地總面積2.72平方公里,校園建築總面積154.3萬平方米;全校紙本資源400.79萬余冊。
學校設有27個教學學院,2所直屬附屬醫院;有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後工作站1個;工程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計算機科學、化學進入ESI學科世界排名前1%;有教職工3776人(不含附中、總醫院);全日制在校生35455人。
⑷ 南京師范大學幾個校區有什麼不一樣
南京師范大學有3個校區,分別是仙林、隨園、紫金三個校區。
1、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近郊棲霞區文苑路1號,該校區位於滬寧高速公路、與長江二橋連接的繞城公路、312國道和規劃中的南京二環路之間,距城市中心區約15公里左右。主要承擔本科生教學。
根據基地環境,自然形成南北兩區。南區以校大門至山體最高點為軸線,沿兩側分別依次布置教學區、學生生活區、體育運動區,校區最西側為教工生活區、後勤保障區,北部為外事接待區;北區分為三個功能區:教學實驗區、學生生活區、體育運動區。
2、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寧海路122號,與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南京大學、五台山體院館毗鄰,距城市中心區約3公里左右。主要承擔自考生和少部分學院普通類本科教學。
設有教學行政辦公區、國際交流區、體育活動區和學生教工生活及後勤服務區四個功能區。
3、南京師范大學紫金校區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板倉街78號,距城市中心區約5公里左右。主要承擔研究生教育。
設有研究生院,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專業(不含一級學科覆蓋)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0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專業(不含一級學科覆蓋)2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9個。
(4)大學校區布置擴展閱讀:
南京師范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該學堂是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發祥地之一。
南京師范大學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師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學校佔地面積2179633平方米,現有校舍總建築面積932076.19平方米。設有二級學院28個、獨立學院2個。共有在職教職工3120人,專任教師193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9名。
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7379人,其中師范生4034人。在校研究生共11245人(其中學術型6502人,專業型4743人;博士研究生1323人,碩士研究生9922人)。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籍生6565人。
圖書館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總建築面積44605平方米,館藏紙本文獻總量371.94萬冊,電子資料庫145個。校園內有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⑸ 南開大學新校區的建設風格
南開大學參考老南開、南開中學和西南聯大的建築風格與特點,並揉入現代建築元素,初步形成以紅磚和淺色石材為主要建築材料的簡約歐式風格,在傳承南開歷史歐式老建築風格的同時,注重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積極採用節能環保技術、材料及工藝。
學校形成以圖書館為中心的南北向公共服務建築「實軸」和東西向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景觀「虛軸」。在南北軸線上布置了行政樓、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和體育館等公共資源;在東西軸線上布置了博物館、南開講堂、張伯苓紀念園、馬蹄湖等歷史文化建設及自然景觀。通過調整南北軸線位置,使空間布局更為對稱與均衡。
配合「兩軸」的調整,從師生使用的便捷性、方便性出發,調整了體育活動區和部分學生生活區的位置,使公共建築位置更居中,更利於師生使用。此外,規劃西北部國際交流、學術合作區域,建設國際交流中心、留學生公寓、天南大合作辦學中心等,促進國際化大學的建設,加強與天津大學及海河教育園區的溝通與聯系。
新校區規劃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容納全日制學生21000人。其中:一期項目主要位於校際聯絡線以西,從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完成建設項目65萬平方米。一期建設完成後,公共教學區與各學院組團、對外辦學區域已初具規模,滿足12000人使用需求。二期項目主要位於校際聯絡線以東,從2013年至2015年,完成建設項目26萬平方米。二期建設完成後,學校的教學、生活與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教工宿舍增加,校際聯絡更緊密,滿足繼續遷入9000人使用需求。三期從2016年至2050年,繼續完善使用需求和各種配套項目。
⑹ 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的功能布局
雁山校區以一 軸三橫二縱一環為規劃骨架,按規劃要求劃分為六個功能分區:
(一)校前區
學校東大門面臨桂陽公路,其入口兩側布置 校行政辦公大樓、對外交流中心、研究生院等組群建築構成校前區,該區是學校行政中心及對外窗口, 是校園建築與環境建築的重點,它代表著一個學校的整體形象、辦學層次和校園風格。總體設計應突出 莊重、嚴謹、大氣,富有理性而又朝氣蓬勃,由寬敞的入口、雄偉的校門、靚麗的路橋以及縱深200多米 的綠化廣場形成的一條景觀帶,既是學校的一大標志,又是來訪者韻味無限、駐足流連的景點。
(二)教學中心區
教學區位於校園中軸線南北兩面,中心位置是圖書館,北面為文科教學樓組團,南面為理科教學樓組團,組團之 間形成圍合的生態公園,再通過水面、綠化共同構成錯落有致、物景相溶的空間形態。教學中心區的教 學、實驗、行政、圖書信息等建築是學校的主題建築,特別是位於中心位置的圖書館,將以其傲視群雄 的體量,極富特色的建築造型,色彩鮮艷的視覺感受,無可爭辯地成為校區最強有力的標志性建築。另 外,將教學區置於校園中心,有利於直接向周邊學生生活區和體育運動區輻射和連通,避免了人行、車 行交叉,路徑便捷,往返方便。
(三)學生生活區
學生生活區由學生宿舍、學生食堂及生活福利用房組成,布置在教 學區的南、北、西面,分為三個組團,每個組團容納學生10000餘人,是學生生活區的理想規模。學生區 人員高度聚集,活動時間較長,規劃以創造方便的生活條件和富有朝氣的活動空間為目的,從滿足學生 生活、社交、休閑等方面得到完善和統一。在小區內設置各種生活設施和課外活動場所。小區位置既毗 鄰教學區又靠近城市馬路,方便學生上課,同時也方便外出交往,而且盡可能使學生不穿越和少干擾教 學區和行政辦公區。
(四)體育運動區
體育運動區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在教學區與學生區之間形成區域體 育運動區。一期體育運動區布置在該期學生生活區東西兩側;二、三期則位於該期學生生活區之間,均 與學生宿舍相連,可滿足普通學生日常健身娛樂的要求。針對體育學院學生上課和訓練的體育中心位於 校園的西北角自成一區,並由體育館、游泳館、標准體育場等組成,面向雁山城區規劃主幹道。除了校 內開展體育運動會外,考慮到對外開放體育設施,讓學校體育設施與社會共享,使其能夠更多地服務於 城市和社會。
(五)教師生活區
規劃教師生活區位於校園南部,背靠雁山,面對相思江,依山傍水 ,錯落有致,一江之隔與教學區遙遙相望,通過小橋,又與校園緊緊相連。而且南面靠近雁山新城規劃 道路,造就一個相對獨立,便於管理又連通城市的住宅小區。規劃盡可能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依山賦 形建設小區建築。居住區風格明快、自然、休閑、寧靜。區內除了各種教工住宅、專家別墅外,還為教 職工設置了豐富的文體活動和醫療保健設施,如教工食堂、綜合商店、醫院、幼兒園、教工活動室、網 球場、高爾夫練習場、中心綠地及沿江修建休閑小花園等。
(六)附屬中學 區
附中新校區用於高中部辦學。辦學層次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廣西一流的優質高中,學校規劃到2010年辦學規模為5000人。附屬中學位於校園西南角,用地200畝,西面臨規劃中的城區馬路。考慮到附中相對獨立的管理模式,將其主入口放置於西面, 同時將體育運動場地置於教學區與學生生活區之間,既利於上課也利於學生日常健身娛樂。校園北面為靜區,放置圖書館、藝術樓等標志性建築。學生及單身教工生活區布置在運動場的東面,相對獨立又便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