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西南大學網教答案
1. 智慧樹知到《課程與教學論(西南大學)》見面課答案
智慧樹知到《課程與教學論(西南大學)》見面課答案
1、課程領導是領導者與追隨者不斷交互作用的一個動態過程。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A
2、教師專業能力包括教師能力和教師課程領導力。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B
3、將國家意志、教育標准規范等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多樣性結合好是教師課程領導的重要責任。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A
4、作為學校課程負責人和領導者,教師課程領導力深刻影響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環節,為充分發揮教師課程領導效能,應不斷提高教師課程領導力,具體包括哪些能力:
A.課程價值願景的引導能力
B.課程過程發展的示範能力
C.課程文化品質的塑造能力
D.課程素養或勝任力
正確答案:課程價值願景的引導能力#課程過程發展的示範能力#課程文化品質的塑造能力
5、自從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建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以來,突出了哪一群體的核心課程領導責任:
A.校長
B.教研員
C.教師
D.學生
正確答案:教師
1、教學模式的特點有哪些
A.完整性
B.針對性
C.操作性
D.簡明性
正確答案:完整性#針對性#操作性#簡明性
2、個別化教學模式的心理學理論是
A.行為主義
B.人本主義
C.認知主義
D.信息加工
正確答案:人本主義
3、教學模式的功能有
A.指導實踐
B.改進實踐
C.發展理論
D.應用理論
正確答案:指導實踐#改進實踐#發展理論#應用理論
4、合作學習的主要類型有
A.師生互動型
B.生生互動型
C.師師互動型
正確答案:師生互動型#生生互動型#師棚型師互動型
5、探究教學的技能包括
A.收集
B.組織
C.創造
D.操作
正確答案:收集#組織#創造#操作
1、2001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目標體系是
A.二維目標弊緩體系
B.三維目標體系
C.四維目標體系
D.五維目標體系
正確答案:三維目標體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一般分為
A.一個層次
B.二個層次
C.三個層次
D.四個層次
正確答案:二個層次
3、課程與教學目標設計的來源包括
A.學習者自身發展的需要
B.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C.學科發展的需要
D.國家發展的需要
正確答案:學習者自身發展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科發展的需要
4、對於知識目標,可將其分為以下哪些層次
A.了解
B.領會
C.理解
D.應用
正確答案:了解#理解#應用
5、2001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幾個目標體系是均等存在的。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B
1、教學論學科形成的標志是
A.美國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B.捷克誇美紐租和模斯的《大教學論》
C.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
D.古代中國的《學記》
正確答案:捷克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2、課程論學科形成的標志是
2. 西南大學網路與繼續教育學院課程考試答題卷 三、案例分析(30分)
案例分析:
第一代二進制時代只有0,1代碼,用這個進行編寫程序,當時的程序員都是非凡的人。超一流的高手。
第二代匯編時代把0,1代碼的指令,變成了簡單的英文,需要很高的水平才能進行開發程序。
第四代,面向對象變成VB,VC,PB都是第四代。
(2)2016西南大學網教答案擴展閱讀:
網路的優勢有:
1、信息多元化:網路信息中運用了flash、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技術,而是通過組合的應用配以精彩的內容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感觀刺激和互動參與的慾望。網路的信息涉及范圍有游戲、時尚、服飾、汽車、音樂、影視等多個行業中。
2、表現形式立體化:網路新聞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在新聞傳播內容、形式、結構以及便於閱讀等各個方面,都很好地發揮了新聞宣傳的輿論的導向作用,收到了較強的立體化的新聞傳播效果。
3. 求文檔: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學院《應用文寫作》平時作業答案
東華大學近年來發展很快,本科生已達10000人,研究生已達1800人,比八十年代初規模增長近十倍。急需新修建學生宿舍 教學樓 圖書館 運動場。請你代東華寫一份公文給教育部,請求撥款3000萬元。並附上預算表 誰能幫我寫嗎 謝謝 時間緊迫
4. 誰有奧鵬西南大學網路教育(行政管理專升本的全部答案
20 . 社會文化環境是商品虧臘穗經濟條件下企業最應局坦該關注的環境因素。 (6 分) 否 本人我銷卜也是川大0703工商管理的學生哦!!!1
5. 西南大學網路與繼續教育學院課程考試試題卷2017年6月軟體工程 【0010】 求答案
學校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廣播操比賽,全年級有個班級,每個班級有名學生,規定每班抽名學生參加比賽,這時樣本容量是()A.13B.50C.650D.325【答案】D某市有名學生參加考試,為了了解考試情況,從中抽取名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在這個問題中,有下列三種說法:①名考生是總體的一個樣本;②名考生是總體;③樣本容量是其中正確的說法有()A.0種B.1種C.2種D.3種【答案】B①為了了解全校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意見,學校向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②為了了解初中生上網情況,某市團委對所初中的部分學生進行調查;③某班學生擬組織一次春遊活動,為了確定春遊的地點,向同學們進行調查;④為了解全班同學的作業完成情況,對學號為奇數的學生進行調查.以上調查中,用普查方式收集數據的是()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答案】A
6. 求大神些解答一下,哪些大神做了的能分享下嗎。謝謝了!!! 西南大學網路與繼續教育學院課程考試試
一、名詞解釋
1、平衡:
物體相對於慣性參考系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2、約束
約束:對非自由體的位移起限製作用的物體。
3、內力
由於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質點間相互作用力的改變數。
4、剛度
剛度是指構件抵抗變形的能力。構件在外力作用下發生的變形不超過某一規定值,表明構件具有足夠的剛度。
二、組合梁由AC,CD組成。已知a,q。不計梁自重。試求A,B,D處的約束力。
解:以CD為研究對象:
∑mc=0,FD=q/2a
以整體為研究對象:
∑Fx=0,FAx=0
∑qA=0,﹣q﹢FD·4a﹢FB·a=0
FB=﹣q/a
∑Fy=0,FAy﹢FB﹢FD=0,FAy=q/2a
三、如圖所示,正方形截面簡支梁,長l=4m,中點作用集中力F=3kN。若材料的許用應力[]=10MPa,試確定截面尺寸a。
四、圖示直徑為d的圓截面桿,受到一對偏心距為e的偏心壓力F的作用,試求當桿橫截面上不存在拉應力時,偏心距e的取值范圍。
解:
五、圖示結構由梁AB和桿CD組成,材料均為Q235鋼,其E=200GPa,[σ]=160MPa;桿CD為細長桿,兩端為鉸支,截面為直徑d=80mm的圓形。已知載荷F=40kN,規定穩定安全因數[nst]=5,試校核桿CD的穩定性。
校核桿CD的穩定性:
壓桿穩定性足夠
7. 西南大學網路教育《結構力學》在線作業答案
你提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呀?西南交通大學網路教育學院作業題目答案在後台都有的,你提交作業之後,點擊查看本次作業,上面答案會出來,你再按照答案填寫就可以了,系統是記錄你的最高成績,不限次重做作業的。我要學位網 www.51degree.com.cn
8. 西南大學網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大作業答案什麼是商品商品的二因素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復習資料1、(簡)從不同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作出詮釋和回答:⑴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⑵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⑶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關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⑷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2、(選)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主要組成部份: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3、(選)馬克思主義在批判地繼承、吸收人類在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即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費爾巴哈)、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法國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歐文)。4、(簡/論)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品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它是1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⑴這種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屬性,在於它的徹底科學性、堅定的革命性和自覺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歷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於它的徹底科學性。⑵這種品質是人類認識發展規律的具體體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是人類認識發展規律的基本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與時俱進就要把握規律性。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遵和循運用規律,是與時俱進的根本要求。⑶這種品質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因此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發揚革命傳統,又要創造新鮮經驗,善於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5、(單選)世界觀: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學說和理論體系。哲學: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方法論。6、(選)哲學基本問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人們在實際活動中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含內容:⑴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⑵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7、(選)哲學的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8、(選)聯系: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聯系的特點: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9、⑴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就是要求我們要從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出發,這是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辨證法、詭辯法的重要區別所在。⑵實踐作為人的生命活動和社會存在的形式,實質上是人類所特有的聯系形式。10、(選)發展: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11、(簡)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的原因:⑴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⑵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中心線索。⑶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2、矛盾: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涵義:⑴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並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⑵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矛盾的斗爭形勢:對抗性和非對抗性(論)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對立(斗爭性)、統一(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兩者關系:⑴兩者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⑵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也沒有斗爭性。⑶無條件的絕對斗爭性與有條件的相對同一性相結合構成事物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矛盾雙方中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發展是在矛盾統一體中的發展。⑵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⑶同一性規定著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趨勢。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⑴矛盾雙方的斗爭促進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競長爭高、此消彼長,造成雙方力量發展不平衡,為對立面的轉化,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⑵矛盾雙方的斗爭,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13、(選)矛盾群中存在著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決定的。只有如實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和法去解決矛盾。14、(選)事物的聯系和發展都採取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和形式。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15、(簡)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⑴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就不會發生。⑵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⑶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⑷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循環,形成事物質量互變的規律性。16、(選)事物的辨證發展就是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形成一個周期。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17、(多選/簡)辨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其主要表現在:⑴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⑵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⑶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⑷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18、(多選/簡)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⑴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⑵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⑶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⑷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19、(論)闡述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⑴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⑵這種能動反映具有兩方面特點:1)反映具有摹寫性,即人的認識作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觀事物為原型,它總是力圖在思維中再現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關系、本質和規律。反映的摹寫性決定了反映的客觀性。2)反映具有創造性,如果把人的對於對象的反映過程看做是一種信息活動過程,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對於認識對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對於認識對象信息的分析、選擇、運用、重組、整合、建構和虛擬。3)因此,人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能進一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人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現在,而且能進一步揭示事物的過去和未來。人不僅能夠反映現實中的事物,而且能夠塑造出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事物。4)總之,反映具有創造性的特點,創造性是反映的能動性的基本標志。20、(選)認識運動是一個辨證發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21、(選)真理: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的客觀性表現:⑴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作為一種主觀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外部客觀世界作為認識對象的。⑵檢驗真理的標准也是客觀的。*真理最根本特徵: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揭示,在於思想與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致性。*唯物主義之所以承認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它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這最基本哲學前提。22、(選)真理的絕對性: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辨證統一的:⑴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⑵具有相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又是辨證轉化的。23、(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⑴從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的本性在於主觀和客觀相符合。⑵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24、(選)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唯一性。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不確定性,即相對性,則是指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的條件性25、(選)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屬於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稱為社會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26、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辨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⑴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⑵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⑶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低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和發展。⑷總之,社會意識以理論、觀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有其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⑴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⑵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⑶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社會意識產生的最切近的基礎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實踐的能動性決定了意識反映的能動性。27、(選)生產力: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它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勞動者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它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最基本的,它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28、(選)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其表現:⑴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⑵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29、(選)經濟基礎: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制度、組織和設施。*經濟基礎的實質: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系,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⑴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⑵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⑶經濟建築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30、(論)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服務,確立或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可能是積極的進步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衰退的,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一定要適合」表明: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向,決定上層建築相應的調整或變革,而不允許上層建築長時間落後於不適應自己的發展;上層建築的反作用,也必須取決於和服從於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客觀要求,而不允許上層建築脫離自己的發展狀況和水平。31、(選)社會形態的內涵:社會形態是關於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包括社會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社會的根本性變革和進步是通過社會形態的更替實現的。32、(選)社會形態更替具有統一性,多樣性,必然性,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前進性與曲折性。社會歷史的五種形態: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形態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最終決定意義,人民群眾是社會形態變革的決定力量。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實現社會的自我調整和局部改善。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33、(簡)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⑴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⑵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⑶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34、(選)資本原始積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兩個途徑: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社會必要勞動實踐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生產剩餘價值的基本方法:⑴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即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⑵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即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實踐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35、(選)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價值自發波動。36、(論)價值規律是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體現它的客觀要求和作用的。價值規律的作用(積極性):⑴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⑵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⑶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價值規律的後果(消極性):⑴可能導致壟斷的發生,阻礙技術的進步。⑵可能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⑶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社會資源在社會生產各個部門的配置,可能出現比例失調狀況,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37、(選)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剩餘價值是由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徵,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周期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即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其中危機階段是周期的基本階段。38、(選)壟斷: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多選)常見的壟斷組織: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論)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1、2、3(見書P159)新特點(見書P160)39、(選)經濟全球化: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進程。(多選)經濟全球化的表現:生產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業經營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動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跨國公司的發展,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40、(論)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積極影響:⑴經濟全球化加速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利於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增強經濟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⑵發展中國家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的優勢。⑶發展中國家利用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⑷發展中國家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筆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利益。消極後果: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⑵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⑶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後國家原有的體制、政府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抖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⑷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變成一種全球行為,它既為一國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條件,同時也存在著對別國形成依賴的危險。41、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論或多選):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⑵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⑶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⑷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⑸政治制度的變化。42、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⑴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⑵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和利益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⑶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⑷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43、與封建社會相比,資本主義顯示了巨大的歷史進步性,表現在:⑴資本主義將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產力。⑵資本主義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⑶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築在戰勝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的生產方式,保護、促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44、(選)空想社會主義思潮也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即16~17世紀的早期空想社會主義、18世紀的空想平均共產主義、19世紀初期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十大,決定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過度到實行以發展商品經濟為主要特徵的新經濟政策。它的實施扭轉了國家的嚴重危機,活躍蘇維埃城鄉經濟,發展了生產,大大加強蘇維埃社會主義經濟基礎。45、列寧對蘇維埃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刻理論思考,提出許多論述:⑴把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長期探索,不斷實踐的過程。⑶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展經濟。⑵把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放在首要地位。⑷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46、(多選)蘇聯模式基本特徵:⑴經濟方面:主要是由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兩部分組成。⑵發展戰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發展國民經濟為首要任務,以重工業為發展重點,實現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⑶經濟體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結構上形成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在經濟運行中排斥市場機制,完全採用行政手段,形成過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⑷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為過度集權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自上而下的幹部任命制,軟弱而低效的監督機制等。47、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⑴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⑵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⑶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