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排名2017百強
1. 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
一、北京大學
一直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北大,一直在國際上被看做中國大學的代表。北大出國人數也是中國大學中最多的。北大的理科是中國最強的,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近年來,北大文科學生也越來越受國外高校的青睞。
二、清華大學
以前,老外不太認清華的牌子,很多老外提到清華就以為是台灣的清華。不過從出國人數來看,清華僅次於北大。清華出國多為研究生出國。清華出國的大學檔次也是比較高的,但其出國以工科大學為主。
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如果單論出國學生與畢業生的比例,中科大沒有上述兩所名校高。但名人效應使中科大在海外的地位跟著水漲船高,目前不少華爾街高級白領都是中科大「製造」,網大老闆算其中之一。
四、復旦大學
八十年代,復旦理科學生出國的非常多,其中生物、物理、計算機專
業的學生在海外有非常好的口碑。近年來,復旦文科學生也緊隨其後,在海外創下了一定的知名度。
五、南京大學
南大是近年來國內高教界崛起的新貴,這是因為南大把許多優秀學生留在國內讀研。雖然,最近幾年赴外留學的南大學生逐漸增多,其能力獲得國外知名高校的一致好評,但在規模上恐怕很難與兄弟學校相媲美。
六、浙江大學
老浙大在海外的人氣一直很旺,浙大人的辦事沉穩而又不失靈活、校友團結是有目共睹,其「海外兵團」的發展勢頭不可小覷。但去年兼並了三所大學後,浙大的規模日益壯大,但對其在海外的聲譽反而有少許的負面影響。
七、南開大學
由於有周恩來總理這樣的校友,因此南開的畢業生在海外普遍受到歡迎,這與其在國內的疲軟表現反差較大。南開大學數學系由於知名人士陳省身的關系,在國際上有一定的權威性。此外,南開的化學系在國外教育界也很有地位。
八、上海交通大學
交大學生從民國時代就有留洋的傳統,因此在海外的聲譽一直很不錯。交大的學生特活躍,在美國許多城市都能找到交大校友自信的身影。
九、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大出國的學生不少,因此「海外兵團」規模龐大。除了在聲勢上占據優勢外,華中科大學生因學風扎實、刻苦勤奮而被多數海外學校所認可。
十、天津大學
以天津大學目前在海外的聲譽,顯然不如其先輩「北洋大學」,但還是能夠在十強中佔有一席之地。天津大學的化工系和土木系在國外高教界有一定名氣。此外,該大學的力學和自控專業的學生也很受國外大學的青睞。
2. 如何評價最新2016-2017qs亞洲大學排名中前100里的大陸高校
排名 學校名稱 學校英文名 國家/地區 評分
1 新加坡國立大學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新加坡 100
2 香港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98.5
3 南洋理工大學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NTU) 新加坡 98.4
4 香港科技大學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 98
5 清華大學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國 97.1
6 韓國高等科技學院 KAIST -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韓國 96.9
7 香港城市大學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96.4
8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香港 96
9 北京大學 Peking University 中國 95.6
10 首爾國立大學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韓國 95.2
11 復旦大學 Fudan University 中國 94.9
12 浦項科技大學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韓國 94.1
13 東京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日本 94
14 東京工業大學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日本 93.8
15 京都大學 Kyoto University 日本 93.3
16 高麗大學 Korea University 韓國 93.1
17 大阪大學 Osaka University 日本 92.9
18 延世大學 Yonsei University 韓國 92.3
19 成均館大學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SKKU) 韓國 91.9
20 東北大學(日本) Tohoku University 日本 90.3
21 國立台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台灣 89.1
22 上海交通大學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中國 89
23 南京大學 Nanjing University 中國 87.4
24 浙江大學 Zhejiang University 中國 85.9
2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國 85.8
26 名古屋大學 Nagoya University 日本 85.2
27 馬來亞大學 Universiti Malaya (UM) 馬來西亞 84.9
28 北海道大學 Hokkaido University 日本 84.4
29 香港理工大學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香港 84
30 漢陽大學 Hanyang University 韓國 82.3
31 國立清華大學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台灣 81.6
32 九州大學 Kyushu University 日本 81.3
33 印度科學學院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IISc) Bangalore 印度 76.7
34 築波大學 University of Tsukuba 日本 76.2
35 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IITB) 印度 76
36 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IITD) 印度 75.4
37 慶熙大學 Kyung Hee University 韓國 75.2
38 國立交通大學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台灣 75
39 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NCKU) 台灣 73.5
40 北京師范大學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中國 73.2
41 早稻田大學 Waseda University 日本 73
42 慶應義塾大學 Keio University 日本 72.5
43 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IITM) 印度 71
44 武漢大學 Wuhan University 中國 70.4
45 朱拉隆功大學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泰國 69.8
46 梨花女子大學 Ewha Womans University 韓國 69.2
47 中山大學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國 68.2
48 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anpur (IITK) 印度 68.1
49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UPM) 馬來西亞 67.8
50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wan Tech) 台灣 66.8
51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USM) 馬來西亞 66.7
51 印度理工學院克勒格布爾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 (IIT-KGP) 印度 66.7
53 同濟大學 Tongji University 中國 66.5
54 西江大學 Sogang University 韓國 65.9
55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UKM) 馬來西亞 65.6
56 西安交通大學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中國 65
57 南開大學 Nankai University 中國 64.9
58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台灣 64.7
59 哈爾濱工業大學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中國 63.3
60 新加坡管理大學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新加坡 62.6
61 瑪希隆大學 Mahidol University 泰國 62.5
62 中國人民大學 Renmin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國 62
63 馬來西亞理工大學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馬來西亞 61.9
64 香港浸會大學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香港 61.8
65 神戶大學 Kobe University 日本 61.6
66 德里大學 University of Delhi 印度 61.5
67 印度尼西亞大學 Universitas Indonesia 印尼 61
68 廈門大學 Xiamen University 中國 59.8
69 上海大學 Shanghai University 中國 59
70 菲律賓大學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菲律賓 58.4
70 北京理工大學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中國 58.4
72 天津大學 Tianjin University 中國 58.2
73 國立中山大學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台灣 58
74 台北醫學大學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台灣 57.8
75 釜山國立大學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韓國 57.5
75 國立中央大學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台灣 57.5
77 韓國外國語大學 Hankuk (Korea)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韓國 57.4
78 印度理工學院魯爾基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orkee (IITR) 印度 57
79 廣島大學 Hiroshima University 日本 56.3
80 韓國中央大學 Chung-Ang University(CAU) 韓國 56.2
81 華中科技大學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國 55.6
82 華東師范大學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中國 54.9
82 東南大學 Southeast University 中國 54.9
84 國立陽明大學 National Yang Ming University 台灣 54.7
8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Beihang University (former BUAA) 中國 54.6
86 萬隆理工學院 Ban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TB) 印尼 54.5
87 吉林大學 Jilin University 中國 53.9
88 一橋大學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日本 52.6
88 東國大學 Dongguk University 韓國 52.6
90 光州科技學院 Gwangj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IST) 韓國 51.8
91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 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 (TMDU) 日本 51.3
92 首爾大學 University of Seoul 韓國 49.9
93 世宗大學 Sejong University 韓國 49.5
94 印度理工學院古瓦哈提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wahati (IITG) 印度 49.4
95 國立政治大學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台灣 49.1
96 國立中興大學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台灣 48.9
97 全北國立大學 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韓國 48.6
98 山東大學 Shandong University 中國 47.9
99 馬尼拉雅典耀大學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菲律賓 47.8
100 北京工業大學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國 47.7
參考資料:http://www.qianmu.org/2016QS%E4%BA%9A%E6%B4%B2%E5%A4%A7%E5%AD%A6%E6%8E%92%E5%90%8D
除了上海大學和北京工業大學上榜有些意外之外,其它的沒什麼太多可吐槽的,基本上符合國內各大學的地位。
3. 華南理工大學在哪
華南理工大學現坐落於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路381號(五山校區)、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大學城校區)、廣州市番禺區興業大道東777號(廣州國際校區)及學校是直屬教育部並列入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A類的一所以工見長並且理、工、醫結合,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學校現設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建築學院、土木與交通學院、電子與信息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先進材料國際化示範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數學學院、物理與光電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等多個教學院系和有輕工技術與工程;
建築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整體水平進入全國前10%以及9個學科領域進入國際高水平學科ESI全球排名前1%。
(3)全國大學排名2017百強擴展閱讀:
華南理工大學地處廣州,是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大學,校園分為五山校區、大學城校區和廣州國際校區,是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獲得單位。學校辦學源遠流長,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正式組建於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期,為新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3年在全國高校首開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進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進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2020年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排名第151-200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南理工大學
4. 2017全國大學綜合排名
以下是2016中國大學前一百位排名具體榜單,供大家填報志願參考。主要排名指標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影響。(不包含藝術、軍事類院校)
5. 2017年中國哪些大學進入世界百強大學
2016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百強高校)中,江蘇省一共入選16所大學,其具體名單和排名如下:
2016排名
學校名稱
省份
6
南京大學
江蘇省
11
東南大學
江蘇省
26
蘇州大學
江蘇省
2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省
42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省
55
江南大學
江蘇省
57
南京醫科大學
江蘇省
59
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省
62
南京農業大學
江蘇省
62
河海大學
江蘇省
66
中國葯科大學
江蘇省
69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省
72
江蘇大學
江蘇省
75
南京郵電大學
江蘇省
75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省
100
揚州大學
江蘇省
6. 中國大學名次排行榜
一分鍾了解中國大學排行榜
152.2萬 45"
中國大學排行榜
中國大學排行榜(China University Rankings),是針對中國所屬各類高等教育院校(含港澳及台灣地區高校)的排名。
現階段大學排行榜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來自某些高校,如人民大學版、武漢大學版;二是來自民間組織機構和學術團隊,如軟科版[1][2]、瑞路版[3]、校友會版[2]、中國大學排行榜(CNUR)版[4][5][6][7]、武書連版等。三是國際教育組織機構所做的世界大學排名中的入榜中國高校排名,如世界影響力較大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8]、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等[9],以及學術類排名自然指數世界大學/機構學術排名[1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大學排名沒有絕對的公正與權威,僅能作部分參考。
中文名
中國大學排行榜
外文名
China University Rankings
別名
中國大學排名
來源
民間機構、組織、高等院校
對象
中國高校(部分含港澳台高校)
快速
導航
發展現狀
社會評價
專家觀點
指標體系
規范措施
歷史沿革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後,有關機構就開始了對國內大學的排名。
1987年9月,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趙紅州研究員、蔣國華教授等發表了中國第一個大學排名。
1992年後,國內十餘個單位發表過超過30個不同類型的大學排名,全部出自民間。
2009年5月,中國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部不贊成、不支持大學排行榜,堅決反對藉此向高校拉贊助。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說,大學排行榜是一些民間機構的民間行為,教育部從未組織過大學排行榜的活動,也不支持搞大學排行榜,不贊成對高校進行簡單的綜合排名。續梅強調,教育部堅決反對排名機構對高校的拉贊助行為,堅決制止類似的賄賂行為。「教育部支持不久前南開、天大等高校拒交排名贊助費的做法。」據介紹,前不久,天津大學龔克校長、南開大學新聞發言人吳志成教授曾公開透露,曾有大學排行榜製作機構找上門來索要「贊助」,遭到學校拒絕。
發展現狀
大學排名經過二十多年的大浪淘沙,目前國內最具影響的大學排行榜,按照存續時間排列依次為: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自1993年開始每年發布《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組長武書連。但其排行的商業性質及負面報道不絕於耳。
深圳網大公司自1999年開始發布中國大學排行榜,數據來自向院士、學者和校長發放的調查問卷。
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自2003年起開展中國大學評價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好評,研究團隊基於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從國際影響、國家發展和社會貢獻三大視角審視和考量中國大學,側重從「校友成就」與「學術成就」對中國大學進行選優排序。
軟科在2015年首次發布「2015中國最好大學排名」。[11]2020年,軟科對中國大學排名指標體系進行了革新。[12]
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研究基地的中國大學百強榜2017年以「瑞路中國大學百強榜」首次面向社會公開發布,引起廣泛關注。2020年起,中國大學百強榜首次形成「3+N」內容體系,每年定期發布綜合榜、進步榜和效率榜三項基礎性榜單,再根據社會關注熱點與國家政策導向發布若乾子榜單,旨在構成綜合性、立體式高等教育評價體系。[3]
社會評價
大學排行榜自出現以來就飽受非議
這些排行榜全是民間組織搞的,而教育部官方從未發布過此類排名。由於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大學排行榜的公信力不高,甚至成為某些組織的牟利手段。由於各個評價組織的標准不同,各排行榜之間差異很大。大學排行榜的發布、製作,愈發走向泛濫,是因為沒有資質要求,幾個研究者搞出一套「標准」,然後聯系網站或報紙,就可發布自稱「權威」的排行榜。大學排行榜的出現適應了社會的需要,但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社會。它把一所大學僅用幾組數據來衡量,並且數據的真實性極具懷疑性,讓人們對大學的認識膚淺化,並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的浮躁心態,各個大學之間互相攀比、互相攻訐時常見諸網路。這種指標化的評比方式嚴重影響了中國大學的發展。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就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在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評估及評價體系下,大學很有可能淪為大學排行榜里的大學,「一流大學」成為指標化和數字里的「一流大學」。與大學排行榜相對應的評價、評估方法,正在成為一種「制度」,污染著「學術空氣」。
查
7. 全國大學排名前一百強
全國大學排名前一百強:
1、北京大學
2、清華大學
3、中國科學院大學
4、復旦大學
5、中國人民大學
6、浙江大學
7、上海交通大學
8、南京大學
9、武漢大學
10、中山大學
11、吉林大學
12、華中科技大學
13、天津大學
14、四川大學
1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6、南開大學
17、北京師范大學
18、西安交通大學
19、哈爾濱工業大學
20、中南大學
21、山東大學
22、廈門大學
23、同濟大學
24、東南大學
2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6、東北大學
27、西北工業大學
28、華東師范大學
29、北京理工大學
30、華南理工大學
31、大連理工大學
32、湖南大學
33、重慶大學
34、中國農業大學
35、蘭州大學
36、華中師范大學
37、電子科技大學
38、西南大學
39、河海大學
40、武漢理工大學
41、西南交通大學
42、北京科技大學
43、華中農業大學
44、北京交通大學
45、西北大學
46、鄭州大學
47、南京農業大學
48、華東理工大學
49、蘇州大學
50、南京理工大學
5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52、東北師范大學
53、南京師范大學
54、中國海洋大學
55、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56、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57、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58、北京郵電大學
59、湖南師范大學
60、上海大學
61、暨南大學
62、合肥工業大學
63、哈爾濱工程大學
64、南昌大學
65、陝西師范大學
66、華南師范大學
67、昆明理工大學
68、東華大學
69、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70、雲南大學
71、北京協和醫學院
72、上海財經大學
73、福州大學
74、中國礦業大學
75、中國政法大學
76、江南大學
77、北京化工大學
78、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79、華南農業大學
80、燕山大學
81、河南大學
82、寧波大學
83、首都師范大學
84、福建師范大學
85、浙江工業大學
86、深圳大學
87、浙江師范大學
88、江蘇大學
89、廣西大學
90、上海理工大學
91、長安大學
92、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93、北京工業大學
94、揚州大學
95、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96、天津師范大學
97、山西大學
98、齊魯工業大學
99、中央民族大學
100、太原理工大學
101、河北大學
102、西南財經大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全國高等學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