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大學北校區地址
⑴ 煙台大學總共有幾個校區(各專業新生在哪個校區)
煙台大學 總共有2個校區,分別為 煙台大學 東校區和 煙台大學 西校區。
一、煙台大學總共有幾個校區
1、 煙台大學 南校區
煙台大學 南校區位於煙台港城東大街100號,為 煙台大學 附屬校區。2004年為解決學生的住宿問題所建。主要住宿人群為大一、部分大二的女生及大一大二的男生。校對面即為煙台國際博覽中心,交通便利。
地址:煙台港城東大街100號
2、 煙台大學 北校區
煙台大學 北校區即 煙台大學 文經學院(Wenjing College,Yantai University),位於環渤海經濟圈內重要節點城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骨幹城市——煙台,是全日制本科層次綜合類高等學校,成立於2003年,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首批確認的高水平獨立學院。
地址:山東省煙台市萊山區港城東大街100號
二、煙台大學簡介
煙台大學 坐落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佳中國魅力城市—煙台,是山東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山東省「強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於1984年建校,由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 共同援建。學校東臨黃海,西依青山,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國內距海最近、擁有海岸線最長的濱海大學。
學校1985年正式招生,1998年成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1年3月,經山東省政府批准,原山東省建材工業學校、原山東省水產學校並入 煙台大學 。2012年獲批山東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項建設單位,同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9年成為省市共建高校,「葯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山東省「一流學科」建設立項。2020年學校獲批項目博士後招收資格,入選山東省「強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行列,法學、葯學兩個學科入選山東省「優勢特色學科」建設行列。高水平學科入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901—1000檔位。
辦學條件優越
學校佔地面積2100畝,建築面積101.9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42億元。目前在煙台開發區已開工建設 煙台大學 科教園區,規劃佔地面積1200畝,規劃建築面積67萬平方米。學校建有承先圖書館與逸夫圖書館,總面積4.23萬平方米,現有圖書總數273萬冊,電子期刊2萬余種,中外文資料庫近百個。學校建有5000平方米的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和千米文化藝術長廊,孺子牛、八景園、三元湖、煙雨亭、鍾樓、「升騰」雕塑等標志性文化景點遍布校園。學校是山東高校審美教育研究基地、山東高校黨建研究基地、山東省德育示範高校、山東省企校共建先進單位、全省平安校園標桿學校、山東省文明校園。
學校現設23個學院,72個研究院所,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69個本科專業,涵蓋文、理、工、法、農、醫、經、管、教、藝10個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共3萬餘人,本科生源跨全國30個省(市、區)。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學生4萬餘人。1995年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水平評估,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榮獲優秀。
⑵ 煙台大學北校區地址
煙台大學北校區地址為煙台市萊山區港城東大街100號。
⑶ 煙台大學北校區在什麼區什麼街
山東省煙台市萊山區清泉路32號
⑷ 煙台大學有幾個校區
一、煙台大學有幾個校區 煙台大學有2個校區,分別為南校區和北校區,南校區地址為煙台港城東大街100號、北校區地址為煙台市萊山區港城東大街100號。
二、煙台大學簡介
煙台大學坐落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核心區之一——煙台,是國內距海最近、擁有海岸線最長的濱海大學,是山東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
煙台大學創建於1984年7月,是由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直接援建、煙台威海人民共同集資創辦的大學。1990年成立了「北大、清華支援煙台大學建設委員會」,定期研究指導煙台大學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及改革發展,形成了長期援建機制。1995年,學校順利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水平合格評價。1998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次。2012年獲批山東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項建設單位和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8年「葯學」學科入選山東省「一流學科」建設立項。
煙台大學現具有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招生資格及相應學位授予權。學校現設22個學院(部),65個研究院所,64個本科專業,涵蓋文、理、工、法、農、醫、經濟、管理、教育、藝術等10個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共2.9萬餘人,本科生源跨全國30個省(市、區)。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學生和全日制自考助學班學生8000餘人,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和繼續教育等多類型、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學校佔地面積1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1.98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4.18億元。圖書館總面積4.23萬平方米,館藏印刷型圖書209萬余冊,報紙合訂本27.1萬余冊,每年訂閱印刷型中外文報刊2100餘種。引進電子圖書196萬余種,電子期刊1.9萬種,中外文資料庫近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