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本科畢業論文
⑴ 搜一篇關於林學專業,3000字左右的論文。
1公共管理理論淵源
社會是指具有共同的價值觀與目標的人群在一起組成的聯盟。張國慶認為,如果從生態學層面上去看,社會則是人類因為相互聯系、互相合作而形成的「人」的群體,人類社會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由於人類活動具有主動性和目的性,因此社會除了具有「生態」與「系統」的特性之外,還具有自我管理、主動進化的特性[1-1]。
1.1行政管理理論
行政管理,或者公共行政,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筆者認為,早期人類社會的哲學,包括中國的國學,可以看作是行政管理學的基礎理論,歷史學則是行政管理的案例分析。行政管理理論真正的產生與發展可以劃分為以下3個階段。
(1)早期的行政管理學(傳統行政管理理論)。從19世紀末至2世紀2年代,德國學者Lorenzvon(1)Stein與美國學者WoodrowWilson發表了有關行政學的研究論文,標志著行政管理科學的產生。這一時期的行政管理學強調自然科學的理性與技術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以研究政府行政效率和節省開支為目標,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實現組織系統化,機關事務計劃化,工作方法程序化,工作要求標准化。
(2)發展時期的行政管理學(基於管理學的行政管理學理論)。2世紀2—8年代,FrederickWinslowTaylor管理理論的引入,以及行為科學的興起,行政管理學轉向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對人的心理因素、行為以及人與周圍環境關系的研究,改變了傳統行政管理中的只注重理性與技術而忽視社會價值取向,注意激發人的積極因素,強調行政管理活動中的公平與正義。
(3)現代行政管理學(基於系統學的行政管理學理論)。2世紀8年代末至今,這一時期,行政管理學以「小政府、大社會」與「有限政府」理念為主導,非政府組織越來越多地參與公共事務管理,資訊理論、控制論、運籌學等理論、技術和方法也逐漸應用於行政管理。
1.2公共管理理論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通過對社會各種力量的整合,廣泛運用政治、法律、經濟的管理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服務品質,實現公共利益與福祉。大多數學者認為,公共管理只是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僅僅只是專門研究行政管理中的方法、技術,公共管理的具體活動僅僅主要是從事公共事業的開發和管理。然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只是狹義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真正的內涵在於,公共管理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公共行政的新的管理模式與途徑,不能簡單地將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相等同,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礎之上的提升與發展。
1.3狹義的社會管理
目前,主流的社會管理概念都是狹義的,僅僅只是指人們為實現一定社會目標而進行的計劃、組織、控制和引導等管理活動,一般是指社區的各種具體的管理活動,如教育、文化、衛生、民政、體育、勞動社保等管理活動[11]。
1.4基於發展學的公共管理理論
2013年,張國慶在《發展學》中提出了以「師法自然」(生態論)與「和諧發展」(和諧論)為基本理念的發展學理念,並據此構建了發展學學科體系:基本理論包括發展哲學和理論發展學,後者即發展學基礎理論,包括發展學基本原理、基本目標任務,以及和諧的社會發展思想、發展目標與發展原則。基本方法包括社會分析學,即社會生態學、系統社會學(社會能流分析學、社會代謝學、社會網路分析學、社會TSE分析學、社會群分析學、社會生命周期分析學等)等;社會評價學;社會結構學;社會組織學;社會管理學。應用技術包括社會監測學、社會模擬學、社會工程學、系統法學、標准學、政策學、勞動計量學、系統企業學、城市發展學、農村發展學、農業發展學、國際合作學(世界發展學)、教育發展學、政治發展學、發展經濟學等。張國慶的發展學學科構架中的基本方法與應用技術,其實質就是廣義的公共管理學科構架,並將公共管理與社會管理完全融合在一起,其公共管理思想的基礎理念就是生態論,核心思想與目標就是和諧論。顯而易見,張國慶的這種廣義的公共管理理論,是對當前公共管理理論,包括行政管理理論、社會管理理論的發展,把公共管理理論提高到了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社會整體的科學管理的高度,同時還把當前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由機械論、系統論升級為生態論[12-16]。新的公共管理理論基礎與技術、方法,使得公共管理理論更加突出了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基礎、民生至上、和諧發展的基礎地位。因此,發展學中的生態基礎原理、民生至上原理、和諧發展原理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公共管理學的基礎性基本原理。
2公共管理與林業公平發展
人類社會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社會的發展依賴於生態系統的持續健康。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為陸地生態系統,也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生態基礎保障。因此,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遵循生態系統規律,並保持生態系統持續健康[7,12-21]。因此,生態公平,尤其是林業的公平發展,既是保障林農個體公平的基礎,從人類社會整體角度看,也是人類社會公平基礎的一部分。人類社會的公共管理活動,要以保障生態公平為基礎,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公平。因此,林業的發展,要以公平發展為基礎,讓廣大林農共同分享社會發展成果,讓全體公民共同公平分享林業進步帶來的優質生態服務。
3當前我國林業公平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新的環境保護法於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進行了修訂,森林法也於29年進行了修改,但是,我國林業公平發展仍存在較多問題,公共生態利益屢屢受到無良企業踐踏,林農利益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其中關鍵性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公眾參與決策權的缺失。公眾對重大生態影響項目缺少參與決策權,致使許多重大生態影響項目倉促上馬,森林資源遭到破壞,甚至引發局部社會穩定與安全。二是公眾知情權的缺失。公眾缺少生態知情權,這主要包括2個方面:一是政府對可能影響生態安全的項目工程的監測數據沒有公開。二是政府與學者沒有如實表述有關項目建設可能存在生態風險,如前不久有關PX安全性的爭論,學者與政府都說PX本身的安全,卻沒有如實表述生產PX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22]。生態知情權的缺失,不僅僅影響森林資源安全與森林生態安全,還嚴重了侵害林農利益以及公共生態利益。三是生態犯罪罪刑不相當。致使生態犯罪成本低,無良企業把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態成本以獲得非法高額利潤,甚至於地方政府為了政績招商引資,侵佔林地,引入淘汰型、污染型、嚴重森林資源消耗型企業,殺雞取卵,飲鴆止渴,局部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的重大林政案件時有發生。四是生態損失賠償制度不健全。致使林農利益以及公共利益受到無良企業侵害,沒有渠道或者很難獲得法律救助,向有關生態安全肇事者索賠。五是生態安全犯罪缺少罪因溯源。不能拔除生態安全犯罪根源,很難保障生態安全與公平。導致生態安全犯罪的根源除了罪刑不相當之外,還有就是對政府的問責形同虛設。六是部門利益高於林農利益。導致人為森林災害林農難以得到賠償,林業行政活動屢屢侵害林農利益。
4建議
一是重大生態安全影響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施工、運行等全過程,要讓公眾參與決策,並監督實施,從而保障林農的利益不受工程項目建設的侵害,能夠依法獲得補償;政府要通過有關媒體,實時發布當地生態安全監測數據,尤其是要實時發布可能存在生態安全風險的企業或工程項目的生態安全監測數據,使林農獲得依法索賠的依據;實時發布森林災害數據,提高森林災害發生情況的透明度,保障林農對森林災害的知情權,以便於林農依法索賠或者依法索取補償。二是從立法和執法2個角度,落實罪刑相當原則,提高生態安全違法成本,遏制我國當前生態安全違法高發態勢,維護森林資源與森林生態安全,保障森林生態系統持續健康。三是建立生態追償機制和生態安全受害者法律救助機制,依法對森林災害和森林安全肇事者進行追償;建立林業行政責任追責制,對破壞森林資源、侵害林農利益的林業行政行為進行追責;大力推進森林保險,轉移部分森林災害風險。四是加強生態安全執法中的罪因溯源,追溯生態安全違法直接責任者和監督者的責任,變問責為追責,尤其是要對林農多次就同一森林安全事件舉報得不到處理,應該對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追責而不是問責[23-28]。
⑵ 求園林專業畢業論文的寫作方法。
國際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影響,工程實踐的示範,國務院學位辦對原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以及環境藝術與旅遊規劃等新興學科專業與實踐領域的興起,來這四個方面的變化、影響、制約、激勵,促使中國園林(園林景觀規劃)正在經歷著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重大轉變。 對此我國的園林教育特別是高職高專的園林專業教育,教學應有一個相應的改變,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園林專業人才的需求。如何進行教學改革,將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高專園林專業教育的現況及問題 風景園林在我國是既古老又年輕的一門學科,風景園林專業的教育也歷經滄桑,事實上我國在上世紀20年代中葉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築學科和園藝學科就曾開設了庭園學、庭園設計、造園學等課程,與美國、日本相比也不過僅晚一、二十年的時間,但作為一個專業來設置,園林學科是起源於1951年,由北京農學院(現中國農業大學)園藝系和清華大學建築系合辦的造園學科,歷於1956年遷入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 從那時起,這一專業名稱就歷經變化,直至現在,我國也只有少數幾所高等院校設置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除個別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別是高職高專(近幾年由過去的中專學校升格),在課程內容、教學體系中,與現代國際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生來源層次不齊,培養目標不明確 近幾年來高職高專招生混亂,大多數高職高專學校,園林專業學科有中專和專科兩種學制形式,中專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學習成績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專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職業中學和普通中專生三方面的來源。這些學生的文化基礎不一,學習背景也不相同,學校在專業設置,教學方向目的不明確,不同的院校對園林專業的理解不同,根據各自的條件,課程體系各異,培養目標也不相同,差異甚大。 如工科院校,側重於建築,城市規劃和園林工程,往往在建築的基礎上向園林方向偏移。農業院校,則重於園林綠化、花卉栽培,樹木等照抄林學的做法,這種現象導致園林專業教學混亂。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明確,到底培養的是技師還是技工不明確,導致中專、大專一個樣。 (二)專業口經過窄,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 我園目前從事(或涉及)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與工程實踐的人員主要有3個大方面的要求,即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藝術、環境藝術,旅遊規劃設計藝術,這三個方面都是現代合格園林師所必備的知識。而我國目前尚無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識背景來構建園林專業教育體制的。 (三)對風景園林創新及教學形式與質量的評價標准不一 由於受到傳統園林的影響,仍停留於對詩情畫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學性,多樣性,從而禁錮了學生的思想,抑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 (四)在教學體系中,重藝術形式,而對科學、工程技術的重視不夠 書本講授時間過多,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工程實踐時間不足,理論課與設計技能,專業設計課之間和銜接不合理,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理論與實踐脫節,這是目前高職高專園林專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五)對資源、環境及建築造景的開發利用不夠 目前高職高專園林專業教育偏重於植物造景,但對真正合乎生態規律的種植設計,對資源、環境及建築造景的綜合開發利用不夠。 二、高職高專園林專業教育問題的解決辦法 針對上述現狀,筆者認為要辦好高職高專園林專業,使學生能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園林人才,與國際接軌,就必須先解決如下問題: (一)根據學生層次,明確培養目標 學校根據學生層次,中專層次由於其文化知識基礎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學生都有不願再學習文化知識,只想學專業,對這些學生我們應著重於操作型、實踐性教學,把其培養成生產第一線的技工型人才。大專層次,由文化基礎較中專強知識面又較寬,他除實踐性外,還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把其培養為既能懂理論又會實踐操作工、技師型人才。 (二)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 目前,高職高專園林專業課程設置尚無統一的標准、各自為政,有的差距甚遠更談不上統一的教材。培養出的學生,差異很大,且專業面過窄。筆者認為,無論哪個學校,其園林專業都應有基本的共同標准,並且應與國際接軌,只有這樣,才使於統一管理,畢業的學生才能有統一的質量標准。 在課程設置上應以風景規劃設計,環境藝術、旅遊規劃設計藝術為中心。根據各校的特點擴大自選課題范圍,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揚學生的創造性。 (三)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改變過去那種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學方法。對於技工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學生直接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園藝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觀製作等。對於技師型人才的培養,還應加強繪圖、模具製作的訓練。因為設計師最基本的語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圖」(包括工程圖,藝術表現圖,手工草圖)。沒有過硬的手頭工夫就不能成為設計師。而這一點恰恰是目前高職高專園林專業學生的薄弱環節。 (四)改革現有的評價體系 這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改革教學評價體系,擺脫傳統評價體系中,對園林作品的詩情畫意過度追求,避免只重園林作品的藝術形式,而輕視科學技術成果運用的評價方式。 使評價方式從,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統化、科學化。二是改革對學生能力的評價方式,包括考試、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對技工型人才學生的評價方式,應改書面考試為動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為主。對技師型人才的評價方式,應以書面考試和實踐考核相結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動手能力、圖面效果、創新能力)幾方面來綜合評價。 (五)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園林專業的師資隊伍普遍較弱(都是以前中專學校師資),尤其是規劃設計方向,有豐富工程與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相當缺乏,這已嚴重阻礙了高職高專園林專業學科的發展。 當然師資隊伍的建設並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來說,各高職高專對專業教師存在著片面性認識,那就盲目追求學歷和黑板藝術,認為學歷越高,教學效果越好,這是不切合實際,也是不科學的,因為園林學科的藝術性強,藝術源於教師的實踐經驗,學校應鼓勵教師多參加社會活動和工程實踐,來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
⑶ 南京林業大學本科畢業論文重復率要求是多少用的是什麼資料庫
貌似是20%,超過就不行了~
每年學校對畢業論文有個中期抽查,學號尾數為0~9,例回如,抽查的學號尾數為答2,那麼學號2、12、22、32的學生就要被抽查論文,貌似就是4、5月的樣子
6月初是畢業論文答辯,每個學院的時間不一,參加答辯的論文並不是最終的論文,答辯的論文導師會對論文提出一些修改意見,答辯結束後繼續修改,然後在答辯後一周內學校會對定稿的論文進行最後的抽查,還是按照學號來的,去年中期抽查的是4,最終是0,用的應該是中國知網資料庫
如果論文都是拼湊而成的,對原文進行修改,換成自己的話就行了,不用緊張,最後都會過的~實在不放心,就去淘寶上找找論文檢測系統,抽查前先自己測測,我們班有同學就測過,重復率11%的樣子,也不知道准不準,也就是求個心安~
PS:如果想要申請優秀畢業論文,就得老老實實地來了O(∩_∩)O~
⑷ 園林畢業論文
你是要園林方面的吧,園路是打錯字了吧。@_@
關於規范園林設計行業的思考
關於規范園林設計行業的思考
摘 要:主要闡述了園林設計行業現狀,園林設計師的培育、執業制度和管理組織,行業法規完善五方面的想法與建議。
關鍵字:風景園林;園林行業體系;綜述
一、行業現狀
現代意義的園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學科從19世紀50年代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和要求,是藝術和科學的綜合體,涉及了建築、植物、生態、藝術、旅遊、環保、地質、地貌、社會經濟發展等等方面,需要設計者掌握和具有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園林設計是非常嚴肅的專業工作,一個不專業、不符合規范、不合理的設計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態環境的破壞。
由於目前我國園林設計市場的不規范性導致了設計者、設計單位良莠不齊的現象。首先很多的非專業的、無經驗的、職業素質不高的設計者充斥著設計隊伍。其次我國實行設計單位資質分級制,不同資質單位的專業人員配置,場地、硬體設備要求,工作的范圍都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種專業人員的流動性很大,資質的高低或有無資質都不能准確地反映設計單位的工作能力。
由於這種不規范性導致設計市場的不平衡的競爭。設計單位之間經常以降低設計費率來拿到設計業務,本來設計費率已經取了國家規定費率的下限,這種不正常的競爭更使得設計單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負。再加之業主經常要求設計任務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使得設計單位、設計師不能夠投入精力進行設計項目前期的充分論證,後期的施工現場指導,最終導致項目進度緩慢甚至破壞自然環境。
不平衡的競爭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設計單位特別是無資質的新興設計單位。因為大型的設計單位都是改革開放之前已經成立的國有單位,擁有很高的資質,在業主動輒追求高資質、境外設計師的情況下,占盡優勢。但是這些單位畢竟是少數,數量上完全不能滿足現今我國日益擴大的園林設計市場的要求,以及設計理論的創新。
由於園林設計規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設計單位在方案與業主單位發生分歧時,常為了單位的生存和設計資金按合同規定比較准時的回籠,難以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有時甚至變成了業主單位的制圖員。同時由於設計單位不能有效的對施工材料、園林小品、燈具、苗木等園林產品的使用和項目竣工驗收發表意見,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設計要求的產品進入施工中,影響了設計的最終效果。
在園林設計日益對自然環境、城市環境、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的今天,規范園林設計行業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規范園林設計行業筆者認為主要包括園林師的培育、執業認證、管理,設計法規完善等四個方面。
二、園林設計師的培育
現在從事園林設計的設計師專業背景復雜,如:建築、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藝術園林、園林建築、園藝等等。在園林設計行業形成初期這樣的現象比較合理。如:奧姆斯特德(Olmsted, Frederick Law, SR.)是作家、自然資源保護論者,安德魯·傑克遜·唐寧(Downing, Andrew Jackson)是園藝師,哈蘭·巴塞洛繆(Bartholomew, Harland)是規劃師、市政工程師,西爾維斯特·巴克斯特(Baxter, Sylvester)是記者、活動家等等。但是在園林行業發展已經比較成熟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的是經過嚴格園林專業培育的職業園林師,我們的培育方式、內容等也亟需進行規范和改革。
2.1 學科的規范
目前我國的園林專業在不同學校名稱也不統一,有環境藝術、藝術園林、景觀建築、園藝、園林、風景園林、造園學、風景建築、景園建築、園林建築等,甚至「造園林建築藝術」等等,五花八門令人困惑。課程的設置也不相同,但畢業後都從事園林設計行業,這樣不利於我國園林學科和環境建設的發展。其實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已經有明確的說明,園林(090401)屬於環境生態類(0904),農學(09)學科門類。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85)林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89年頒布的《林學名詞》(1989)的行業規范也有了園林這一明確的規定。我們的各個高等院校應該規范的使用本科專業名稱。
但是在進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上園林專業卻不是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學科而存在的。在這份目錄上與園林有關的僅有一個專業和一個方向,即: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090706)屬於林學類(0907)農學學科門類(09),081303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這與園林在現代社會經濟環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對等的。對此我們應該及時轉變觀念,規范園林學科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與建築學,城市規劃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無法替代的學科專業。規劃師過於注重系統和規限,建築師又過於注重個人創造以及爭取規限內的自由,園林師將以其全方位的理論與實踐能力消除空間的假定和不確定因素,推動多領域的合作。
雖然我們的現代園林行業起步比較晚,有著「國情」的限制因素,但這不應該成為改變的因素。我們的東方近鄰已經做出榜樣,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園方面傳承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開始,其建築學、城市規劃和園林設計有了全面的發展。到1985年已經一躍成為此項研究的東方強國,開始輸出自己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建築學、城市規劃和園林設計專業事務所發展到150家,從業技術人員達兩千多名(1985年統計)。
2.2 學制的完善
園林設計是專業性很強的綜合體,需要經過嚴格的全面地專業學習。但是目前我國園林專業的學制和在校學習時間都不符合園林設計專業的要求。我國園林專業實行4年本科學制,一年級大概10月開學,四年級六月畢業,共計44月,期間約有5個月假期,理論上學生學習時間有39個月,約三年零三個月。但是實際上在我國是從二年級才真正開始專業課程的,四年級上半期結束課程,春節不到學生已經在為找工作而奔波了,實際上課時間只有23個月,不足兩年。我們就不必說3年學制的園林大專生了,這么短的時間是根本不夠的。筆者建議採用5年學制,並且保證專業學習的實際時間,才能切實的培養出比較合格初級園林師。
2.3 教學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國的園林專業教學方式採用課堂的分科理論教育和實習的綜合實踐教育。由於資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實習,每次約半月時間,基本上是到一些風景區和環境比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蘇州、廣州、深圳等去觀摩,在教學體系中佔比重較小。
對於園林這樣實踐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專業,這不到10%實習時間實在是微不足道,並且效果也並不明顯。另外到企業去實踐也不太現實。首先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在企業中學到比較綜合的、全面的知識,因為企業的業務不能夠保證在這段時間內是綜合的;其次很多企業只是讓實習的學生進行初級的描圖工作,很難了解和掌握設計的全過程。
因此筆者建議採用5年學制,拿出30%~40%的時間進行大量的案例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知道不同地形特點、不同氣候區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園林項目方案的產生過程、實施效果、產生的社會影響等等。
2.4 專業設置的認證
以前基本上只有國家林業部部屬的幾所高校設立了園林專業,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於園林行業屬於朝陽產業,畢業生很好找工作,園林專業也像雨後春筍似的,幾乎每一個大一些的院校都設置了園林專業。每年的在校生和畢業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師的人數並沒有隨之增長,很多學校教師嚴重不足,很多畢業一二年的學生任教。這樣的情況對於園林設計行業的素質是極大的考驗。
[1] [2] 下一頁
⑸ 林學概論論文從哪些方面寫
林學概論論文可以從國內外林業現狀與發展趨勢、森林的概念與特點、生物多樣性、森林與環境、森林與環境作用的一般規律、森林的分布、森森的功能與效益、我國的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森林的功能與效益方面寫。
林學概論論文可以以森林植被恢復、重建與保護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為主線,從林業發展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入手,系統介紹了林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與方法和了解和掌握林學的知識體系,樹立環境意識,更有利於科學指導森林資源的培育、經營和保護,實現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等方面進行構思。
論文是一個漢語詞語,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⑹ 畢業論文可不可以寫跨專業的,我是學林學的,但是想寫生態旅遊
各個學校規定不一樣,不過一般情況下都是不允許跨專業。
你是學林學的,想寫生態旅遊的。那樣也好辦,就盡量把生態旅遊往林學這方面靠。以林學的基礎理論、林學的功底來寫生態旅遊。寫寫林學(可以具體到某些方面、某個點)對生態旅遊發展的意義。
這樣,既用到了你的林學知識,也寫了你喜歡的生態旅遊,而且這樣的論文思路還比較獨特、很新穎。既有理論研究價值,又有現實指導意義。你可以把你的思路跟你導師說說,看看他的意見。他認可,你就寫;不認可,那就踏踏實實寫林學的吧。畢竟導師是論文通過與否的關鍵點啊。
⑺ 關於東北林業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問題
如果你是大三的話就就有很多准備時間啦,等這學期開學回來以後,你可以通過輔導員老師介紹,也可以自己去四樓的森保學科自己了解一下各個方向的老師,看看你喜歡哪個方面。
另外如果你畢業了想找工作的話,建議你不要選有太多實驗的論文,如果以後還想繼續學習,從事相關研究的話就可以趁著做本科論文,好好打下基礎,為以後得學習創造條件。最好是能和以後上研究生要做的題目相關相近。
我覺得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通過你們上幾屆的學姐學長們,讓他們幫你介紹一下,他們可以幫你推薦,這樣你差不多直接過去找相關的老師,就可以做論文了。一般情況下,老師是不會拒絕的。
當然可以和林學的一起做啦,大家可以選同一個老師,做一個方向的不同題目。
祝你順利完成畢業論文!
⑻ 誰能幫我搞一片林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
網上多的很,BAIDU一搜看花你的眼.
還用人搞
⑼ 淺談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論文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森林培育、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病蟲鼠害防治與檢疫、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林業、農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森林培育(包括經濟林栽培)、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病蟲鼠害防治、野生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林木良種選育、造林、森林資源調查規劃、森林病蟲鼠害防治與檢疫、林火管理及野生植物利用的基本訓練,具有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森林培育、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管理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2.掌握林學、生物學、植物保護學、環境科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3.掌握土壤理化性質分析、林木生理生化分析和森林資源調查、評價的方法,掌握林木良種選育、林木栽培撫育、森林病蟲鼠害防治和林特產品加工利用的技術;4.具有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森林培育、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監測、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管理的基本能力;5.熟悉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資源保護和國土綠化的方針、政策和法規;6.了解國內外林學學科理論前沿、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前景、林業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林業生產發展動態。主幹課程:主幹學科:林學、生物學、植物保護。主要課程:森林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學、林木遺傳育種、生物技術、土壤肥料學、森林環境學、森林昆蟲學、林木病理學、森林生態學、測量與遙感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實驗、課程設計、教學綜合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般安排28-30周。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在林業、農業、環保、城鎮建設等行業從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森林旅遊規劃與管理、經濟林栽培、種質創新與遺傳改良、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森林生態建設、城(鄉)鎮環境重建與維護、城市風景林的規劃與管理、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經營管理、城市綠地規劃與設計、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 2.掌握的知識: 要求學生掌握寬厚的基礎知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有較高的英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技能,受到良好的生物學、生態學、景觀學以及藝術基本理論熏陶,堅實的林業專業知識培養,掌握森林經營、林木良種選育、城鎮綠化設計與養護管理、森林旅遊資源的經營與管理、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林木病蟲害防治等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要求學生基礎和專業基礎扎實,專業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強,具有進一步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較強的創新精神。
⑽ 我被林學專業錄了,畢業了能幹什麼啊
林學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森林培育、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病蟲鼠害防治與檢疫、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林業、農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森林培育(包括經濟林栽培)、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病蟲鼠害防治、野生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林木良種選育、造林、森林資源調查規劃、森林病蟲鼠害防治與檢疫、林火管理及野生植物利用的基本訓練,具有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森林培育、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林學、生物學、植物保護學、環境科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3.掌握土壤理化性質分析、林木生理生化分析和森林資源調查、評價的方法,掌握林木良種選育、林木栽培撫育、森林病蟲鼠害防治和林特產品加工利用的技術;
4.具有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森林培育、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監測、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管理的基本能力;
5.熟悉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資源保護和國土綠化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6.了解國內外林學學科理論前沿、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前景、林業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林業生產發展動態。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林學、生物學、植物保護。
主要課程:森林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學、林木遺傳育種、生物技術、土壤肥料學、森林環境學、森林昆蟲學、林木病理學、森林生態學、測量與遙感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實驗、課程設計、教學綜合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般安排28-3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相近專業:林學 森林資源與保護遊憩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
林學專業就業率及就業前景
畢業生就業率:35.62%。
學費:1900元--2500元/年。
熱門分析:由於人類對森林資源的無節制開采,地球上森林的面積正在急劇萎縮,從南美洲到非洲再到亞洲,森林破壞皆十分嚴重。同時,因為森林資源的破壞,土地沙化日益嚴重。
考生類別:理工類。
就業前景:主要到林業、農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森林培育、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工作。
就業分布最多五省市:雲南、遼寧、湖北、陝西、廣西。
畢業生就業分布統計:
就業行業或部門 百分率
民營及私營企業 6.94%
錄取研究生 6.12%
機關 4.87%
其他事業單位 3.80%
中小學及其它教學單位 3.34%
科研設計單位 2.67%
部隊 1.76%
高等學校 0.88%
三資企業 0.45%
其它 0.07%
註:本專業的各方向及就業率分別是:林學50.44%、森林保護40.12%、經濟林36.11%、野生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