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本科畢業論文
❶ 新聞系的畢業論文怎麼寫啊
任何專業在畢業時都要進行 畢業論文 的撰寫(工科類專業一般為畢業設計、醫科類一般為臨床實習)及其答辯考核。 畢業論文 的撰寫及答辯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畢業文憑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衡量畢業生是否達到較高層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許多人往往對 畢業論文 的寫作感到壓力很大,心中無數,難以下筆。因此,通過我們的服務,解除您的煩惱 原創論文寫作網 以促進學術交流發展為宗旨,用我們獨特的核心能力為您提供超值的各類各專業的論文、Research Proposal、Writing Sample、MBA Essay、英語作文、作業等相關寫作服務。 原創論文寫作網學位論文的寫作特點與寫作原則 1、立論客觀,具有獨創性: 文章的基本觀點來自具體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在本專業學科領域內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或實際意義,並通過獨立研究,體現出客戶的認知和看法。 2、論據翔實,富有確證性: 論文做到旁徵博引,多方佐證,有主證和旁證。論文中所用的材料到言必有據,准確可靠,精確無誤。 3、論證嚴密,富有邏輯性: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全篇論文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判斷與推理言之有序,天衣無縫。 4、體式明確,標注規范: 論文以論點的形成構成全文的結構格局,以多方論證的內容組成文章豐滿的整體,以較深的理論分析輝映全篇。此外,論文的整體結構和標注規范得體。 5、語言准確、表達簡明: 論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讀者能看懂。因此,我們寫出的論文:想的清,說的明,想的深,說的透,做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
❷ 求一篇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
嗚嗚,確實挺慘的...不過本人也幫不了你....網上好好搜索吧!祝你好運!
❸ 新聞學畢業論文(關於新聞背景及其作用)參考文獻
推動我國傳媒產業化是歷史的必然
我國社會節目製作公司的生態環境研究
試析我國省級衛星頻道的特色化經營
頻道專業化帶給城市台的機遇與困惑
試析城市電視台的發展空間
辯證看待「收視率」
《哈利·波特》營銷案例專項研究
女性雜志營銷策略研究
網路媒體的社會責任和經濟利益的關系
論廣告的輿論引導
廣告創意的道德規范
論名人廣告效應
媒介:打開公共空間——論當前中國大眾傳媒的公共性
加入WTO之後的中國傳媒改革
誰之自由?何種權利?——對新聞自由合法性的思考
對媒介集團化發展的思考
女性主義與大眾傳媒
國際傳播條件下的「媒介帝國主義」及文化殖民問題
廣告傳播告知性和藝術性關系初探
省級衛視頻道新聞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西方媒介集團的演變與發展趨勢
國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選某個或某類人物就其傳播觀、傳播活動等進行影響研究)
廣播電視廣告、經營活動及產業化研究
在集團化、數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廣播電視的發展趨勢研究
當代中國大眾媒介與社會發展
廣告對大眾文化傳播的影響
傳媒現代化研究
農民工問題報道中媒體的社會倫理角色定位
論弱勢群體的媒體話語權
公共關系學專題研究
媒介公共關系研究
視覺文化傳播中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新媒體與視覺文化傳播
視覺文化與傳播的個案研究:透過某一類作品或某一作品,透過某一群創作者或某一創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現視覺文化和視覺文化傳播的新走向。
電視欄目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電視廣告的創意與表達
廣告投放中的媒體組合
傳媒產業的內涵及其特點研究
傳媒核心競爭力研究
媒體品牌價值的建構
媒體生產經營的特點研究
受眾注意力與傳媒影響力關系的研究
中國分類廣告探析
廣告文本中的意象
多品牌營銷戰略初探
中西方電視廣告中的文化差異
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念研究
儒家文化下的中國廣告
福建廣告公司的生態環境
電視廣告對兒童的影響
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虛假廣告行為及其規制
模糊語言在廣告中的運用
廣告代言人使用的溝通策略研究
消費心理與廣告表現手法研究
城市戶外廣告創新研究
廣告在整合行銷中的作用
DM廣告發展研究
兒童廣告創意研究
廣告媒體發展的新趨勢
影視廣告的發展趨勢
數碼影像時代新聞攝影的挑戰與對策
當前新聞攝影記者工作狀況調查與研究
新聞攝影記者職業特點研究
新聞攝影的內容與形式研究
當代政治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經濟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體育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文化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娛樂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教育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試析報紙發行量的信息不對稱性
淺論報紙發行定價與發行量的辨證關系
對《環球時報》經營模式的一些思考
地市級黨報的廣告經營初探
試論電視新聞的傳播符號
網路新聞傳播中的圖片
論新聞傳播者的現代意識
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發展探析
我國數字電視發展的盈利模式探析
我國動畫產業發展思路探析
中國媒介購買公司發展歷程探究
電視公益廣告的創意分析
「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語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分析
細節對導語寫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國黨報生存策略分析
梁啟超新聞思想對當今傳媒的啟示
中外訃聞報道的對比分析
從"超級女聲"看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定位
從"制播分離"看電視媒體的經營策略
我國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梁啟超(或其他名報人)辦報思想研究
網路新聞目前發展中的瓶頸及對策
試論時評的發展脈絡及趨勢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改革研究
中國電腦游戲產業運營前景探析
博客現象研究
中國網路知識產權現象及前景分析
網路新聞編輯與報紙編輯比較分析
網路作品版權保護問題研究
中國網路電視的現狀及前景分析
網路流媒體技術發展研究
報紙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電視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網路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媒體受眾心理的比較研究
針對受眾的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等個人特徵的傳播效果研究
論我國農村文化市場的構建與培育
對新聞娛樂化的辯證批判
專業頻道細分化與反細分化的競爭對策研究
論我國傳媒集團的產業與發展對策
新聞娛樂化現象探析
論方言電視節目的興起
報紙經濟報道的可讀性研究
科技報道中存在的非科學現象研究
《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研究
論網路傳播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新時期典型報道發展研究
國內報紙新聞報道中的女性歧視問題研究
黨報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專業期刊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電視欄目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超級女聲"營銷得失論
試析經濟新聞的"物化"與"人化"
談新聞采寫中的人本理念
試析解讀新聞中的"解"
論工作通訊的"研究性"趨勢
新聞發現與綜合新聞
工作報道與時政新聞
電視新聞評論的媒介特徵與體裁特徵
試析生活服務類報紙的"看點"與品位
談文學期刊的時尚趨勢
論後發都市報競爭戰略
傳媒發展與媒介經營管理人才
大眾化報刊的定價策略分析
頻道品牌戰略與電視發展
網上消費群體和購買行為分析
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與整合
論采訪的技巧
評析新聞娛樂化現象
新聞標題中的語言藝術
新時期新聞評論的文風
本專業選題要求緊靠新聞學專業課程體系,選擇本專業或者相關專業進行論文書寫。以下選題供參考,希望大家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與寫作,特別強調的是本科選題不要太大。
001 記者社會責任論
002 評「用事實說話」
003 當前經濟報道得與失
004 論報刊的市場化
005 談報紙的批評報道
006 試論新聞的真實性
007 論新聞的指導性
008 試論報紙的服務功能
009 輿論引導之我見
010 試論報刊的輿論監督
011 新聞傳播效果論
012 馬恩新聞思想研究
013 毛澤東新聞思想研究
014 劉少奇新聞思想研究
015 近代新聞思想研究
016 晚報與日報比較談
017 論當前我國新聞記者的素質
018 中外新聞思想之比較
019 論新聞客觀性
020 新聞傳播技術和新聞報道
021 《都市快報》之我見
022 無產階級黨報的優良傳統
023 邵飄萍研究
024 韜奮研究
025 范長江研究
026 舊中國的網路全書??《申報》研究
027 浙江新聞史研究
028 建國以來新聞史專題研究
029 中國古代新聞傳播活動研究
030 邸報、京報、小報的研究
031 近代外報研究
032 維新報刊研究
033 近代新聞業務研究
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
035 五四時期新聞業務研究
036 《申報》、《新聞報》、《大公報》研究
037 魯迅、鄒韜奮、范長江、斯諾現象研究
038 中共各個時期新聞事業研究
039 國民黨各個時期新聞政策研究
040 略論資產階級新聞自由的深遠意義
041 大眾化報紙研究
042 十九世紀廉價報紙成功的原因
043 美國著名報人和報紙研究
044 客觀報道、新新聞主義和精確新聞學評析
045 西方著名新聞媒介研究
046 略論西方報刊自由主義理論
047 簡評社會責任理論
048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的走向
049 西方報紙商業化(或壟斷化)之我見
050 試析魯珀特.默多克的經營特點
051 競爭中的美聯社(或路透社)
052 報紙與網路
053 新聞記者的調查研究
054 新聞采訪與一般調查研究異同論
055 記者的新聞敏感
056 試論記者的觀察
057 記者的道德修養
058 記者的知識結構
059 采訪心理學研究
060 試論記者工作的任務
061 采訪技術初探
062 略談采訪如何深化
063 記者的資料積累
064 名記者采寫經驗探討
065 略論新聞導語
066 新聞背景初探
067 新聞結構探討
068 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藝術
069 略論人物通訊
070 工作通訊寫作與創新
071 淺談通訊中的情節和細節
072 試論人物通訊中的情節與細節
073 試論新聞特寫
074 調查報告的特點和寫作研究
075 信息與新聞寫作
076 試論新聞語言
077 略論通訊的特徵及表現手法
078 新聞報告方式演進分析
079 科技新聞與人文關懷
080 通訊寫作新樣式初探
081 批評性事件淺議
082 試論「倒金字塔」結構在當今新聞寫作中重要作用及改進思路
083 重視自身規律,把握社會對信息需求的豐富性??對短新聞報道方式改革的一點思考
084 試探闡釋性報道中動態信息的契機作用和強化方式
085 發揮欄目優勢,「短、精、快」寫述評新思路初探之一
086 專業知識、思辯能力、人情味??試論體育新聞的深度報道
087 科技報道主體的受眾意識對傳播效果的重要影響
088 對新聞背景的哲學思考及背景材料運用方式初探
089 試論訪談式報道之「觀點與材料結合」的獨特性
090 不同專業報道之背景材料運用原則比較談
091 復合型人才、專業化文筆??對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重要成功點之理解
092 專欄記者的哲學修養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辦報」
093 穆青「時代典型采寫思路」給今日記者的思考和啟示
094 訪談式專題報道發展前景及隱憂
095 試論評論的選題
096 評論寫作的情理與文采
097 談小言論的特點與寫作
098 報紙短評初探
099 報刊署名評論特色小論
100 試論評論語言的形象化
101 評論寫作論證的技法
102 略論雜文的形象性
103 王韜政論的特色
104 梁啟超的「時務體」風格芻議
105 試論新聞評論的歷史沿革
106 廣播電視評論專題研究
107 新聞編輯的功能
108 近幾年報紙版面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09 新聞編輯與受眾心理
110 集納專欄研究
111 試論編輯技巧
112 新聞標題製作的原則與藝術
113 編輯與作者關系研究
114 新形勢下新聞編輯素質的嬗變
115 網路傳播對新聞編輯的影響
116 編輯策劃研究
117 編輯與受眾關系研究
118 略論廣播新聞的優勢和弱點
119 試論廣播新聞的語言
120 采編播合一是廣播新聞改革的趨勢
121 電視新聞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122 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初探
123 試談電視節目主持人和主持人節目
124 電視新聞的聲畫合一與解說詞寫作
125 廣播電視輿論作用初探
126 廣播電視新聞現狀與趨勢
127 電視對社會文化與心理的影響
128 分析談話節目的語言特點
129 電視隱性采訪的是與非
130 電視評論節目的特點
131 論「焦點訪談」的權利與權力
132 廣播電視受眾觀念變化之我見
133 網路傳播對傳統媒介的影響
134 電視該如何加強節目的互動性
135 電視談話節目的人際性問題
136 形象性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137 電視評論節目的主客觀兼容性問題
138 廣播電視新聞導語寫作特點研究
139 愛德華.默羅與現場直播
140 BBC的體制改革對公共廣播電視的意義
141 CNN對我們的啟迪
142 廣告學原理研究
143 廣告傳播研究
144 廣告運動研究
145 廣告策劃與創意
146 廣告心理學研究
147 廣告文案寫作
148 廣播電視廣告製作
149 廣告管理與廣告法規
150 消費行為學研究
151 市場營銷與廣告
152 廣告效果調查與測定
153 公共關系學專題研究
154 名牌戰略研究
155 電視廣告語言研究
156 中國廣告市場法要素關系現狀分析研究
157 21中國廣告發展趨勢研究
158 老年消費市場研究
159 廣告管理與廣告法制建設
160 公共汽車上的平面廣告研究
161 廣告中商品文化的傳承研究
162 從「不買的消費者」一說看廣告產品的定位
163 廣告內容的編排與人們的認知規則
164 閾下廣告的原理與應用
165 消費者的決策研究
166 廣告人的情感體驗與廣告作品的情感訴求
167 廣告效果測量方法之我見
168 自我意識與人際交往
169 群體壓力與采訪報道之方法
170 從眾心理與逆向思維
171 媒介公共關系研究
172 媒介受眾調查研究
173 公益廣告研究
174 媒介全員公共關系
175 新聞媒介形象的傳達
176 媒介形象的確立與塑造
177 報業經濟發展現狀研究
178 廣播電視業經濟現狀研究
179 傳媒集團化研究
180 傳媒組織管理研究
181 人力資源配置研究
182 傳媒領導人類型研究
183 我國媒體經營特色研究
184 西方傳媒集團發展歷史研究
185 中西媒體經營理念研究
186 媒體的壟斷與競爭
187 發行研究
188 媒體整合營銷戰略研究
189 傳媒現代化研究
190 中國傳媒大擴版、改版機制分析
191 產業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激勵機制
193 媒介定位與細分市場
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參考選題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
2、 如何從根本上保證新聞真實
3、 試論新聞敏感與新聞工作責任感的關系
4、 漫談記者修養的現實意義
5、 采訪對象訪前心理分析
6、 深入采訪中如何抓特點
7、 淺談新聞導語寫作
8、 重視新聞背景的交待
9、 消息中的現場描寫
10、典型報導--輿論的風向標
11、短新聞是信息時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訊特色研究
13、淺談工作通訊的指導性
14、新聞標題特色研究
15、現場短新聞的現場感
16、新聞評論的社會作用
17、無產階級新聞評論的特點
18、短評的特點和寫作
19、淺說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及影響
20、國際廣播和國際電視對當今全球的影響
21、著名女記者節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奧秘探析
22、編輯思想與報紙版面
23、編輯的自身建設和修養
24、談談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語言與受眾心理
26、地方企業報的發展趨勢
27、論突發性新聞照片的社會價值
28、攝影記者的業務素質
29、新聞照片的社會功能
30、四個媒介的廣告特性比較研究
31、廣播電視受眾的視聽心理分析
32、電視記者的創作思維
33、談廣播節目設置
34、關於廣播語言特色的探討
35、廣播節目編排藝術
36、論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素質
呵呵希望對你有幫助!
z銨h駭gp£ぇぃqoěЫm榨jsp£ぇぃ
❹ 求一篇 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 6000字 要求不高 合格即可
方便的話把詳細的格式要求發給我 我幫你
❺ 新聞傳播學本科畢業論文怎麼寫
應用本科教育屬於較抄高層次的技術教育襲,是我國高職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相對於普通本科和高職專科而言的,它既不同於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於專科層次的高職。
普通本科和應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兩種類型,它們的關系應是平行發展的。應用本科是高職教育的一個層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鮮明的技術應用性特徵。在培養規格上,應用本科培養的不是學科型、學術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在培養模式上,應用本科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徵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另一方面,應用本科與高職專科相比也有較大的不同。盡管高職都是培養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人才,但應用本科出現以後,高職專科的具體培養目標和規格應當有所調整,與應用本科有所分工。高職專科主要培養一般企事業部門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培養大量一線需要的技術人才。應用本科則主要培養技術密集產業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並擔負培養生產第一線需要的管理者、組織者以及職業學校的師資等任務。
❻ 求新聞傳播學本科生畢業論文題目
你應該說一個大概想寫的方向哦!!例如直播、新媒體、自媒體、短視頻、網紅、網紅經專濟、突發新聞報道、熱點新聞事件(當年比較熱議的事件)等等,這樣我可以針對每個方向再給你量身定製題目!!!!!
現在我就給你推薦幾個吧:
城市品牌的電視傳播,以《魅力中國城》為例
報紙經濟報道的瓶頸與突破初探
碎片化傳播對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影響研究
黨報媒介融合研究——以某一具體黨報為例
淺析電視紀錄片的平民化和故事化創作趨向
電視媒體媒介融合研究——以某一電視台為例(從芒果TV的崛起看電視媒體與網路媒體的融合)
群體性事件中基於新媒體的流言傳播現象考察
❼ 誰給我一篇新聞專業的畢業論文啊
新聞學畢業論文範文|芻議有聲語言創作中主持人個性化風格的建構
引言:主持工作是有聲的藝術創作形式,通過主持人對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以有聲語言的形式傳播給受眾。
在媒體分布多維化、信息資源廣泛共享化、媒介形態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節目的製作傳播形式和欄目風格越來越受到創作人員的高度重視,而對於一個欄目來說,主持人的個性化風格又起到決定性作用。在由許多欄目和版塊構成的電視台整體節目中,這些欄目和板塊的內部構成都是以主持人主持的形式呈現,甚至更有一些欄目名稱直接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使欄目因主持人的個性化而形成欄目獨一無二的特徵。從這個角度來看,節目主持人的個性風格是節目收視率、欄目成活的關鍵。對於主持人個體來講,他們個性化風格的建構不管是對於自身發展還是欄目成功甚至中國電視業的發展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有聲語言創作中主持個性風格建構的必要性
(一)主持人個性化風格是有聲語言創作的題中之義
主持人是媒體和受眾之間聯系的橋梁,沒有主持人的主持工作,內容再豐富的節目都無法傳達給受眾。從中央電視台1980年7月12日開播的《觀察與思考》節目第一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來到今天二十七年的時間,主持人已經成為中國的受眾再熟悉不過的名詞。主持人的工作處於傳播過程中「喉舌的喉舌」。主持是一門對語言藝術要求很高的工作,它通過有聲語言和副語言與受眾進行交流,其中有聲語言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因為語言是與受眾進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無論新聞、綜藝還是娛樂節目都是通過有聲語言來傳達的,播音員、主持人有聲語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節目的整體質量。同時,表情達意、言志傳神的有聲語言作為一種有聲符號必然包含了主持人對書面語言的個人理解、承載著對作品感悟的思想感情。別林斯基說「一個人的一切作品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怎樣分歧,還是有著共同的面貌,標志著僅僅為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為它們都發自一個個性發自一個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我。」 [1]這說明無論一位主持人如何加工、組織素材,原始文字材料的理解和表達都必須經過他所特有的文化素養、審美感受、性格氣質和語言表達才能的過濾,不可避免的打上主持人個性的烙印。
(二)傳媒業的發展和實踐呼喚主持人的個性化風格
關於個性化,從宏觀上看是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帶來的必然的多元化需求,從微觀上看是傳播激烈競爭的必然趨勢。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曾經說過:「向未來挺進,就必然要脫胎換骨遠離標准化,脫離產品的劃一,脫離千人一面的藝術。」 [2]《非常6+1》的成功與具有個性化特徵的主持人有直接關系。製片人哈文說:「節目組幾十個人在工作,到了錄制現場,就只有看主持人的表現了。主持人就像汽車駕駛員,方向盤、油門、離合器都由他操作,在關鍵時刻,只有他能控制現場;主持人的作用任何人也替代不了。」這句話通俗地道出了主持人風格的關系相輔相成。隨著電視傳媒業『窄播化』進程的加劇,節目主持人『大眾情人』的時代也將宣告結束,主持必將分眾化,以最大程度地吸引著自己節目所針對的受眾的目標,滿足這一特定部分受眾的收視需求進而滿足他們選擇節目的心理需求。與這種分眾化趨勢所映照的是,個性主持人將會隨之受到推崇。在廣播電視傳播中,播音員主持人是傳播主動一方的最後執行者、是傳播體的代表,他們應該成為一個欄目、一家電視台的個性化標志。在遵從社會主流價值判斷和對欄目定位及傳播對象的認識和遵從的基礎之上,主持人的獨特的思維方式、獨特的視角、獨到的見解、獨創的構思、獨有的感受和獨具特色的語言表達都是個性化的特徵。時代發展呼喚主持人的個性化,傳媒的分眾趨勢呼喚主持人的個性化,主持人職業的生存模式更需要傳播者自身的個性化。
(三)受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要求播音主持風格的多元化
從「文革」結束後的70年代末,全國二十幾家電視台發展到如今年的360家電視台;電視節目套數也發展到了2058套。受眾也從二十年前收看幾套節目的幾個主持人到現在可以收看各個頻道的欄目和不同風格的主持人。中國電視的成長與觀眾的成長是同步的。面對成熟的觀眾,電視欄目與節目的創新更增強了難度,對電視傳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眾不再滿足於單一的傳播模式,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渠道豐富了個體的選擇。在這種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一個對主持人而言「個性即生命」。鳳凰衛視「早間說新聞」的異軍突起引起大陸電視人的深刻反省。人們如此熱烈地歡迎這樣一種輕松愉快的主持風格充分反映出在內地電視人創造的播音主持風格與受眾多元化需求之間存在著急需填補的空白區間。再如江蘇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孟非,據AC尼爾森南京地區電視節目收視調查公司的數據統計:《南京零距離》開播第二周,就進入排行榜(周平均收視率)前50名;第六周進入該排行榜前15名;第八周成為該排行榜第一名並一直保持領先。平均收視率為8.8%,最高收視率為17.7%。直今仍保持著高收視率。[3]勿庸質疑主持人孟非直陳觀點,不隔靴搔癢的個性化主持方式已經成為了 「節目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成為了觀眾喜歡的主持人並且在2004年獲得了首屆中國電視十大名欄目名主持的稱號。受眾這種多元化審美需求也可以從主持人觀念的不斷革新中尋找到端倪。
二十年來,對應著電視傳播理念與主持人節目的發展變化,主持隊伍構成經因了四個階段,與此同時,主持人的綜合素質、來源、工作機制方面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1.第一階段:主持人節目初創時期 (1980—1983)
2.第二階段: 主持人規模擴展時期 (1984—1992)
3.第三階段:新聞評論類主持人節目崛起時期 (1993—20世紀末)
4.第四階段: 主持人節目深入發展時期 (20世紀末—當前)
綜上所述,二十幾年來主持人節目走過的四個階段,我們不難看出主持人主流演變的軌跡是:從普通話語音、單純的語言表達的語言基礎層面的素質要求,以及一味強調漂亮年輕的誤區,向關強調人文素養,重視文化內涵和看好個性創新能力的綜合素質的變化。
二、制約主持人個性化風格建構的瓶頸因素分析
現實的情況是,個性鮮明的主持人畢竟為數不多,特別是在一些省級和地市級電視台,一方面播音員主持人崗位編制已滿,一方面卻又缺少優秀的主持人。那麼制約播音主持風格形成的瓶頸又在哪呢?筆者認為,制約主持人個性化風格形成獨特風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的、社會的、心理的因素都可以是影響個體主持人個性化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綜合而言,以下方面問題值得特別關註:
(一)院校的模式化培養模式
有調查顯示:在我國現階段電視節目播音員、主持人的隊伍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佔了70%,而在這70%當中播音主持專業的畢業生又佔了45%[4]比重之大。這一群體勢必會對整個播音主持隊伍的的發展起到了領軍的作用,與此同時,院校模式化培養的烙印在他們身上也體現無遺。
1、專業院校招生選拔對播音主持風格的影響
全國播音主持專業院系的招生,基本都被納入了藝術類招生,考核成績由高考成績和專業面試成績構成。其中專業面試是對考生聲音、形象、普通話語言表達方面的先天條件及後天基礎做出判斷和選擇,往往具有很嚴格的評判標准;而對考生高考的成績的要求卻遠低於一般高校的錄取標准線。考核標準的蹺蹺板「相貌、聲音」一頭被抬高,「文化素質」一頭被壓低,這種重視了現有顯性基礎,但忽略了隱性發展潛力的傾向是令人擔憂的。同時,一些不具備辦學條件的院校紛紛開設播音與主持專業,招生條件放低、教學不規范、畢業生就業也成為難題,這些直接影響到播音主持隊伍的發展,更加影響到主持人個性化風格的構成。
2、播音主持專業課程設置對播音主持風格的影響
多數院校的播音主持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偏重專業課程的開設,忽視人文課程和社會實踐的開展。學生在校時接受較多的語言表達方面和外部形態的有關訓練,但人文素養不足,社會了解不深,因此在工作單位表現為:「上手快但內涵不足,出場鮮亮但後勁不足」;主持人節目的深入發展和多樣化發展,需要復合型的、有生活閱歷的主持人,專業院校的畢業生知識結構的上層建築扎實,基礎建設空虛的「工具理性」式的畸形直接導致了技巧載體下的個性表達不足。
(二)主持人自身素質對個性化風格建構的影響
素質,按照《辭海》上的解釋,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5]而所謂人的綜合素質,就是人們自身所具有的各種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態等方面的較為穩定的特點的總和。個體素質的表現形態至少可以體現在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幾個方面。作為節目「靈魂」的主持人,自身的素質高低不僅可以影響到個體風格的形成,也直接影響到整個節目的質量。
1、缺乏政治性敏感性:2003年2月25日,湖南人民廣播電台經濟頻道《心靈之約》節目正在進行直播,主持人羅剛忽然接到一個電話謊稱要談「中日友好關系」,在約定的三分鍾時間里,這位自稱「小原真太郎」的人卻大發反華言論,直到三分鍾後,羅剛才進行反擊。節目播出後引發了聽眾尤其是青年聽眾強烈的憤怒情緒,主持人羅剛和導播因為工作的嚴重錯誤,而被開除公職。這一事件折射出新聞媒體的政治導向性,也為主持人政治素質的建設敲響了警鍾。黨的指導思想、先進理論是對社會實踐的總結和理論升華,是我們經濟、社會、思想建設的方向標,對此必須保持高度的關注並上升到思想上層建築的高度。
2、思想、文化素質積淀不足:據調查分析,20—30歲之間的主持人在我國播音主持隊伍當中佔有45%的比例,40歲以上的主持人僅佔4%。而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像丹?拉瑟、湯姆?布羅考等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更大年紀時才坐上了主播的位置。他們幾乎都是資深記者出身,有著豐富的新聞從業經驗和社會閱歷,更准確的說他們有著較高的思想和文化素養。思想素質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群體規范、行事風格、道德取向緊密聯系的,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深邃的群體覺知、道德判斷、道德選擇能力,這種能力對不同層次受眾群體的思想把握十分必要;而這里提的文化素質更類似於心理學中的晶體智力,總是和一定的專業和相關知識的積淀聯系在一起,它對於開拓主持人獨特的視野、豐富言語載體的內容、形成獨特的個性風格不無裨益。因此,如何豐富和提高我國主持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質、形成年齡結構的合理梯次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同時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都是制約主持人主體形成個性化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指對自我情緒和外部形態的良好調控,也不僅指對現場情況的良好協調和隨機應變能力,它還應體現在對受眾心理、對社會文化心理的准確把握上,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穩定的行為反應和問題處理風格,形成個性鮮明的播音主持風格。
(三)評價主體對主持人個性風格建構帶來的影響
作為評價的兩大主體——受眾和播音員主持人的管理機構,兩者都可以說是播音員和主持人的「衣食父母」。但是一部分受眾和廣播電視管理機構的認知不同也是導致主持人喪失個性化風格的主要原因。
1評價主體之一——觀眾
電視是動態的傳播媒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雙向性。做為受眾,他們的喜好決定了主持人和其欄目的成活和發展。而受眾的文化程度、知識背景不同,對於主持人以及節目的喜好就會大相徑庭。而這種喜好的交互作用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因為節目高品位、高質量,主持人的個性化從而提高了受眾的觀賞水平,另一方面,為了調和「眾口」,為了迎合部分觀眾不高的欣賞水平。某些節目和主持人以犧牲節目風格和自我的個性為代價希望使受眾滿意。筆者認為:主持人是以雙重角色出現在節目中的。作為一個文化傳播者,主持人應該考慮受眾的社會心態和接受心理。主持人竭盡所能的認識及把握受眾的需要,並能追隨受眾進而引導受眾。用真實的、非虛構的空間相互交叉組合的結構方式來傳播;把復雜的社會問題置於文化背景上,把深奧的文化問題化為具體的生活現象。
但是主持人也要處理好受眾中心與傳媒引導的關系,處理好商業利益與社會效應的關系,不懈努力地提高節目的文化含量,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益智、怡情元素。傳播學大師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聞傳播中,「一個人用整個身體進行傳播,並且動用全部力量來解釋收到的信息」。 [6]作為一個主持人,只有用整個身體、用全部力量來傳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才會有吸引受眾的永恆魅力。
2評價主體之二——廣播電視的管理者
廣播電視的管理者他們的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的評價對於主持人個性風格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響。廣播電視學會和各級電台、電視台的領導等權威機構和人員對待主持人有著「生殺大權」。但這一評價機構的組成人員更應該緊跟國際接軌,緊跟電視業的發展步伐,由各個方面的人士組成,全面的、立體的、多維度的看待主持人的發展。單從業務的角度去簡單地評判一名主持人的好壞,不僅了影響一個好主持人的潛力發揮,更會毀掉一個好的欄目。傾聽多方意見、綜合考慮主持人的發展才是發展之策。
崔永元在一次在央視主題為「珍惜受眾信任,推廣健康形象」研討會上直言道: 「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目前有些電視台把收視率當成命根子,因為收視率影響廣告收益,收視率也就成了衡量節目質量和主持人能力的標准,從而造成少數主持人放鬆自身約束,迎合庸俗、低俗之風。當然這一言論有特定的指向性,它針對的是面向特定審美層次受眾的一些娛樂類節目,因為這一群體構成了人群的大多數。追求收視率無可厚非,它是媒體生存的基礎,問題是如何形成面向不同群體的不同審美層次的欄目、形成不同主持風格的個性化欄目,這不僅是提升媒體層次的需要,也是社會受眾審美水平不斷提升的需要,是社會群體自我素質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結合不同類別節目,形成多元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媒體管理主體改革的一個方向。
三、有聲語言創作中主持人個性風格建構的途徑探索
找到了制約播音主持風格建構的症結就像找到了病人的「病根」,「對症下葯」才能「葯到病除」。有聲語言創作中主持人個性風格建構的途徑探索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身素質的提高
主持人素質的全面提高,這種提高除了在技術層面、觀念形態、知識結構等方面需要「長跑+快跑」之外,更應在綜合能力及心理、品格上狠下功夫。越來越多的主持人更多更廣的參與節目的選題、策劃。隨著主持人中心制的逐步推行,更多的主持人將成為節目和欄目組的雙重負責人。目前,主持人和所有新聞從業人員一樣,正面臨著席捲全球的信息革命所多方改變,面臨著新技術時代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解決有聲語言創作中個性風格平平的主要途徑。
(二) 建立多維度的用人選拔機制和院校培養方式
央視體育節目的主持人兼製片人張斌說:以往的電視是一種很封閉的渠道,現在門檻低了,但是要求更高了。比如北京電視台的元元,上海電視台的曹可凡和央視《今日說法》的撒貝南都不是從專業院校出來的,但是他們卻成為了受眾喜愛的主持人,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和生活閱歷是他們成功的基礎。院校的培養應該盡快制定和改進:
1雙學位培養復合型主持人
專業院校可以面向各類不同學科的畢業生開辦主持藝術雙學位,而不是現今的從高中畢業生中選拔;
2完善就業機制:
專業院校應該在學科當中更多的加入實踐的比重,並且有用人單位聯合辦學,指定培養。對招生對象進行有針對性地、對口培養專業方向加具體、鮮明的主持人。這些方式的施行可以改變現在的藝術院校特別是播音與主持盲目過「熱」,招生過多,而最後就業情況不樂觀的現狀。
(三)建立健全不同層次的業務評價機制和評獎制度
中央電視台人事辦公室的晉延林也曾經說過:國內對主持人人力資源還沒有建立起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電視台在管理中還存著一些誤區,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我國電視節目的水準和主持人個性化的形成。[7]現在很多電視台都建立了節目質量評估體系,從觀眾、製作人、專家等多個層面對節目進行評議和講評,這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從月評、季評、年評到台評、省評、全國評這些都對主持人的個性化風格建構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評獎過程中,除了對獲獎的主持人獎勵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找到他們的不足和缺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評獎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同時業務評價的主體應該採取多元的組成部分,其中除去專家、主管領導之外更應該有主持人同行和受眾。多與觀眾座談,了解觀眾需要也是一個必要的途徑。
結 語
有聲語言中主持人個性化風格的建構雖然不是一個新的課題,但是它的建構元素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電視業的發展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主持人在節目中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已的風格。與此同時,「我們完全不必因為有些人的曲解而不敢提個性化,從客觀工作環境講,如果沒有積極的工作機制,不給有潛質的主持人機會和壓力,總是簡單的重復,主持人的創作個性也難以形成;從主觀角度看,對於年輕的主持人來說,不要把個性化作為首要的目標,急於尋找個性,更忌離開欄目硬去設計和孤立地追求自我的個性,只有當你全身心地融入到節目當中,關注社會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誠服務受眾,你的創作個性才會漸漸凸顯和形成。」
❽ 急求一篇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
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
[摘要]:隨著傳播學的發展,新聞學與傳播學以及相應的新聞教育與傳播教育之間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緊張,先後產生了不同乃至對立的看法:或主張新聞學吸取傳播學來完善自身,或倡導用傳播學來取代新聞學,或批評傳播學統治了新聞教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分歧,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對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異同缺乏深入的體認。本文在回顧有關討論演進軌跡的基礎上,從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研究層面或學理層面、學術立場或學術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辨析了新聞學與傳播學(主要是大眾傳播學)的異質性與關聯性。由於新聞學與傳播學之間的異質性與關聯性相互交織,我們應當更加理性地審視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促進彼此間的互動與吸取,使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從而使新聞學與傳播學獲得更大的發展,不必人為軒輊,製造「你死我活」的無謂爭論。
[關鍵詞]:新聞學 傳播學 學科關系
一、討論新聞學與傳播學之關系的歷史回顧
自1978年開始引進、介紹西方傳播學以來,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就逐漸呈現在國人的學術視域中。這是因為,要闡述什麼是傳播學,就牽涉到與新聞學的關系。譬如,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者斷言:「傳播學重視理論研究,而新聞學重視業務研究;傳播學以『學理』為重點,新聞學以『術』為重點。」[1] 顯然,這樣的比較已涉及到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問題。
進入90年代,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成為學界關注和討論的學科建設問題。1992年,王澤華在《新聞學和傳播學之比較》一文中比較了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異同,提出「新聞學是大眾傳播學的不同層次和分支,但傳播學又不能代替新聞學。」 [2] 從此,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特別是傳播學能否取代新聞學,就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1996年,喻權域《關於新聞學與傳播學的調研隨記》寫道:1995年6月在成都出席第四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期間,作者利用會議空隙「與來自各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和報社、電台、電視台的學者專家,就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問題,交換了意見。」結果,「接觸過的所有學者專家,幾乎一致認為:不能用傳播學取代新聞學。」[3] 作者就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開展調研,且強調「不能用傳播學取代新聞學」,顯然包含了一個前提性問題,那就是學界已經出現了「用傳播學取代新聞學」的觀點。
檢索有關文獻,不難發現90年代中期確有一些學者提出了這樣的看法。1994年,明安香在《新聞學向傳播學的歷史性發展》一文中寫道,隨著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新聞學』這一傳統概念和術語同其所研究的眾多媒介對象、龐雜的傳播實踐相比,就像恐龍蛋同其破殼而出迅速為龐然大物的恐龍一樣,極不相襯、極不適應。」因此,「當前世界上新聞學正在向傳播學發展」,這是一種「歷史性趨勢」。而「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已確定無疑進入了大眾傳播階段。為了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我國新聞學研究及時轉入到以傳播學、大眾傳播學為主的研究,已經勢在必行。」[4] 盡管明安香沒用「取代」一詞,但文章內容特別是結論確乎有「以傳播學取代新聞學」的意味。1995年,邵培仁在《新聞傳播學》一書中則明確提出:傳統新聞學「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即將成為『一門絕望的學問』」,「給新聞學植入新的基因,注入新的血液,引進新的方法,是新聞學獲得新生的唯一出路」[5] 。因此,「用新聞傳播學取代新聞學,再以傳播學替換新聞傳播學,這實在是社會的需要,時代的趨勢,歷史的必然,並不以那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左右它、阻擋它。」[6] 其後,邵培仁在一篇論文中又重申:「用『新聞傳播』取代『新聞報道』、用新聞傳播學取代新聞學乃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7] 邵培仁的說法是「用新聞傳播學取代新聞學」,不過他又說「再以傳播學替換新聞傳播學」,將其觀點概括為「用傳播學取代新聞學」,似乎不成問題。與邵培仁的主觀設想不同,裘正義則從事實上判定傳播學已開始取代新聞學。他在一次研討會上說:「學科的發展即意味著否定。傳播學通過自身的研究已部分地取代了新聞學。」[8]
❾ 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文獻分享
參考文獻:
1、馮廣超方飪純:《數字電視廣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周鴻鐸:《傳媒產業資本運營》,2003年8月第一版,經濟管理出版社。
3、周鴻鐸:《傳媒產業經營實務》,2000年12月第一版,新華出版社。
4、周鴻鐸:《電視節目營銷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5、曾華國:《媒體的擴張》,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報出版社。
6、米歇爾·森格特瑞:《大眾傳播研究:現代方法與應用》,2000年,華夏出版社。
7、陸地:《中國電視產業的危機與轉機》,2002年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周鴻鐸胡傳林刑建毅著:《傳媒經濟》,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營銷學導論》(俞利軍譯),1998年第一版,華夏出版社。
10、趙曙光禹建強張小爭:《中國著名媒體經典案例剖析》,2002年n月第一版,新華出版社。
11、楊步國張金海著《整合一報業集團化背景下的報業廣告經營》,2005年l月第一版,武漢大學出版社。
12、朱海松:《麥肯的方法》,2002年4月第一版,廣東經濟出版社。
13、黃升民等著:《數字電視產業經營與商業模式》,2002年第一版,中國物價出版社。
14、高振強:《全球著名媒體經典案例剖析》,2003年l月第一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5、鍾海帆:《走進美國廣電傳媒》,2003年4月第一版,南方日報出版社。
16、曹璐胡正榮等著:《衛星電視傳播》,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7、喻國明:《解析傳媒變局》,2002年9月第一版,南方出版社。
以上就是小編關於新聞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文獻的分享,希望對各位小夥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畢業論文相關內容,請關注本平台,小編將會做及時的整理並發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