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本科畢業論文邊城

本科畢業論文邊城

發布時間: 2022-05-04 21:51:48

『壹』 急!我要寫畢業論文,關於沈從文[邊城]的,專家,高手幫我指點下寫作方向,是文學方面,非語言方面,

http://www.teachcn.net/zxyw/html/2005/25992.htm
渡船悠悠 情愛涓涓——淺析《邊城》中的人性美
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贊者認為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貶者說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階級屬性」「有意無意地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還有人認為文壇「總有一天會對沈從文作出公正的評價: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倘若我們拋開社會政治經濟的因素,從文學本身的自然魅力(即倫理道德)來審視沈從文的作品,就能明白人們盛贊沈氏的根由了。他的作品「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方式,繪制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為構築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為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系,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說《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小說《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追求以及與這追求相呼應的田園牧歌情調。這種情調若和當時由卑鄙的人渣組成的動盪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小說《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
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為命。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願守清貧,甘於助人,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這種祥和而又古樸的小屋裡,從爺爺那裡繼承了自己應該繼承的東西,弘揚了本該弘揚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由少時爭著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轎,學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裝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後來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們同有的心事。面對著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頭上,站在渡船上沉靜地慢慢地咀嚼著人生的酸澀苦甜,吞咽著自己為自己釀造的人生苦酒。
後來,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劃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什麼時」,她會臉紅,在內心深處卻又在盼望著聽到與之有關的內容,等到這種盼望日久天長在心中紮下根之後,她那少女的純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兩年後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以至在看劃船時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應答。後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後生就是自己愛著的儺送。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便賭氣遠走他鄉。老船夫也溘然長逝。翠翠忍受著親人離去之痛、愛人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留在渡船上翹首期盼心上人的歸來。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蘊的東方的傳統美德。作者著重表現了他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在作者的筆下,翠翠是個天真無邪的山區女孩,她聰明、美麗、乖巧、純朴、善良。儺送是個童稚無欺的鄉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熱情、勤勞。在這人傑地靈的偏僻之地,兩顆年青的心靠攏了,他們按照自己的標准同時選擇了對方。一切顯得那麼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作品展現人性美的第二個方面是通過老船夫對女兒、對孫女的摯愛來體現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說中盡力刻畫的另一個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傑出代表。他善良、勤勞、朴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幹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對於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他痛愛有加,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給了她們。十七年前,當他的獨生女背著自己與駐防的一名綠營兵戀愛,有了小孩子後,他「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過下去」。後來,士兵死於暴病,女兒為之殉情,他又毫不猶豫地負起了撫養外孫女的責任。隨著歲月的流逝,轉眼間,外孫女已出落成了一個如她母親一樣美麗的少女。從此,在老船夫的心裡又多了一層心事:為翠翠找一個如意郎君。為此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於翠翠、天保、儺送、船總順順和楊馬兵之間。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最終釀成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他帶著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悄悄地離開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彷彿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化身;他對女兒、外孫女無私的愛彷彿就是我們炎黃子孫祖祖輩輩、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朴的人性之美。
��小說正是通過老船夫這個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現親子之愛的人情美。
��《邊城》中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鄰里之間的互愛中。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大方灑脫」「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游學文人墨客」,「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兩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著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裡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演義著一個又一個傳奇式的田園牧歌故事。面對著風雨中喪親失業、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後。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並重新擔負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這份濃濃的人情、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為知書達禮、寡心靜欲者為之汗顏。在這里沒有什麼地位的尊卑之別,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這里沒有勾心鬥角、強取豪奪,有的只是心與心的交換、血與血的對流。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通過老船夫對子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小說《邊城》正是通過「鄰里之愛」來展示這塊凈土上的人們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管窺蠡測不足以道萬一。從以上三個方面的陳述,我們可看見作者那「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的「希臘小廟」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http://over.tngs.tn.e.tw/forums/91/91-kh-m/1985.htm?zone=kh&ename=rssh&cname=市立瑞祥高中&fnum=1985&laddle=9111
一●相關書訊:
<邊城>是一本短篇小說,像是在敘述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寶地,在那寶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親情、愛情及鄉民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懷的情感,平凡到幾乎快令人遺忘這就是生活。難得的是,作者從未踏進學校的大門,全靠自修成為一流作家,尤其故事的細膩感人絕對超出想像的細密,除此之外,作者想表達在社會變動之下被大家所遺忘的、放棄的關懷之情,他希望帶領一些人一起走進對社會的省思,作者也不諱言這本書只預備給小人物看,並無刻意要給文學批評者或理論家看,他只是將他的關懷寫在書上並傳播給關心社會的人。
二●內容摘錄:
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凄涼。於是,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翠翠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好像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p.103-104>
三●我的觀點:
沈從文,他的作品向來氤氳著一種與世隔絕的調調,像長長的詩篇,吸引人的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淳樸的靈魂。看多了現代都市小說,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遺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一次偶然翻閱中,我被沈文從的作品給震住了,原來被我所遺忘的就是關懷社會,忘了去關心一個我生長的國家、我周遭的環境,總是覺得那是大人們的事,政治人物們自己在玩的游戲,與我無關。然而我卻忘了人生很苦很苦,因此尋找感動成了維持生命意義的重要動力,有了感動它可以美麗,它也可以多采多姿,但是,感動的前提就是要付出關心,一直一直付出,即使可能不會有回報。
在<邊城>一書中,我看見了鄉下人的質朴、勤奮、正直,還有他們的寬容,這使我倏然的心酸,從前從前台灣人的歷史也曾經是這麼述寫著,一切的一切彷佛看過、聽過,甚至這氣息也是這麼的熟悉,強烈的撼動我的內心,啊!真懷念小時後的一切,想想從前的台灣也處處蘊育著最美最美的人情味,最濃最濃的鄉土情,所以它曾是座名叫福爾摩沙的寶島,這讓我不禁思考著:如果在文明富有卻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後卻彼此關懷之間只能擇一,我會選哪一個?社會會選擇哪一個?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然而這好像是一種世界無奈的趨勢。
本書描寫的愛情,有著若即若離的飄飄感,將鄉下人的含蓄描寫的淋漓盡致,而作者對孫女<翠翠>情竇初開的情事描寫,宛如爺爺低喃著一篇長長的詩,美麗而凄涼,自從那晚美麗的夢在翠翠靈魂深處發了酵,那美妙的歌聲就一直眷戀在翠翠的心窩,就像質朴的鄉下小姑娘,相對於現代社會紛亂的男女關系,可愛多了也簡單多了。但結局是翠翠心愛的人因氣憤蒙蔽雙眼而看不清事實產生誤會來作句點,雖然這誤會增加了故事的美卻更加的殘忍,人和人之間總是會發生這些事,它保留一個故事美感,但它終究是個遺憾、缺陷,一個不完美的句點。再者<祖孫情>也是撼動人心的情節之一,祖父與翠翠的細膩互動強烈散出的親情,令人心生羨慕,反觀,現今社會可以散發出如此強烈親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減少,居然還有女兒告母親上法庭,孩子弒雙親、打父母的,三四十歲的人伸手向父母要錢不成砍死雙親的,試想,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哪個環節出了差錯?難道文明油氣又與親情犯了沖,還是社會在改變,人的觀念也在變,最後連人心也都丟了,這是算社會進步還是退步呢?然而書中的祖父因為愛的太深所以處處尋找他以為對翠翠是最好的選擇,卻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顆閃亮的水晶,因一時的失手,頓失光彩成了一顆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為挺令人氣惱的,但,想想這塊閃亮的水晶是誰一點一滴琢磨出來的呢?縱使這顆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閃亮、晶瑩透徹,但是石子仍擁有自己獨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慾望,她並沒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獨,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雖然在愛情上它可能是個完結篇,但是對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絕對是個序曲,因為她走出了一條與母親不一樣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處於順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至少是很認真的在過生活,但總覺得現今社會承受壓力的能力太小,看看從前台灣清苦的生活,喊苦的沒幾個更不會有人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反倒是現在,社會富裕了許多,但失去的似乎更多。
本書另一特點,就是它的景色描寫,沈從文先生所描繪的四川湘西茶峒擁有著與現代都市文明所不同的魅力,吸引我的是它的遼闊還有那深幽的氣息,像對著山谷唱歌般,我的內心也產生了回響,稚盪在空氣中隨著微風飄出雲河,緩緩蔓延至天際,就是這種可以包容一切的舒暢,也許是因為台灣太小的緣故,因此要感受到大自然的澎湃氣勢有點難,但總覺得如此壯觀遼闊的景象會為人帶來感動,和莫名的滿足。
這本書最最難得的地方,就是它總是巧妙的啟發我思考一些社會問題,它在情感方面的描寫雖然是淡淡的,但卻意外在我體內卻產生強烈的共鳴,那是一種因懷念平凡而產生的情緒,深深感動著它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就像站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等待即將沒入沙中的夕陽,靜靜的,悄悄的,感受它的永恆。
四●討論議題:
現代社會在各方面不斷的進步、革新,然而人類對許多事情處理的方法、態度卻好像一直在退化,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呢?雖然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卻不多人去真正的正視這個問題,它一直都存在,並且惡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但人類處理它的速度卻很遲緩,它有益加嚴重的趨勢。
http://8.wmban.net/a.asp?a=b2lO7.html
《邊城》新論——對「牧歌情調」說的批判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中一部極富詩意、極美的抒情中篇,是他對極推崇的屠格涅夫「揉游記散文和小說故事而為一」的創作方法的成功嘗試,也就是常被人們認為最具有牧歌情調的表現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
要全面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准確把握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僅就作品特定的環境、情節等的探討是很不夠的。要正確地分析沈從文反映湘西獨特風貌的文學作品,准確把握他「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決非易事。他不是將認識、道理、倫理觀念粘附於作品外部,而總是將道理和情感傾向隱蔽在現象描繪中,用那種笨拙而獨特的文字句式,那種舒緩從容的敘述節奏,那種真切而又含蓄的抒情姿態,傳達他那「鄉下人」的獨特感受,讓意象展示生活的全部豐富性、復雜性和微妙性。只有深入地探究他生活的歷程,他的文學觀點以及文化價值取向等等,才可能比較全面地理解他何以獨樹「人性」大旗,甘受不為「多數人」理解的寂寞與孤獨,矢志走完了自己的文學歷程。
沈從文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的「鎮簟」。一那裡有一條曾經為屈原溯江而行的長年澄清的沅水,在那塊充滿了原始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二「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三這是他魂系神往一生的地方。
但是,當二十歲的沈從文,滿懷了對新生活的嚮往,奇跡般「呆頭呆腦」地出現在北京街頭的時候,他首先得到的是城裡人對「鄉巴佬」的愚弄。「從湘西到北京,沈從文跨越的不只是幾千里的地理距離,他同時跨越了一個甚至幾個時代的歷史空間。」四求學願望的不能實現,日常生活的拮據和困難,譏餓與寒冷,磨礪了他的意志,使他更全面地認識了社會,認識了人生。他看到了都市上流社會紳士階級人物的虛偽與卑鄙,愚昧與貪婪,道德的淪喪與人性的墮落。他常常感嘆:「血管里流著你們民族健康血液的我,二十七歲的生命,有一半為都市生活所吞噬」,「所有值得稱為高尚的性格,如象那熱情,與勇敢,與誠實,早已完全消失殆盡。」五他說:「我真願意到黃河岸邊去,和短衣漢子坐在黃土窖里,面對湯湯濁流,寢饋在炮火鐵雨中一年半載,必可將生命化零為整,單單純純的熬下去,走出這個瑣碎、懶惰、敷衍、虛偽的衣冠社會。」六其厭惡、憎恨之情溢於言表。
城市對他的輕慢,逼迫他回首,他的內心深處翻湧起無法遏止的思鄉情緒。那澄澈的河水,青翠的山巒,那老少無欺的淳樸,自生自滅的自在狀態,喚醒了他的夢,他所體驗過的親切和快樂。「我喜歡同『會朋』那種人抬一籮米到溪里去淘,看見一個大奶肥臀婦人過橋時就唱歌。我羨慕『夫婦』們在好天氣下上山做獃事情。我極高興把一支筆畫出那鄉村典型人物的臉同心。……在那上面我解釋我生活的愛憎……」七這種感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的一種共同的趨向,羅素說過:「正象所有開化得很快的社會一樣,希臘人,至少是某一部分希臘人,發展了一種對原始事物的愛慕,以及一種對於比當時道德所裁可的生活方式更為本能的,更加強烈的生活方式的熱望。」八因而,他不惜用盡筆墨,和著心血去嘔歌,去展示那充滿了宗教神秘,剽悍和原始的,與清水流雲,青山秀林融為一體的湘西世界。以此來反襯那腐敗、沒落的城市文明。作家努力實現著這目的,以便能使讀者越過形象的主體,「越過那條間隔城鄉的深溝,從一個鄉下人的作品,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對於人類智慧與美麗永遠的傾心,康健誠實的贊頌,以及對於愚蠢自私極端憎惡的感情。」九
沈從文這個身上流淌著苗族血液的作家,在那凄風楚雨的世界裡,性靈受到陶冶。對上下求索,百折不悔的屈原的尊崇,對以柔勝剛,以退為進的老莊的認可,鑄成他酷愛虛空靜美,向人的「生命」底蘊探索,企圖尋回現今世界失去的「生命」的自然本質的倔強性格。他廣泛地接觸了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化傳統,但都被他所具有的本位文化同化了,他顯得不卑不亢 ·····

『貳』 急!我要寫畢業論文,關於沈從文[邊城]的藝術特色的詳細提綱專家,高手幫我一下

《邊城》的主題及藝術特色
一、優美、健康、自然合乎人性的主題
二、淳樸善良的人物形象
三、自然、民風、人性美
(一)自然風光美
(二)社會風俗美
(三)人物性情美
四、《邊城》的悲劇內蘊

我也是在網上搜的 你要具體的 留個郵箱給我!!!

『叄』 本人要寫一篇沈從文先生《邊城》的畢業論文,應該看哪些參考書

[1]朱文斌. 《邊城》:關於翠翠成長的神話——沈從文《邊城》之再解讀[J]. 名作欣賞,2005,(11).
[2]何利. 於《邊城》之外尋找翠翠的命運——窺探沈從文被現實驅逐的理想[J]. 大眾文藝,2010,(4).
[3]張迪平. 心靈的變奏曲——記《邊城》中翠翠的情緒歷程[J]. 小說評論,2010,(S1).
[4]張迪平. 淺析《邊城》中翠翠的形象[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2).
[5]陳珂. 成長的煩惱與愛的困惑——《邊城》人物「翠翠」的心理透視[J].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6]潘大勝. 《邊城》中翠翠的愛情心理[J]. 文學教育(上),2009,(4).
[7]張芹. 愛的企慕——《邊城》中翠翠與儺送的情愛故事探析[J]. 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4).
[8]劉華. 脆弱的單純——《邊城》中翠翠的愛情不幸淺析[J]. 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
[9]劉越. 《邊城》中翠翠的悲劇性根源探析[J]. 文學教育(下),2009,(12).
[10]宋圓圓. 《邊城》中翠翠的悲苦人生[J]. 文學教育(上),2010,(2).
[11]周英校. 邊城兩「翠翠」 百姓貼心人——湖南省民委駐長老墳村建整扶貧工作紀實[J]. 民族論壇,2010,(1).
[12]汪樹東. 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愛與死——重讀《邊城》[J]. 名作欣賞,2006,(8).
[13]張獻青. 翠翠:一個隱喻性符號——重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J]. 名作欣賞,2006,(8).
[14]張麗軍. 《邊城》翠翠形象的雙重性及其深層內涵[J]. 語文建設,2006,(6).
[15]肖燕雲.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從《邊城》中的翠翠看沈從文的寫作[J].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4).
[16]祁培. 《邊城》里翠翠父母故事敘事功能研究[J]. 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2).
[17]李偉. 《邊城》「翠翠」形象的民俗學解讀[J].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8,(10).
[18]張鵬輝. 文化的宿命——《邊城》中翠翠母女悲劇命運研究[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19]葉穎. 翠翠的美——沈從文作品《邊城》中的人物形象賞析[J]. 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8,(3).
[20]譚正沖,鄭亞輝. 淺談《邊城》中翠翠的形象[J]. 天府新論,2008,(S1).
[21]張玉琴. 淺議《邊城》中翠翠的形象[J]. 才智,2008,(11).
[22]楊帆. 孤雛命運,誰主沉浮?——《邊城》中翠翠愛情悲劇探因[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8).
[23]楊現欽. 自然自在的生存與成長——《邊城》中翠翠情愛歷程探析[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24]鄒菡. 翠翠:從山水走向社會——《邊城》人物論之一[J]. 江西社會科學,2005,(5).
[25]陽敏. 「毒水」毀「邊城」 「翠翠」後人面臨「絕」境[J]. 開放潮,2005,(7).
[26]王忠芹. 對《邊城》中翠翠愛情結局根源的探究[J].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27]許守衛. 美的聚合,愛的載體——淺淡《邊城》中翠翠的形象[J].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28]白曉霞. 民俗世界中愛的精靈——對《邊城》中翠翠情愛心理的認識[J]. 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9]蔣亞茹. 心與夢的世界——淺析《邊城》中的「翠翠」[J]. 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3).
[30]焦曉燕. 「荒原女巫」與「沅水女神」——比較《還鄉》中的游苔莎和《邊城》中的翠翠[J].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31]張獻青. 翠翠:一個隱喻性符號——重讀《邊城》[J]. 濱州師專學報,1994,(3).
[32]虹雲. 從「邊城」走來的翠翠——青年舞蹈家楊霞及其表演[J]. 藝海,1998,(4).
[33]粟冰. 淺談《邊城》中湘西少女—翠翠形象的塑造[J]. 民族論壇,1988,(2).
[34]記者 吳雨明星. 邊城「翠翠」當自強[N]. 新華每日電訊,2011-09-04(001).
[35]重慶市石柱中學 隆玉梅. 《邊城》中翠翠命運悲劇的地域原因初探[N]. 學知報,2011-07-18(I08).
[36]雍容. 從翠翠夢中聽歌說起[N]. 文匯報,2008-05-26(016).
到你校圖書館網站知網找上面的論文

『肆』 論沈從文的《邊城》

『邊城』一書是沈從文先生極著名的一本小說,他自己曾說,他創作『邊城』的目的,不是為了描繪一幅與現實隔絕的世外桃源圖,而是要表現一種人生形式!並在這個人生形式里,注入了自己在三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體驗到的人生哀樂。沈先生想表現的意涵,是一種健康、優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邊城』一書中,借重桃源上行七百哩酉水流域一個小地方的幾個單純的凡夫俗子,被一些普通的人事因緣際會的牽連在一起時,個人應有的一份體認和思緒,為人類的『愛』字做了恰如其分的說明!『邊城』反映的是湘西一個邊遠的小城茶峒在二十世紀初葉的社會人生風貌。這是一個原始民性與封建宗法關系交織的社會,『邊城』將文字寄予如同風俗畫的描繪:待人以誠,樂於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贈,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就連吊腳樓的妓女,也有著如村民般淳厚朴實的性格等等。一群生活在未受現代文明污染的村民交織成的故事,就是本書的背景。而全文以翠翠的內心感情世界為主線,引出全文,,在平實的文字中,深刻點出在物化的人格力量(碾坊)和愛情(渡船)的選擇和取捨中,生為個中人物的無奈和悲哀。以一個人在精神上的對愛情的追求和這種在客觀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矛盾為本文的主旨,隱隱著揭露著人性的丑惡與貪婪。
在『邊城』中,沈從文先生特別著重翠翠這個角色,借著翠翠對儺送愛情的演變,再以現實和理想中的沖突作為場景,但最引人好奇與注意的,就是翠翠了。她的成長與內心期盼掙扎的交織,從很多對話和景色看得出來。書中描寫…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故皮膚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他且教育他,為人天真活潑…人又那麼乖…從不想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由此可以了解到翠翠是一個既單純天真,又聰明伶俐,從來不懂人情世故,以及符合鄉下審美標準的相貌和形體的小女孩。有人曾經拿翠翠跟蕭蕭做比較:『蕭蕭是比翠翠更能被理解的人物,蕭蕭也許是單純的化身,而翠翠代表了沈從文的理想。前者雖不十全十美,但卻真實。後者十全十美,但不是真實的。』這句話雖然不是完全正確,卻有幾分道理,在『邊城』里,對生命自由的追求,使沈從文先生不忍心將人物命運推向悲劇結局。他當然渴望自己塑造出的完美小兒女能獲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理想主義誘惑著作者將人物命運向喜劇結局上引,然而沈從文先生並沒有忽略了全部事變中的悲劇因子,也沒有低估作為封建關系本質象徵的那座碾坊的威力,其實大家都很明白有些時候,我們在追求人生生命自主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障礙,現實主義逼著作者又將人物命運朝著悲劇結局上推。最後,就如同電影上亂世佳人一般,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結局,既期待又無奈。最終,翠翠在渡口孤寂的等候儺送的歸來。然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全文一直到這里結束,卻會讓人心裡一直惦記著,作者的
確成功的塑造出翠翠這麼一個對感情嚮往又堅強的女孩。總是令人想對他深入了解一點,想對她多照顧一點,也想對她多同情一點….。雖然翠翠有時候也會充滿迷惘和矛盾,像文中『日子長咧,爺爺話也長了。』以及當爺爺問她在想什麼時,雖然翠翠表面上會說不想什麼,但心裡卻反問自己:『翠翠,你在想什麼?』。另外,由於『邊城』中的人物關系並不復雜,所以從他們的對話和行為表現中幾乎可以觀察出每個人物的性格,像老船工:一個具有豐富人生情緒內涵的人物。他的性格並不復雜,勤儉、誠朴、待人寬厚、聰明而又帶著幾分無害於人的狡獪。他常常將自己無法從具體人事中尋出因果聯系的事變歸於天命,但卻能從豐富的閱歷預感到事情的發展結局。在翠翠的婚事上,她的心頭總是橫梗著當年女兒慘死的情景,並不時與翠翠命運的可能發展相重疊,『祖父看著那種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遠處望去,在空霧里望見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親,…心裡有了一些隱痛,卻勉強笑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另外順順,她在地方上深得民望,主要負責排解民間糾紛,牽頭主持地方公益事務,而他對儺送只愛翠翠,而翠翠也愛儺送的事實其實心裡很清楚,但是一座磨坊做為嫁妝對他並非是沒有吸引力的,加上後來大老的死,更令他心裡耿耿於懷,在潛意識里,他是不願意翠翠這個媳婦的,一直到最後,老船工的死和兒子的遠走,他才明了了自己兒子的決心,也開始對儺送和翠翠的感情有了明確的表態,願意將翠翠先接到自己家來住。基本上『邊城』承襲了沈從文先生的寫作風格,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始終對軍人和農民有著極深厚的情感,故他的作品中,也會不是流露出這些小人物的良善和高貴的人性。整本書中,自妓女到有錢的貴婦,無一不是親切有禮又重情感的,所以在個個人物中,會令人覺得寄予濃厚的喜愛和同情,你能融入他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細細的品嘗著,這股甜美和久未重逢的真、善、美!

『伍』 本科畢業論文:寫沈從文的作品《邊城》該從哪個角度寫比較新穎而且資料比較多的呢

悲劇背景,原因,結果等等

我寫的時候從這個角度寫可以查到非常多資料

『陸』 請問我的畢業論文是關於沈從文的《邊城》寫什麼比較好寫一些

推薦他《湘行散記》,應該會對你的寫作有幫助的。

『柒』 以沈從文邊城為主要內容,從哪方面寫畢業生論文比較好

你好,我認為如果是畢業論文的話,不能再從大家都能想到的大方面入手,以免會落入俗套而且各文學學者大家都已經對一些問題產生了一些很有深度的見解和理論,所以想寫出優秀且有新意的文學論文必須足夠了解所選定的作者以及作品。可選的方向太多,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如作者生活寫作年代背景寫沈從文與《邊城》的聯系,沈從文寫作風格的體現,甚至煉字方面。尋找自己拿手最有體會的方向來寫,才能寫出優秀的畢業論文。希望能有所幫助。

『捌』 我想寫沈從文邊城的學年論文,想問一下,寫《邊城》所體現的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這個論題大不大

不大,可以寫,你是寫自考論文吧,沒問題的。
沈從文生於湘西鳳凰古城,封閉的自然環境使這里的人們遠離了現代文明而更像是自然之子。童年的沈從文很少受封建文化束縛,自然給他展現出遠勝於枯燥書本的畫卷,他稱之為「一本大書。」「逃避那些書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親近。」這樣的生活形成沈從文「一生性格與感情的基調。

『玖』 怎麼寫沈從文的《邊城》的畢業論文啊急需啊(完整版)

中篇小說《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涼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么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么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朴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沖突的思考與隱憂。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熱點內容
澳洲大學環境專業 發布:2025-09-06 05:42:18 瀏覽:178
大學進老師實驗室 發布:2025-09-06 05:37:53 瀏覽:750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宋 發布:2025-09-06 05:36:36 瀏覽:270
上海大學2016錄取專業 發布:2025-09-06 05:19:31 瀏覽:70
西安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5-09-06 05:10:16 瀏覽:562
研究生入學前給導師發郵件 發布:2025-09-06 05:08:22 瀏覽:428
醫院掛號的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5-09-06 05:06:06 瀏覽:708
大學生白領 發布:2025-09-06 04:51:26 瀏覽:604
給研究生導師的自薦簡訊 發布:2025-09-06 04:43:34 瀏覽:359
2016南京理工大學考研招錄人數 發布:2025-09-06 04:34:19 瀏覽: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