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內分泌專科是看什麼的
① 求一篇有關於醫學內分泌科的綜述
近二三十年,內分泌學在生物學和醫學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廣泛而密切,它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整個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和提高。
內分泌學研究和涉及的范圍已大大超出經典內分泌學原來的范疇,並與其他生物醫學學科相互滲透、融合,生成一系列內涵迅速擴增的新興學科,如神經內分泌學、心血管內分泌學、消化道內分泌學、腎臟內分泌學和生殖內分泌學等。
現代內分泌學已成為一門集人類功能基因組學、分子細胞生物學、遺傳流行病學和臨床醫學為一體的新興學科。
新的激素、新的概念、新的葯物、新的技術不斷涌現,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內分泌學的迅速發展,而且使內分泌疾病的診療水平明顯提高。
內分泌概念得到極大擴展 1. 激素概念的擴展 經典內分泌學將激素定義為由內分泌器官產生並釋放入血循環,轉運至靶器官或組織發揮效應的微量化學物質。根據該激素概念構築的經典內分泌系統,是以特異性內分泌腺體為基礎,並且固守經典的血分泌方式。
但近二三十年,激素概念進一步擴展,即激素是體內廣泛存在的細胞間通訊的化學信使,其功能為調節機體代謝,協調機體器官、系統活動並維持內環境穩定,參與細胞生長、分化、發育和死亡的調控。
激素范疇擴大,所有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神經遞質、神經肽均被歸為激素。分泌方式除經典的血分泌外,還包括鄰分泌、並列分泌、自分泌、腔分泌、胞內分泌、神經分泌和神經內分泌等。
2. 腎臟、心臟等均有內分泌功能 激素的分泌不在局限於經典的內分泌腺體,許多組織和器官皆具有內分泌功能。腎臟是第一個被發現有內分泌功能的非內分泌器官,腎素、促紅細胞生成素、1-羥化酶和前列環素等皆由腎臟分泌。新近發現腎臟還分泌可調節心臟功能和血壓的新型可溶性單胺氧化酶——renalase。
自1984年發現心臟分泌心鈉素和1988年發現血管內皮分泌內皮素後,人們認識到心臟、血管也有內分泌功能,同時也形成了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心血管內分泌學。1998年,3位學者因證實內皮細胞釋放的一氧化氮也能發揮舒張血管的激素樣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獎。
目前研究證實,包括多肽、蛋白質、酶、生長因子、細胞因子、趨化因子、黏附分子、離子通道、信息傳遞分子和轉錄因子等在內的大量心血管生物活性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亦是當前生命科學研究中最活躍、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之一。
3. 脂肪組織是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 自1994年瘦素發現後,激起對脂肪細胞因子研究的熱潮。隨著眾多脂肪細胞因子如脂肪源性腫瘤壞死因子α、脂聯素、抵抗素、白介素6和內臟脂肪素等的發現,脂肪組織旺盛的內分泌功能亦逐漸為人們所認識,脂肪組織已成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分泌百餘種活性物質,脂肪內分泌學已成為內分泌學的一個新領域。脂肪細胞因子作用的范圍、涉及的器官和作用機制等與以前大為不同。
內分泌疾病譜發生明顯改變 近二三十年,內分泌系統疾病譜發生明顯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環境等外在因素變化導致疾病發生率改變 30年前,甲狀腺疾患以碘缺乏病為主,即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我國自60年代在碘缺乏地區實施食鹽加碘,並於1994年開始全民食鹽加碘,極大遏制了碘缺乏病。 但近年碘過量所致甲狀腺疾病增多。中國醫科大學碘致甲狀腺疾病(IITD)課題組歷時2年的前瞻性研究證實,碘超足量和碘過量分別使自身免疫甲狀腺炎發病率增高l0倍和l5倍,亞臨床甲減發病率增高3.2倍和6.6倍;而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人群甲減發生率增高6.5倍和9.8倍。該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1986年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件使當地在1996-2000年間的甲狀腺癌發病率提高近4倍,這是環境污染損傷內分泌器官的最有力例證。
2. 診斷技術進步導致疾病發生率的改變 過去研究顯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在高血壓人群中不到1%。20世紀90年代起,醛固酮/腎素比值(ARR)被廣泛用於原醛的篩查,發現原醛占高血壓患者的10%~20%。一項多國研究表明,應用ARR篩查後,原醛檢出率增加5~15倍,醛固酮瘤年檢出率增加1.3~6.3倍。
3. 疾病概念的擴展導致疾病發病率提高 疾病亞臨床狀態是指臨床症狀輕微、但生化尤其是激素檢測異常的一種生化異常狀態。目前為學界所肯定並研究較多的是亞臨床甲減和亞臨床甲亢。
亞臨床甲減是指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和游離甲狀腺素(FT4)正常,但促甲狀腺素(TSH)高於正常,亞臨床甲亢是指血清FT3、FT4正常,但TSH降低。
美國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所有成人的亞臨床甲減發病率高達10%,亞臨床甲亢發病率為2.1% 。
指南已深入內分泌學臨床實踐 自1992年循證醫學的概念提出以來,循證醫學發展迅速,其理論和實踐在深度和廣度方面不斷擴展,成為21世紀臨床醫學的新模式。
1. 薈萃分析指導甲狀腺疾病的治療 目前,在經典內分泌領域尚缺乏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RCT)。一項有關抗甲狀腺葯物的薈萃分析中包括了19項隨機試驗共2233名受試者,其中4項試驗顯示長療程(18個月)比短療程(6個月)降低復發率更顯著(37%對58%)。3項試驗顯示最佳療程為12~18個月。10項試驗比較了阻斷——替代方案與調量方案的療效,雖復發率相似,但前者皮疹(11%對5%)及停葯率(16%對 9%)更高。
另一薈萃分析總結了18項用甲狀腺受體抗體(TRAb)作為預測復發指標的臨床研究,肯定了TRAb陰性是抗甲狀腺葯物(ATD)治療後復發率降低的因素。
90年代中期,Graves病的外科治療絕大部分被放射性碘和ATD治療所取代。此後,甲狀腺外科也隨著術前葯物的應用及手術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
Palit 等的薈萃分析包括35項試驗(7241例患者,平均隨訪5.6年)對甲狀腺全切術和甲狀腺次全切術對Graves病的療效進行評價。在全部Graves病患者中,約92% 經過甲狀腺切除術成功治癒了甲亢。在行甲狀腺全切術後的患者中無1例出現甲亢症狀,在甲狀腺次全切除的患者中近60%甲狀腺功能正常。另有約8%的患者始終為甲亢或甲亢復發。甲狀腺全切術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兩組的並發症發生率相似。
2. 新的RCT結果改變了激素替代治療指南 更年期或絕經期婦女的激素替代治療(HRT)一直被認為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的發生。但最近10年完成的3項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即心臟和雌孕激素替代研究(HERS)、女性雌激素-卒中研究(WEST) 和女性健康倡議(WHI),卻給出了與預先設想完全相反的證據。有鑒於此,多數相關學會不再推薦HRT作為老年相關性疾病的預防措施,但仍可用於改善更年期時症狀,但時間要最短,劑量最小。
根據循證醫學證據制定臨床指南是近二三十年來內分泌疾病診治模式的一大轉變。2004年開始,美國內分泌學會採用GRADE系統作為在制定臨床指南時評價證據質量和推薦強度的分級方法。根據GRADE,美國內分泌學會已制定了庫欣綜合征、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和高雄激素症的臨床指南。
② 什麼是人體中的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腺是人體內一些無輸出導管的腺體。它的分泌物稱激素。對整個機體的生長、發育、代謝和生殖起著調節作用。
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有: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垂體、松果體、胰島、胸腺和性腺等。
甲狀腺位於氣管上端的兩側,呈蝴蝶形。分左右兩葉,中間以峽部相連,峽部橫跨第二、三氣管軟骨的前方,正常人在吞咽時甲狀腺隨喉上下移動。甲狀腺的前面僅有少數肌肉和筋膜覆蓋,故稍腫大時可在體表摸到。
甲狀腺由許多大小不等的濾泡組成。濾泡壁為單層立方上皮細胞,它們是腺體的分泌細胞。泡腔有膠狀物,為腺體細胞分泌的貯存物。濾泡之間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
甲狀腺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代謝的影響。
①產熱效應
甲狀腺激素可提高大多數組織的耗氧率,增加產熱效應。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可增高35%左右;而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可降低15%左右。
②對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作用
在正常情況下甲狀腺激素主要是促進蛋白質合成,特別是使骨、骨骼肌、肝等蛋白質合成明顯增加。然而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反而使蛋白質,特別是骨骼肌的蛋白質大量分解,因而消瘦無力。在糖代謝方面,甲狀腺激素有促進糖的吸收,肝糖原分解的作用。同時它還能促進外周組織對糖的利用。總之,它加速了糖和脂肪代謝,特別是促進許多組織的糖、脂肪及蛋白質的分解氧化過程,從而增加機體的耗氧量和產熱量。
2、促進生長發育。
主要是促進代謝過程,而使人體正常生長和發育,特別對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所以,如兒童在生長時期甲狀腺功能減退則發育不全,智力遲鈍,身體矮小,臨床上稱為呆小症。
3、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甲狀腺素有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的作用,特別是對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作用最為明顯,甲狀腺激素可直接作用於心肌,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所以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常表現為容易激動、失眠、心動過速和多汗。
甲狀旁腺有四顆,位於甲狀腺兩側的後緣內,左右各兩個,總重量約100毫克。甲狀旁腺分泌的甲狀旁腺素起調節機體鈣磷代謝的作用,它一方面抑制腎小管對磷的重吸收,促進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另一方面促進骨細胞放出磷和鈣進入血液,這樣提高血液中鈣的含量,所以甲狀旁腺的正常分泌使血液中的鈣不致過低,血磷不致過高,因而使血液中鈣與磷保持適宜的比例。
腦垂體是一個橢圓形的小體,重不足1克。位於顱底垂體窩內,借垂體柄與丘腦下部相連,分腺體部和神經部。它分泌多種激素。
1�生長激素 該激素與骨的生長有關,幼年時期如缺乏,則使長骨的生長中斷,形成侏儒症;如過剩,則使全身長骨發育過盛,形成巨人症。
2�催乳素 可以催進乳腺增殖和乳汁生成及分泌。
3�促性腺激素 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可促進雄、雌激素的分泌,卵泡和精子的成熟。
4�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主要作用於腎上腺皮質的束、網狀帶,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該激素缺乏,將出現與阿鍬森氏病相同的症狀,但無皮膚色素沉著現象。
5�促甲狀腺激素 作用於甲狀腺,使甲狀腺增大,甲狀腺素的生成與分泌增多。該激素缺乏,將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狀。
6�其它 除上述激素外,垂體還分泌有促甲狀旁腺激素,促黑激素等等。
7�抗利尿激素 是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產生,並運輸貯藏在垂體的一種激素。它作用於腎臟,促進水的重吸收,調節水的代謝。缺乏這種激素時,發生多尿,稱為尿崩症。在大劑量時,它能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所以又稱血管加壓素。
8�催產素 與抗利尿激素相似,也由下丘腦某些神經細胞產生。它能刺激子宮收縮,並促進乳汁排出。
胰島是散在胰腺腺泡之間的細胞團。僅占胰腺總體積的1%~2%。胰島細胞主要分為五種,其中A細胞占胰島細胞總數約25%,分泌胰高血糖素;B細胞約占胰島細胞總數的60%,分泌胰島素。D細胞數量較少分泌生長抑素。另外還有PP細胞及D_1細胞,它們的數量均很少,PP細胞分泌胰多肽。
胰島素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糖、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它能促進全身各組織,尤其能加速肝細胞和肌細胞攝取葡萄糖,並且促進它們對葡萄糖的貯存和利用。肝細胞和肌細胞大量吸收葡萄糖後,一方面將其轉化為糖原貯存起來,或在肝細胞內將葡萄糖轉變成脂肪酸,轉運到脂肪組織貯存;另一方面促進葡萄糖氧化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
胰島素的另一個作用是促進肝細胞合成脂肪酸,進入脂肪細胞的葡萄糖不僅用於合成脂肪酸,而且主要使其轉化成α-磷酸甘油,並與脂肪酸形成甘油三酯貯存於脂肪細胞內。此外,胰島素還能抑制脂肪分解。胰島素缺乏時糖不能被貯存利用,不僅引起糖尿病,而且還可引起脂肪代謝紊亂,出現血脂升高,動脈硬化,引起心血管系統發生嚴重病變。
胰島素對於蛋白質代謝也起著重要作用。它能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然後直接作用於核糖體,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它還能抑制蛋白質分解。對機體生長過程十分重要。
血糖濃度是調節胰島素分泌的最基本的因素。血糖濃度升高時可以直接刺激B細胞,使胰島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濃度恢復到正常水平;血糖濃度低於正常水平時,胰島素的分泌減少,可促進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水平上升。另外,氨基酸、脂肪酸也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
許多胃腸道激素以及胰高血糖素都有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作用。
胰高血糖素作用與胰島素相反,它促進肝臟糖原分解和葡萄糖異生,使血糖明顯升高。它還能促進脂肪分解,使酮體增多。
血糖濃度調節胰高血糖素分泌的重要因素。當血糖濃度降低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升高時,則分泌減少。氨基酸則升高時也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胰島素可以由於使血糖濃度降低而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胰島素可以直接作用於鄰近的A細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支配胰島的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和對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完全相反。即迷走神經興奮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交感經興奮則促進其分泌。
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左右各一。腎上腺分為兩部分:外周部分為皮質,佔大部分;中心部為髓質,佔小部分。皮質是腺垂體的一個靶腺,而髓質則受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直接支配。
腎上腺皮質的組織結構可以分為球狀帶、束狀帶和網狀帶三層。球狀帶腺細胞主要分泌鹽皮質激素。束狀帶與網狀帶分泌糖皮質激素,網狀帶還分泌少量性激素。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對糖代謝一方面促進蛋白質分解,使氨基酸在肝中轉變為糖原;另一方面又有對抗胰島素的作用,抑制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糖皮質激素對四肢脂肪組織分解增加,使腹、面、兩肩及背部脂肪合成增加。因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服用過量的糖皮質激素可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等「向心性肥胖」等體形特徵。過量的糖皮質激素促使蛋白質分解,使蛋白質的分解更新不能平衡,分解多於合成,造成肌肉無力。
糖皮質激素對水鹽代謝也有一定作用,它主要對排除水有影響,缺乏時會出現排水困難。同時它還能增強骨髓對紅細胞和血小板的造血功能,使紅細胞及血小板數量增加,使中性粒細胞增加,促進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嗜酸性粒細胞,抑制淋巴組織增生,使血中嗜酸性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減少。在對血管反應方面既可以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降解減慢;又可以提高血管平滑肌對去甲腎上腺素的敏感性,另外還有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的作用。當機體遇到創傷、感染、中毒等有害刺激時,糖皮質激素還具備增強機體的應激能力的作用。由於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以上的種種作用和功能,已廣泛用於抗炎、抗中毒、抗休克和抗過敏等治療。
腎上腺鹽皮質激素主要作用為調節水、鹽代謝。在這類激素中以醛固酮作用最強,脫氧皮質酮次之。這些激素一方面作用於腎臟,促進腎小管對鈉和水的重吸收並促進鉀的排泄,另一方面影響組織細胞的通透性,促使細胞內的鈉和水向細胞外轉移,並促進細胞外液中的鉀向細胞內移動。因此,在皮質機能不足的時候,血鈉、血漿量和細胞外液都減少。而血鉀、細胞內鉀和細胞內液量都增加。由於血漿減少,因而血壓下降,嚴重時可引起循環衰竭。
腎上腺皮質分泌的性激素以雄激素為主,可促進性成熟。少量的雄性激素對婦女的性行為甚為重要。雄性激素分泌過量時可使女性男性化。
腎上腺髓質位於腎上腺中心。分泌兩種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它們的生物學作用與交感神經系統緊密聯系,作用很廣泛。當機體遭遇緊急情況時,如恐懼、驚嚇、焦慮、創傷或失血等情況,交感神經活動加強,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急劇增加。使心跳加強加快,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血流加快;支氣管舒張,以減少改善氧的供應;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增加營養的供給。
胸腺是一個淋巴器官兼有內分泌功能。在新生兒和幼兒時期胸腺發達,體積較大,性成熟以後,逐漸菱縮、退化。胸腺分為左、右兩葉,不對稱,成人胸腺約25~40克,色灰紅,質柔軟,主要位於上縱隔的前部。胸腺在胚胎期是造血器官,在成年期可造淋巴細胞、漿細胞和髓細胞。胸腺的網狀上皮細胞可分泌胸腺素,它可促進具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的產生和成熟,並能抑制運動神經末梢的乙醯膽鹼的合成與釋放。因此,當胸腺瘤時,因胸腺素增多,可導致神經肌肉傳導障礙而出現重症肌無力。
性腺主要指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
睾丸可分泌男性激素睾丸酮(睾酮),其主要功能是促進性腺及其附屬結構的發育以及副性徵的出現,還有促進蛋白質合成的作用。
卵巢可分泌卵泡素、孕酮、鬆弛素和男性激素。
其功能分別是:
(1) 刺激子宮內膜增生,促使子宮增厚、乳腺變大和出現女副性徵等。
(2) 促進子宮上皮和子宮腺的增生,保持體內水、鈉、鈣的含量,並能降血糖,升高體溫。
(3) 促進宮頸和恥骨聯合韌帶鬆弛,有利於分娩。
(4) 促使女性出現男性化的副性徵等。
內分泌系統疾病
內分泌系統是由胚胎中胚層和內胚層發育成的細胞或細膩群(即內分泌腺體)。它們分泌微量化學物質—激素—通過血液循環到達靶細胞,與相應的受體相結合,影響代謝過程而發揮其廣泛的全身性作用。內分泌系統與由外胚層發育分化的神經系統相配合,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為了保持平衡的穩定,內分泌系統間有一套完整的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和較復雜的正負反饋系統。使在外條件有不同變化時,與神經系統共同使內環境仍能保持穩定,這是維持生命和保持種族延續的必要條件。任何一種內分泌細胞的功能失常所致的一種激素分泌過多或缺乏,均可引起相應的病理生理變化。
以合成和分泌激素為主要功能的器官稱為內分泌腺體,如垂體、松果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性腺等。許多器官雖非內分泌腺體。但含有內分泌功能的組織或細胞,例如腦(內腓肽、胃泌素,釋放因子等),肝(血管緊素原,25羥化成骨固醇等),腎臟(腎素,前列腺素,1,25羥成骨固醇等)等。同一種激素可以在不同組織或器官合成,如長生抑素(下丘腦、胰島、胃腸等),多肽性生長因子(神經系統、內皮細胞、血小板等)。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生理學方面關系密切,例如下丘腦中部即為神經內分泌組織,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催產素等,沿軸突貯存於垂體後葉。鴉片多肽既作用於神經系統(屬神經遞質性質),又作用於垂體(屬激素性質)。二者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方面又互相影響和協調,例如保持血糖穩定的機制中,即有內分泌方面的激素如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生長抑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的作用,也有神經系統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參與。所以只有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均正常時,才能使機體內環境維持最佳狀態。
③ 小孩內分泌是檢查什麼的
一般孩子的內分泌檢查包括激素檢查,性激素以及生長激素,甲狀腺和皮質醇的檢查,適當的檢查內分泌,可以查看孩子的骨骼,身體發育情況以及精神問題,孩子在進行內分泌檢查,需要進行空腹檢查,不能夠飲食,內分泌紊亂會導致孩子從身體激素,信用方面的骨骼方面都會出現相關的成長問題。
④ 內科是看什麼的
內科學的內容包含了疾病的定義、病因、致病機轉、流行病學、自然史、症狀、征專候、實驗診斷、影像屬檢查、鑒別診斷、診斷、治療、預後。
內科學的方法是透過病史詢問或面談後,進行理學檢查,根據病史與檢查所見做實驗診斷與影像檢查,以期在眾多鑒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
獲得診斷後,內科的治療方法包含追蹤觀察、生活方式、葯物、介入性治療(如心導管、內視鏡)等,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葯物之使用,防止並處理副作用及並發症。
(4)成人內分泌專科是看什麼的擴展閱讀:
內科的分類
醫學內科學是臨床醫學中的核心學科,臨床醫學的共性診斷與治療思維,集中表達在內科學中;且在臨床實踐中,內科疾病也最為常見,因此學好內科學不僅對學習、掌握其它學科有所裨益,而且更是大多數病人的需要。
學習內科學應以基礎醫學和診斷學為基礎,在復習、鞏固解剖、生理、病理和診斷學等課程的同時,學習這門新課程。在學習中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內科學是二級學科,包括呼吸病學、循環病學、消化病學、泌尿系統疾病學、血液病學、內分泌代謝病學、風濕免疫病學神經系統部分。
⑤ 內分泌科和內科有什麼區別
內分泌科是醫院中一個專門治療內分泌科疾病的地方,主要負責糖尿病、回肥胖症、骨質疏鬆、痛風、答脂質代謝紊亂以及甲狀腺、垂體、腎上腺、性腺、甲狀旁腺等疾病的臨床診治。
意見建議: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一個專科,幾乎是所有其他臨床醫學的基礎,亦有醫學之母之稱。內科學的內容包含了疾病的定義、病因、致病機轉、流行病學、自然史、症狀、徵候、實驗診斷、影像檢查、鑒別診斷、診斷、治療、預後。內科學的方法是透過病史詢問或面談後,進行理學檢查,根據病史與檢查所見做實驗診斷與影像檢查,以期在眾多鑒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獲得診斷後,內科的治療方法包含追蹤觀察、生活方式、葯物、介入性治療(如心導管、內視鏡)等,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葯物之使用,防止並處理副作用及並發症。
⑥ 內分泌科(甲狀腺病)求助
甲狀腺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棕紅色,分左右兩葉,中間相連(稱峽部),呈「H」形,約20~30克。甲狀腺位於喉下部氣管上部的前側,吞咽時可隨喉部上下移動。甲狀腺的基本構成單位是腺泡,對碘有很強的聚集作用,雖然通常腺體中的碘含量比血液中的含量高25~50倍,但每日飲食攝入的碘仍有1/3進入甲狀腺,全身含碘量的90%都集中在甲狀腺。甲狀腺激素是甲狀腺分泌的激素。
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功能主要為:(1)促進新陳代高謝,使絕大多數組織耗氧量加大,並增加產熱。(2)促進生長發育,對長骨、腦和生殖器官的發育生長至關重要,尤其是嬰兒期。此時缺乏甲狀腺激素則會患呆小症。(3)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此外,還有加強和調控其它激素的作用及加快心率、加強心縮力和加大心輸出量等作用。
甲狀腺是內分泌系統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和人體其它系統(如呼吸系統等)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和神經系統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被稱為兩大生物信息系統,沒有它們的密切配合,機體的內環境就不能維持相對穩定。內分泌系統包括許多內分泌腺,這些內分泌腺受到適宜的神經刺激,可以使這些內分泌腺的某些細胞釋放出高效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經血液循環被送到遠距離的相應器官,發揮其調節作用,這種高效的化學物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激素。甲狀腺是人體內分泌系統中最大的內分泌腺,它受到神經刺激後分泌甲狀腺激素,作用於人體相應器官而發揮生理效應。
平常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甲狀腺位於何處,但「粗脖子病」大多數人並不陌生,其實「粗脖子病」就是甲狀腺腫大,這就告訴我們甲狀腺位於頸部。再具體些,我們平常所說的「喉結」 ,我們自己都能觸到,甲狀腺就位於「喉結」的下方約2~3厘米處,在吞咽東西時可隨其上下移動。
甲狀腺形如「H」,棕紅色,分左右兩個側葉,中間以峽部相連。兩側葉貼附在喉下部和氣管上部的外側面,上達甲狀軟骨中部,下抵第六氣管軟骨處,峽部多位於第二至第四氣管軟骨的前方,有的人不發達。有時自峽部向上伸出一個錐狀葉,長短不一,長者可達舌骨,為胚胎發育的遺跡,常隨年齡而逐漸退化,故兒童較成年人為多。
甲狀腺外覆有纖維囊,稱甲狀腺被囊,此囊伸入腺組織將腺體分成大小不等的小葉,囊外包有頸深筋膜(氣管前層),在甲狀腺側葉與環狀軟骨之間常有韌帶樣的結締組織相連接,故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
在青春期甲狀腺發育成熟,甲狀腺的重量為15~30克。兩個側葉各自的寬度為2厘米左右,高度為4~5厘米,峽部寬度為2厘米,高度為2厘米。女性的甲狀腺比男性的稍大一些。在正常情況下,由於甲狀腺很小很薄,因此在頸部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如果在頸部能摸到甲狀腺,即使看不到,也被認為甲狀腺發生了腫大。這種程度的腫大往往是生理性的,尤其是在女性青春發育期,一般不是疾病的結果,但有時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⑦ 我想知道是看婦科還是內分泌科
你好,這個情況建議你去看婦科,順便檢查一下看是否有炎症或器質性病變,至於是否多囊需要根據檢查結果再看。
⑧ 如何查詢內分泌
女性內分泌失調有哪些表現?
(1)肌膚惡化。肌膚上突然出現了很多黃斑、面色發暗、色斑,內分泌不穩定時受到外界因素不良刺激引起。
3、多參加各種運動鍛煉,加強體質;
4、有科學的生活規律,不要經常熬夜,保證充足睡眠。科學研究發現成年人每天睡眠的時間如果少於4個小時的話,時間一長其身體新陳代謝系統的功能就會出現很嚴重的障礙從而引起內分泌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