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優化本科專業布局

優化本科專業布局

發布時間: 2022-05-28 14:15:58

❶ 規劃藍圖是什麼意思

職業規劃規劃的是個人的藍圖,貫穿於個人的整個職業生涯,以追求個人的成功為目標 職業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在對個人和內外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一個人的事業發展目標,並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或崗位。。

❷ 如何制定和優化本科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重點從降低總學分,加大選修學分比例;強化通識教育,推進公共課改革;加強課程整合和建設,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等幾個方面逐步推進。

(一)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平台

對我校現有的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素質拓展必修課進行梳理、改造和整合,將通識教育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其中,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包含大學英語、大學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與軍事訓練等;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分為中外文化與人文素養、數理基礎與科學探索、社會發展與公民教育、體育藝術與審美體驗等四大模塊。部分通識教育必修課程教學改革如下:

1.推進《大學英語》課程分級分層次教學

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才培養要求,設置基礎英語課程和高級外語拓展類課程,開展大學英語的分級分層次教學。適當壓縮學分,實施小班化教學,為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及個性化學習和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具體方案見《福建師范大學<大學英語>課程分級分層次教學實施方案(試行)》(閩師教〔2016〕13號)。

2.試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

以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為核心,以差異化教學、多元化評價為宗旨,開展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程綜合改革,通過改革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努力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具體方案見《福建師范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試行)》(閩師教〔2016〕12號)。

3.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

根據教育部有關要求,結合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進一步優化和調整課程內容,減少理論課課內教學時數,增加講座和社會實踐課程教學時數。倡導「對話式」教學方法,變革終結性課程測評方式為全過程、多方式的考核方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4.整合素質拓展必修課程

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和軍事訓練等素質拓展必修課程納入通識教育必修課程,調整優化個別課程的學時和學分。

(二)完善專業教育課程體系

1.打造專業核心課程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的有關要求,開足開齊各專業在本科人才培養中具有基礎性和骨幹支撐地位的核心課程,並進行重點建設。同時,結合專業發展目標和福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好若干特色課程。

2.開設專業導論課程

適應大類招生的需要,幫助新生全面、深刻、准確地了解和掌握專業的基本情況,明確專業學習的方向和目標,減少個別學生轉專業的盲目性。各專業應在第一學年面向新生開設專業導論課程,該課程可採用系列講座等方式開設,一般應由各專業有影響力的教授承擔。

3.開放部分專業課程

選取部分專業試點面向全校開放專業課程,供全校學生選讀,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辦學效益。鼓勵學生跨學院、跨專業選修,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4.完善創新創業教育

將創新創業的理念和意識融入並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學院應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評方式上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進行探索改革。以創新創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為契機,鼓勵有條件的學院在專業教育課程模塊增設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開設涉及創新創業基礎、政策、技能、實踐等方面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各學院應聘請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擔任創新創業課授課或指導教師。學校建立或引進一批創新創業教育類的慕課、微課、視頻公開課等在線開放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修讀,學生應至少選修1門,並獲得相應學分。

❸ 教育部對哪7個一流專業進行布局

《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提出:主動布局集成電路、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網路空間安全、養老護理、兒科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急需相關學科專業。這意味著,7大專業在一流專業建設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養老護理專業,應對的是老齡化。大家都知道,我國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對養老護理人才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多,今後從事養老護理專業,市場前景必然越來越好。與此同時,我國已放開二胎政策,今後國家對兒科人才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多。因此,這兩個大學專業,是典型的民生專業。尤其是教育部在本科建設中點名這2個專業,意味著不管是在師資強化還是經費投入方面,國家對這2個專業都將有越來越多的扶持。

這7個專業中,有沒有你已選擇的專業或心儀的專業呢?

❹ 高等學校專業設置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專業設置原則:

包鎔從學校層面出發,提出了優化專業設置的四個原則:適應地版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權要的適應性原則;突出特色、注重內涵建設的重點發展原則;與學科建設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規模兼顧效益的和諧發展原則。

高校的專業設置還應符合科學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即專業設置要符合教育規律,並結合學校實際,根據自身條件出發設置適合專業。


(4)優化本科專業布局擴展閱讀:

高校設置專業須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1、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

2、有相關學科專業為依託;

3、有穩定的社會人才需求;

4、有科學、規范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5、有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必需的專職教師隊伍及教學輔助人員;

6、具備開辦專業所必需的經費、教學用房、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實習基地等辦學條件,有保障專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制度。

❺ 沈陽葯科大學是幾本

自2018年開始,遼寧省高考將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合並為本科批招生,因此沈陽葯科大學在遼寧是沒有本一本二的區分,所以我們通常認為沈陽葯科大學是本科大學。

學校總佔地面積143.4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74.9萬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文化路)校區佔地面積2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7.9萬平方米;鐵西校區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7萬平方米;南校區(本溪高新區)佔地面積120.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3萬平方米。

(5)優化本科專業布局擴展閱讀:

學校始終以醫葯及相關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學校辦學定位、突出葯學學科優勢、堅持葯學教育主線,適度拓展本科專業布局,持續優化本科專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葯為主,跨醫、工、理、管4個學科門類10個專業類的本科專業結構布局。

共設置21個本科專業、2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5個成人本專科專業。有基礎(葯學)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葯學、臨床葯學、中葯學、制葯工程、生物工程5個專業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9個專業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2門;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50項。

本溪市教育局-遼寧2018年高考錄取調整 一本二本合並

沈陽葯科大學-學校簡介

❻ 沈陽醫科大學是985211嗎

首先,沒有沈陽醫科大學,只有沈陽葯科大學。其次,沈陽葯科大學既不是985大學,也不是211大學。

沈陽葯科大學1931年誕生於江西瑞金,其前身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高等葯學學府。學校總佔地面積143.4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0.8萬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文化路)校區佔地面積為2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9萬平方米;鐵西校區佔地面積為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萬平方米;南校區(本溪高新區)佔地面積為120.35萬平方米,一期工程建築面積8.9萬平方米,二期工程建築面積42.3萬平方米。

學校目前已發展成為多學科、多層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葯學學府,設有葯學院、制葯工程學院、中葯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葯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療器械學院、功能食品與葡萄酒學院、無涯學院、社科與文體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亦弘商學院11個學院。現有在校研究生2485名(博士465、碩士2020)、本科生8345名、成人函授生5024名。學校薈萃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在1162名教職工中,專任教師671名,其中教授114名,副教授228名。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中組部「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2人,國務院葯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省級教學名師19人,省級以上各種人才培養工程遴選命名160餘人次,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

學校始終以醫葯及相關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學校辦學定位、突出葯學學科優勢、堅持葯學教育主線,適度拓展本科專業布局,持續優化本科專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葯為主,跨醫、工、理、管、經5個學科門類10個專業類的本科專業結構布局。共設置20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葯劑學、天然葯物化學、葯物化學、葯物分析學、葯學概論、分析化學、化學制葯工藝學、生物技術制葯等8門課程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葯學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葯劑學教學團隊、葯理學教學團隊和葯物分析學教學團隊為國家級教學團隊;成人本專科專業5個。

❼ 中國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上有哪些新舉措

明確人才培養類型,科學把握目標定位。學院認真分析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和人才市場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矛盾的突出表現,及時提出了轉型發展、內涵發展、和諧發展的辦學思路;確立了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教育人才和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要求;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終身發展的教育目的;著力構建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制定了突出創新創業教育特色的教學、考試和實驗實踐大綱以及教學計劃;提出了為基礎教育、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發展目標。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應就業市場所需。學院依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依託山西師范大學的學科專業優勢,在調整或整合部分專業的基礎上,建設了一批實用性較強、辦學質量較好、社會需求較大、發展前景廣闊的專業。建立了以文理學科為主體,教師教育學科為特色,應用學科為增長點的學科專業體系。基本形成符合學院辦學定位、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要求的本科專業布局結構。同時,將探索開發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鼓勵教師中的學科帶頭人、優秀人才和校友中創新創業成功人士聯合編寫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的創新創業教育重點教材,逐步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學院充分發揮機制優勢,共享山西師范大學圖書、儀器、實驗、學科專業、學術成果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全面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和質量,特別是依託山西師范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組建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在現有的710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歷的124人,占總人數的17%,具有高級職稱的260人,占總人數的36.6%。其中:有省級學科帶頭人18人、省級教學名師22人,並有20餘人分別入選山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學院在加強對現有教師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培訓、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以及完善對實踐實訓基地指導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的同時,探索建立人才合作新機制,將逐步聘請知名人士、企業家、創新創業成功者等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擔任專業課、創新創業課以及專題講座授課或指導教師,著力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2014年4月,學院曾舉辦歷屆優秀畢業生返校報告會,邀請成功人士回母校分場次在學生中間進行了交流活動。
逐步完善各項制度,規范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按照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從制度建設入手,修訂和完善了有關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教學研究與改革等系列規章制度及質量檢測體系,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列為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採取組織聽課、經常檢查、評教評學、綜合考察、質量跟蹤等方式方法進行質量檢測、過程管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頒發後,學院及時討論、反復醞釀,將圍繞「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為有意願有潛質的學生制定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實施彈性學制、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表彰創新創業優秀學生以及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非標准答案考試、破除『高分低能』積弊」等方面的內容認真研究,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❽ 沈陽葯科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

沈陽葯科大學是一本。學校始終以醫葯及相關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學校辦學定位、突出葯學學科優勢、堅持葯學教育主線,適度拓展本科專業布局,持續優化本科專業結構。

逐步形成了以葯為主,跨醫、工、理、管4個學科門類的本科專業結構布局。共設置21個本科招生專業、2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5個成人本專科專業。有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沈陽葯科大學其他情況簡介。

學校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省級示範和改革試點專業建設項目50餘項。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2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2門。

省級精品開放課程19門、省級精品課程24門;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4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7個、其它省級實踐教學項目5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50項。

以上內容參考沈陽葯科大學——學校簡介

❾ 沈陽葯科大學好嗎

沈陽葯科大學的話,在同等分數線下的話還算是比較不錯的,至少就業來說還是有一些好的方向的。當然如果你分更高,就會有更好的選擇。

❿ 大學生應該如何落實「第十三五規劃」

大學生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依「十三五」要求去做。
目標要求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研究課題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遴選公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國際組織以及其他經審查符合條件的機構或組織均可提出申請,課題內容重點圍繞關系「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申請單位選題時,可參考國家發展改革委門戶網站刊載的《「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目錄》,也可圍繞《目錄》確定的重點領域和方向,自行確定研究題目。
申請單位可登錄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網站,從《「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專欄》中下載課題申請書及相關材料,並於5月5日前通過郵寄或電子郵件方式按要求提交申請。
「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目錄
「十三五」國際環境變化及對我國發展的影響
「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動力機制和制度環境研究
「十三五」創新驅動的戰略重點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研究
「十三五」推進教育現代化與人才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研究
「十三五」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和戰略舉措研究
「十三五」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研究
「十三五」工業結構升級與布局優化研究
「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戰略與糧食安全戰略研究
「十三五」信息經濟發展研究
「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
「十三五」服務業發展重點和機制研究
「十三五」住房保障體系與房地產健康發展研究
「十三五」我國區域發展重點和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
「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及制度研究
「十三五」環境治理重點及模式創新研究
「十三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綠色低碳發展研究
「十三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研究
「十三五」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
「十三五」健康保障發展問題研究
「十三五」完善扶貧脫貧機制研究
「十三五」國有企業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研究
「十三五」公共服務重點和財政保障機制研究
「十三五」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和風險防範研究
「十三五」對外開放戰略及開放新格局研究
「十三五」我國企業「走出去」發展戰略研究
「十三五」良好開局夯實基礎
規劃內容
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新華社今天授權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建議」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十三億多人口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基礎設施水平全面躍升,農業連續增產,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建議」提出,「十三五」時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建議」指出: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建議」提出: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路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建議」提出: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建議」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建議」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建議」提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
「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建議」提出: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建議」提出: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凈化網路環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
「建議」提出: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完成國防和軍隊改革目標任務,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建議」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建議」指出: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建議」指出: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建議」指出: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
「建議」指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
「建議」指出: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建議」指出: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草原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
「建議」指出: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促進全球經濟平衡、金融安全、經濟穩定增長。積極參與網路、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
「建議」指出: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
「建議」指出: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建議」提出: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製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
「建議」提出: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建議」提出: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加強風險管理,提高投資回報率。
「建議」提出: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出台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
「建議」提出: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保控費作用。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建議」提出: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建議」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幫扶存在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注重家庭發展。
「建議」提出: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幹部,提高專業化水平。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建議」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11月9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指導我國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我國發展走到今天,發展和改革高度融合,發展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改革不斷前進也能為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在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過程中,要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增強改革創新精神,提高改革行動能力,著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推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依靠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統籌施策 改革攻堅 真抓實干 為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夯實基礎[

熱點內容
2016年考研浙江大學線 發布:2025-08-26 04:48:53 瀏覽:249
南京財經大學2019開學時間 發布:2025-08-26 04:31:46 瀏覽:265
浙江大學遺傳育種考研 發布:2025-08-26 04:26:56 瀏覽:453
石油大學儲運教授 發布:2025-08-26 04:10:22 瀏覽:411
寧靜老師畢業於南京師范大學 發布:2025-08-26 04:05:23 瀏覽:31
湖南大學數據結構考研真題 發布:2025-08-26 04:05:21 瀏覽:259
2012年內蒙古農業大學免推碩士名單 發布:2025-08-26 03:40:45 瀏覽:811
四川大學材料博士工作 發布:2025-08-26 03:23:46 瀏覽:78
2014華中科技大學調劑外校名單 發布:2025-08-26 03:15:56 瀏覽:204
中國傳媒大學2011級博士研究生 發布:2025-08-26 03:15:56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