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師范學院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① 長江師范學院是幾本院校
二本
2001年,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涪陵教育學院合並升格為涪陵師范學院
2006年,學校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
② 重慶的長江師范學院怎麼樣
重慶的長江師范學院還是不錯的,學校在重慶市涪陵區,離重慶主城區還是比較遠的。
長江師范學院(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始建於1931年,學校位於重慶市涪陵區,是重慶市「一圈兩翼」戰略支點上唯一一所本科院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現有專任教師1248人,其中正高職稱152人,副高職稱339人,博士學位教師386人。
有雙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計劃」國際知名專家10人,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8人、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8人;
有重慶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市級高層次人才40餘人,兼職碩士生導師80餘人,兼職博士生導師10餘人;有重慶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各1個、重慶市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長江師范學院
③ 長江師范學院有哪些專業
長江師范學院開設有53個本科專業,包括:
漢語言文學
小學教育(全科教師)
廣播電視學
播音與主持藝術
網路與新媒體
國際經濟與貿易
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卓越會計師實驗班)
金融工程
經濟統計
市場營銷
旅遊管理
物流工程
公共事業管理
旅遊管理(對口高職)
英語(師范)
英語(非師范)
日語
思想政治教育
歷史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應用統計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物聯網工程
物理學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測控技術與儀器
通信工程
化學(師范)
環境科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材料化學
生物科學
生物工程
食品科學與工程
園藝
園林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業設計
材料科學與工程
土木工程
工程造價
建築電氣與智能化
音樂學
音樂表演
舞蹈學
體育教育
美術學(教師教育)
雕塑
視覺傳達設計
數字媒體藝術
環境設計
產品設計
服裝與服飾設計
④ 長江師范學院怎麼樣
長江師范學院是一所重慶市屬普通本科院校。學校現有文學與新聞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部)、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物理學與電子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音樂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美術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歷史文化與民族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籌)15個二級教學單位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設有48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形成了以文學、理學為主,多學科相互融合、各具特點,以教師教育為優勢和特色,師范類專業和非師范類專業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學科專業結構。學校現有市級重點建設學科3個、市級精品課程9門、市級重點建設課程4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學校是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重慶市三峽移民勞動技能培訓基地、重慶市屬高校唯一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特色專業
思想政治教育
選擇這個專業的同學要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學習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相關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從事現代社會管理工作的基本素養和能力,畢業以後可以在中等學校及其他部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同時也適合在各級黨政軍機關、社會團體以及企事業單位中從事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重點專業
國家品牌:思想政治教育
校級優勢:物理學和化學
⑤ 長江師范學院與成都師范學院哪個稍微好點 主要是環境,師資,學風
長江師范學院好。
1、從師資力量方面分析:
長江師范學院有專任教師1248人,其中正高職稱152人,副高職稱339人,博士學位教師386人。有雙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計劃」國際知名專家10人,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8人、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8人;
有重慶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市級高層次人才40餘人,兼職碩士生導師80餘人,兼職博士生導師10餘人;有重慶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各1個、重慶市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
成都師范學院現有教職工956人,其中博士116人、正高職稱95人。有特聘教授、中科院院士1人,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優秀教師及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16人,四川省教學名師和特級教師6人。
2、從學科建設方面分析:
長江師范學院有「十一五」重慶市重點學科1個,「十二五」重慶市重點學科2個,「十三五」重慶市重點學科4個,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2個。
成都師范學院成都師范學院與四川省社科聯共同開展「學科共建項目」,重點支持該校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與心理學四個重點學科的建設,每個項目資助金額為1.5萬元。
(5)長江師范學院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擴展閱讀:
長江師范學院的優點:
長江師范學院是重慶市「一圈兩翼」戰略支點上唯一一所本科院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設有53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
形成了以文學、理學為基礎,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工學、藝術學等為主幹,多學科相互融合、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學科專業架構。現有專任教師1248人,其中正高職稱152人,副高職稱339人,博士學位教師386人;全日制在校學生2萬餘人。
成都師范學院的優點:
成都師范學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學校設有17個學院,開設有普通本科專業32個、專科專業15個,涵蓋了經、教、文、理、工、藝、法、管、史等9個學科門類。有學校現有教職工956人,其中博士116人、正高職稱95人;有普通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15000餘人。
⑥ 長江師范學院的辦學條件
學院
學校現有文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學院、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音樂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美術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傳媒學院17個二級教學單位和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部。設有50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形成了以文學、理學為基礎,管理學、經濟學、工學、藝術學為主幹,多學科相互融合、各具特點,以教師教育為優勢和特色,學術性和應用技術類專業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學科專業結構。學校現有市級重點建設課程3門,市級精品課程10門,市級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學校是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重慶市三峽移民勞動技能培訓基地、重慶市屬高校唯一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文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管理學院財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美術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音樂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傳媒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專業
截至2012年底,長江師范學院設有46個本科專業,17個專科專業。2013年新增加專業:物聯網工程。2014年新增專業:園林(園林設計方向)以及工商管理類雙學位實驗班。
普通本科專業
思想政治教育(師范)、政治學與行政學、政治學與行政學(行政管理實務)、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漢語言文學(師范)、漢語言文學(秘書)、英語(師范)、英語(商貿)、日語、歷史學(師范)、公共事業管理(司法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財務管理(金融與投資)、財務管理(會計)、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師范)、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設計、應用統計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技術)、化學(師范)、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廣播電視學、環境科學(環境監測)、生物科學(師范)、生物工程(發酵工程)、旅遊管理(旅遊規劃與開發)、園藝(觀賞園藝)、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服務外包)、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物聯網工程、工商管理類雙學位實驗班、園林、金融工程、經濟統計學、小學教育全科教師、播音與主持藝術、音樂學(師范)、舞蹈學(表演)、舞蹈學(體育舞蹈)、音樂表演(聲樂、鋼琴、器樂)、美術學(師范類)、數字媒體藝術、服務設計與工程、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雕塑、體育教育(師范)
對口高職本科專業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聲像方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汽車電子方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汽車電子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少數民族本科專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工程(發酵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園藝(觀賞園藝)、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 截至2013年底,學校有教職工1300餘名,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70多人,其中,其中教授102人,副教授264人,高級職稱比例42%;博士145人,占專任教師的17%,碩士523人,占專任教師的60%。有兼職博士生導師3人,有兼職碩士生導師33人。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1人,重慶市優秀教師1人,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慶市先進工作者1人,重慶市教育系統職業道德標兵1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9人,重慶市師德先進個人2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資助計劃28人。另有兼職教授20人,外籍教師6人。 有省級教學團隊6個。
省級教學團隊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 魏洪丘
漢語課程教學團隊 楊雅麗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團隊 項福庫
教育學教學團隊 彭壽清
民族特色文化課程教學團隊 李良品
藝術設計地域特色實踐教學團隊 余繼平 截止2012年底,學校有市級重點建設學科3個。
市級重點學科
漢語言文學、音樂、美術 截止2012年底,學校有市級精品課程10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
市級精品課程
中國現代文學 魏洪丘
體育 袁革
物理化學 胡武洪
色彩 楊賢藝
模擬電路 賀國權
分析化學 江虹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項福庫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彭壽清
遺傳學 姚啟倫
教師科學素養 於海洪
後現代經典影視解讀 王文平
國家級特色專業
思想政治教育
市級特色專業
音樂學、漢語言文學 2004年開始招收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泰國、斐濟等國的留學生,是重慶市同類院校中招收留學生最多的高校,與新加坡創新計算機學院開展了合作辦學。
截止2012年底,學校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波蘭、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等國幾十所高校開展了合作與交流。通過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交換生項目」、「本碩連讀項目」、「短期出國項目」、「赴美帶薪實習項目」、「赴新加坡帶薪實習項目」等渠道先後選送數百名在校大學生赴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泰國、波蘭、新加坡等國留學,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新型國際化人才。
學校常年聘請多名外籍專家來校任教,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學校先後與日本廣島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日本活水女子大學、美國查爾斯頓大學以及泰國皇家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了合作與交流,已形成互派留學生的合作機制,並資助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學40多人次。
⑦ 長江師范學院的介紹
長江師范學院位於長江與烏江交匯處,素有「烏江門戶」、「千里烏江第一城」之稱的重慶市涪陵區,是重慶市「一圈兩翼」戰略支點上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學校是一所重慶市屬普通本科院校,2001年由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前身為成立於1931年的涪陵縣立鄉村師范學校)和涪陵教育學院合並升格為涪陵師范學院,2006年9月,由涪陵師范學院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1截至2015年底學校有李渡、江東兩個校區,校園佔地面積近1900畝,建築面積60多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建築特色鮮明,是讀書學習的理想場所。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億5千多萬元。建有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9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159個。圖書館總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擁有各類載體文獻192萬冊,其中紙質文獻138萬冊;購置和自建各類專題資料庫14個,數字資源總容量25TB。
⑧ 長江師院
長江師范學院是一所重慶市屬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9月,由涪陵師范學院更名而來,有80多年的辦學歷史。學校位於長江與烏江交匯處,素有「烏江門戶」、「千里烏江第一城」之稱的涪陵,是重慶市「一圈兩翼」戰略支點上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重慶市高校布局結構中具有重要地位。
長江師范學院(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位於中國第四個直轄市——重慶市。其前身是1931年興建的涪陵縣立鄉村師范學校,1977年建為「涪陵地區師范學校高師班」,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涪陵師范專科學校,後更名為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經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涪陵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涪陵師范學院。(涪陵教育學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區教師進修學校,1984年更名為涪陵教育學院,2000年涪陵工業學校和涪陵 師范學校並入涪陵教育學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師范學院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在地方文化的浸潤孕育下,長江師范學院承襲「誠意正心、鉤深致遠」的治學旨趣,形成了「學高身正、敬業自強」的校訓,確立了「育人為本、質量為先、重學崇術、尚知篤行」的辦學理念。
⑨ 重慶江北區有哪些好大學
重慶江北區好大學只有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工商大學(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慶市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一所公辦高校。
據2021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南岸校區(含蘭花湖片區)、江北校區2個校區,佔地總面積2390.8畝;設有18個教學學院,開辦本科專業78個;有教職工2300餘人,專任教師1800餘人。
教學建設
據2021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1個、市級特色專業22個、市級「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17個、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9個。
以上內容參考吧重慶工商大學
⑩ 長江師范學院
長江師范學院簡介
學校是一所重慶市屬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9月,由涪陵師范學院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有80多年的辦學歷史,在社會各界享有良好辦學聲譽,在重慶市高校布局結構中具有重要地位,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新形勢下,學校一如既往地擔當起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責任與使命,積極進取,努力開創統籌城鄉發展的地方高校建設新局面。
學校所在地涪陵區,位於長江與烏江交匯處,素有「烏江門戶」、「千里烏江第一城」之稱,地處重慶市「五大功能區」的城市發展新區核心增長極。涪陵是先秦時期的巴國國都,文化積淀深厚,多元而獨特的巴枳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孕育出具有時代特徵的「艱苦創業、不甘人後」的涪陵精神。涪陵有輝煌的書院辦學史,北宋時期在長江北岸創辦的北岩書院時稱「理學聖地」,書院遺風及其理學精神厚澤涪陵的文化傳承和教育發展。在地方文化的浸潤孕育下,長江師范學院承襲「誠意正心、鉤深致遠」的治學旨趣,形成了「學高身正、敬業自強」的校訓,確立了「育人為本、質量為先、重學崇術、尚知篤行」的辦學理念。
學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有滬渝高鐵、渝懷、南涪等3條鐵路和滬渝(南線)、重慶三環、渝涪等3條高速公路,學校距涪陵高鐵車站3分鍾車程,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福州、成都等地,30分鍾可到達重慶火車北站;距高速公路入口2分鍾車程,40分鍾可到達重慶主城。
2001年以來,學校各項事業發展迅速,辦學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學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學校現有李渡和江東兩個校區,校園佔地面積近1900畝,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建築特色鮮明,是讀書學習的理想場所。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近2億元。建有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11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184個。圖書館總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有紙質藏書150多萬冊,購置和自建各類專題資料庫14種,數字資源容量達43TB。
學校現有文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學院、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音樂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美術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傳媒學院17個二級教學單位和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部。設有51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形成了以文學、理學為基礎,管理學、經濟學、工學、藝術學為主幹,多學科相互融合、各具特點,以教師教育為優勢和特色,學術性和應用技術類專業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學科專業結構。中國語言文學是「十一五」重慶市重點學科,民族學、物理化學是「十二五」重慶市重點學科。學校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1個。有市級重點建設課程3門,市級精品課程18門,市級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校級重點建設學科6個。學校是教育部初中校長國家級培訓計劃的培訓院校、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重慶市三峽移民勞動技能培訓基地、重慶市屬高校唯一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900多人,其中教授103人,副教授286人,高級職稱比例43%;博士151人,占專任教師的17%,碩士557人,占專任教師的62%。有兼職博士生導師4人,有兼職碩士生導師33人。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1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提名人物1人,重慶市優秀教師1人,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慶市先進工作者1人,重慶市教育系統職業道德標兵1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9人,重慶市終身教育獎1人,重慶市師德先進個人2人,重慶市中青年骨幹資助計劃28人。另有兼職教授26人,外籍教師6人。
學校現有科研機構15個,其中有國家部委聯合共建研究基地3個,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2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個,重慶市高校科技創新團隊3個。主辦有《長江師范學院學報》、《三峽環境監測》、《長江師范學院報》三種全國公開發行報刊和《三峽教育論壇》、《烏江論叢》、《巴渝教育探索》等重慶市內部連續出版刊物。「十二五」期間,學校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科基金等國家級科研課題24項,教育部等國家部委科研項目30餘項,重慶市級科研課題300多項。學校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國家民委優秀成果三等獎、國家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慶市文學藝術獎、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各類學術榮譽30餘項。
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萬餘人。1977年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數萬多名各級各類人才,畢業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稱,學校因此被譽為「培養『三區』教育子弟兵的搖籃」。近三年來,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珠江鋼琴杯」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全國高師學生英語教師職業技能競賽、計算機應用技能大賽等賽事中獲國家級獎200多項、市級獎420多項;先後獲國家級、重慶市級學生先進集體獎40多項,國家級、重慶市級學生先進個人300多人(次)。
學校大力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常年聘請多名外籍專家來校任教,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2004年開始招收來自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波蘭、日本、韓國、泰國、斐濟等國的留學生,是重慶市同類院校中招收留學生最多的高校。三年來,學校先後與美國聖何塞州立大學、喬治亞西南州立大學、英國考文垂大學、芬蘭坦佩雷應用技術大學、澳大利亞艾迪斯科文大學、波蘭盧布林天主教大學、韓國公州立大學與草堂大學、日本鹿兒島大學,以及泰國38所皇家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了合作與交流,已形成互派留學生「1+2+1」人才聯合培養等合作機制,並資助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學70多人(次)。
當前,學校正處於充滿激情與活力的發展新階段,已經明確了「質量立校,人才興校,學科強校,服務榮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的辦學新思路和「辦一所受當地人民尊重的教學應用型大學」的辦學新目標,啟動了「131」發展戰略,全面實施「四步走」行動方案。以碩士點立項規劃建設為契機,全面提高我校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水平;以服務涪陵及周邊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為使命,推進學校學科專業轉型;以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著力推進人才培養方式轉變;以特色發展、錯位競爭為抓手,推動人才培養目標轉向;以辦教學應用型大學為統領,全面提高學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到2020年,努力將學校建成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成為渝東南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高水平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