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植物生理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植物生理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6-28 15:56:58

㈠ 姚雷的簡介

導師姓名 姚雷
職務職稱 教授.
所在院系 農業與生物學院
所屬學科 生物學
研究方向 芳香植物品種資源 芳香植物應用 芳香植物栽培,芳香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加工,芳香植物功能性研究。
回國後以第一主持人承擔有關芳香植物研究的國家及省市科研項目12項,總經費300萬。主要有《地中海沿岸草本芳香植物引種栽培研究》(教育部);《芳香植物養液栽培配方優化研究》(市曙光計劃);《芳香植物收獲後初加工技術研究》(市科委);《芳香植物綜合開發利用研究》(市農委重點);《芳香花草茶研究》、《芳香植物精油成分提取技術研究》、《草本芳香植物適應性種植與品種選育研究》、《芳香植物終端系列產品開發與標准化研究》、《芳香植物保健與葯用功能因子研究》(西部橫向);《芳香植物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市科委重點項目);《芳香植物生態化種植與深加工技術》(市科委重大專項);《迷迭香、玫瑰、薰衣草純露研究》(昂立基金)。完成5項,獲省級成果兩項。以第一發明人申請專利8項,其中授權2項。
現承擔研究生課程《高級植物生理學》、《天然產物與應用》。承擔本科生課程《植物生理學》、《芳香植物精油與芳香療法》、《自然療法》、《芳香植物》、《香氣與香料》、《特色作物栽培學》等課程。以第一導師指導研究生畢業論文10篇,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24篇,成績優良。
1999年以來先後赴日本8次,加拿大1次,韓國1次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並發表學術論文。先後11次邀請國外專家21人來我研究室進行科研合作與交流。協助學校進行過多次校際間友好關系的交流活動,如日本早稻田大學、大阪府立大學等。分別在新疆和上海市南匯、崇明、青浦建有芳香植物種植基地,涉及品種146種,種植成功137種,累計面積達3.2萬畝。幫助企業開發芳香植物產品種類35種以上。

㈡ 陳偉的個人介紹

農工黨福建常省委、福建農林大學總支主委、福建農林大學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承擔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三個層次五門課的教學任務。現為植物生理學省級精品課程負責人。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省級課題10多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多篇。被聘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植物學科項目評議人。
在學校本科教學中,作為《植物生理學》課程負責人獲福建省省級精品課程(2007年)。積極開展《植物生理學》雙語教學,編輯英文教學參考書(26萬字)供學生學習。獲福建農林大學優秀教案二等獎(2007年)近3年來共指導10名本科生畢業論文,其中1人考取美國New York 大學研究生(潘延熹,2006屆),1人考取中科院研究生(李曉東,2007屆)。
1990-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在法國Orleans大學從事植物生理生化研究; 2002 - 2004年在美國Iowa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講大學本科生課程2門, 碩士和博士生課程3門。 1992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優秀教育世家」光榮稱號,1995年被評為「校優秀教師」,1997年入選「校中青年學術骨幹」,2000年獲「校教學優秀獎」,2002年獲福建省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2004年獲「校2001-2004年度科研貢獻獎」和「校教學成果一等獎」以及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年被授予「福建省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已招收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12名。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省級以上課題近10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多篇。兼任福建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植物學科項目評議專家。

㈢ 植物生理學是如何誕生和發展的,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產生
植物生理學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16世紀荷蘭人范埃爾蒙的實驗.他把一條柳枝栽在盆中,每天澆水,5年以後柳枝增重30倍,而盆中土的重量減少甚微,因此他認為植物的物質來源不是土而是水.這是第一次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現象.到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期,英國的J·普里斯特利,荷蘭的J·英恩豪斯等人陸續發現了光合作用的主要環節,證明綠色植物能在光下將空氣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機物並放出O2.義大利人M·馬爾皮基,英國S·黑爾斯,法國J·B·布森戈,德國J·von·李比希,英國C·R·達爾文等人分別發現或闡明了植物中的物質運輸、水分吸收與蒸騰、氮素營養、礦質吸收、植物的感應性和運動等現象.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系統化,1800年,瑞士的J·塞內比埃撰寫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植物生理學》.
走向微觀
19世紀後期德國的J·von·薩克斯首先開設了植物生理學專門課程.在他和他的學生們努力下,植物生理學從植物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特別是20世紀20~30年代,由於物理、化學、微生物學和普通生理學的進展以及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的興起,使植物生理學深入到細胞水平.30~40年代進入細胞器水平,如以離體的線粒體、葉綠體來分析呼吸和光合等作用的機理,50年代以後,更深入到大分子的組合,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離體酶系的作用,以至電子傳遞系統機理等縱深方面,跨入分子水平或亞分子水平,成為分子生物學的一個方面.就研究的時間尺度而論,從范埃爾蒙實驗的5年縮短到幾天,幾小時,現在則縮短到秒級,毫秒(10-3秒)級,微秒(10-6秒)級,納秒(10-9秒)級甚至皮秒(10-12秒)級了.
走向宏觀
植物生理學發展的另一端是走向宏觀.由對植物個體,擴展到群體、群落的研究.因為無論是在人為的農田或自然界中,植物都是聚集在一起,很少單株生存;農業生產也常是以土地面積為單位,而不是按單株來計算產量.因此必須注意群體的結構和活動;植物體與外界環境及其他植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系;通風透光、土壤水肥供應情況以及共生和互斥的現象和機理.這樣植物生理學就與生態學接壤,並發展出了植物生理生態學和生態生理學這兩門分支學科.
近代進入定量及模擬階段
近代植物生理學家的研究工作,已部分進入定量的階段,在引入電子計算機等新技術後,開始了對植物生理活動的數學模擬.因為植物幾乎是吸收和轉化太陽能的唯一成員,所以在探討生命起源、開發能源、宇宙航行、地球外生命以及仿生模擬等問題時,植物生理學也是必不可缺的.
最早記錄
遠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4~前11世紀),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有涉及植物生理活動的關於農業耕耘施肥的記述.其後在《氾勝之書》(約公元前100),《齊民要術》(533~544),《天工開物》(1637)等專著中更有許多闡述.明末《天工開物》的著者宋應星(1587~1660)在與范埃爾蒙差不多同時所著的《論氣》一書中曾說:「氣從地下催騰一粒,種性小者為蓬,大者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幾何?其餘皆氣所化也.」已明確指出了植物利用空氣來生長.
植物生理在中國的發展史
中國比較系統的實驗性植物生理學是從國外引進的.20世紀20年代初,錢崇澍、張珽留學回國後,開始講授植物生理學;李繼侗1927年起先後在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羅宗洛自1931年起先後在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中央研究院,湯佩松自1933年起先後在武漢大學、清華農業研究所等處建立了植物生理實驗室.他們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常為國外文獻所引用.他們所教育的第一、二代學生,現在是國內本學科的主力.30~40年代由於抗日戰爭和戰後國內的動亂,各大學及研究所顛沛流離,植物生理學亦與其他科學一樣未得充分發展,專業隊伍總共不過30人.1949年以後,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發展很快,在有關植物生理學的各個領域里,都程度不等地開展了工作,尤其是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有重要意義的結果.目前,在中國設有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各大地區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設有植物生理學研究室(組)或教研室(組);農林等部門設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組).中國植物生理學會自1963年成立後,已召開過4次全國性的代表大會,並出版了論文集.許多省、市、自治區陸續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學會.中國植物生理學會主辦了《植物生理學報》和《植物生理學通訊》兩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學會主辦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進展》.
應用與展望
植物是地球上利用太陽能合成有機物的主要生物.它們的生理活動對人類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應用
農業以栽培植物為主體,要控製作物的生命活動,增加產量並提高質量,就需要了解植物的生理活動.如對植物的礦質營養的知識是合理施肥以及肥料工業的基礎;對植物的水分關系的分析能為灌溉提供方案;了解了植物對光周期或春化作用的需要,不僅能解釋氣象條件如何決定物候期和預測引種成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用人工照光或遮暗,和春化處理等辦法來控制開花的季節;激素的發現,使人們得以合成,促進插條生根,疏花疏果,誘導、加強或解除休眠,促進或抑制生長等以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除草劑則是生長調節物質的高劑量應用,節約了大量除草的勞力;光合、代謝、運輸、抗性等生理機理的研究為選種、育種提供了篩選指標;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等技術的發展,為加快純種的繁殖,改良與創造新種,開辟了新的途徑.在數次農業及糧食的國際會議討論中,曾提出10餘項迫切的研究任務,其中①光合作用與增產;②生物固氮;③礦質吸收;④對不良環境的抗性;⑤對競爭性生物系統的抗性;⑥植物的生長發育與激素等都屬於植物生理學的范疇.其餘幾項,如遺傳工程,細胞工程,菌根及土壤微生物,大氣污染,病蟲害的控制,也與植物生理學有關.所以植物生理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的知識基礎.
展望
環境保護,防止污染,也涉及植物生理學研究.如用植物固沙防風、凈化水源等.70年代提出,由於工業發展,化石燃料燃燒量大,空氣中C顯著增加以致影響氣候,增加植物光合來吸收C是對策之一. 最近更突出的問題是新能量來源的開發.由於古代留存的化石燃料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各國對於尋求可以更新的能源均很重視.現時地球上捕獲轉化太陽能的最重要的途徑還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每年能固定3×10^21焦耳,雖然它只是落在地球上日光能總量的千分之一不到,但已經10倍於世界上每年的能量消耗.提出的辦法如:①利用現有的植物殘渣製成沼氣,在中國很多地方已經推廣應用;②使植物產物發酵製造酒精,在某些國家已大量生產;③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栽植產油脂或碳氫化物的植物以提取燃料;④利用藻類或離體的葉綠體在光下產生氫氣;⑤用提取的葉綠素及人造的無機半導體物質來模擬分解水來放氫,這些都是從植物生理學研究發展出來的.太陽光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能用來產生氫作為燃料,氧化燃燒後又成水,可反復使用,且不會造成污染.

㈣ 農學本科專業畢業後拿什麼學位呢

農學學士屬於學士學位的一種。農學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植物生產類專業。本專業培養具備堅實的生物科學、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及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具備開展與農學有關的教學、科研、技術設計、推廣開發、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及社會責任感,有創新、創造和敬業精神的農學學科復合型人才。


課程體系

《農業微生物學》、《農業氣象學》、《植物生物技術導論》、《農業生態學》、《植物生理與生物化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實驗》、《作物栽培與耕作學》、《育種學》、《農業經濟管理》 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功能農業、觀光農業、都市型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與營銷。

知識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生物學科和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3.具備農業生產,特別是作物生產的技能和方法;

4.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科學前沿和發展趨勢;

5.熟悉農業生產、農村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6.掌握科技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就業方向

農業類企業:栽培耕作、作物育種、農業規劃、技術開發、生產管理、農產品加工、農場經營。

考研方向

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學。

農業碩士

農業碩士(原名:農業推廣碩士)是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學位,與相應學科的農學碩士學位處於同一層次。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側重於應用,包括農藝與種業、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畜牧、漁業發展、食品加工與安全、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農業管理、農村發展八個領域,主要為農業技術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2014年11月召開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將「農業推廣碩士」定名為「農業碩士」。

農學:包括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學、畜牧學、獸醫學、林學、水產學等8個一級學科,共有27個二級學科。

發展前景

大學畢業生人才招聘會上,農學專業人才成為亮點,農業類人才逐漸成為職場新寵。21世紀中國所需的農業科技人才可能要達到幾百萬。現代農業的概念遠遠超過人們的傳統所認為的,種菜種糧。養豬養雞的范疇,已經涵概生態,營養,動植物檢疫,食品加工、克隆、花卉、草坪、農葯、化肥、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農村社會的發展、規劃、開發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進期,農業人才招聘會頻頻舉行,農業人才走勢上揚,一向相對冷門的農業類人才逐漸成為職場新寵。

熱點內容
中南大學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發布:2025-07-27 07:26:01 瀏覽:318
大學中庸出版時間 發布:2025-07-27 07:20:18 瀏覽:158
清華大學教授蔣洪德 發布:2025-07-27 07:13:43 瀏覽:413
悉尼大學張教授 發布:2025-07-27 07:08:57 瀏覽:116
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參考書目 發布:2025-07-27 06:55:52 瀏覽:862
上海大學藝術學理論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27 06:55:49 瀏覽:997
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業 發布:2025-07-27 06:55:01 瀏覽:805
美國上大學好處 發布:2025-07-27 06:54:26 瀏覽:259
2013中國大學排行榜100強名單 發布:2025-07-27 06:51:04 瀏覽:630
西安工業大學光學工程博士點 發布:2025-07-27 06:51:04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