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本科學歷人口比例真的不超過4嗎
①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在對全國101.6萬人以上人口做了抽樣調查後發現:這一百多萬被抽樣調查大學專科人數77946人,佔比7.67%;本科學歷人數63739人,佔比6.27%;研究生6485人,佔比0.64%。整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148170人,佔比14.58%。
抽樣調查發現:
這個抽樣調查的結果,基本就是我們國家目前的學歷現狀。也即,全國本科人口佔比只有6.3%,研究生佔比只有0.64%,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14.6%。
看到這里,本科以上學歷的人不要再妄自菲薄了,你已經打敗了全國90%以上的人口,還是很值錢的。
這還是經過多年發展的結果。2009年,這個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7.29%。十年之間,這個數據翻了一番,堪稱不錯戰績。
② 中國大學生占人口比例是多少
只有4%。
20年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全日制本科以上大學生佔中國人口比例只有4%!保守估計,加上各種自考本科,繼續教育等等,我國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也不超18%。
我國網民大約8.29億,其中初中學歷佔38.7%,高中/技校/中專佔24.5%。受過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分別約佔8.7%和9.9%,超過八成的網民學歷低於大專。
定位方向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等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③ 2021全國本科學歷佔比
百分之四點四三。
2021年全國本科生佔比是百分之四點四三。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截止到2021年,大學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43%。
本科學歷是指:按照國家對大學本科教育的要求,在校生需讀完4年課程並成績合格,拿到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學位證才算本科學歷。本科即大學本科,是學歷的一種,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一般由大學或學院開展,極少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已經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本科教育重於理論上的專業化通識教育,應用型本科側重於應用上的專業教育和實際技能教育,學生正常畢業後一般可獲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
④ 中國本科生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由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導致一種錯覺,現在全國大學生滿地都是,那麼中國本科生到底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呢?真的已經多如牛毛了?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要說比例那麼首先就要說數據。有人做過統計,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2017年,我國的本科學歷人數大概是9000萬,這個數字其實已經挺大了。但我們的人口基數更大,2017年的時候我們人口總數就已經達到了13.68億了。計算一下,中國本專科學歷在總人口中佔比僅僅為6.49%,不到7%。
在中國,如果你是本科畢業,那麼在學歷上你就已經超過全國93%以上的人了。認為中國遍地都是大學生,很可能是我們的一種認知錯覺。如果你是碩士、博士學歷,那你真的已經站在了學歷的金字塔尖了。
⑤ 微博本科率4%是真的嗎
這個應該是真的,因為全國平均本科率最多10%,而微博里只有部分用戶是本科,所以這個本科率更可信!不到4%的本科率會被很多人嘲諷。出於對這句話真實性的懷疑,我搜索了一下資料,我發現根據最新的網民學歷結構數據,本科及以上學歷佔9.3%,接近10%,並不像我們說的不低於4%。但很多時候,在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總會有人把這句話搬出來高大上,用說教的口吻加上一句經典的「多讀書」,嘲諷和質疑說話人的學歷,彷彿自己就是那4%中的一員,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我討厭這種演講。於是我查了資料,開始了這個帖子。我的本意是想表達:【本科學歷真的不再稀缺。世界觀不同,不代表對方學歷比你低。少一些斗爭敘事,多一些理性思考。開放、尊重和包容是互聯網的基本要素。值得注意的是,這9.3%並不包括大學生。沒有取得學歷證書的大學生只能算是高中畢業證,所以大學生也屬於另外的90%。此外,我國網民年齡結構較寬,未成年人擁有自己手機的比例達到65.0%。但是未成年人還在接受教育,現在的學歷不代表將來的學歷。隨著教育門檻的逐漸降低,未來本科率無疑會逐年上升。此外,受教育程度也與時代有關。由於文革的影響,我國在1977年恢復了高考,但在此之前,沒有獲得本科學歷的條件。我們父輩時代,社會發展不足,生產力水平低下,本科學歷挺好的。現在以2021年為例,1078萬人參加高考,400多萬本科生被錄取。全國本科平均錄取率超過40%,上海、天津等地本科錄取率超過65%。本科生在我們這個年紀顯然很普遍。以陝西省為例。2021年陝西一本錄取率為22.15%,一本數已經佔到高考人數的1/5,比例還是很高的。換句話說,這個時代二三本的含金量並不高。而且在網路平台上,每個app使用的年齡結構都不一樣。例如,虎撲、微博、豆瓣和知乎等一些app的用戶群體比Tik Tok和Aauto Quicker等短視頻平台的用戶群體更年輕。所以,在這些app上遇到你,讓你覺得他說話「弱智」的那個人,他的學歷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低。所以,不要以「本科學歷真的不到4%」為例。事實是,真的遠遠不止4%。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國網民的受教育程度必將實現大的飛躍。【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不再是學歷低的問題,而是面對一個又一個網路熱點如何看待和做,也就是如何看待客觀世界,如何調試主觀世界。】很多熱點都有突發性、多變性、擴散性的特點,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識別。不要被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觀點誤導,不要讓感性代替理性。把握社會生活的主流與支流、現象與本質。面對風起雲涌的網路思潮和各種網路熱點,我們應該能夠做出更好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放鬆心態,做一個有文化、善於分析判斷、有道德、寬容謙虛的新時代網民。
⑥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2022
2022年本科人數佔全國人口比例約約3.93%。2022年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全國人口14.1億,繼續穩居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但是,本科學歷占總人口佔比不到4%
⑦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雖然我自己也是本科生,但是我從來沒把自己當回事兒,因為身邊的學霸太多了,感覺自己走到哪真的都很普通。
說到本科學歷只佔4%的數字的時候,我嚇了一跳。我05年參加高考,我們班88個人(在我們年級是大班,普班72個學生),考上重點大學的22人(包括211,985院校),考上普通本科的16人,三本院校的6人(我們那一年好像是剛開始有三本,都是家裡條件還比較不錯的,花錢上的),大專院校的有11個(正規學校的大專專業或者是正規的大專專科),高職類6個(也就是現在俗稱的野雞學校)! 這裡面很多已經被錄取的,還有十幾個選擇了復讀(其中包括兩個重點,三個普通本科,6個專科),對自己的高考成績不是很滿意。我們是重點高中,所以說大家在學習方面還是非常拼的。學習風氣比較好。
看到官方這個數字我自己默默的算了一下。作為80後的第一代,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以後每一個階段都會刷下一半的人。假設從小學開始有100個同學的話,那麼最後走到大學里邊的也只有25個。這25個裡面,有本科生應該在5個左右。讓我覺得4%這個數字應該還算是比較准確的。
以前老師們開玩笑的時候經常講,別以為你考個大學了不起。你要去深圳,掉下來一塊磚頭砸死10個人。有9個本科的生,剩下的1個還是研究生。我們畢業後一直在跟同類的人競爭,一直覺得,這個群體應該挺龐大的。現在來看,確實是人群區分。
國家的進步和發展需要人才,需要人才的不斷的補充。近些年大學一直在不斷擴招,大學相對於來講門檻也低了很多。我真心的希望,在大學里,不要光做到寬進,主要是要做到嚴出,才能會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 社會 ,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可能主要是讀了大學出來的,身邊得圈子裡的也基本都是大學生,所以才有種遍地都是大學生的錯覺。另外就是有人提到的,大城市裡是大學生扎堆,但農村裡則不是。我工作的部門,接近200號人,除了老一輩的和新進的一些有關系的是本科外其餘基本清一色的碩士,還有幾個博士,也有海龜。但反過來想,我老家(小城市,還不是農村)我的小學同學,最後上了大學的,可能也就兩三成。
國家普及高等教育是好事。從國家層面想,人口整體素質提高了,國家發展潛力也就大了。這是切身感受。因為現在在非洲相對好的地區,看到的是遠不如國內的基建,不如國內的物質,較高的失業率。招聘當地員工時看收到的簡歷,基本上差不多九成是本科生,很難遇到碩士畢業的。
至於國家普及高等教育造成本科甚至碩士含金量下降,那隻是對個人而言。沒法咯,作為個人,只有努力往上拼咯,211.985的努力
我是70後。
我們那時候,一百個學生一年級學生,能到五年級的,能有90個,剩下10個不是留級了,就是中途退學了。因為那時候,期末考試不及格就不能升年級,有的人一個小學要讀七八年。
好不容易,念完小學,考初中,那時候不看分數,看排名,每個鎮根據初中班級的數量來確定招收人數,通常錄取六七成,也就是說當初100個一年級學生能讀初中得,最多65個。
初三縣里安排一次預選,這65個初三學生會有25個沒有資格參加中考,只剩下40個學生再參加一個月的強化學習,參加中考。成績最好的一兩個進去師專,出來做小學老師,剩下38考高中,能考上的一半左右,也就是20個。至此,100個一年級,到了高中只有20個了
這20個高中生,到了高三,要參加縣里的會考,及格的發高中畢業證,有了這個畢業證才有資格參加高考。到最後走進高考考場的最多18人。能被錄取的,最多五個人。其中一個本科(一本),兩個大專(二本),兩個中專(三本)。
再回頭看,一百個一年級學生,真正考上大學的,也就三個。三本在我們那時候,根本不算大學生。所以那時候,大學生稱為天之驕子。因為錄取率太低,百分之三左右。
21世紀,大學擴招,這十來年,大學生突然多了起來。導致畢業生感覺大學生遍地都是。其實就全體國民來看,並不多。主要是四十歲以上的國民里,存量大學生太少。擴招的後果是,八成大學生集中在22--40歲年齡段。特別是30歲左右的。這是一種短期爆發的結果。
看圖,這是統計局發布的本科以上畢業生人數。1998年至2016年,本科以上畢業生總人數4756萬人,2016年中國人口數量為13.83億,算下來本科以上畢業生佔比3.44%。
所以,從整體比例來看,本科以上的畢業生實在是少之又少。
我們覺得遍地都是大學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中國人口基數大,雖然佔比不到4%,但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總數也將近五千萬,五千萬的數量並不少。第二,這里僅僅只是本科生,不包括大專生,而現在大家所稱的大學生基本是包含大專生在裡面,若包含大專學歷以上人員,則人數還將進一步增加。第三,人口集中。因為學習原因,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大部分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在城市就業。大學生往城市人口集中。第四,工作原因。因我們自身原因,我們身邊的同事以及接觸的朋友,基本都是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導致我們人員大學生遍地都是。
感謝 悟空小秘書 的邀請!
先來糾正一個知識點,大學生指的是在高等院校注冊入學並且接受教育直至畢業前的群體統稱,大學生的范圍包括: 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 ,所以從嚴謹的態度來說,兩者是不對應的。
既然提到大學生的規模,給人一種「遍地都是」的感覺,那麼我們有必要了解清楚到底目前我國 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 到底有多少人?到底占人口比例多大?占就業人口畢業多大?
1.全國專科生畢業人數
2.全國本科生畢業人數
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顯示,1978-2017年全國本科畢業生人數為4588.3837萬人,再加上未公布2018年 畢業生(根據往年數據推測400萬左右), 因此,全國目前本科生總量粗略估計在在5000萬左右。
3.全國碩士生畢業人數
從國家統計局信息來看,只顯示2004-2017年的碩士畢業生人數,但幸運的是,有1978-2009年研究生畢業人數( 注意這里的研究生畢業人數包括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 ) , 總計249.5095萬人,去除前面提過的2009年我國博士畢業生在33萬的規模,那麼1978-2009年碩士畢業生應該在216.5095萬人,再加上2010-2017年的361.8441萬和2018年預計的52萬, 因此,截止2019年,全國碩士畢業生人數在630.3536萬左右。
4.全國博士畢業生生數量
從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我國博士畢業生數據是從2004年開始顯示的,從幸運的是,此前官方曾在在2009年8月31日發布過一份數據,截止那一日,全國累計授予博士學位33萬餘人。再把2010-2017年的數據相加(計算結果是42.4602萬人),總共大約是75.4602萬人,如果在把2018年大概6萬畢業生算進去的話, 截止2019年,全國目前應該有81萬具有博士學位的高等人才。
從公開數據來看,2018年 我國總人口13.95億,目前僅查到2017年我國勞動人口為90199萬,計算出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佔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為11.87%,可以說這個比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換句話說,十個求職者中,就有一個是大學生。 當然了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的比例還沒有達到1%,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依然是 社會 最稀缺的人才。
注意: 如果嚴謹一些的話,我們會意識到,博士生和碩士生其實已經在本科生中統計過了,所以減去這接近的1%的話,那也依然還有10%的比例。
坦白說我並不喜歡「遍地都是」這個形容,雖然國內大學生人數達到10%左右的比例,但是畢竟是接受了國家的高等教育,國家的未來是要交在這些人身上的,只有這一大批人發揮出應有的能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早一天到來。
都什麼回答,我來告訴你好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基本上就這幾點。:第一,5%這數據是全體中國人,也就是說中年人,老人,和沒到18歲的孩子也包括。你平時不會傻到去問一個10歲小孩讀大學沒,而中國,中老年人因為時代的原因讀大學的很少,比例自然就被沖下來了。
第二:大學擴招,年輕一代人讀大學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你都在與你的同齡人競爭自然感覺本科不如狗。
第三:現在渠道多了統招,自考,留學,大專,成教,運程等等大把渠道拿證書也都叫大學生。
所以你就能知道說中國人有5%大學生這數據的意義太小,基本就是個廢物數據。重要的是同代人裡面有多少讀本科的,多少一本的這才是重點!
起初,看到這個數據,有點不太相信,因為,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啊,我們單位將近400人,入門門檻就得是本科,但查看數據,發現還真是不到4%,具體數據來源是:
1、國家統計局網站1998年至2016年的數據顯示,本科生畢業總人數4756萬人,而2016年全國人口數量為13.83億,本科以上畢業生佔比3.44,再加上17/18以及1998年以前少的可憐了的本科以上人數,去除中間重復計算的問題,也就在4%左右。
2、官方數據顯示,從恢復高考到2017年,40年間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數達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 看起來的確是很多,但是中國的人口139008萬人,大學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不到9%,而本科生只佔4.43%。
所以,4%左右的本科生,確實是比較真實的,那麼,為何會覺得遍地都是大學生?主要因素有:
1、大專高職院校太多。我們平常說的大學生,不僅僅是本科生,還有大專,或者高職院校學生,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目前我國有1388所高職(專科)院校,在校生人數總計11049549人。而本科院校,才1243所。也就是說,僅僅是高職院校,就比本科院校多,龐大的高職院校學生佔比比較大,構成了大學生群體,同時,還有大量高等專科學校的大專學生,就會給人覺得,大學生多。
2、野雞大學比較多。如今,即便高考不上官方的本科、專科或者高職院校,但可以上挖掘機、廚師等這種民辦的野雞大學,這樣的大學,有392所,按照一所大學1萬人計算,也達到了將近400萬人,所以,會給人感覺大學生多。
3、自考、自學、函授、職業大學等,虛構了大學生數量。我們身邊很多人,沒有考上大學,但後來自學成才,拿到函授文憑,或者大專文憑,就覺得,自己是大學生了。我身邊不少人,掏錢,上了帶「中國」兩個字的大學,其實就是在這邊開的函授班,畢業後,也冒充是中國某某大學畢業的。
4、三本越來越多。我一直覺得,三本就不應該叫本科,就是混了個本科文憑而已,直白的說,跟本科差的很遠,分數達不到、學校不如本科院校,很多都是本科院校下面的分院,有的三本,成績太差,最後要上五年,所以,三本多,學生多,也同樣導致大學生遍地都是。
本科學歷只佔4%,意不意外,驚不驚喜。看到這樣的數據是不是瞬間感到欣慰呢?但是面對就業難就很崩潰了吧,那時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了!
1.本科學歷只佔4%?
最近兩年高校錄取率超過80%,本科錄取率也在40%以上。本科畢業生達400萬左右。這么多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怎麼只佔4%?我們來算一下。
看看從1998年到2016年的統計數據,本科以上的合計4756萬人,其中有重復計算的,意外,疾病等去世的,可以抵消1998年以前的人數,再加上最近兩年800萬,一共5556萬人,按全國人口14億計算,本科學歷以上佔3.97%。
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知道本科以上學歷佔4%,是非常真實可靠的數據。事實擺在眼前,我們感覺遍地大學生可能是錯覺。與我們所處的環境有關。
2.為什麼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首先,大學錄取比例越來越大,錄取人數接近800萬,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無論是找工作還是干什麼發現身邊都是大學生。大學生找工作也是普遍在大城市或大企業,都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會感受到遍地大學生。
其次,自考本科,成人本科,網路本專科等等通過繼續教育擁有了高學歷。這方面我在國企和大型企業看到很多。
這樣產生的大學生也是千萬級別的!於是遍地大學生的感覺也是正常的。
總體來講,本科以上學歷佔比不高只是4%,遍地大學生也沒有錯,在大城市隨處可見!特別是40歲以下居多。所以想在城市立足,好好加油吧!
大學生本來是指在正大學校園求學的在校學生,但在實際的生活中,人們往往給這個稱呼賦予了寬泛得多的內涵和外延。通常人們口頭說的「大學生」,是指一切接受過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這既包括在校大學生(本科及專科)、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也包括已經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參加工作的所有人。
從我國當前人口的學歷分布情況來看,題主所說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是基本符合現實的。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統計來看,目前,我國擁有本科及以上人口總數,大約有5000多萬。如果加上接受過大學專科(包括高職和高專)的受教育人數,從寬泛的「大學生」的概念的角度來看,我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超過一億人,但在總人口中來看,也僅僅只佔總人口的比例大約8%,總體比例並不高。
那麼,為什麼現在「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大學生主要集中在城市裡,特別是一二線城市裡,看起來人數很多,但一二線城市數量少,集中的大學生實際只是總體人口的很小部分;而人口的大頭,主要集中在為數眾多的三四線城市、小縣城,特別是小城鎮及農村。這些集中了全國大多數人口的地區,大學生很少,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很難見到大學生的身影。
2、我國高等教育井噴,主要是1999年開始的大擴招,之前的大學招生數量較少,只是大擴招後,大學生的數量才急劇增加。從實際數據來看,1999年到2018年,這20年時間培養的大學生佔了全國大學生的80%左右。這些人都是80後出生的,年在20~40歲之間,是人生最好的年華,也是最為活躍的群體,我們往往感受到的「遍地都是大學生」,其實主要就是這各群體。這個群體絕對數量不小,有好幾千萬,又往往特別活躍,尤其是主要活躍在大城市的公司里、機關里、大學里,活躍在 社會 的各個領域,所以大家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3、由於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競爭越來越大,就業越來越難,畢業招聘季,各個招聘會往往人滿為患,這給了 社會 大眾一個「大學生真多」的印象,自然覺得「大學生遍地都是」了。
實際上,我國的高等教育雖然發展迅速,大學生數量壯大得很快,但相對於總人口而言,比例依然較低,國民文化素質總體依然不高;更重要的是,由於大擴招導致的大學生數量的大增,培養的質量有明顯下降,很多接受了大學教育的人,並沒有擁有與學歷相當的知識文化素養,能力也沒能獲得有效提升。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不但需要重「量」,更要重「質」,才能培養出更多有用的人才,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競爭力。
我是燕園博雅教育,敬請關注。
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為什麼會有遍地都是大學生的的感覺呢?我想可能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如果一個女人沒有懷孕的時候,感覺生活中碰到孕婦的幾率挺小的。一旦這個女人有了身孕,就會有身邊到處都是孕婦的感覺。哪怕是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都能在人群中找到一個孕婦。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孕婦效應」。「孕婦效應」造成的後果就是,隨著你對某個偶然事件的不斷關注,漸漸會覺得這個偶然事件成為了普遍現象。
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是,你新買了一件東西,會發現同樣擁有這樣東西的人很多。比如,你新買了一輛某品牌的車,會發現大街上很多同品牌的車。同理,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你也會覺得大學生遍地都是。如果,你的孩子是大學生,也會產生同樣的感覺。
中國是一個特別講究圈子文化的民族。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層次的人很難玩到一塊去。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那麼你的朋友很可能也絕大數都是大學生。我老家以前有很多不錯的朋友,很多都是初高中就不讀書了,這些年幾乎都漸漸疏遠了。其實人都還不錯,但在一起確實感覺沒什麼好聊的。我對人家的生活不感冒,反之亦然。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這里倒不是說,人們會因為「刻板印象」會覺得大學生多。但是人們會因為「刻板印象」對大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比如人們會因為刻板印象,覺得大學生應該是有才華、有素質、有知識的一個群體。
舉個例子,同樣都是刑事犯罪案件,一個案件的嫌疑犯是普通人,另一個案件的嫌疑犯是個大學生。那麼一般情況下,媒體會對大學生這個案件報道的更多。因為將大學生這種本應「有知識、有文化、有素質」的人與刑事犯罪聯系起來,更能會更有新聞價值,更可能受到更多的關注。
⑧ 全國本科生佔比是多少呢
全國本科生佔比是百分之四點四三。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截止到2020年,大學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43%。
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有:
(1)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076萬人,比上年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2)當前高校學生出國留學深造的比例大幅下降,北京大學本科生出國比例從2019年的30.01%降至了18.9%;清華大學本科生出國比例從15.3%降至6.9%。其他高校普遍降至了10%以下。
(3)應屆畢業生靈活就業比例在增加,且成為就業的主要方式之一。
(4)根據各大學的統計數據,畢業生平均需要投遞23個左右的簡歷,耗時2-3個月才能獲得5-10個面試機會並最終獲得工作錄取通知。
⑨ 2021年全國本科生佔比是多少
全國本科生佔比是百分之四點四三。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截止到2020年,大學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43%。
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0-2017年的畢業生人數按照2%-5%的同比增長率逐年增長,近7年間累計畢業生人數達到5706萬人。
而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了800萬人,根據教育部消息,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34萬人,再創近10年畢業生人數新高值,就業創業工作面臨復雜嚴峻的形勢。
這就需要相關部門以更優的質量打造就業服務新內涵。廣泛應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促進供需精準對接。
加強職業生涯發展教育,開展就業困難畢業生專項培訓,建立全員參與的「一對一」困難群體精準幫扶機制。嚴格落實「三嚴禁」要求,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防範就業欺詐行為。
⑩ 2021全國本科學歷佔比多少
約為5%。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目前,全國本科學歷的總人口數在7000餘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比例約為5%。2021年全省共有46.05萬名,考生被各類普通高校錄取。其中本科錄取31.18萬人,專科錄取14.87萬人。
根據高考要求的錄取批次的不同,本科劃分為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部分省市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並統一錄取,不再劃分錄取批次。這些錄取批次同屬於一個層次和學歷(即本科學歷層次)。
在高考招生方面,各省錄取的批次和分類大同小異,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藝術類本科提前批A、B,藝術類本科三批。部分省市已經將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並錄取,不再劃分錄取批次。
在辦學性質方面分為公辦本科和民辦本科。包括4種類型:公辦一本、公辦二本、民辦二本。
本科辦學等級(部屬、省屬、市屬)的不同、本科辦學體制以及性質(公辦、民辦)的不同,由辦學體制決定的本科學費高低的不同,本科各大學畢業證書「本簿和顏色」的相同與不同等等與本科高校的層次和「學歷、文憑」水平的高低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