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學歷現狀
⑴ 本科生就業形勢現狀分析
一、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
當前大學畢業生一部分就業還是很不錯的,這得益於這部分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高和所學技能過硬。但還有一大部分大學生就業現狀不容樂觀,問題集中表現為,國家體制內就業難、一線大城市就業難和高薪酬就業難。
(一)國家體制內就業難
2012年11月19日,哈爾濱市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事業編制環衛工人。盡管此次計劃招聘的457名環衛系統員工全部為工勤技能崗位,卻吸引了11 539人報名,最終報名成功的7 186人中,近半為本科學歷,並且還有29名碩士。其實,本科碩士們爭相應聘清潔工,並不是沖著這一工作本身去的,而是沖著編制和戶口去的。因為按照哈爾濱市的相關規定,「對新進人員均按照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工勤人員管理,使用事業編制」。
近年來持續升溫的「公務員熱」就是大學畢業生對「體制內」偏好的很好說明。據統計,2014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錄用網上報名人數總量達到1 357 056人。從報考情況來看,其中應屆大學畢業生佔60%。從以上現象可以看出,有很多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還是老觀念,都還是國字頭鐵飯碗的傳統就業觀念,而國家正式編制是有限的,所以大學生體制內就業難已是不爭的事實。
(二)一線大城市就業難
大城市經濟發達、資源豐富、機會多是大學生首選到一線城市就業的主要原因。在 2013 年的國考報名中,有 132 個職位無人報考或無人通過資格審查。除了這些職位本身對專業、基層工作經歷等的要求過嚴外,其多在西部地區和邊遠艱苦地區也是眾多報考者將其排除的原因。面對大學畢業生「有業不就」的情形,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多數人希望到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的大城市就業,他們過分強調和追求安逸舒適的工作崗位和環境,不願意到偏遠地區和基層單位工作。由於一線城市大批人才的湧入,供大於求的現象必然出現。同時,一線城市房價及各項生活成本很高,大學生想在一線城市紮根生存下去也是個不小的難題。
(三)高薪酬就業難
據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線(是指大學生對自己畢業時第一份工作能夠接受的最低月收入)。2011屆大學畢業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線(2 500元)比2010屆(2 207元)上升了293元。連續兩屆的月收入期待底線的上升與物價的上漲不無關系,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大學畢業生對薪資水平的不斷上漲的要求。大學生總是希望自己的工資能夠再高一點。然而一個正規企業不會把高薪資一下子就給一名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應屆畢業的。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畢業生的城市就業難、體制內就業難和高薪就業難凸顯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那麼,造成大學就業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二、城鄉發展不平衡、體制內外待遇不平等導致大學就業觀錯位
大學畢業生為何如此留戀大城市,又為何這么鍾情於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所謂的體制內單位,關鍵問題就在於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和薪酬、福利的不平等。
首先,國家在公共資源的分配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城市的社會保障條件明顯要高於農村,再加上國家政策對城市的傾斜,所以城市比農村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有更大的生活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對大城市趨之若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國家對體制內和體制外實行的也是薪酬、福利的雙軌制。眾所周知,體制內人員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均由國家發放,其退休生活方面基本不存在什麼大的問題。而體制外人員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則大部分依靠自己繳納,單位所給的補貼也僅僅是在單位效益好的前提下,就更不用說退休後的生活保障了。如此一來,正如哈爾濱市大學生對清潔工崗位的趨之若鶩一樣,大家看重的就是體制內這一生活保障。
三、高校對學生就業指導不到位個別專業開設不合理導致畢業就失業
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場所,其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的不重視及指導不到位,個別專業開設太過陳舊,造成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競爭力不強,與市場需求脫節。
首先,目前高校就業指導理念存在誤區,就業指導資料匱乏。我國大多數高校都開設有就業指導課程,但很少有高校將就業指導課程看作是一門學科來研究。同時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內容陳舊,師資往往是從學校的其他行政崗位轉來的,師資水平不高,流動性大,種種導致大學生就業教育缺乏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其次,現在個別高校開設專業過於陳舊,不經市場考察盲目開設一些專業,導致畢業學生要麼供大於求,要麼所學專業沒有用武之地。 基於以上原因,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脫離社會實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於人才的需求,從而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臨時或長期找不到工作,形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社會事實。
⑵ 學歷焦慮已經越來越廣泛,為何本科已經失去了競爭優勢
之所以現在本科生失去了就業的優勢,是因為現在的高學歷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到2021年的,我國的高校畢業生,預計有900多萬人。2021年將有94萬研究生畢業,進入求職市場,會帶來更加激勵的競爭局面。2021年考研人數預計到達422萬人。也就是未來研究生的人數會越來越多,本科生的學歷在未來就很明顯不會那麼有競爭力,不會像之前能夠考上大學,擁有本科學歷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所以其實在目前這個階段來說,研究生,博士生,海歸留學生很多的情況下,本科生相對來說優勢並不明顯。
現在看到本科生為什麼失去競爭優勢,是因為研究生越來越多,而研究生的收入水平的話普遍是比本科生高的。光是從國企來說的話,剛進入單位,研究生會比本科生高兩級,大概是1000元左右,雖然說看起來比較小,但是到後面的話,比如說單位的一些獎金系數都是跟你的學位掛鉤的。所以未來趨勢是會有更多的人擁有研究生學歷,本科生失去就業競爭力。
⑶ 大學本科生真的已經爛大街了嗎
現在本科生失去就業優勢的原因是高學歷學生現象越來越普遍。到2021年,中國有900多萬大學畢業生。2021年,94萬研究生畢業進入就業市場,將帶來更加精彩的競爭。2021年研究生人數預計達到422萬人。也就是說,未來研究生會越來越多,本科學歷在未來顯然沒有那麼有競爭力,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考上大學。擁有本科學歷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本科生會因為研究生越來越多而失去競爭優勢,研究生的收入水平普遍高於本科生。單從國企來看,進入公司後,研究生會比本科生高兩級,大概在1000元左右。雖然看起來比較小,但在後面,比如公司的一些獎金系數是和你的學歷掛鉤的。因此,未來的趨勢是更多的人將擁有研究生學位,本科生將失去就業競爭力。
⑷ 2021全國本科學歷佔比多少
約為5%。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目前,全國本科學歷的總人口數在7000餘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比例約為5%。2021年全省共有46.05萬名,考生被各類普通高校錄取。其中本科錄取31.18萬人,專科錄取14.87萬人。
根據高考要求的錄取批次的不同,本科劃分為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部分省市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並統一錄取,不再劃分錄取批次。這些錄取批次同屬於一個層次和學歷(即本科學歷層次)。
在高考招生方面,各省錄取的批次和分類大同小異,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藝術類本科提前批A、B,藝術類本科三批。部分省市已經將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並錄取,不再劃分錄取批次。
在辦學性質方面分為公辦本科和民辦本科。包括4種類型:公辦一本、公辦二本、民辦二本。
本科辦學等級(部屬、省屬、市屬)的不同、本科辦學體制以及性質(公辦、民辦)的不同,由辦學體制決定的本科學費高低的不同,本科各大學畢業證書「本簿和顏色」的相同與不同等等與本科高校的層次和「學歷、文憑」水平的高低無關。
⑸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在對全國101.6萬人以上人口做了抽樣調查後發現:這一百多萬被抽樣調查大學專科人數77946人,佔比7.67%;本科學歷人數63739人,佔比6.27%;研究生6485人,佔比0.64%。整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148170人,佔比14.58%。
抽樣調查發現:
這個抽樣調查的結果,基本就是我們國家目前的學歷現狀。也即,全國本科人口佔比只有6.3%,研究生佔比只有0.64%,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14.6%。
看到這里,本科以上學歷的人不要再妄自菲薄了,你已經打敗了全國90%以上的人口,還是很值錢的。
這還是經過多年發展的結果。2009年,這個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7.29%。十年之間,這個數據翻了一番,堪稱不錯戰績。
⑹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看起來的確是很多,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換句話說,只要你是本科生,你就碾壓了97%的中國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在對全國1016417(101.6萬人)位6歲以上人口做了抽樣調查後發現:
這一百多萬被抽樣調查的6歲以上人口中,大學專科人數77946人,佔比7.67%;本科學歷人數63739人,佔比6.27%;研究生6485人,佔比0.64%。整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148170人,佔比14.58%。
抽樣調查是統計學里的一個概念,只要這個抽樣的對象數量規模大且合理,便能夠真實反映出一個群體的特徵。
換句話說,這個抽樣調查的結果,基本就是我們國家目前的學歷現狀。也即,全國本科人口佔比只有6.3%,研究生佔比只有0.64%,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14.6%。
看到這里,本科以上學歷的人不要再妄自菲薄了,你已經打敗了全國90%以上的人口,還是很值錢的。
這還是經過多年發展的結果。2009年,這個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7.29%。十年之間,這個數據翻了一番,堪稱不錯戰績。
⑺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佔比6.27%。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在對全國1016417(101.6萬人)位6歲以上人口做了抽樣調查後發現:這一百多萬被抽樣調查的6歲以上人口中,大學專科人數77946人,佔比7.67%;本科學歷人數63739人,佔比6.27%;研究生6485人,佔比0.64%。整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148170人,佔比14.58%。
抽樣調查是統計學里的一個概念,只要這個抽樣的對象數量規模大且合理,便能夠真實反映出一個群體的特徵。換句話說,這個抽樣調查的結果,基本就是我們國家目前的學歷現狀。也即,全國本科人口佔比只有6.3%,研究生佔比只有0.64%,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只有14.6%。
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往小里說,決定了這所大學的基本價值、基本道德,以及基本的秩序和規則,還有她所體現出的文化素養;往大里說,則決定著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基本價值、基本道德,她的基本社會秩序、規則以及整體的文化高度,當然,確立基本價值、基本道德觀也是大學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是大學得以在今天這個日趨功利的社會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
⑻ 本科生真的已經爛大街了嗎為何現在的本科生不被認可
其實本科生是沒有爛大街的,只不過是網上有這樣的一種說法而已,但其實我國的本科的概率可能只有20%左右,這么說的人大多數都是因為他們已經是本科的學歷或者是在本科學歷以上,所以他們會認為本科的學歷是爛大街的,比如你是屬於本科生,那麼你周圍的人也幾乎是百分之百的都屬於本科生,所以這樣的本科生學歷的人他們會認為本科生這個學歷是爛大街的,但其實是沒有的,再加上可能本科生找工作的時候可能也是有很大的阻礙的,他們的競爭壓力比較大,很多本科生都找到工作,所以就更流傳著本科生爛大街這樣的一種說法,但事實上是按數據來看是沒有的。那麼為什麼現在本科生的學歷不被大家所認可呢?
其次就是在社會普遍都比較注重學歷的情況下,學歷內卷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⑼ 中國本科學歷人口佔比是多少
本科生僅占總人口的3.4% 。
從2019年起,北京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50%,其中本科以上的人口佔比超過35%,在我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第一。上海大專以上人口佔比超過30%,其中本科以上佔比超18%,排名第二位。此外,天津、內蒙古的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相比較而言,廣西、西藏、貴州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足10%。
這造成了兩大現象:首先,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頂尖大高校留京率持續下行;其次,不少中西部地區開出優惠條件吸引高學歷畢業生。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02年時是15%,到2019年,這一數據已經達到51.6%,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提高國民素質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美國在2010年本科以上學歷占總人口比例是24%。不過,需要注意兩點,首先是高等教育結構是否合理,其次是高等教育的質量如何。
避免盲目學歷「競賽」:
整體學歷的提升,一方面帶來人口素質的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又需要避免學歷提升的盲目性。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後,繼續以學歷為導向辦學,必然會出現高職擴招、專升本擴招、研究生擴招、博士擴招。而讀完博士,從事的工作可能就是之前研究生或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出現這種局面,無疑就是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
可以看到,目前學歷所帶來溢價在減弱。現在研究生的數量在逐步上漲,相對來說本科生的競爭力在下降。而大城市本來就是高學歷人才聚集的地方,必然出現高學歷人才更多的現象。人們認為教育是對能力的一種培養,因此從薪酬上看,博士生的薪酬一般比碩士生高,碩士生的薪酬也會比本科生高,這促使了人們追求高學歷。但一些目前由博士擔任的職位,可能本科生就可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