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本科學歷
A. 科學家們都什麼學歷的
陳寅恪: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留學美、日、德、法、瑞等國,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主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經之比較研究。陳寅恪先生的正規學歷是吳凇復旦公學畢業,那時的復旦公學還不能算作正規大學,也不授予學位。陳先生自己認為,該校相當於高中程度。1925年,陳寅恪留學歸國後就任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之一,被譽為「教授的教授」。據記載,陳先生的侄子陳封雄曾問他:「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麼沒有得個博士學位?」陳先生回答:「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錢穆:被稱為中國當代最後的大儒,然而這個大師連中學都沒有畢業。錢穆父親去世時,他才十二歲,父親這一走,錢家立時陷入了困頓。因此,在他和長兄雙雙考入常州府中學堂不久,錢穆就輟學在家,後又到一間小學任教,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鄉村教育生涯。其間錢穆以面壁之功專治儒學和史學,終於因學術著作《論語文解》獲得了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錢基博的賞識,將他推薦到無錫省立第三師范任教。之後,他接連接到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聘書,這個連中學都沒有畢業的無錫小子同時在北京三所最負盛名的大學執教,一時名動京師。
沈從文:我國近代文學巨匠沈從文先生的學歷只是小學,可他創作發表了《邊城》《長河》《湘西散記》《沈從文小說選集》《沈從文散文集》等五十多部文學著作和《唐宋銅鏡》《戰國漆器》等6部文物論著。他還先後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任教講學,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
華羅庚:1930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裡教過什麼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一個雜貨店的店員。」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作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
齊白石:嘖嘖,真牛叉,竟然沒有上過一天學;沒有上過一天學,自然沒有學歷。魯迅先生也僅僅是中專學歷,巴金是成都外國語學校肄業生,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代大師。
B. 科學家一般是什麼學歷
科學家什麼學歷?什麼是科學家?這兩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
什麼是科學家?什麼是科學家?很多人都以為大學理工科教授就是科學家了,甚至有的人說大學老師都是科學家。也有人說至少的211大學的理工科教授才是科學家。
其實我看來,諾獎獲得者是百分百的科學家,但是兩院院士不一定算是科學家, 當然如果又不是諾獎獲得者,又不是院士, 甚至連個正教授都混不上,那別說自己是科學家了。
我認為真正的科學家就是能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這才算真正的科學家、 目前中國能算上世界范圍上的科學家的人,我看只有屠呦呦和楊振寧, 其他人大多人只能說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科學家的帽子還是不夠資格。
當然不少院士算科學家,不過在世界上名氣比較小。
當然也有不少為國防事情默默風險的科學家,這里就不在多說了。
科學家的學歷。這個以前科學家的學歷都不高,不過現在想當科學家,沒有名校博士學位,基本上門都摸不著。如果現在你相當科學家,那就老老實實的上名牌大學,一直讀完博士, 才剛開始你的科學家夢想之旅、
國內科學家和國外其實不太一樣,國外很早就開展博士教育了,而國內也就金30年才開展博士教育。 因此國內目前的老一輩土生土長的很多科學家都是本科生,甚至不少是中專生。
下面開始舉例子了。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厲害,絕對是科學界名氣最大的科學家,和牛頓並稱top2。牛頓不多說了,牛頓那個時代,沒有碩士博士, 所以牛頓學歷就是本科。那麼愛因斯坦呢?
很多人說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物理業余愛好者,其實大錯特錯,愛因斯坦是標準的科班出身,
愛因斯坦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1900年畢業於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入瑞士國籍,1905年, 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看到沒,愛因斯坦是瑞士最牛的一所大學畢業,然後又在另一所最牛的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 相當於是清華本科,北大博士。
蘇黎世理工培養了23名諾獎獲得者,愛因斯坦只是其中一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列世界 第9位 ; 2017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列世界第8位。
基本上國外的科學家都是博士學位,普通學歷的很少。
下面咱們介紹國內的科學家。
屠呦呦北京醫科大學本科。那個年代,中國只有本科,所以本科就是最高學歷。那個時代還有很多中專畢業的院士。
陳學庚,男,1947年4月29日生,江蘇省泰興市人,1968年畢業於 新疆兵團奎屯農 校,中共黨員,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在學歷仍然是中專。
周錫元,江蘇無錫人,1938年5月出生,1956年畢業於 蘇州建築工程學校 。 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歷仍然是中專。
國內科學家學歷不高,這個是特殊時期造成的,沒有啥意外。像陳景潤是本科畢業已經很不容易了。
最著名的低學歷是華羅庚,只有初中畢業,雖然到清華大學工作,據說受盡了歧視,後來楊振寧老爸當系主任時候對華羅庚很照顧,華羅庚算一個奇跡了。
張益唐
很多人以為張益唐也是個業余愛好者,其實大錯特錯,張益唐那可是科班出身,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 普渡大學 ,獲博士學位;2013年5月,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他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 是現代著名的數學家。
陶哲軒13歲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數學金牌;16歲獲得弗林德斯大學學士學位;17歲獲得弗林德斯大學碩士學位; 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這人絕對是個天才。
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科學家中屌絲逆襲的至於田中耕一,田中耕一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一直在島津公司上班,是一個底層小職員,他業余發些篇文章,然後就脫離學術圈, 當時他獲得化學諾獎,日本化學界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他。
不過屌絲逆襲的事估計以後難了,以後想當科學家,還得老老實實考博士。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不能這樣說,學歷只是一個稱呼。多少學歷不行的卻成為真正的科學家。,愛迪生,他是什麼學歷,靠的是智商,靠的是自己有探討的發現。
科學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到底什麼是科學家?如果說院士是科學家,那麼很多老師都不是院士,難道就不是科學家?比如張雙南研究員與苟利軍研究員、趙崢教授都不是院士,但在我心目中,他們是科學家。——不過也許他們也不會說自己是科學家。為什麼?因為科學家這個名詞其實是很模糊的,這個定義域不清楚,說不清楚邊界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你這個問題就有點大了。
那麼,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嗎?我們知道,博士是最高的學歷,沒有比博士更高的了。那科學家都是博士嗎?我看也未必,比如袁隆平先生就不是博士。那袁隆平先生算科學家吧,他得了中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一般的科學家都沒有他的貢獻大。所以,一般情況下,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但很多優秀科學家並不是博士。
鄧中翰院士,中星微集團創建人、董事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青聯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北京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數字多媒體晶元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掛職)。他肯定是非常傑出的科學家,他是博士。
以前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叫「第一位大學老師沒有上過大學。」這話可以看作是一句勵志語言,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幾十年前、上百年前大學老師的學習經歷。那時候的大學老師,整體上的學歷要低於現在的。像國內年齡比較大的一些科學家,他們可能只有本科文憑。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於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之後並沒有接受過研究生教育。
現在年輕一代的大學老師或者是科學家,他們就有非常高的學歷了,絕大多數有研究生學歷,並且是博士研究生學歷。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科學體系越來越健全,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專業,沒有學歷這個敲門磚,很難進入研究領域,也難出研究成果。
而且就培養目標上看,本科階段的教育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有著根本的不同。本科階段的教育基本是以知識為主,研究生階段就要進行科研訓練及科研工作了。科學家正是要對未知世界進行 探索 研究的,沒有研究生階段的訓練,很難在科研領域施展身手。
屠呦呦那一代的人物之所以沒有研究生學歷卻仍然可以成為傑出的科學家,是因為那個年代國內並沒有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但是國內還是要有人搞科研的。他們做的其實就是科研工作,只不過科研條件比較落後並且沒有一張研究生畢業文憑。
今天研究體系越來越健全了,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合作也變得越來越緊密,有更高的學歷,尤其是世界名校的博士學歷就能夠和更優秀的科學家交流合作,也就能夠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做出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群體的學歷不會朝低處走,沒有研究生經歷越來越難立足在科研領域。
科學家的學歷情況很復雜!大概有如下的情況:
網路配圖
在100年前,科學家的學歷可能差別比較大,既有博士,也有沒上過大學的! 體現出以前科研還是一個小眾參與的活動,因此各類人士都有可能參與。比如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1910年11月—1985年6月)就只有初中學歷,但是他寫的高深的數學論文,在1930年就引起了 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的拍案叫絕,並 當即作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做數學系助理員。但是在科研領域即便是當時,受過高等教育的還是居多數,不過還沒有到搞科研必須有博士學位,甚至必須是世界名校博士學位的超高要求!
網路配圖
現在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了。要想成為科學家,世界發達國家及中國等發展中大國大都要求要有博士學位,甚至世界名校博士學位。否則可能連一個固定職位都謀取不到。 科學的發展也和100年完全不一樣了,學科門類分的越來越細,要想掌握某一個小的學科門類的科學家,必須經過長期嚴格的專業訓練。因而,雖然也有屠呦呦這樣沒有博士學位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例子,也有袁隆平這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但是畢竟還是太少了!大多數科學家首先必須是博士,已經成為一個常態!
網路配圖
總之,從 歷史 上看科學家有各種學歷的,但是現在的科學家大多數都具有博士學位,甚至世界名校博士,至少也受過高等教育! 所以,有志於從事科學事業,想成為科學家的青年學子,還是要盡量去著名高校和科學大家學習,獲取博士學位!
我的觀點是,科學家的學歷一般而言未有一定之規,可能是研究生學歷或大學本科學歷,也可能是專科學歷或初高中學歷或相當什麼學歷不等。具體來講,學歷對某個科學家而言並非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科學家在某個領域某個行業方面所從事的研究課題是否對 社會 對人類有最有益最突出的貢獻,以推動學科升級, 社會 進步,人類生存高質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科學家是什麼學歷?
我想應該先定義一下科學家。我的理解,並不是在科研單位做科研工作的人都叫科學家。這種人我們開玩笑地說,叫科研民工。也並不是教授都叫科學家,甚至部分院士也不見得能稱為科學家。 我覺得,應該是在某個領域做出一定成績的科學研究人員,才能叫科學家 。
現在大學招聘的人員一般都需要博士畢業,沒有博士畢業的人,根本進不了大學或者研究所的大門,所以,現在的科學家一般都是博士學歷。
那是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博士學歷呢?當然不是。
屠呦呦,我國科學界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她1955年大學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 屠呦呦經歷我國高教史上波瀾壯闊的院系調整,她1951年入學,是北京大學,上學期間,醫學院拆分成獨立的北醫。不過北醫後來被北大再次合並,等屠呦呦獲獎時,她又變成了北大的校友了。
袁隆平,我國雜交水稻之父。 我們現在能在網上胡說八道,多虧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了我們。他是本科畢業,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就是現在的西南大學。
陳景潤,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 後來分配到四中教書,因為口音問題,被四中退回了原籍。這個大概是四中 歷史 上最懊惱的一件事了。
華羅庚,被稱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就初中畢業。
當然,以上這些科學家都是中國的,那時咱們的教育水平不怎麼樣,所以,大學水平就算很高了。那看看國外如何。
日本的, 中村修二,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1977年在德島大學本科畢業,1979年碩士畢業。學歷是碩士。德島大學也不是著名大學。不過中村修二去美國還是搞了研究,現在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教授。
田中耕一,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1983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最高學歷是學士,而且現在並不在學術界,只是一個公司工作。他獲得諾獎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美國的, 克萊爾·威廉·湯博,他是冥王星的發現者,他是位牧羊少年, 因為酷愛天文學,被一個天文台僱傭。在那裡他發現了冥王星,發現了冥王星之後,被兩所大學授予了學士學位,原來他最多就是高中畢業。當然,現在冥王星已經不是太陽系的第9大行星了。
印度的, 拉馬努金,印度最偉大的數學家,也是近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他沒上過大學,不知道有沒有高中畢業,他就是自學和憑直覺在工作。
關於科學家需要什麼樣的學歷,我曾經聽一位著名教授聊過。 在他看來,一般大學畢業後,都可以做科研,因為已經有基本科學素養了,其他的就在研究中學習、思考就可以。 但現在基本都是博士,是因為做研究的門檻高,要進科研院所都必須是博士學歷。除了這些地方,其他地方很少有這些做研究的儀器,所以不好當科學家。
當然,不是說科學家必須要這些昂貴的儀器,只是這個時代需要。 楊振寧也講過,現在的時代是科學的青銅時代,不好出成果。 愛因斯坦的時代是黃金時代,同時代涌現出了很多傑出的科學家,時代好,他們那時也不需要昂貴的儀器來做實驗,大量的是新的思想,是科學的革命。
在現代,唯一有希望不是博士學歷的是數學。因為數學不要藉助外力,只是數學家的頭腦在思考。 這也是像華羅庚、拉馬努金中學畢業都能成為偉大的數學家的原因。
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到一次科學的革命,那將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那時候,我估計英雄輩出,不需要博士學位問題也不大了。
大家覺得呢?
科學家應該是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科研工作者。但學歷真的各有不一,本科的有,研究生的有。學位最高的是博士學位,當然碩士以及學士學位的也都有。但占絕大多數的是博士學位(沒有具體數據)。
科學家大部份應為博士學歷。請注意,題目是「科學家大部分都是什麼學歷?
」
要了解科學家都有怎麼樣的學歷,首先要理解什麼是科學家。
學者是科學家?有發明創造的是科學家?
科學家是一個泛稱,廣義上指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 探索 、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狹義的定義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學家和 社會 科學家這兩大類。所有自然科學和 社會 科學的研究人員,達到了一定的造詣,獲得了有關部門和行業內的認可,均可以稱之為科學家。
被稱之為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等。
而這些代表人物大部分出生在沒有大學的年代,所以他們沒有太高的學歷。
近現代,大部分科學家都有很高的學歷,或者是先獲得學歷,再有了科學家的稱號;或者在科學研究上有了成績以後被授予高學歷。
但不管哪種情況,被稱之科學家的人都對 社會 有很大的貢獻才會被冠以科學家的稱號。
而作為科學家要有這些品質:
科學,本身即是 探索 未知,發現真理,發展先進,改造世界,造福人類的學問,而成為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的人所擁有的精神是:鍥而不舍,勇於獻身於科學,無私奉獻卻淡泊名利……
選擇簡單對象開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盡量應用數學,完整的考慮各要素,建立理論,並通過修改和擴展,擴大應用范圍。
科學是人造的,因此與人的素質有關,爭論和激勵能使人的素質迅速提高,因此科學需要討論的環境和維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
C. 現在想當一個科學家,需要什麼樣的學歷
學歷和學位不是一回事。學位是學術水平的象徵。只有拿到博士學位,你的研究才能達到科研院所要求的學術質量和水平。然而,博士學位並不一定要通過博士學位獲得。
如果你發表的論文達到博士學位要求的數量和水平,也可以通過學位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不知道塗老有沒有拿到博士學位。以她的資歷拿到博士學位沒問題。
在漢語語境中,「科學家」這個詞要重得多。一般來說,在科研上取得一定成就,並得到業界廣泛認可的人,才有資格被稱為「科學家」。即便如此,也許是因為我們國家一直有謙虛的傳統,我所知道的三十多歲的年輕學者中幾乎沒有人自稱「科學家」。直到現在,這些年輕的學者、教師和如此資歷的學者幾乎可以毫無違和感地自稱為「科學家」。
大學生如果想和外國人、留學生一起加入社團(英語角)練習口語,可以通過微信官方賬號搜索「耳朵聽」加入,英語角有會說美式英語、倫敦口音、印度口音的朋友。
D. 當科學家要求的文化程度有多高
文化程度可分為博士,碩士,本科,大專,中專和中技,技工學校,高中,初中,小學,文盲與半文盲。
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指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博士。
重要意義:
文化程度是表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人口素質的重要指標,它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普及和發展程度。
科學家一般都是碩士以上
E. 成為中科院院士需要具備的條件
評選院士只需要具有中國國籍、具有教授或者研究員相當職稱,在資格上是很容易滿足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評選院士並不像網上誤傳的那樣,需要博士學歷,需要留學背景才能評選院士,就我所知,核物理學領域的詹文龍院士就是本科學歷,但是並不能影響詹院士的科學成就。
2019年新入選中科院院士合影
入選院士的流程是什麼樣的
我國科學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候選人實行推薦制,不接受個人申請,由當選的院士提名候選人,一般至少由3名院士共同提名才可以提名一名候選人,近幾年為了年輕化,對於年齡偏大的科學家推薦方面做了更加嚴苛的規定,以下是我從《2019年院士增選公告》中找到的。
院士年輕化是趨勢
公告中提到1954年以前出生的科學家需要6名以上院士提名,其中至少有4名在同一個學部,也就是說年齡越大,獲選院士的難度越大。
相比之下,諾貝爾獎在年齡方面並沒有限制,只注重研究成果,因此無論青年科學家還是年齡偏大的科學家,獲得提名的概率是相差不大的。
學術也有圈兒,獲得推薦僅僅是第一步,這也是很多剛剛歸國優秀科學家沒能入選院士的原因之一。
評選年份當年元旦發增選公告開始接受推薦人選,8月份公布初步候選人名單和材料。初選名單根據推薦上來的人進行初步篩選,產生400人左右的初步候選人名單,11月份前根據提交的材料,依據評選規則,選出60人左右的最終名單。
值得注意的是評選規則中不僅提到了研究內容的創新性,還提到了系統性和個人的實際貢獻。
2015年入選中科院院士合影
院士評選細則和諾貝爾獎的評選細則有很大差異
諾貝爾獎的每年評選一次,是世界范圍內選出最多3個人分享獎項,獲得的概率比入選院士更低,評選細則和我國院士的評選標准也是不同的,在諾貝爾獎頒獎時經常會提到,為表彰某人在某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決定授予某人諾別爾獎,也就是說諾獎是側重於某一項具體研究,注重深度,注重這一項發明或者研究帶給人類的貢獻。
我國院士《院士增選條例》里寫明了評選院士提交的材料,主要是代表性的學術論文,著作、學術會議邀請報告,論著、獲獎證書,而且提到了研究內容的「系統性」,也就是說我國院士更注重是在一個領域多年研究成果的積累,更注重廣度。
2017年入選中科院院士合影
愛因斯坦如果來了我國,能夠評上院士嗎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宇宙學、量子力學、統一場論等方向均
F. 當科學家是不是要讀4年本科,2年碩士研究生,2年博士研究生
不一定。但是讀4年本科,2年碩士研究生,2年博士研究生,然後進博士後流動站,然後一直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成為科學家的勝算更大一些。
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有例外,您問得有些絕對。
這么讀書的人有很多沒有成為科學家。
不這么讀書的人更多地成不了科學家。
G. 沒有學歷能做科學家嗎
這個還是比較困難的,科學家都是高學歷的, 我們不要把目標定的太高,要考慮實際,從現在開始,學一門技能,將來憑借技能吃飯,學歷低的話也可以提升學歷,比如專科、本科。
H. 比院士再高的學歷是什麼
院士並不是學歷的一種,我國的最高學歷就是博士研究生。我國學歷一般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而院士是教授的一種,也就是屬於一種高等教育的職稱,職稱越高,其工資一般也會越高。而院士是屬於一級教授,也就是教授中最高的職稱。
I. 科學家都是研究生畢業的嗎
絕大多數有研究生學歷
現在年輕一代的大學老師或者是科學家,他們就有非常高的學歷了,絕大多數有研究生學歷,並且是博士研究生學歷。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科學體系越來越健全,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專業,沒有學歷這個敲門磚,很難進入研究領域,也難出研究成果。
而且就培養目標上看,本科階段的教育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有著根本的不同。本科階段的教育基本是以知識為主,研究生階段就要進行科研訓練及科研工作了。科學家正是要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研究的,沒有研究生階段的訓練,很難在科研領域施展身手。
一般情況下,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
科學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到底什麼是科學家?如果說院士是科學家,那麼很多老師都不是院士,難道就不是科學家?
這個定義域不清楚,說不清楚邊界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你這個問題就有點大了。 那麼,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嗎?我們知道,博士是最高的學歷,沒有比博士更高的了。那科學家都是博士嗎?我看也未必,比如袁隆平先生就不是博士。那袁隆平先生算科學家吧,他得了中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一般的科學家都沒有他的貢獻大。所以,一般情況下,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但很多優秀科學家並不是博士。
J. 院士是什麼學位
級別
院士級別高,博士只是中國的最高學歷。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博士是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的稱呼,同樣也可用來稱呼已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在國外特指獲得過博士學位的人,中國則把博士生也稱為某某博士。
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三級學位中,博士學位是最高的一級。
2院士和博士的區別
博士和院士不是一個系統的。博士是學位級別的,其中學位級別包括學士,碩士,博士,博士是最高的學位。
院士是被評出來的,即使你的學歷是本科照樣可以當院士,院士是指某人如果給國家做出極大貢獻,爭得了極高的榮譽,經過很多輪的評比,最後才能成為院士的,包括科學院院士(一般在基礎領域內做出極大貢獻),工程院院士(一般在工程領域內作出極大貢獻的),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的院士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大概1700人左右,院士是終身制,按現在的待遇他們一般是副部級,他們的工資收入很高。在我們國家把他們當國寶看待,很厲害的。
博士如果經過努力是可以被評上院士的,如果沒評上的話,院士一定比博士名氣大。如果在大學里的話,院士一般比博士厲害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