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最多本科學歷的人
A. 專科學歷比本科學歷多240人,具有本科學歷的有多少人
設學校共有X人
(45%-35% )X = 240
X = 2400
本科學歷人數=35% X= 2400 X 0.35 = 840 人
B. 中國現在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多不多相對來說占總人口多少比例
官方數據顯示,從恢復高考到2018年,40年間累計畢業的大學生,從對1998-2008年本內科畢業生和推斷1998年之容前畢業生數,本科畢業生大學生有5400萬,但是中國的人口139008萬人,普通本科大學生總數約為佔比為3.8%
C. 面試時,大多數HR會怎麼看待面試者通過自考獲得的本科學歷
大部分面試官都會覺得,順利通過自考的考生,總能給人一種自律感和積極向上的感覺。因為自考相對比較難,尤其是在職自考的學生,需要兼顧工作和學習。其實並不比讀全日制大學輕松。最後,能堅持下來並通過自考的,才是對自己能力的有力證明。很多崗位都要求「本科學歷」,但並沒有強調全日制本科。在這種情況下,兩個候選人沒有區別。尤其是在一些外企,自考教育比其他形式的成人教育推廣更受認可。如果一個職位註明應聘者必須是全日制本科,那麼對自考考生是有限制的。不過不用太擔心。現實中這種情況很少。所以自考考生可以保持充分的信心去應聘你理想的職位,任何好的公司都不會輕易錯過優秀的人才~
D. 在中國,大學本科學歷以上的人有多少
1.2億人了。
1977年恢復高考,平均每年300萬大學生。(最早也就是幾十萬,現在是600萬。)
40年乘以300萬=1.2億人了。
E. 現在最有含金量的學歷是什麼
學歷已經是所有學生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因為學歷的高低關乎著我們未來的就業以及直發展前景,所以學歷必然成為很多學生註定關注的的一個話題。
只是我們一方面在說學歷高低問題,另一方面還在說學歷含金量,而對於學歷的含金量一直以來都有這幾種說法:大學生滿大街都是了,本科學歷已經不值錢了;研究生不斷的擴招,研究生學歷也已經不值錢了;甚至更有的人在懷疑博士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原因也是因為博士研究生在近幾年的擴招。
那麼現在含金量最高的學歷是什麼呢?如果按照當前我國學歷的層次來看時,那麼結果毋庸置疑一定是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是我國學歷的的最頂點,因此含金量也必然是最高的。
但是博士又分為很多種,海歸博士研究生,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211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雙非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而由於高校的層次的不同也決定了博士的含金量也有不同的等級劃分。
可是如果從一個學生的起點開始算起時,相信會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含金量最高的學歷一定是自己的第一學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的本科出身,因為有很多人都相信「金本科、銀碩士、銅博士」,再加上在每年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的復試環節第一學歷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在每年的校園招聘會中,很多用人單位非常看重學生的第一學歷。
我的觀點和以上的觀點有所不同: 不管是第一學歷,還是博士學歷,又或者是第一學歷,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學歷的含金量更多的是跟隨著自己的需求相匹配的。
拿我自己來說,雖然我的第一學歷很差勁,只是一所普通二本高校的畢業生,但是我成功的考上了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並且在讀研期間以及研究生畢業之後自己所找到的工作,自己所處在的城市已經極大的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已經滿足了自己對工作、生活的基本訴求,所以我認為碩士研究生學歷對於自己來說就是含金量最高學歷了。
還有很多的學生沒有讀研,更沒有讀博士,但是他們依然認為自己的本科院校是最棒的,這其中必然會有很多的感情因素,可同時也包括自己對於這所高校的認同感,因為本科學歷對於他來說這也是自己用汗水和辛苦一步一步的的奮斗出來的,這幾就是含金量最高的學歷。
總之,每個人對於含金量最高的學歷認識是不同的,但我更認同的是通過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奮斗出來的學歷才是最高的,而不是所謂的博士、碩士、第一學歷才是含金量最高的學歷,當然也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觀點的正確性和客觀性。
你好!很高興看到你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現在最有含金量的學歷是本碩博都是985高校的。為什麼呢?
一、第一學歷是985高校含金量高。大家都知道第一學歷是高考考取的高校學歷。第一學歷又分重點本科、一般本科、民辦本科、專科,所以在這些第一學歷中含金量最重當然是重點本科(985院校)。畢竟高考是選拔性人才,考的分數越高就上的學校越好。這就是好好學習的差別。
二、研究生學歷985高校是本科學歷再次鍍金。本科畢業以後可以考研究生,研究生沒有高考的難度大,但也同樣是選拔性人才考試。分為國外名校、國內名校、一般學校,這三者中如果是在國內名校(985院校)那相當是最好的學校。比起一般的雙非學校強多了。
三、博士學歷是研究生學歷的再升值,很多人讀了碩士以後還有保博的機會,那如果繼續讀985/211高校的博士可以說完美了,要知道有多少學生是擠破了頭都沒有這個機會的。在中國本碩博都是重點高校的好少。
到了21世紀,雖說高等教育已經普及了,但80%的人基本上都是讀本專科,並且都是很 一般的本專科,能讀到重點本科的佔比是非常小的。本碩博連讀985/211高校那就是5%了,也許這個值更小。總的來說,在目前中國最有含金量的學歷無疑本碩博是985高校學歷。
含金量原意是指黃金製品裡面「金」的含量, 社會 上引申為某事物的內在質量。那麼提到「質量」,必定是有利的、利他屬性的。
從學歷的角度來看,質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對個人有利;對 社會 有利。
而從學歷本身層級來看,小到技術職業方面,大到博士後科學院等等。從前的普世價值當然認為是考到越高越好,但現今看並不盡然,關鍵還是要結合個人本身的條件和綜合情況。有的人可能就是適合學一門或幾門技術,做到專精,哪怕是烤麵包,也照樣可以人生精彩。而有的人可能就適合學術研究,每天埋在書海里,發表論文等等,所以,在學歷的層級方面,還是要從個人情況出發去考慮。
而從學歷的門類來講,分自然學科、 社會 學科、人文學科等等,但是當今世界經濟及 社會 情況復雜,順時萬變,已經不能如二三十年前那樣容易把控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所謂的有含金量的學歷,只能給你一些可以參考的思路,而不能具體說出具體哪些可以稱得上「最有含金量」了。
下面簡要展開闡述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首先,對個人有利。
無非就是就業前景好、綜合看來符合未來國內外整體大環境發展方向、輕
易不會被淘汰的,由此你就要多關注目前的行業發展情況以及目前的 科技 水平,這樣對於未來行業發展好壞的預測才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比如現在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的發展,在未來幾年內大概會淘汰哪些職種,在一些書上都有分析,那麼在選擇專業的時候,盡量避開可能將被淘汰的那些就是。
再有,對 社會 有利。
很多人也許會說,個人的力量微薄,能把自己這一生過好了就不錯了,談不上對 社會 的貢獻。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是 社會 的螺絲釘,都能散發一定的光和熱。本質上說,目前的行業或專業只要是存在,基本都是對 社會 有益有利的,但細分下來就有側重,比如教育、醫療、福祉等等,都是能經得住 社會 變遷、技術升級、行業迭代的領域,所以,選擇專業時,在充分了解自身條件的前提下,同時考慮這些領域,也是比較穩妥的。
學歷在現代世界涉及的因素很多,無法三言兩語而說清楚,只能給出一些個人的思路作為參考,除此之外,還有作者忽略的或者沒想到的。當然,人的一生需要選擇的事情很多很多,沒有任何人能保證能萬全。就算選擇了一個相對來講含金量很高的,也要培養自己的學習力,始終保持學習新知、思維躍升的狀態,勇於超越從前的自己,敢於顛覆從前的認知,讓自己不論是知識積累上,還是思維上,還是技能上,都處於「在路上」。
我是 燕園博雅教育 ,我來回答。
自從1999年高考大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於學歷也越來越重視,已經從看重一個人的最高學歷逐漸提升到不但看最高學歷,而且看一路走來的求學背景,特別是本科背景。
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大擴招後,確實在一定時期內造成了高等教育培養質量的下降,不少擁有較好的學歷的人,其實並沒有得到高質量的培養,擁有較高學歷者越來越多,但人才遴選變得越來越難,不得不改變甄別的方法。
那麼,當前最有含金量的學歷是什麼?我認為,這個可以從不同的學歷層次來分開討論。
1、對於本科學歷而言,國內最有含金量的學歷無疑是北大清華的本科,其次是華東五校這樣的一流名校的本科畢業。
我們都知道,能進入北大清華,需要在中學階段極為優秀,要麼是學霸,能在高考中以絕對高分勝出,要麼是在國家級大型競賽中能獲得大獎,要麼擁有優秀的綜合素質,能在自主招生中勝出。反正能進入北大清華的,幾乎都是出類拔萃的高中尖子生,然後在良好的大學環境裡面熏陶四年,絕大多數人都能獲得很大提升。這樣的本科學歷,當然是杠杠的。
2、對於碩士研究生而言,最有含金量的學歷是本科清北,碩士在國外頂尖名校就讀,其次是在清北讀研。
( 北京大學校園 )
這幾年,北大清華本科生出國的比例開始下降。比如,北大2018年本科畢業生共計2693名,出國留學的為817人,佔比30.34%,比例並沒有很多人認為的那麼高,也並非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的「絕大多數都出國了」。不過,出國留學的,確實很多人進入了世界頂尖名校,比如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加州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牛津、劍橋等。這樣的學歷搭配,自然是頂級的了。
不過,以清北本科而留在清北讀研的,數量很大,比如2018年北大有1189人留在國內讀研,比出國留學的人數還要多,其中大部分都進入了清北。這些人的學歷搭配也是很好的。
3、對於博士研究生而言,擁有國內頂尖名校的本科背景,加上國外頂尖名校的碩博背景,這是最有含金量的學歷搭配。
實話說,國內的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培養,與世界一流水平差距很大,即便是清北的博士生,其差距依然較大,所以,國內的頂尖本科,比如清北和華東五校的,加上在國外頂尖名校攻讀碩博,會在學術能力、視野和學術思維等方面獲得很大拓展,這樣的學習經歷,是最有價值的,學術能力往往能獲得極大提升,含金量自然極高。其實這也是為何現在很多985大學喜歡引進那些世界名校的海歸博士的主要原因。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掠影 )
當然,學歷這個東西,只是個起步,含金量也是相對的,僅僅是人們對於一個人學習經歷的評判。實際上,對人的評判,遠遠超過學歷的范疇。好的學歷只是一個好的起點,一旦進入工作環境,則往往會重新洗牌,對人評判的標准也會綜合化、復雜化。
#全日制本科#目前最有含金量的學歷之一我認為是全日制的重點本科,不是說研究生博士不好。而是在大學的第一學歷來說,最有含金量的學歷還是全日制的重本。211、985的學校更好。
為什麼這么說呢,很多企業的校招不會優先選擇去招聘研究生,更多的是選擇本科生。什麼說呢,就比如古代皇帝的嬪妃皇後,皇後生出來孩子就高人一等,嬪妃們生出來的阿哥公主們就在同等皇子公主中總是差了那麼一大截地位,如果是出遊看上哪家的姑娘而生下的孩子,那地位底下得就不用說了,雖然也有翻身做皇帝的,但那非常極少數的,人口數量那麼多,你中獎的機率有多大呢?
那麼從根源上,全日制重本像不像是皇後嬪妃們生的孩子呢?研究生也有保送或者其他學校考取的,但是也有一戰二戰才能成功的。
之前面試有一個單位,他們公司就是非第一學歷為全日制本科的不要,哪怕是全日制的研究生都不考慮,這只是我遇到的一家公司,也許在這個城市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家裡有備戰高考的人,你一定要告訴他們,考高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不要想著說我可以再考個研,我可以專升本,我可以函授之類的屁話!唯有努力拿到一張含金量的入學通知書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最有含金量的學歷是第一學歷 即是參加高考,最終被某個大學錄取 然後在這個大學完成學業。最終很好的畢業。這個畢業證書是目前各個比較有名氣的企業和單位最看重的。
目前有些重點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比研究生和博士生都吃香。而且一些大學的名氣也是因為本科生厲害。
所以,如果你家裡有參加高考的孩子。讓他在這為時不多的時日里。努力拚搏一把。爭取考上一些比較有名氣的學校。
在求職和招聘正逐漸擺脫唯學歷論調的當下,脫離專業談學歷更是一個偽命題。
尤其在很多人依然把「博士後」當成學歷的時候,說不定有些認為學歷越高越好的人,會說「博士後」的含金量最高。 註:博士後不是學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經歷。一般是獲得博士學位後,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從事學科研究的工作職務,比如在博士後流動站或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進行研究的人員。 一些研究性的專業,例如人文學科、基礎科學類,高學歷往往意味著更高的學術水平和成果,但具體含金量還是要看研究成果和論文水平。
單單混出一個學位來說,如果在求職時拿不出硬核論文或者成果,依然沒有什麼含金量。如果偏重實踐的學科或專業,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往往比學歷更重要。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崗位更青睞專科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不過較高的學歷,尤其是名校的高學歷畢業生,在文憑背後可能意味著更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以及更好的自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能夠更快的融入工作、適應 社會 ,也會有比較高水平的人脈和圈子。這也可能是大多數工作都要求起碼要有本科學歷的原因吧。年輕人可以缺少經驗和動手能力,但起碼所以拋開專業、學校,行業、崗位等條件, 空談學歷只會是一個偽命題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如果對自己的喜歡的專業,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想去混一個學歷,也許同樣不是一個很好的人生和學業規劃。
先來理一下學位和學歷的區別,學位分為 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 三個等級,專科沒有學位證書,博士後也不屬於學位。學歷指的是求學的經歷,小學,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研究生分為 碩士研究生 和 博士研究生 兩種。
要說含金量最高,那肯定是博士的含金量最高。剛恢復高考那一年,能考上大學的人都是鳳毛麟角,我們稱之為 「天之驕子」 。後來隨著錄取率的逐年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進入大學,讀大學的人多了,大學生也就變得不那麼值錢了。後來又出現了985大學,211大學,雙一流等新的提法。985含金量大於211含金量大於普通一本。讀完大學之後不滿足本科學歷,一部分人繼續讀研究生,讀完碩士讀博士,博士花的時間最長,畢業難度也大,當之無愧含金量第一。
後來博士的數量也變得越來越多,人們開始看重本科學歷,什麼意思呢?大學讀的二本,博士畢業於985也會面臨本科出身歧視。看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什麼樣的博士含金量最高, 本碩博都畢業於985大學的博士含金量最高 。本科畢業於985,碩士畢業於985,博士畢業於985,出身名校,根正苗紅。現在市場上這種人最受歡迎。
專科才是最有含金量的學科 ,或許現在不是,但在大學生越來越泛濫的大趨勢下,人人歧視的專科反而有了一絲立足之地!
首先, 專科的技能性強,都著重應用型培養 。學校會配置相應的專業培訓基地,很多學校從大一就開始去工廠實習,所以專科生掌握的操作能力十分強大;而本科生呢,學得都是理論,與工作內容脫節;
其次, 大專的就業率非常高,遠超過本科 。如今 社會 內卷嚴重,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更何況本科生。他們為什麼找不到工作?還不是 心比天高 ,差工作看不上。
大專就不同了, 許多專科院校會與企業合作,定製培養人才 ,讓專業與工作相對口,至於工作待遇,大專學生從大一就能接受了,不會心氣高,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問題;
最後, 大專更適合創業 。從以往的數據顯示,專科生的創業率高於本科生。為什麼呢?因為大專生有闖盪的勇氣,而本科生仗著自己還看得過去的學歷,總是得過且過, 清華北大都要給大專打 工!
綜上所述, 大專將會是最有含金量的學歷 。大家之所以嫌棄專科,是因為沒有好好利用起來!
現在最有含金量的學歷,還是【 全日制第一學歷 】!
現在國家進行學制改革,鼓勵所有人提升學歷,但是提升的學歷往往都是 非全日制,並且大都非第一學歷 ,所以含金量並沒有那麼高。
非全日制在找工作時候,不被企業認可;在考事業編公務員報名的時候,往往沒有資格報名,這些都是要求全日制學歷的!
並且,現在各地都在實行人才引進政策,引進的人才有購房補貼10萬或者20萬,有生活補貼兩三萬,並且連發三年。而這樣的引進人才有三類:(1)雙一流重點大學的本科生;(2)研究生;(3)博士生。
這從一個側面凸顯了本科第一學歷的重要性,只要第一學歷是雙一流的本科生,或者是全國排前100名高校的本科生,就可以和研究生、博士生同等對待。
全日制學歷,故意名思義就是全天都在學校學習,主要就是指的是在校學生。
全日制學生能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接受完整的人才培養計劃。所以企業招聘的時候,是比較認可全日制學歷的 。
非全日制學歷,往往是企業職工為了提升學歷而報名獲得的學歷,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這種學歷往往含金量比較低,主要用來職稱評聘。
但是,國家為了鼓勵學歷提升,倡導全民教育, 往往對全日制學歷的含金量,進行政策性的提升。 比如說也能進行一定范圍的事業編考試,也能進行研究生考試等!
第一學歷就是本、專科階段的學歷,主要是通過高考而後獲得的第一次學歷。
本科之後考上的研究生或博士生,都不屬於第一學歷,而是屬於第二學歷。
由於近些年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大規模的誇張,所以學歷的含金量降低,而第一學歷的含金量卻仍然很高。
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明確要求只招收985、211本科畢業的學生;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師的時候,也要求至少有兩個階段在985、211就讀;各地進行人才引進的時候,對本科生的要求也是985、211以上高校!
所以第一學歷非常重要,盡管第二學歷碩士考到了清華、北大,但是很多人還是關注第一學歷是否是清華、北大, 因為高考的競爭難度要比專升本、考研、考博難太多!
並且,第一學歷是無法更改的,有些專科生通過專升本獲得本科學歷,可以將第一學歷有專科改為本科,但是很多企業對這種學歷的認可程度也存在質疑!
綜上所述,全日制第一學歷是含金量最高的學歷!
F.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高學歷的人
1.學歷就是綜合知識掌握的證明。一個人參與某種技能或者是知識的學習,到達了一定的期限,經過考核或者是驗證,合格之後頒發的證書就是學歷。它是知識技能掌握的外在表現形式!但是,不要認為有了學歷就可以沾沾自喜了!因為學歷不等於能力。能力來源於學歷又高於學歷,但是不能說有了學歷就有了能力!能力是在社會實踐綜合活動中真正的表現。個別學歷很高的人,照樣屈居於挽袖子搬磚之列,就是因為有學歷沒能力。
5.東西是死的,你不用就沒有用,你善用則得大用。人心才是活的,若不動心,遍地黃金皆如礫石。學歷是樓梯,理想是雙手,行動是雙腳。
6.雖然學歷並不等於實際能力,但它卻是外界最初認知你的一個重要憑據。比方面對一大撥應聘者,有學歷與沒學歷、高學歷與低學歷相比,前者肯定會比後者更容易獲得認可,更方便獲得機會。
所以說,學歷在任何時代都是很重要的。知識雖然未見得能夠改變一切,但擁有的知識越多、越高級,才會離改變越近、越可能有改變。
G. 中國擁有本科學歷及以上的占總人口比例多少
中國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
1、從恢復高考(1977年)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9577萬人,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4800萬人左右。
2、1977年之前和民國時期的大學生少得可憐,對數據的影響不是很大。
3、看起來的確是很多,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本科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3.69%,,只要是本科生,等於碾壓了97%的中國人。
全國各類高等教育
1、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增長1.22%。
2、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
3、全國共有成人高等學校277所,比上年減少5所。
4、研究生培養機構815個,其中,普通高校580個,科研機構235個。
5、普通高等學校校均規模10605人,其中,本科院校14896人,高職(專科)院校6837人。
H. 中國有多少本科學歷的人
2020年擴招後,中國本科大學新生一共有多少人?
2020年擴招後,中國本科大學新生一共有多少人,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了1071萬人,較去年增長了40萬,光復讀生就達到了187萬,人數可是相當之多的。
總結:2020年擴招後,中國本科大學新生一共有多少人,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了1071萬人,較去年增長了40萬,光復讀生就達到了187萬,人數可是非常多的。
I. 《非正式會談》中,公司為何認為本科學歷含金量更高
因為能夠通過這么多年的教育獲得本科學歷的人,最起碼證明他在上學的過程中沒有因為其他事情打亂自己的節奏,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很多人在求職的過程中都會遭遇公司的學歷歧視,但是這其實就是優勝劣汰的結果,職場上可沒有人會因為你的學歷不足而對你多加照顧,他們最多隻會是對你的嘲諷和不屑。
相對於專科學校來說,本科學校的藏書會更為多一些,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挖掘的知識也就更為豐富。而一個強大的學識背景對公司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就決定了你和老闆或者與合作對象之間有沒有共同話題可以聊下去。在公司中一專多能,哪個老闆不喜歡這樣的人呢?
J. 中國和美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各是多少
2007年美國華人人口達353萬8千多人,是亞裔中人口最多的少數族裔,其次是菲律賓人、印度人、越南人和韓國人。
這項調查顯示,單一血統的華人佔90%,達305萬人。華人有兩個以上血統的比例明顯高於全美平均水平,表明華人跨族裔通婚現象較普遍。華人離婚和分居率只有5.7%,明顯低於全美12.7%的水平。
美國華人女多於男,性別比例為52.3%比47.7%,平均年齡不到36歲,8成在55歲以下,65歲以上老人36萬,是全美較年輕的族裔。美國華人家庭的平均規模是3.41人,略大於全美平均水平。
在全部354萬華人中,美國本土出生的佔131萬,外國出生的223萬,其中4成4是1990年以前來美的,2成6是2000年以後來美的。外國出生的223萬華人中已有132萬入籍,還有91萬沒有入籍。
這意味著,有美國國籍的華人佔263萬,結合人口年齡構成比例,可推算出在即將來臨的美國大選中,有投票權的華人大約有210萬,在亞裔中華人是最大的選舉力量,但只佔全國約2.2億選民總數的不到1%。
教育:過半數受過高等教育
24%華人只講英文 42%的人英文不好
華裔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培養,進入大學深造的比例明顯高於美國平均水平。根據統計,美國在校大學生注冊比例為男生23%,女生29%;華裔大學生注冊比例分別為男生43%,女生41%;比全國比例分別高出一倍和三分之一。並且華裔男生比女生的入學比例更高一籌。而亞裔在校大學生注冊率的男女比例僅為19%和23%,明顯低於華裔子女的比例。
華裔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顯高於美國平均水平。在25歲以上人群中,華裔獲得本科學歷的佔25.9%,碩士或以上學歷佔25.7%,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超過50%;而美國全國人口中具有本科學歷的只有17.4%,碩士以上學歷僅有10.1%,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不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學統計專家認為,除了華裔家庭普遍重視子女培養、以及新一代移民多為高學歷知識分子外,受教育成度高也可能與華裔第二代出生人口的年齡結構有關。
美國華人有2成4隻講英文,講其它語言(主要是中文)的佔7成6。4成2的人英文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