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蕭紅的本科畢業論文
『壹』 傾囊所有求蕭紅的畢業論文~急!!
一、如何選擇問題
我一起縈繞於懷的,是在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一年多時間里,導師薛瀾教授反復追問的一個問題:「你的 puzzle 是什麼?」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薛老師問題以其特有的儲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惱火又懊喪:這么簡單的道理,這么明顯的答案,到底哪兒不對了?!
奧妙就在於提出問題的「層次」。不同於政策研究報告,學術文章聚集理論層面、解決理論問題。理論是由一系列前設和術語構造的邏輯體系。特定領域的理論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疇和研究範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視角和範式下,理論才能夠對話;只有通過對話,理論才能夠發展。極少有碩博論文是創造新理論的,能這樣當然最好,但難度很大。我們多數是在既有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因此,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審視我最初提出的問題「中國半導體產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這僅僅是對現象的探詢,而非有待求證的理論命題。我的理論命題是:「中國產業政策過程是精英主導的共識過程嗎?」在這個命題中,「政策過程」、「精英政治」、「共識訴求」三個術語勾勒出研究的理論大體范圍和視角。
其次,選擇問題是一個「剝筍」的過程。理論問題總是深深地隱藏在紛繁復雜的現實背後,而發現理論問題,則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理論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過初學者也不必望而卻步,大體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劃定一個「興趣范圍」,如半導體產業、信息產業、農村醫療、高等教育體制等,廣泛瀏覽相關的媒體報道、政府文獻和學術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結」或「熱點」。第二步,總結以往的研究者大體從哪些理論視角來分析「症結」或「熱點」、運用了哪些理論工具,如公共財政的視角、社會沖突範式等。第三步,考察問題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研究空間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論是否無法解釋中國的問題?或者同一個問題能否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或者理論本身的前提假設、邏輯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點。不過還要注意我們研究在規定的一到兩年時間內,是否可能完成?資料獲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後,如何陳述問題?陳述問題實質上就是凝練核心觀點的過程。觀點應當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總結,而不是為了套理論而「削足適履」。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充滿動態的、豐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當的術語、准確的邏輯表述出來呢?雄心勃勃的初學者往往提出宏偉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議是盡可能縮小研究范圍、明確研究對象,從而理清對象的內存邏輯,保證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范的學
術論文。如「中國半導體產業政策研究」就是一個非常含糊的陳述,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收縮話題:( 1 )時間:從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對象:政府的叛亂者和決策行為,而不是市場、企業、治理結構等;( 3 )視角:政治和政府理論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號文件和《電子振興》,這是發生在 1980 - 2000 年間半導體政策領域的兩個重大工程和兩個重要文件。通過這樣的明確界定,我們將目光集中在「政策過程」、「精英」、「共識」幾個顯而易見的概念上,問題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時,問題清楚了,我們在篩選信息和資料時也就有了明確的標准,在這個「信息冗餘」的時代,能夠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獻綜述
首先需要將「文獻綜述( Literature Review) 」與「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區分開來。我們在選擇研究問題的時候,需要了解該問題產生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如「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國外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和問題」等等,這些內容屬於「背景描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的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關注的是現實層面問題,嚴格講不是「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 Review 就是「評論」的意思),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來歸納和評論文獻,而不僅僅是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堆砌」。評論的主線,要按照問題展開,也就是說,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和解決你提出的問題的,他們的方法和理論是否有什麼缺陷?要是別的學者已經很完美地解決了你提出的問題,那就沒有重復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獻綜述的意涵,現來說說怎麼做文獻綜述。雖說,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是負責任的研究態度,但如果缺乏標准,就極易將人引入文獻的泥沼。
技巧一:瞄準主流。主流文獻,如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重要化合物的觀點和論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而多數大眾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或言論,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時間精力所限,可以從簡。怎樣摸清該領域的主流呢?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一是圖書館的中外學術期刊,找到一兩篇「經典」的文章後「順藤摸瓜」,留意它們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二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中國期刊網」、「外文期刊資料庫檢索」和外文過刊閱覽室,能夠查到一些較為早期的經典文獻。三是國家圖書館,有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圖書,學校圖書館往往沒有收藏,但是國圖卻是一本不少(國內出版的所有圖書都要送繳國家圖書館),不僅如此,國圖還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國政治和政府的外文書籍,從互聯網上可以輕松查詢到。
技巧二:隨時整理,如對文獻進行分類,記錄文獻信息和藏書地點。做博士論文的時間很長,有的文獻看過了當時不一定有用,事後想起來卻找不著了,所以有時記錄是很有必要的。羅僕人就積累有一份研究中國政策過程的書單,還特別記錄了圖書分類號碼和藏書地點。同時,對於特別重要的文獻,不妨做一個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重要觀點和論述。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真正開始寫論文時就積累了大量「干貨」,可以隨時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看過一些文獻以後,我們有很強烈的願望要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陳述出來,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洋洋灑灑,蔚為壯觀。彷彿一定要向讀者證明自己勞苦功高。我寫過十多萬字的文獻綜述,後來發覺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數千字。文獻綜述就像是在文獻的叢林中開辟道路,這條道路本來就是要指向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直線距離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風景頗多,迷戀風景的人便往往繞行於迤邐的叢林中,反面「亂花漸欲迷人眼」,「曲徑通幽」不知所終了。因此,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麼問題,人家是怎麼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就行了。
『貳』 關於蕭紅的作家生平論文怎樣寫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個天才型女作家。在短短9年的創作生涯(從1933年5月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算起)中,共出版過11部集子:《跋涉》、《生死場》、《商市街》、《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和《馬伯樂》,創作總字數近百萬,顯示了不可多得的藝術才華和創作生命力。從上個世紀30年代躋身文壇以來,蕭紅一直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研究者的目光。然而蕭紅又是不幸的,她的作品跟她的人生一樣,長久在風雨飄零中飽受寂寞之苦,因為她的作品長久以來並沒有獲得應有的理解。
自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蕭紅研究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是確立期(1935-1942),魯迅和胡風對《生死場》的經典性評價,開創了蕭紅研究的先河。二是回憶期(1942-文革結束前後),此時多為悼念性文章,表達了友人、朋友對蕭紅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較有影響的是茅盾為《呼蘭河傳》作的序,駱賓基的《蕭紅小傳》,許廣平的《憶蕭紅》、《追憶蕭紅》,聶紺弩的《在西安》,丁玲的《風雨中憶蕭紅》。茅盾對蕭紅後期創作滯後於大時代的評價代表了那個時期主流評論話語的聲音。三是發展期(新時期至今),新時期以來,蕭紅研究一度形成熱潮並呈縱深發展趨勢,主要集中在這樣6個方面:1.對蕭紅生平、身世和情感經歷的研究;2.對蕭紅作品研究,特別是蕭紅後期的一些作品在此時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研究;3.對蕭紅其他小說、散文及詩歌的研究;4.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如從比較學的角度關照蕭紅,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蕭紅等;5.對蕭紅創作源流的研究;6.對蕭紅獨特的審美風格和藝術追求的研究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蕭紅研究的向前發展。
新時期以前的蕭紅研究除了魯迅、茅盾等權威評價外,成果不多。本文主要以新時期以來的蕭紅研究為主,著重從以下6個方面對蕭紅研究進行梳理,試圖從中尋找蕭紅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並尋求新的突破口。
一、對蕭紅生平、身世和情感經歷的研究
蕭紅個人的復雜身世和傳奇經歷在新時期研究的初期就吸引了廣大研究者的目光。一時間許多研究者致力於蕭紅生平經歷的考證,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錄,並且還陸續有許多蕭紅傳記問世。如美國葛浩文的《蕭紅評傳》(北方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中村龍夫的《火燒雲——蕭紅小傳》(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蕭鳳的《蕭紅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王觀泉的《懷念蕭紅》(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松鷹和劉慧心的《落紅蕭蕭》(四川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李重華的《呼蘭學人說蕭紅》(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孫延林和姜瑩編的《懷念你——蕭紅》( 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鐵峰的《蕭紅傳》(北方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王小妮的《人鳥低飛——蕭紅流離的一生》(長春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季紅真的《蕭紅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場的女人蕭紅》(華藝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等等。這些對於我們更好地進入蕭紅的文學世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很多關於蕭紅身世和經歷中有所爭議的問題在此得到解決,如1980年蕭軍的《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問世,其中談到「疑心以致確定他(張秀珂)現在的父親張選三並不是他和蕭紅真正的親生父親」,由此引發了蕭紅「生女說」和「養女說」的身世之辯。後經調查,得出蕭紅為張選三親生女的結論。2004年3月孫茂山主編的蕭紅研究最新研究文集《蕭紅身世考》由哈爾濱出版社正式出版,從此「生女說」、「養女說」之爭畫上了句號。
對作家身世及生活道路上一些謎團的澄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作家和進入作品,但是假如在一些無關痛癢的細枝末節上過多地糾纏,花費過多的精力,似乎有些失當。而且在一些問題上由於當事人的健在,眾說紛紜,也會使許多原本簡單的東西變得復雜了,這些都應當引起研究者們的注意。就像一位研究者所說的「問題的關鍵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對蕭紅創作的影響」。
二、對蕭紅作品的研究
作為一個真正的研究者,吸引他們目光的還是蕭紅以「細致的觀察力和越軌的筆致」寫出來的那一部部表現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力透紙背」(魯迅語)的作品。由於魯迅和胡風兩位大家的序跋,《生死場》一出來,就讓上海文壇接受了它,也使蕭紅一夜成名。並且這篇序言和讀後記從一開始就給《生死場》樹立了一個權威評價,影響至今。以前的研究者一般把《生死場》定性為「抗日文學」,但新時期以來,許多研究者從新的角度來觀照,發現了其中被忽略的內涵,提出了不同意見。如邢富君、陸文採的《農民對命運掙扎的鄉土文學——〈生死場〉再評價》(《北方論叢》1982年第1期)指出這部作品其實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是以農民對命運的掙扎為主題的。也有學者認為不能用一個單一的先行主題來解釋《生死場》,而應該從作家對生與死的人類命運的思考出發,許多不能解釋或解釋牽強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皇甫曉濤《一語難盡——〈生死場〉的多層意蘊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多維結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年第3期)。劉禾的《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在討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實踐與國家民族文學的關系問題時,以蕭紅的小說《生死場》為例,從生產層面與接受層面上指出了「蕭紅在小說的空間里與民族國家話語的交鋒」〔1〕,為我們研究蕭紅提出了新的角度。而摩羅的《〈生死場〉的文本斷裂及蕭紅的文學貢獻》(《社會科學論壇》,2003年第10期)認為,《生死場》主要不在於寫抗戰,其三分之二的內容與抗戰毫無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寫生民的生、老、病、死,這體現了蕭紅最深徹的人生感觸。
新時期以來的許多評論都試圖擺脫蕭紅研究中舊有權威的框架,並力圖全方位地接近作家本身,這是可喜的現象。蕭紅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受「抗日救亡」呼聲震天的這樣一個潮流的裹挾,加上蕭紅本身是個愛國的熱血青年,在她的第一本小說里寫抗日是理所當然的。但由於個人的經歷和學養,使她無法深入直接地描寫抗日,所以才會在她的文本中呈現出對農民底層生活的大量描寫,而對抗日主題描寫不多。可以說蕭紅的《生死場》在當時是無意識地打了一個擦邊球,由於時代關系,把它定性為「抗日文學」無可厚非,但我們今天的研究就應該更深入到文本本身了,把作品原有的主題意義、思想內容等還原出來。
蕭紅自《生死場》之後的所有創作都與時代要求顯得很隔膜,1940年蕭紅創作完成長篇《呼蘭河傳》。「當蕭紅寫《呼蘭河傳》時,其他中國作家們大都在寫戰時報道文學、短文、戲劇,或者寫抗日性的小說或短篇宣傳品等作品」〔2〕。對當時的蕭紅來說,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批評界的責難。20世紀40年代影響最大的評論文章無疑是茅盾的《〈呼蘭河傳〉序》:「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3〕。這與魯迅先生的「生的堅強」、「死的掙扎」一樣成為評論蕭紅作品的名句。但是藝術上的有限肯定之後,茅盾作為一個現實主義創作的代表作家和權威評論家,對蕭紅這樣一個以《生死場》崛起文壇的作家卻「在1940年前後這樣的大時代」,懷著「苦悶而寂寞」的情緒,「回憶這寂寞的小城」,認為「多少有點不可解」。因為在蕭紅的這部小說里「看不到封建的剝削和壓迫,也看不到日本帝國主義那種血腥的侵略。」這就在思想上否定了《呼蘭河傳》。在當時的語境中,茅盾的這一評價與其說是贊揚,不如說是否定,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以後幾十年評論界對《呼蘭河傳》的低調處理。
新時期以來,隨著蕭紅研究熱潮的掀起,蕭紅後期的作品也備受矚目,並在20世紀80年代初對蕭紅後期創作思想產生了爭議。鐵峰在《蕭紅的文學之路》中認為:「《呼蘭河傳》的最大缺點,就是由於作者在抗戰時期創作思想出現偏差,否定文學作品的階級性,把揭露批判的筆觸『對著人類的愚昧』,從而過分誇大了勞動人民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沒有寫出一個積極的人物,也沒反映出時代的根本特點,更沒表現出抗戰時期人民的要求和願望。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意義。」〔4〕但是大多數學者對蕭紅後期創作思想則持肯定態度。韓文敏《〈呼蘭河傳〉我見》(《文學評論》1982年第4期)認為《呼蘭河傳》是《生死場》之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想的深化,她較早地指出了《呼蘭河傳》深刻的思想性,認為其並非思想創作上的退步。皇甫曉濤在《蕭紅現象——兼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幾個困惑點》(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中認為,《呼蘭河傳》與時代審美要求在整體上是一致的,同時也為「國民性」主題的發展尋找到一個新的轉折點,因而是蕭紅「走向成熟的標志」。此外,劉乃翹和王雅茹在《蕭紅評傳》(哈爾濱出版社2002年版)中認為:從蕭紅「作家不是屬於某個階級,作家是屬於人類的。現在或者過去,作家們寫作的出發點是對著人類的愚昧」的主張中(在1938年4月的第三次文藝座談會上提出),我們也看出了蕭紅創作思想的逐步提高和深化,她創作的著眼點不僅僅局限在國民抗戰意識的鼓動、激發和歌頌上,更將視角深入到國民覺醒並抗爭的根本——國民性上,這一點同魯迅先生的創作思想是相通的。
蕭紅後期的長篇《馬伯樂》一直無人問津,研究甚少,一般認為《馬伯樂》是一部失敗之作,主人公馬伯樂更是一個自私自利的逃跑主義者。不過李重華在《也評馬伯樂形象》(《綏化師專學報》1991年第2期)中卻為之辯駁,認為馬伯樂是一個復雜的新人形象,他有著進步的傾向,此觀點較為新穎。秦林芳《論蕭紅的創作道路——從題材說起》(《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認為《馬伯樂》是蕭紅師承了魯迅的文學觀,站在「改造民族的病態」的高度來選擇並表現題材的,是「改造病態思想」的繼續。另外黃曉娟在她的博士論文《雪中芭蕉——蕭紅創作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中也認為蕭紅的《馬伯樂》寫的是在當時作品中幾乎被遺忘的國民性病態。總之,小說《馬伯樂》爭議頗多,雖有一些研究文章問世,但深度和新意不夠,還有待後繼研究者來提高!
『叄』 除了可以寫蕭紅《生死場》的悲劇命運,還可以有什麼比較新穎的論文題目嗎求幫助
蕭紅《生死場》的悲劇命運論文俺為您做詳細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