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升本科 » 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

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

發布時間: 2023-01-22 05:50:39

㈠ 厲害了!這35所高校首設人工智慧本科專業

教育部不久前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根據通知,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慧新專業建設資格。

人工智慧學制四年屬工科

近年來,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融合及計算能力的提升使人工智慧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人類社會從信息化時代走向智能化時代。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或即將促進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教育、傳媒、法律、醫療、家居、農業、汽車、環境等行業的升級重構。

35所首設人工智慧本科專業的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東北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江西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長春師范大學、浙江大學、中北大學、中原工學院、重慶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㈡ 當前上大學哪些專業最好

目前大學專業的熱門程度和從前沒有太多區別。最熱門的仍然是金融、計算機、師范類專業等。

總體而言,熱門程度排名為:工科類專業—理科類專業—管理學類專業—社科類專業—文學藝術類專業。當然每個大類專業都有非常好的專業。工科類專業中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最好;理科類專業中物理、數學等基礎性專業最好;管理學類專業中會計專業最好;社科類專業中人力資源專業最好;文學類專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最好。

其實專業好壞對人的發展影響不大,任何專業的綜合水平都差不多。主要還是事在人為。

㈢ 大數據專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大數據專業就業前景

作為人口大國和製造大國,我國數據產生能力巨大,大數據資源極為豐富。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推進,各行業的數據資源採集、應用能力不斷提升,將會導致更快更多的數據積累。預計到2020年底,我國數據總量預計將佔全球數據總量的21%,將成為名列前茅的數據資源大國和全球數據中心。

根據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據統計,普通高校此次新增了2072個本科專業,其中包括1831個新增備案專業和241個新增審批專業。

新增專業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備受歡迎,全國共196所高校新增了該專業。

而根據清華大學經管學院2017年11月發布的《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人才與就業》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大數據領域人才缺口高達150萬,到2025年將達到200萬。

1、大數據開發工程師

大數據開發主要是基於大數據服務平台,很多大中型業務應用包括企業級應用和各類網站。能夠進行構建大數據應用程序平台和開發分析應用程序。

2、大數據分析師

大數據分析師主要負責數據挖掘,使用Hive,Hbase等技術,專門為從事行業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和基於數據的專業人士進行行業研究、評估和預測。通過使用Spotifre,Qlikview和Tableau等,新數據可視化工具能夠實現數據的數據可視化和數據呈現。

㈣ 選擇智能製造專業,畢業前景怎麼樣

智能製造專業的就業前景一般,就業面不廣。

就業方向智能製造行業:智能產品設計及製造、智能製造產品開發、智能產品管理、系統架構規劃。

智能製造工程專業立足「新工科」培養理念,該專業主要研究智能產品設計製造、智能裝備故障診斷、維護維修,智能工廠系統運行、管理及系統集成等,培養能夠勝任智能製造系統分析、設計、集成、運營的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及復合型、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例如:安裝、調試、維護和維修工業機器人。

課程體系

《人工智慧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計算機程序設計(Python、Java)》、《智能製造信息系》、《工業互聯網》、《資料庫技術》、《機械設計基礎》、《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等。

新增學校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統計顯示,此次新增備案專業中,101所高校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96所高校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50所高校新增智能製造專業。新增審批專業中,35所高校獲批人工智慧專業。

㈤ 人工智慧專業代碼

人工智慧專業代碼是080717T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人工智慧,是一個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由計算機、心理學、哲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㈥ 2018年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多少個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2018年共新增專備案本科專業2105個,屬新增審批本科專業206個,合計新增專業2311個;撤銷241個專業,涉及135所高校。其中浙江省有29所高校共新增64個專業。「新增備案」指的是教育部已經存在的專業,而「新增審批」則是全新的專業。

在這次新增備案本科專業中,最「熱門」的均與信息技術相關,其中,250所高校新增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60所高校新增了「機器人工程」專業。在新增審批本科專業中,也有18所高校新增了「網路空間安全」專業,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專業。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等重點高校都增加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

㈦ 人工智慧專業排名

人工智慧專業排名如下: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

人工智慧,是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由計算機、心理學、哲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於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在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名單中,「人工智慧」專業新增最多。此外,「智能製造工程」「智能建造」「智能醫學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智能領域相關專業,也同樣是高校的新增備案和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中的熱門。

㈧ 高校專業大面積調整,專家稱課程設計不能「換湯不換葯」

近日,山西省公布了本科專業優化調整初步結果,共撤停、間招、緩招重復低質專業232個,新增新興急需專業66個。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副院長劉水雲認為,進行專業優化和調整,符合高校人才培養需要順應 社會 發展這一基本規律。同時,無論是專業撤並還是新增,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做到實質的變化,並不是名稱的變化,這是高校需要思考的問題。

劉水雲也指出,高校專業調整涉及師資和課程設計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課程設計,必須能夠與專業變化進行匹配。

多地出台專業優化調整方案

根據山西省發布的《關於山西省人民政府2019年履行教育職責自評情況的報告》,山西省本科專業優化調整「初戰告捷」,實現省級統籌推進專業調整「破冰」,共撤停、間招、緩招重復低質專業232個,達到原專業總數的16.7%,新增新興急需專業66個。

根據山西省制定的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的具體目標,力爭到「十三五」末,將全省高校現有本科專業數量削減15%-20%,總數削減200個以上。在對原有本科專業做減法的同時,山西省還提出增設100個以上急需新興專業,鼓勵高校積極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對應的新型專業或交叉專業。

不只是山西,近年來,多個省市紛紛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出台了相關方案,對高校學科專業進行優化和調整,撤銷一批落後專業,增設新專業。

河北省今年5月公布了調整優化高等院校學科專業結構的方案,未來4年,全省高校擬新設本專科專業1039個,擬停招或撤銷本專科專業1092個。根據學科專業布點數和就業率情況,嚴格控制新設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設計等布點較多的學科專業。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的大數據與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產業領域相關學科專業。

助力冬奧,河北省以河北 體育 學院、河北外國語學院和駐張家口市高校為重點,打造冰雪人才培養基地和志願者服務基地。指導河北建築工程學院、河北北方學院等學校加強運動醫學、運動康復學等綜合性應用學科專業建設。

遼寧省提出,到2020年增設面向「十三五」時期重點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本專科專業各20種左右,停招或撤銷辦學水平低、就業質量差的本專科專業點各80個左右;重慶則表示將建立30個市級大數據智能化特色專業點。

另外,浙江省去年8月出台了《關於全面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的意見》,引導高校調減重復率高、就業率低、不符合學校發展定位的學科專業。鼓勵高校發展和拓展新的學科專業,加強服務八大萬億產業和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經濟的學科專業建設。

改革符合高校人才培養規律

從各省市學科專業優化和調整方案不難看出,限制新增或調整撤銷的多為 社會 需求飽和、就業率較低、辦學水平低以及與學校辦學目標定位不匹配的專業,鼓勵發展或增設的主要為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相關專業。

在國家層面,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明確,建立招生計劃動態調整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結構與 社會 需求相適應。

根據教育部2019年03月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高校共有416個本科專業被撤銷,包括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技術學等。

對於這些專業,劉水雲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高校都為單科性院校,從90年代開始進入綜合化發展階段。伴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高校擴招,很多學校進入「大而全」的發展路徑,一些專業因符合當時經濟 社會 發展需要應運而生,如服裝設計和教育技術學等。在高校擴招初期,因為經費投入不足,一些對硬體設施要求不高,又有一定就業需求的「熱門」專業,在很多高校都設立起來。

「隨著 社會 的發展,一些專業在部分學校發展比較薄弱,甚至名不副實。」劉水雲說,現在國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進行專業優化和調整,符合高校人才培養需要順應 社會 發展這一基本規律。

高校專業設置應發揮自身優勢

同時,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還顯示,人工智慧專業被列入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包括清華北大在內共有35所中國高校獲得首批建設資格,數量位居第一位。

提到如今火爆的「人工智慧」專業,劉水雲稱,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短缺,高校培養人工智慧人才的大趨勢是沒有錯的。同時,她也指出,高校專業設置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色,而並不是盲目的追熱門。

劉水雲認為,無論是專業撤並還是新增,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做到實質的變化,並不是名稱的變化,這是高校需要思考的問題。

「隨著專業的變化,師資是不是需要調整?還是師資和課程不變,只是專業換了一個更時髦的名字?」她說,高校專業真正的調整涉及師資和課程設計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課程設計,必須能夠與專業變化進行匹配。

㈨ 全國416個本科專業被撤銷,大學生如何確保專業不被淘汰

1、興趣導向很重要。

在高考志願填報時,應著重從個人興趣出發,結合社會發展需求進行專業選擇,以便在未來職業發展中能更好地發揮個人所學所長,將個人興趣、學科專業與行業職業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實現。

2、工作職業不斷變化。

面向未來,學生應該關注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趨勢,注重培養自己與工作相當的能力,而不是尋找與能力相當的工作。早作職業生涯規劃,不斷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增強就業能力。

(9)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擴展閱讀:

各專業就業指標:

1、從具體的畢業去向看,不同學科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

社科類「已確定單位」的佔比最高,為41.6%;理科類的佔比最低,為31.9%。理科類國內升學的佔比最高,為27.3%;人文類的佔比最低,為16.9%。

理科類出國出境的佔比最高,為8.8%;工科類的佔比最低,為3.6%。工科類選擇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和靈活就業的佔比最高,為21.4%;理科類的佔比最低,為15.9%。

2、人文類畢業生總體滿意的比例最低

收入是反映就業質量的客觀指標之一。總體而言,不同學科之間的月起薪存在顯著差異。理科類和社科類的平均月起薪較高,分別為5737元和4996元;人文類和「其他」類的平均月起薪較低,分別為4621元和4468元;工科類的平均月起薪處於中間位置,為4621元。

㈩ 短短一年,開設這個專業的高校猛增35所!步子是不是邁大了

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據顯示,2018年普通高校共新增備案本科專業1831所、新增審批本科專業241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40個、撤銷本科專業416個。新增至少五個專業的高校有八十五所,其中北京 體育 大學新增專業數量最多,共新增了十個備案本科專業和一個審批專業。

新增審批專業中,最火熱的兩個專業為人工智慧專業和網路空間安全專業,數量分別是35所和25所,位列第一和第二。短短一年時間,就有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天津大學等35所高校獲得人工智慧專業首批建設資格,有人擔心步子是不是邁大了?

35所新增人工智慧專業的高校中有28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僅安徽工程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江蘇 科技 大學、江西理工大學、長春師范大學、中北大學、中原工學院等七所高校為非「雙一流」建設高校。28所「雙一流」中不乏有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這樣的頂尖名校。

前段時間,某機構發布《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其中顯示中國人工智慧相關人才數量超過五萬,位居全球第七,但與全球第一的英國有很大差距,英國人工智慧領域相關人才數量超過八十五萬。按照人口比例,以及產業發展,有專家預測國內人工智慧人才缺口可能超過五百萬。在軟環境和強需求下,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專業,培養專門人才,顯得很有必要。只是一下子冒出這么多,就難免會遭受大家的質疑了。

不少整天把人工智慧掛在嘴上的人,大概根本就沒有理解人工智慧的真正內涵。很多人簡單地把人工智慧與計算機技術或機器人等同起來。應該說它們之間有著很深的聯系,卻不是同一個東西。不過,計算機技術和機器人是人工智慧研究的基礎。只有將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神經網路、模式識別、智能搜索、機器翻譯、語言和圖像理解、自動程序設計等基礎技術研究好,才能設計出能模仿、研究人類智力活動,以及可以做出與人類相似的決策、控制、學習、規劃、協作等的整體系統。

從應用范疇看,人工智慧與 社會 各行各業都有或多或少的關系,而一旦人工智慧與某個產業碰撞出火花,就會給該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人工智慧方面的知識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掌握的,真正學得比較透的,大多是博士或碩士,抑或是來自海外的專業人士。如果師資力量不到位,課程設置不科學,就會直接導致學生水平不過關。他們畢業後走上 社會 ,進入企業,不僅不能創造有效價值,還會讓大家對高校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失去信心。這大概也是不少人把人工智慧稱為「人工智障」的由來之一。

教師資源的稀缺是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專業的巨大痛點。市場對高級人工智慧人才的需求一直很強勁,高薪挖人的現象比比皆是,高校也不例外,水平高、能力強的專業人才幾乎被公司挖空了。沒有優秀的師資,如何保證教學質量?

再者,不少高校的人才培養與 社會 實踐似乎脫節,學校中灌輸的知識與 社會 實踐應用好像是兩個「相互沒有聯系的孤島」,各說各話。一些學習成績不錯的大學生,到了實踐崗位上卻難以發揮與其成績匹配的優秀才能。這種現象在很多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都存在,而人工智慧專業是個「新專業」,更無法避免這個問題。有些高校為此嘗試著與一流互聯網公司或人工智慧領域相關企業合作開設「人工智慧班」,努力打破學校知識教育和 社會 應用之間的隔閡。

人工智慧技術迭代很快,本科生和本科教材能否適應這種更新速度,也是高校面臨的難題。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人工智慧是新興前沿學科,沒有扎實的數學功底、計算能力和較高的軟體程序水平,顯然不行。不說普通院校本科生,就連「雙一流」高校本科生恐怕都難以達到那個高度。

話說回來,招生還是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專業的主要動機。就如之前開設大數據專業一樣,有了人工智慧專業,一下子就顯得高大上了。而且生源質量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若不解決師資、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與市場脫節等問題,就匆忙上馬開設人工智慧專業,這對學生、對 社會 都是不負責的。有時候,步子邁得小點,會更穩些!

熱點內容
博士生導師行政級別 發布:2025-05-18 04:23:34 瀏覽:711
廣西各所大學開學時間 發布:2025-05-18 04:22:28 瀏覽:55
山東師范大學書法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5-18 04:16:35 瀏覽:406
大學生近期目標 發布:2025-05-18 04:13:33 瀏覽:525
青島大學研究生三助 發布:2025-05-18 04:11:51 瀏覽:443
東北電力大學女生宿舍 發布:2025-05-18 03:55:00 瀏覽:292
美國馬里蘭大學中國高中排名 發布:2025-05-18 03:53:01 瀏覽:498
本科生答辯開場白 發布:2025-05-18 03:38:00 瀏覽:263
安徽大學研究生待遇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965
2017鄭州大學專業介紹 發布:2025-05-18 03:33:48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