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論文等待戈多
『壹』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答辯《等待戈多》老師可能問到的問題
1 劇作家簡介
塞繆爾·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於英國愛爾蘭一個猶太人家庭,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貝克特讀中學時即酷愛戲劇,他於一九二七年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因其學業優異, 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間應聘到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和巴黎大學任教,此間,他結識了僑居巴黎的英國頹廢派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深受其影響。二戰間,巴黎淪陷,他曾參加過地下抵抗組織。戰爭結束後,他專門從事文學創作。 戰爭給世界帶來災難的同時,給他的心靈也帶來了深深的創傷。貝克特從青少年時代即開始寫作,到戰爭結束時,他已有不少詩歌和小說作品問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說作品有長篇小說三部曲《莫洛伊》、《馬洛納正在死去》、《無名的人》,這些小說都意在說明,人生是周而復始的艱辛而又虛無的浪遊,是內心的狹小的,而又毫無意思的浪遊。這些小說已經暴露出了他悲觀厭世的人生態度,以及他反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這在他稍後的戲劇創作中表現得更加突出。他於一九四八年創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誕派戲劇作品。
2 這部劇的魅力在哪裡?
我想就是因為作者運用了荒誕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荒誕不經的社會現實。它演奏了一首時代的失望之曲,反映了一代人的內心焦慮。它使人們看到,人作為社會存在的支柱,已經到了無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會的災難,人格的喪失,個性的毀滅,以及自身的無聊絕望,已經使生存和生命黯然失色,使存在不具備任何意義了。
3 荒誕派戲劇來源和歷史
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達到了高峰。二戰的惡夢剛剛過去,戰爭給整整一代人的心靈留下了難以治癒的創傷,上帝不復存在了,舊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滅了。世界讓人捉摸不透,社會令人心神不安。劫後餘生的人們,撫摸著戰爭的傷疤,開始了痛苦的反思,對傳統價值觀念和現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態度。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這種精神上的空虛反映到文學藝術上,自然形成了一個「沒有意義,荒誕,無用的主題」。荒誕派戲劇另一代表作家尤金.尤奈斯庫在他論述卡夫卡的文章《在城市的武器》時指出:「荒誕是指缺乏意義,和宗教的,形而上學的,先驗論的根源隔絕之後,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為就變得沒有意義,荒誕而無用。」就在尤奈斯庫《禿頭歌女》上演後的第十年,英國著名的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林斯發表了題為《荒誕的戲劇》的論著,從而在理論上給這一流派正式定名。
4 這部戲劇的表現手法
傳統戲劇中的一切在這里都不見了。非理性的結構,非邏輯的語言,直喻的舞台形象和扭曲了個性的人物,使同樣經歷了戰爭災難的觀眾從中窺視到了人生的痛苦與荒誕。
----摘自網路
希望對你有小小幫助,祝你答辯成功!
『貳』 《等待戈多》讀後感個人心得5篇精選大全
在 文章 的結尾,我想說,我們更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等待。我想這是《等待戈多》給我的最大啟發,我欣然理解。一起來看看《等待戈多》 讀後感 個人心得5篇精選大全,歡迎查閱!
《等待戈多》讀後感個人心得1
讀完了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覺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我們到底在等待著什麼?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復,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期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麼要一向等待戈多,並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隻可是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實往往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戈多隻可是是一個象徵,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期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必須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期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期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期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以往幸福過,幸福真的很完美。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天真的臉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明白結果會怎樣,可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願放棄。我不明白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託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僅有等待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必須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 故事 情節的發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杯具意義,現實世界的丑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期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麼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我的命運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僅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能夠等到幸福或者一向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歡樂的,在歡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讀後感個人心得2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年前感動過自我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 畢業 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境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我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著落時,很害怕自我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我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裡一向都是做好畢業後從社會底層做起的准備的,緣於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並不是什麼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並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任何一家單位的本事,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著自我,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經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此刻說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就等於失業」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麼完美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床上,討論著25歲的我們必須是意氣風發的,有一個溫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時遙想25歲,該是個多麼成熟的年紀,卻發現自我依然害怕長大。在這個城市裡漂浮,不明白還要漂多久,也不明白哪裡是終點。眼睜睜的看著房價一天天攀升卻無能為力,這次回老家在家鄉那個小城的馬路上,看到川流而過的人群,忽然羨慕起他們來,能夠過稱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這個所謂的霓虹都市裡,在這個看一張電影票80元,在飯店吃頓最普通的飯120元,計程車10元起步價、晚上11點以後漲成13元……的都市裡細心翼翼的吝嗇生活,又好到哪裡去?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理解,願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終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溫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著,無奈著,卻也在奮斗著。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 傳說 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可是——期望在明天。
《等待戈多》讀後感個人心得3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啟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
不明白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趣味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述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趣味的動作來打發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麼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並不被人所理解。但之後,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雲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現好像並不是這么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向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明白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於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明白,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准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進取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薦」的故事是老調重彈。它之所以能得以流傳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種程度的影響。眾所周知,毛遂不僅僅是一個有膽識、有才華的人,他還是一個善於抓住機遇、勇於進取的人。試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極地等待,而不去進取地推薦自我,縱然他滿腹才華,也不會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為國家出力?哪還會有「毛遂自薦」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後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並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那裡,如果你正為自我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立刻拿起書本,奮發苦讀,因為青春經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我即將畢業卻無從就業而茫然,請不要等待,立刻帶上 簡歷 ,整裝出發,因為年輕經得起失敗!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卧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 賽馬 場,讓人們驚嘆你的英姿,讓自我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讀後感個人心得4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台詞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大凡經典,必有其典經之處。也僅有經典才能被人反復剖析並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典之為經典更在乎其中蘊含著某種普遍而恆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 反思 ,貫穿於人類禮貌的整個進程。那麼,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此刻哪裡呢?換句話說,它憑借什麼而立於經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並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並不能到達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的「等待」給與了批判並提出了挑戰。在那裡,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並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發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機械壓抑,仍然不願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聯。
當下,人們已不再追問「等待」誰,為何而「等待」之類形而上的問題,但這一點都不影響「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個不會離開任何人的問題。因而,《等待戈多》在當下依然有著它的存在價值。我們需要重新解讀它,因為解讀它的同時也是在解讀我們的生活狀態,這種解讀在我看來依然十分的必須,因為它靠近一種本質。我甚至覺得,各家試圖找出「戈多」的真實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誕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贊同許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並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們的工作,因為勞動本身是美的,是應當被尊重的。我這樣說並不能完全支撐我的觀點,如果說有一種「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是出離時間的,那麼我卻要在時間之內去解讀它,去靠近它。我並未出離時間,這又讓我覺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為荒誕派戲劇經典之作的厲害之處,它讓我的解讀也變得荒誕。它已經能夠做到不在一個時空之緯度里討論「等待」,比如說,相對貝克特寫這部作品的時間和他當時所處的空間來說,我此刻所在的時間和空間是否能夠看作是另一個時間和另一個空間呢?我想是能夠的。如此,貝克特不僅僅將他對「等待」的理解寫進了《等待戈多》,並且也將它貫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個生命中去,這才是他真正厲害的地方。
至於上帝是死是活,至於「戈多」是否隱喻上帝,在我看來都只會阻礙我們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終覺得貝克特在經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我親身經歷著的生活狀態本身,只是他將它荒誕化了,只是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為得就是讓人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貌。若非如此,我們所能感覺到的「等待」永遠是疲軟無力的,我們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遠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更不可能引發我們去思考。善於思考的人就是這樣,他好像走在一條在旁人看來很遠的路上,可他自我卻樂此不疲。因為在靠近本質的過程中是沒有捷徑可取的,也因為僅有他感覺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質的東西,這是旁人感覺不到的(旁人更重視的是道路的遠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質的東西)。
文將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話》,以及其中寫到的那個永不停歇地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不來的戈多」和「永遠推不到山頂的石頭」,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動的時間和瞬息萬變的空間,在人類禮貌的整個進程中,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那裡的「上帝」代表一種至高的存在)之間的關系永遠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沒有開始與終結的,是無限的。大概人們在這條路上還要走很久,因為這是一條極其古老的道路。
無望的是結果,期望的是過程,正如魯迅所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期望相同」。而我們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無望與期望之間——繼續等待,但我堅信這種等待能夠不是消極的等待,這個等待的過程也能夠無比豐富。在文章的結尾,我想說,我們更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等待。我想這是《等待戈多》給我的最大啟發,我欣然理解。
《等待戈多》讀後感個人心得5
沒有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頭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貝克特經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我親身經歷著的生活狀態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貌。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獃獃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明白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說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代表著期望,也有人說戈多是你夢想卻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麼,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向等就能夠了么?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僅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明白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麼。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夢想,人們期盼著自我的夢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稜角,只是等待著夢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必須是充滿活力,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後感個人心得5篇精選大全相關文章:
★ 《等待戈多》讀後感範文5篇
★ 《浮士德》個人讀後感心得5篇精選大全
★ 《論語》讀後感個人心得5篇精選大全
★ 《朝花夕拾》個人讀後感5篇精選大全
★ 《邊城》個人讀後感心得5篇精選大全
★ 《海底兩萬里》讀後感個人心得5篇精選大全
★ 《三國演義》讀後感個人心得5篇精選大全
★ 《紅岩》讀後感心得5篇【精選大全】
★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心得5篇精選大全
★ 《紅岩》個人讀後感5篇精選大全
『叄』 分析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
分析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
緊張而又充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大家都知道畢業前要通過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比較正規的、有準備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那麼優秀的畢業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分析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 由於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有關英美文學選題的數量比較多,因此畢業論文出現選題過於陳舊、重復研究、參考資料雷同、學術價值低等問題。通過分析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普遍存在的問題,改正英美文學教學的不足之處,意在探尋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本科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在校經過四年的學習,在離開大學、步入社會之前向學校提交的最後一份答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畢業論文是衡量大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尺度,不僅考察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而且反映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同時畢業論文是對本科教學質量的一次檢驗,學生在選題、寫作過程中普遍存在問題映射出專業教學的不足之處。以英語系為例,由於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關於英美文學方面的選題比較多,往往存在著選題過於集中、陳舊、且重復研究、參考資料雷同,故而造成同一選題文章大同小異的現象。通過分析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普遍存在的問題,改正英美文學教學的不足之處,意在探尋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一、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選題過於陳舊、缺乏創新意識。就筆者指導過的有關英美文學的畢業論文來看,學生的選題大多集中在少數經典作品上,並且重復研究的現象比較多。英國文學選題集中在分析《哈姆雷特》、《簡愛》、《呼嘯山莊》、《苔絲》、《傲慢與偏見》等作品上,美國文學選題無外是評論《紅字》、《飄》、《老人與海》、《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等。英美文學作品浩如煙海,難道除了這幾部作品,沒有別的作品可供研究了嗎?問及學生,他們在數目眾多的文學作品裡很難下手的原因是:
第一、由於沒有讀過完整的作品,學生就選擇熟悉的作家和作品來寫;
第二、在英美文學課上,雖然老師介紹過很多文學作品,但因為課時有限,對作品的分析只是浮光掠影,很難做到全面和深入,只能靠學生在課下閱讀和品味。學生之所以選擇評論經典作品,是因為經典作品的研究文章多不勝數,方便學生參考和引用,不用為湊不夠字數而擔心。以《獻給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為例,年年都有學生評論這部作品。因為福克納是美國著名作家,有關他的研究論文很多,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可供查閱;且該作品為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相比閱讀起來省時省力。縱觀學生的論文內容,集中研究艾米莉女人公的人物形象、主題、小說中的象徵因素、敘事角度等,結果學生的論文大同小異,缺乏創新,很難從新的角度寫出新意,更不用說有學術價值了。
(二)論文內容膚淺、缺乏文學理論支撐。畢業論文內容膚淺這一現象暴露出學生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基礎,沒有養成科學嚴謹的態度和思維習慣,同時反映出本科英美文學教學的不足之處----忽視對文學理論的教學。就同一部文學作品而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閱讀視角對作品做出的詮釋往往大相徑庭。教師應運用不同的文藝批評理論,對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例如評論《簡愛》,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從讀者批評、女權主義、解構主義、結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的角度對其進行全方位的闡釋。通過教授文學批評的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二、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一)教材內容有待更新、增加當代文學知識。英美文學課程在英語專業三、四年級開設,多數學校選擇陳嘉的三卷本《英國文學作品選讀》和常耀信的兩卷本《美國文學選讀》為教材,周課時為兩節。因學時有限,教師在一個學期很難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現有的文學教材大都寫到二戰前後,很少涉及英美當代文學,這種厚古薄今的做法使得現有教材在內容上顯得陳舊。英國文學歷史悠久,從莎士比亞至狄更斯是英國文學的重頭戲,二十世紀英國文學的比重在無形中被減少了。美國文學歷史雖短,不乏有大量優秀的作品問世,二十世紀美國文學更加出彩,出現了眾多一流的作家,例如菲茨傑拉爾德、海明威、福克納、弗羅斯特等,美國文學更新的速度比英國文學快。當今英美文學課程內容與學生所處時代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適當擴充對英美當代文學的介紹,讓學生更多的接觸一些距離我們時代較近的文學作品。以當代英國文學為例,讓學生了解並閱讀戈爾丁的《蠅王》、金斯利艾米斯的《幸運的吉姆》、約翰福爾斯的《法國中尉的女人》、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約翰奧斯本的《憤怒的回顧》、哈羅德品特的《看門人》、多麗絲萊辛的《金色筆記本》等作品。通過介紹和補充當代英美文學,不僅使英美文學教學與當今時代緊密結合,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寬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視野,避免對經典作品進行重復性的`研究。
(二)提高教學學術含量、補充西方文學理論。現今英美文學教學採取文學史和文學作品選讀結合式講解,忽略對文學理論的傳授。對文學理論在英美文學教學「缺席」這一現象,不少學者表示擔憂,郭英劍指出「文學理論的『缺席』或是『缺失』是令人深思的」。[1]事實上,與其讓學生機械記憶知識點,不如培養學生文學鑒賞的能力。因為文學作品是永遠讀不完的,教會學生解讀作品的方法更切合實際。文學理論能幫學生掌握認知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首先簡要介紹不同文學時期的社會背景、主流思潮,幫助學生理清文學史的線索,然後把教學重點放在分析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並結合文學批評的方法,達到提高學生理解作品的深度和強度的目的。傳統的文學批評採用社會歷史的批評方法,即注重人物分析、主題分析。伴隨著文學內容的多樣化,該研究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對文學作品進行多元化的詮釋。英美文學教學面臨的問題是要轉變文學觀念,更新文學批評的內容,向學生講授二十世紀的文學批評流派,如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形式主義、新批評、新歷史主義、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等。通過引導學生用這些批評方法解讀作品,[2]為學生今後畢業論文的寫作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三)綜合多種授課方式、有效利用網路資源
1.結合課堂陳述(presentation)和小組討論(groupdiscussion)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講授華盛頓?歐文的代表作《瑞普凡溫克》時,教師布置提前閱讀的任務,並讓一名學生對小說的情節、人物、主題、沖突做簡要陳述(presentation),這樣做使大家了解小說的大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陳述完畢,教師提出以下問題讓全班同學進行分組討論:
a.In what way does Irving』s portrayal of Dame VanWinkle help to illumine Rip』s character?
b.What dothe war and the death of Rip』s wife have in commonin terms of how Rip will live the rest of his life?
接著,每組選舉一名代表發言,這樣做不僅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和人際溝通能力;最後教師根據問題進行綜合性的評價。
2.自主學習模式,有助於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由於文學作品篇幅較長,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講解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學生有必要在課下進行延伸性閱讀,提高文學鑒賞的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列出閱讀書單,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感興趣的作品閱讀,憑著對作品的第一感悟寫出讀後感(response)。由於學生沒有受到其它評論的影響,對作品的理解往往有獨到之處,因此這種寫作練習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實用的,不僅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而且能提高寫作水平。
3.有效利用網路資源,增加課程的趣味性。目前網路成為教師教學中的新寵,教師可以有效運用豐富的網路資源,從網上下載資料,製作有趣味性、信息量大的教學課件,巧妙結合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力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給學生介紹一些教輔資料網站:涵蓋相關的背景知識、文學評論文章、經典原著,提供國內外相近主題的網站鏈接等等,[3]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
參考文獻:
[1]郭英劍.從文學理論的論文的缺席談起——文學教學的目的是什麼[J].鄭州大學學報,2002,(5):5.
[2]孫敏.英美文學課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3):68.
[3]張惠卿.英美文學教改初探[J].淄博師專學報,20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