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蕭紅的有目錄的本科畢業論文
1. 觀《蕭紅》有感800字作文紀錄片
3月8日蕭紅在全國公映,在網上看到消息就決定去看。20多歲時讀了蕭紅的作品,很喜歡她的文字,深重的苦難在她的筆下居然還有幽默的氣息,字里行間透出她是個細膩而倔強的女人。後來斷續讀了一些文壇軼事,很為她和蕭軍的分手惋惜,蕭軍是救過她命的人,並在一個女人不可能被愛上時愛上她,這感情應該沒有功利,為什麼是這么個結局?
電影的著力點是蕭紅的感情生活,從她逃婚開始。魯迅說過娜拉出走後,要麼回來要麼墮落,自由是美好的但錢也是重要的,在女性沒有過多選擇的時代,似乎只能有一條路:認命。蕭紅的一生雖然坎坷,但「五四」的新風畢竟已經吹來,她畢竟還可以賣文為生,時代給了她這個機會,所以她不想認命,但那個時代給的還不夠多,反觀與蕭紅同時代的才女們,又有幾個不是坎坷一生是非不斷。蕭紅說:我認為上帝對女人最大的不公是妊娠和生育。為了讀書她委身給未婚夫,但書沒讀成卻發現自己懷孕了,身無分文被拋棄,差點被賣去妓院。她和端木蕻良結婚時,懷著蕭軍的孩子,在日軍佔領的武漢,端木拋下她撤去了重慶,在戰火紛飛中她一個人逃難引產。所以她說:死了又怎樣,女性的羽翼是沉重的,女性的天空是稀薄的。站在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不是腹中的孩子,處境要簡單多了,她確實可以身輕如燕,獨自上路,不尋求依靠也不必為被拋棄那麼痛苦。但孩子是她一個人的嗎?寫到這兒,我不想譴責男性也不想說社會上的有色眼光,只是真正從內心感謝現代技術,女性啊,變得聰明和博學吧,那是真正的愛自己,對自己對社會負責。
聽說許鞍華正在拍描寫蕭紅的另一部電影《黃金時代》,不知道是怎樣的視角,霍建起導演說選取感情生活作為這部影片視角可以引起大眾的共鳴,我認為此話沒什麼依據。不了解那個時代,不知道她的作品,不同情她的經歷,不生為自力自強的女性,共鳴?不罵她才怪!千萬不要以為時代已經進步到能完全認可一個女人對自由的嚮往對感情的選擇。她短短31歲的人生,與四個男人有感情糾葛,未婚夫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她著作的版權分給了蕭軍和駱賓基。在她死後,後三個人還在因為她恩恩怨怨著。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和她都屬當時的東北作家群,時代證明, 四個人中蕭紅的文學成就最高,作品影響力最大,就這一點而言,也就能理解為什麼他們都愛上了她,不管是她懷著別人孩子時、還是她貧病交加時、還是她生命垂危時,就這一點而言,生為女性也足以自豪。但是汪恩甲舊時代男人對女性的一貫作派,蕭軍身為男人的男權思想,端木的自私冷漠都讓有著女性覺醒意識的蕭紅無法承受,最終導致她不甘地死去。駱賓基陪伴了她臨死前的44天,在她死後寫了《蕭紅小傳》。在傳記中,他表達了對蕭紅的愛和對端木的譴責。所以有人說,駱賓基對端木把這個快死女人的沉重負擔轉稼給他出離憤怒,才會有這樣的話,是在利用已經死去的蕭紅。電影美化了所有的感情,沒有直接拍出蕭軍毆打蕭紅,沒有拍出端木對蕭紅的嫌棄,沒有拍出駱賓基的抱怨。也對,實在是不能太寫實了,不然是真得冷入骨髓了,對全體男性的人性都是拷問了。除了駱賓基,我真得好奇另個兩位作家對蕭紅的真實感受,沒有看見過這方面多餘的文字。
還是說一說蕭紅的作品吧,畢竟她是因為她的文字被時代記住的。她是少有的直面最底層東北人民生死掙扎真相的作家,有評論家在「作家」兩字前面加上「女」 字,我認為不必,因為只要你看過她的《呼蘭河傳》、《生死場》,你會發現她的視角和描寫的深度,在同時代男性作家中也數不到幾個。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小說的風格和寫法,沒有孰優孰劣端看你發掘的深度、文字的駕馭能力和對人性的認識。評論家說蕭紅的小說象散文,散文象小說,所以蕭軍說蕭紅的小說結構並不嚴密,一直不認為她比自己寫得好。現在看來,一切不用爭論,對作家最大的肯定是作品的傳世。蕭紅和蕭軍分手一方面是因為蕭軍的不忠,一方面是因為雙方在思想意識上有分歧,蕭紅本能反感戰爭,所以當時就有人認為她偏離了抗戰的主旋律。應該慶幸她沒有跟著蕭軍去延安,以她的個性和她的作品風格,她的遭遇不會比蕭軍好,成為另一個丁玲只會更可悲。
最常見的說法是性格決定命運,但人終究是時代的產物,蕭紅在我們的時代不用逃婚不用逃難(世界上很多女性還沒有這樣的權利),但是她就真會幸福嗎,不用面對世人的不解和輕視嗎?人民日報微博在「三八節」快結束發了這么一段文字:[你好,明天],「三八節」 過去,手中的鮮花余香漸淡,耳邊的祝福歸於沉寂,我們又要面對女博士求職時的不公,婦女就業中的歧視,以及「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怨艾。歌德說,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前進。而這永恆的女性仍需通過不斷得解放實現自己。需明天的他仍然愛心沛然,願明天的她終於擁有世界。這願望是蕭紅們在看不清明天時努力的方向,也是一代代女性的追求的目標,我們不要孤獨地走也拒絕卑微地活。
2. 漢語言專業的學年論文怎麼寫
論文格式對於論文是很重要的,這會直接影響學校論文查重檢測的結果,如果擔心自己完成之後,達不到學校要求的重復率,推薦大家在》》》知網檢測系統進行論文查重檢測修改。如果是初稿的話,還是建議使用Paperfree論文查重工具,實用又方便。
1.漢語言文學論文正文內容格式,一律用小四號,宋體。
2.漢語言文學論文正文標題格式:三號黑體。
3.漢語言文學論文內容摘要和關鍵詞的內容格式用五號,楷體。「內容摘要」和「關鍵詞」這幾個字用黑體五號。
4.目錄格式:列出正文一、二級小標題。論文中標題序號一般是四級:一、二、……;(一)(二)……;1、2……;(1)、(2)…… 以此類推。論文如果只有兩級小標題,就用一、二、……和1、2……。並以虛線註明所屬之頁碼。
5.頁碼格式:從正文開始。
6.注釋格式:標明引文出處,凡引用他人的話語必須標明出處。
7.參考文獻的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格式: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准,p——專利;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類型,採用字母"z"標識。
3.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年論文寫點什麼比較容易啊
論文格式對於論文是很重要的,這會直接影響學校論文查重檢測的結果,如果擔心自己完成之後,達不到學校要求的重復率,推薦大家在》》》知網檢測系統進行論文查重檢測修改。如果是初稿的話,還是建議使用Paperfree論文查重工具,實用又方便。
1.漢語言文學論文正文內容格式,一律用小四號,宋體。
2.漢語言文學論文正文標題格式:三號黑體。
3.漢語言文學論文內容摘要和關鍵詞的內容格式用五號,楷體。「內容摘要」和「關鍵詞」這幾個字用黑體五號。
4.目錄格式:列出正文一、二級小標題。論文中標題序號一般是四級:一、二、……;(一)(二)……;1、2……;(1)、(2)…… 以此類推。論文如果只有兩級小標題,就用一、二、……和1、2……。並以虛線註明所屬之頁碼。
5.頁碼格式:從正文開始。
6.注釋格式:標明引文出處,凡引用他人的話語必須標明出處。
7.參考文獻的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格式: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准,p——專利;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類型,採用字母"z"標識。
4. 關於蕭紅的作家生平論文怎樣寫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個天才型女作家。在短短9年的創作生涯(從1933年5月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算起)中,共出版過11部集子:《跋涉》、《生死場》、《商市街》、《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和《馬伯樂》,創作總字數近百萬,顯示了不可多得的藝術才華和創作生命力。從上個世紀30年代躋身文壇以來,蕭紅一直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研究者的目光。然而蕭紅又是不幸的,她的作品跟她的人生一樣,長久在風雨飄零中飽受寂寞之苦,因為她的作品長久以來並沒有獲得應有的理解。
自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蕭紅研究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是確立期(1935-1942),魯迅和胡風對《生死場》的經典性評價,開創了蕭紅研究的先河。二是回憶期(1942-文革結束前後),此時多為悼念性文章,表達了友人、朋友對蕭紅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較有影響的是茅盾為《呼蘭河傳》作的序,駱賓基的《蕭紅小傳》,許廣平的《憶蕭紅》、《追憶蕭紅》,聶紺弩的《在西安》,丁玲的《風雨中憶蕭紅》。茅盾對蕭紅後期創作滯後於大時代的評價代表了那個時期主流評論話語的聲音。三是發展期(新時期至今),新時期以來,蕭紅研究一度形成熱潮並呈縱深發展趨勢,主要集中在這樣6個方面:1.對蕭紅生平、身世和情感經歷的研究;2.對蕭紅作品研究,特別是蕭紅後期的一些作品在此時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研究;3.對蕭紅其他小說、散文及詩歌的研究;4.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如從比較學的角度關照蕭紅,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蕭紅等;5.對蕭紅創作源流的研究;6.對蕭紅獨特的審美風格和藝術追求的研究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蕭紅研究的向前發展。
新時期以前的蕭紅研究除了魯迅、茅盾等權威評價外,成果不多。本文主要以新時期以來的蕭紅研究為主,著重從以下6個方面對蕭紅研究進行梳理,試圖從中尋找蕭紅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並尋求新的突破口。
一、對蕭紅生平、身世和情感經歷的研究
蕭紅個人的復雜身世和傳奇經歷在新時期研究的初期就吸引了廣大研究者的目光。一時間許多研究者致力於蕭紅生平經歷的考證,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錄,並且還陸續有許多蕭紅傳記問世。如美國葛浩文的《蕭紅評傳》(北方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中村龍夫的《火燒雲——蕭紅小傳》(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蕭鳳的《蕭紅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王觀泉的《懷念蕭紅》(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松鷹和劉慧心的《落紅蕭蕭》(四川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李重華的《呼蘭學人說蕭紅》(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孫延林和姜瑩編的《懷念你——蕭紅》( 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鐵峰的《蕭紅傳》(北方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王小妮的《人鳥低飛——蕭紅流離的一生》(長春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季紅真的《蕭紅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場的女人蕭紅》(華藝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等等。這些對於我們更好地進入蕭紅的文學世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很多關於蕭紅身世和經歷中有所爭議的問題在此得到解決,如1980年蕭軍的《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問世,其中談到「疑心以致確定他(張秀珂)現在的父親張選三並不是他和蕭紅真正的親生父親」,由此引發了蕭紅「生女說」和「養女說」的身世之辯。後經調查,得出蕭紅為張選三親生女的結論。2004年3月孫茂山主編的蕭紅研究最新研究文集《蕭紅身世考》由哈爾濱出版社正式出版,從此「生女說」、「養女說」之爭畫上了句號。
對作家身世及生活道路上一些謎團的澄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作家和進入作品,但是假如在一些無關痛癢的細枝末節上過多地糾纏,花費過多的精力,似乎有些失當。而且在一些問題上由於當事人的健在,眾說紛紜,也會使許多原本簡單的東西變得復雜了,這些都應當引起研究者們的注意。就像一位研究者所說的「問題的關鍵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對蕭紅創作的影響」。
二、對蕭紅作品的研究
作為一個真正的研究者,吸引他們目光的還是蕭紅以「細致的觀察力和越軌的筆致」寫出來的那一部部表現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力透紙背」(魯迅語)的作品。由於魯迅和胡風兩位大家的序跋,《生死場》一出來,就讓上海文壇接受了它,也使蕭紅一夜成名。並且這篇序言和讀後記從一開始就給《生死場》樹立了一個權威評價,影響至今。以前的研究者一般把《生死場》定性為「抗日文學」,但新時期以來,許多研究者從新的角度來觀照,發現了其中被忽略的內涵,提出了不同意見。如邢富君、陸文採的《農民對命運掙扎的鄉土文學——〈生死場〉再評價》(《北方論叢》1982年第1期)指出這部作品其實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是以農民對命運的掙扎為主題的。也有學者認為不能用一個單一的先行主題來解釋《生死場》,而應該從作家對生與死的人類命運的思考出發,許多不能解釋或解釋牽強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皇甫曉濤《一語難盡——〈生死場〉的多層意蘊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多維結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年第3期)。劉禾的《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在討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實踐與國家民族文學的關系問題時,以蕭紅的小說《生死場》為例,從生產層面與接受層面上指出了「蕭紅在小說的空間里與民族國家話語的交鋒」〔1〕,為我們研究蕭紅提出了新的角度。而摩羅的《〈生死場〉的文本斷裂及蕭紅的文學貢獻》(《社會科學論壇》,2003年第10期)認為,《生死場》主要不在於寫抗戰,其三分之二的內容與抗戰毫無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寫生民的生、老、病、死,這體現了蕭紅最深徹的人生感觸。
新時期以來的許多評論都試圖擺脫蕭紅研究中舊有權威的框架,並力圖全方位地接近作家本身,這是可喜的現象。蕭紅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受「抗日救亡」呼聲震天的這樣一個潮流的裹挾,加上蕭紅本身是個愛國的熱血青年,在她的第一本小說里寫抗日是理所當然的。但由於個人的經歷和學養,使她無法深入直接地描寫抗日,所以才會在她的文本中呈現出對農民底層生活的大量描寫,而對抗日主題描寫不多。可以說蕭紅的《生死場》在當時是無意識地打了一個擦邊球,由於時代關系,把它定性為「抗日文學」無可厚非,但我們今天的研究就應該更深入到文本本身了,把作品原有的主題意義、思想內容等還原出來。
蕭紅自《生死場》之後的所有創作都與時代要求顯得很隔膜,1940年蕭紅創作完成長篇《呼蘭河傳》。「當蕭紅寫《呼蘭河傳》時,其他中國作家們大都在寫戰時報道文學、短文、戲劇,或者寫抗日性的小說或短篇宣傳品等作品」〔2〕。對當時的蕭紅來說,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批評界的責難。20世紀40年代影響最大的評論文章無疑是茅盾的《〈呼蘭河傳〉序》:「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3〕。這與魯迅先生的「生的堅強」、「死的掙扎」一樣成為評論蕭紅作品的名句。但是藝術上的有限肯定之後,茅盾作為一個現實主義創作的代表作家和權威評論家,對蕭紅這樣一個以《生死場》崛起文壇的作家卻「在1940年前後這樣的大時代」,懷著「苦悶而寂寞」的情緒,「回憶這寂寞的小城」,認為「多少有點不可解」。因為在蕭紅的這部小說里「看不到封建的剝削和壓迫,也看不到日本帝國主義那種血腥的侵略。」這就在思想上否定了《呼蘭河傳》。在當時的語境中,茅盾的這一評價與其說是贊揚,不如說是否定,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以後幾十年評論界對《呼蘭河傳》的低調處理。
新時期以來,隨著蕭紅研究熱潮的掀起,蕭紅後期的作品也備受矚目,並在20世紀80年代初對蕭紅後期創作思想產生了爭議。鐵峰在《蕭紅的文學之路》中認為:「《呼蘭河傳》的最大缺點,就是由於作者在抗戰時期創作思想出現偏差,否定文學作品的階級性,把揭露批判的筆觸『對著人類的愚昧』,從而過分誇大了勞動人民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沒有寫出一個積極的人物,也沒反映出時代的根本特點,更沒表現出抗戰時期人民的要求和願望。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意義。」〔4〕但是大多數學者對蕭紅後期創作思想則持肯定態度。韓文敏《〈呼蘭河傳〉我見》(《文學評論》1982年第4期)認為《呼蘭河傳》是《生死場》之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想的深化,她較早地指出了《呼蘭河傳》深刻的思想性,認為其並非思想創作上的退步。皇甫曉濤在《蕭紅現象——兼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幾個困惑點》(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中認為,《呼蘭河傳》與時代審美要求在整體上是一致的,同時也為「國民性」主題的發展尋找到一個新的轉折點,因而是蕭紅「走向成熟的標志」。此外,劉乃翹和王雅茹在《蕭紅評傳》(哈爾濱出版社2002年版)中認為:從蕭紅「作家不是屬於某個階級,作家是屬於人類的。現在或者過去,作家們寫作的出發點是對著人類的愚昧」的主張中(在1938年4月的第三次文藝座談會上提出),我們也看出了蕭紅創作思想的逐步提高和深化,她創作的著眼點不僅僅局限在國民抗戰意識的鼓動、激發和歌頌上,更將視角深入到國民覺醒並抗爭的根本——國民性上,這一點同魯迅先生的創作思想是相通的。
蕭紅後期的長篇《馬伯樂》一直無人問津,研究甚少,一般認為《馬伯樂》是一部失敗之作,主人公馬伯樂更是一個自私自利的逃跑主義者。不過李重華在《也評馬伯樂形象》(《綏化師專學報》1991年第2期)中卻為之辯駁,認為馬伯樂是一個復雜的新人形象,他有著進步的傾向,此觀點較為新穎。秦林芳《論蕭紅的創作道路——從題材說起》(《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認為《馬伯樂》是蕭紅師承了魯迅的文學觀,站在「改造民族的病態」的高度來選擇並表現題材的,是「改造病態思想」的繼續。另外黃曉娟在她的博士論文《雪中芭蕉——蕭紅創作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中也認為蕭紅的《馬伯樂》寫的是在當時作品中幾乎被遺忘的國民性病態。總之,小說《馬伯樂》爭議頗多,雖有一些研究文章問世,但深度和新意不夠,還有待後繼研究者來提高!
5. 求河南大學漢語言專業自考本科畢業論文
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自學考試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目錄
發布時間:2006年11月03日
中國古代文學部分
1、論關漢卿的喜劇創作
2、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
3、論《倩女離魂》的藝術特點
4、《高祖還鄉》的諷刺藝術
5、《水滸傳》的忠義觀
6、《三四演義》的戰爭描寫
7、豬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寫
9、公安派的小品文創作
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寫
11、清初歷史劇興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說的敘事模式
13、《聊齋志異》中的書生形象
14、大觀園的文化意義
15、《紅樓夢》的夢幼描寫及其意義
16、《西廂記》的繼承與創新
17、《琵琶記》悲劇意蘊分析
18、元代少數民族詩人的詩歌創作
19、元代散曲的情感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
22、論西門慶形象的文化警示意義
23、「三言」「二拍」中的風塵女性
24、李賀「童心說」的文學價值
25、論《西遊記》的諧趣
26、《長生殿》的愛情觀
27、狐鬼花妖盡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識
29、論賈寶玉的人生悲劇
30、論林黛玉
31、論桐城義法
32、宮體詩的女性描寫
33、論《文選》對詩的分類
34、王維詩中的禪趣
35、陳子昂的詩歌理論與詩歌創作
36、盛唐時期絕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記
38、論杜甫安史之亂時期的詩歌創作
39、李商隱詩歌的朦朧美
40、試論西昆體的藝術風格
41、歐陽修記體文的創作特色
42、蘇軾黃川詩試論
43、論陸游的愛國詩
44、李清照詞的藝術個性
45、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
46、論《子夜歌》
47、《世說新語》的語言風格
48、岑參邊塞詩初探
49、論李白的夢詩
50、論白居易的感傷詩
51、韓孟詩派的藝術追求
52、論中唐傳奇的創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詩人的創作心態
54、柳永詞的語言特點
55、蘇軾對詞境的開拓
56、賀鑄詞的藝術個性
57、論誠齋體
58、宋末逸民詩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寫作風格
60、中國古代洪水神話考論
61、《詩經》燕饗詩的場面描寫
62、《離騷》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63、《戰國策》中策士言辭的抒情化特徵
64、《莊子》中的畸人描寫及其思想蘊涵
65、賈誼政論文的策士風范
66、論蔡邕的碑體文
67、論《史記》中下層人特的描寫
68、漢樂府民歌的諷諭特徵
69、曹植詩風的衍變
70、司馬相如賦的現實政治企向
71、潘岳哀誄文的創作特色
72、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風格
73、論《詩經》中的婚戀詩
74、《左傳》中行人引詩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論辯技巧
76、《莊子》寓言的場景描寫
77、宋玉賦試論
78、梁園文人群體的辭賦創作
79、漢武帝時期賦家考論
80、左思詠史詩的詠懷特質
81、花間詞的藝術成就
82、謝靈運山水詩的摹象特點
83、阮籍詠懷詩的抒情特徵
84、《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85、鄴下文人的游宴活動與游宴詩創作
86、張飛、李逵形象塑造比較
87、《史記》人物合傳的結構安排
88、《紅樓夢》中的丫環群體
89、魏晉散文的駢儷化傾向
90、歸有光的散文創作
91、論明清小說題材的遷變
92、《文心雕龍》對創作構思的分析
93、嚴羽《滄浪詩話》以禪喻詩分析
94、道家虛靜說對古代詩歌創作詩的影響
95、《桃花扇》的結構藝術
96、論晚唐的懷古詠史詩
97、江西詩派宗杜論
98、論《史記》對後世小說創作的影響
99、宋代豪放詞的藝術風格
中國現當代文學部分
1、鴛鴦蝴蝶派再認識
2、張恨水社會言情小說論略
3、論《春明外史》的「野史」特點
4、論《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論《啼笑因緣》中樊家樹形象
6、《啼笑因緣》與《秋海棠》比較研究
7、論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
8、還珠樓主武俠小說論
9、王度廬「鶴一鐵」系列武俠小說
10、金庸武俠小說簡評
11、回顧與瞻望:新派武俠小說的過去和未來
12、試析魯迅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
13、魯迅小說的敘事藝術
14、魯迅小說的懺悔意識
15、魯迅小說的女性世界
16、《傷逝》再解讀
17、《孔乙己》的敘事藝術
18、魯迅小說中的童年敘事
19、魯迅小說的詩化特徵
20、魯迅與老舍國民性批判比較
21、老舍小說的京味特徵
22、老舍小說的語言藝術
23、沈從文小說中的湘西世界
24、沈從文小說的抒情化傾向
25、論沈從文創作中的人性內涵
26、蕭紅小說創作的抒情色彩
27、蕭紅《呼蘭河傳》的詩化特徵
28、郁達夫小說藝術論
29、廢名小說的審美特徵
30、廢名小說藝術論
31、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
32、張愛玲小說中電影表現的運用
33、郁達夫小說中的孤獨者形象
34、審美化的人生—張愛玲散文論
35、馮至詩歌中的現代意識
36、論艾青詩歌中的憂郁
37、《圍城》新論
38、孤獨與夢想—重讀《邊城》
39、郭沫若詩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義風格論
41、胡適與中國現代新詩
42、周作人散文藝術論
43、朱自清散文藝術論
44、冰心「小詩」簡論
45、徐志摩散文藝術論
46、徐志摩詩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與中國現代詩派
48、卞之琳詩歌「非個人化」傾向論
49、穆旦詩歌中的「自我」
50、曹禺戲劇的詩意特徵
51、茅盾小說中的「現代女性」
52、《腐蝕》的心理分析藝術
53、巴金《寒夜》新論
54、郭小川詩歌論
55、賀敬之詩歌論
56、李瑛詩歌論
57、論聞捷的愛情詩
58、論李季的詩歌
59、公劉詩歌論
60、艾青新時期詩歌論
61、論艾青國際題材的詩歌
62、論艾青的創作道路
63、論舒婷的詩歌
64、顧城詩歌論
65、論「朦朧詩」的藝術特徵
66、論「朦朧詩」的藝術特徵
67、「第三代」詩人論
68、論「朦朧詩」與「第三代」的區別
69、論趙樹理的《三里灣》
70、論趙樹理建國後的小說創作
71、論柳青的小說創作
72、論柳青的《創業史》
73、《創業史》藝術論
74、論建國後戰爭題材的小說
75、茹志鵑的小說創作論
76、論吳強的《紅日》
77、論《保衛延安》的思想與藝術
78、論王蒙的小說
79、論王蒙的《活動變人形》
80、蔣子龍小說創作論
81、高曉聲小說創作論
82、張潔小說創作論
83、論新時期軍事題材的小說
84、賈平凹小說論
85、張煒小說論
86、論莫言的《紅高梁》系列小說
87、論楊朔的散文藝術
88、論劉白羽的散文藝術
89、論秦牧的散文藝術
90、論新時期的文化散文
91、論余秋雨的散文藝術
92、論新時期的女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