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育本科畢業論文要求
① 中國農業大學網路教育的學位申請畢業論文一定得過80嗎
中國農業大學網路教育的學位申請畢業論文一定得過70分。
凡取得畢業證書,版全學程平權均成績70分以上或平均學分績點達到2.0以上,畢業論文成績優良,並通過北京地區成人本科學士學位英語統一考試的本科生,經本人申請符合中國農業大學關於授予學士學位相關規定者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學士學位。
學生凡修滿教學計劃規定的學分(其中就讀專升本層次的學生須通過國家規定的網路教育公共基礎課統考科目),並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修業年限即准予畢業,由中國農業大學頒發相應學歷層次的畢業證書(加註「網路教育」字樣)。畢業證書均經過教育部高等教育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國家承認學歷。
達到有效修業年限,由於各種原因未修滿規定學分者,經本人申請,網院視其情況頒發本、專科結業證書或肄業證明書。
網院錄取的現代遠程教育學生,不負責調轉戶口和檔案,不負責畢業分配。
註:本招生簡章在執行過程中,如遇國家教育部新出台政策,按教育部的新政策執行。
② 中國人民大學網路教育論文大多數人都是中等或及格,要怎麼才能達到優秀啊
畢業論文寫作是本科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計劃中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設置。一般申請學士學位對畢業論文都有相應的要求。 畢業論文分為申請及選題、提綱、初稿、二稿、定稿。每個階段都有輔導老師指導。需要認真按照老師意見進行修改提交。 認真查詢畢業論文寫作要求,多和導師進行溝通。
③ 浙大網路教育本科畢業論文的字數和查重率是多少
本科的戶8000-12000字,查重率在5%以下,標準是,快捷論文查重,中的知網系統,檢測出來的結果。
④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路教育的本科論文嚴格嗎
比較嚴格的,就說我去年幫一個學生寫的,修改了三次才過呢。
分析提煉出了觀點,又篩選好了材料,接下來就是語言表達了。語言不在華麗,關鍵是准確、簡潔,歷來大作家們的作品看起來都不是很華麗,但卻讀起來琅琅上口,耐人咀嚼,而且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就像如今我們讀魯迅的作品,一樣能感到語言很優美。其實,大部分同學語言表達不成問題,主要的問題就是材料少,立意不高。
⑤ 網路教育本科畢業論文(2)
網路教育本科畢業論文篇二
《高校網路教育路徑優化的思考》
摘要:互聯網推進了科技進步,也推進了人類文明的腳步。網路的媒體化、便攜化、社交化的趨勢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高校作為知識和信息傳播的前沿陣地,網路這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影響不斷升華,優化高校網路生態,強化大學生網路文明教育,引導大學生網路文明行為,以德正身、以范正行,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任重道遠。
關鍵詞:網路教育;網路生態;網路文明
作者簡介:陸志華(1969-),男,江蘇連雲港人,揚州大學發展辦公室綜合科科長,講師。
“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高校網路文化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方面意義重大,因而被賦予了教育的本質,兼具了技術與文化雙重內涵。
一、對大學生實施網路教育的意義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進了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方面,網路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以“零時空”為特徵的機動靈活的網路教育形式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滿足了社會成員接受各級各類教育的需求;[1]另一方面,網路在成為大學生汲取知識和思想營養的重要來源的同時,也切實影響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養,甚至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針對網路時代大學生網路意識和行為所呈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優化網路文化氛圍,營造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已成為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般來說,網路文化是以“計算機和通信等技術的融合為物質基礎,以發送和接收信息為核心的一種特質文化。”[2]加強網路建設,倡導文明風氣,引導大學生網路文明行為,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大學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載體和路徑,是維護學校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二、網路發展趨勢是影響網路教育功效的重要因素
網路的“媒體化”趨勢,其優點毋庸置疑,有效拓展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視野,增強了他們獲取信息的主動性、針對性和選擇性。但正是這種“媒體化”趨勢,讓青年大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信息時代鋪天蓋地的信息內容、紛繁復雜的文化生態、多元變化的價值取向,潛移默化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在推進了文化娛樂化、文化快餐化的同時,網路文化的內涵逐漸削弱,傳統教育的功效不斷弱化。因此,網路文化倡導什麼、反對什麼、允許什麼、禁止什麼,其具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關乎大學生健康成長,關乎高校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
網路的“便攜化”趨勢對高校大學生網路行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手持閱讀器等移動終端已逐步代替個人電腦成為人們接入互聯網的主要方式。網路信息傳播“移動化”、“快捷化”成為現實,給網路監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更需要大學生自身強化網路慎獨意識,把文明上網作為自覺要求。
“微博”時代的不期而至,“QQ”、“微信”等網路虛擬交流方式層出不窮,增強了網路環境的感性認識,豐富了信息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網路信息傳播秩序的規范帶來了困難,增加了網路監督的難度,不利於大學生文明理性行為的培養。
三、高校網路教育優化的基本路徑
1.推進法制,規范發展
和現實生活相比,互聯網屬於一個虛擬世界,來自互聯網上的信息更是良莠不齊,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侵入逐漸滲透,行為危害不斷加深,個別大學生甚至因為網路誘導走上犯罪道路,網路“雙刃劍”的兩面性顯露無疑。網路在給青年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很多負面效應也隨即出現,網上不良信息特別是含有淫穢、色情、暴力等內容的信息很容易誤導學生的思想、行為。[3]因此,充分認識網路利弊,切實採取有效措施,整治網路低俗之風,維護網路文明生態,成為共識。網路環境的優化必須“法治”為先,“德治”兼具,“法治”的根本要求是依法治網,統一規范,通過制度建設加強規范管理,推進互聯網健康、文明、有序地發展。
“依法治網”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拓展大學生法制教育渠道,在培養大學生網路法制意識的基礎上,結合網路文明教育引導,切實豐富法制教育形式,不斷深化法制教育內容,努力拓展法制教育路徑,多方面、多渠道進行網路法制宣傳,讓法治陽光深得人心,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作為個體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在網路世界裡應該同樣遵守,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觸犯法律法規也同樣要受到嚴厲懲罰。
實施“依法治網”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網路法制建設,強化對大學生網路理念、網路行為進行持續引導,防止因為網路法制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在意識形態和行為上迷失方向。高校更要重視網路發展特點、趨勢以及危害性研究,密切關注青少年網路犯罪新動向,增強網路危害預見性。在工作實踐中,高校還要完善網路監督機制建設,提高預防網路危害的能力,[4]促進互聯網在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上健康發展。
2.深化德治,佔領陣地
作為人生的黃金期,大學時代的青年大學生特點鮮明,優點和缺點都比較突出。他們中的很多人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沒有在現實社會中打磨歷練過,不能全面了解社會現實;他們有上進心,而且求知慾較強,但對外界環境缺乏鑒別和分析能力。在五光十色、“泥沙俱下”的網路世界裡,他們的道德操守很容易在感情發泄中崩潰。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高校對大學生的網路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引導為主,“德治為本”,促進青年大學生做網路文明的倡導者、先行者、實踐者。主要做法是:強化教育引導,提升文明素養;增強慎獨意識,做到修身自省、自覺向善;導向正確、旗幟鮮明,不斷完善網路服務;打造網路品牌,以積極向上的“紅色”基調和高雅和諧的“綠色”基調佔領網路主陣地;切實制訂與倡導網路道德規范,堅決抵制網路低俗之風。[5]需要注意的是,網路文明教育需要與傳統道德教育相結合,但網路文明規范不能簡單地引用傳統道德規范,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和網路資源優勢,努力做好“揚棄”工作,強化傳統美德、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網路文明建設,打造“紅色”和“綠色”交相輝映的和諧校園網路文化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