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㈠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優秀例文
漢語言文學作為人文類的傳統學科,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優秀例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優秀例文篇1
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歷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設置最普遍的基礎性文科專業之一。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大眾化過渡,對傳統漢語言專業在承擔社會人才培養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發展,正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觀念,沖擊著傳統的人文學科的命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歷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設置最普遍的基礎性文科專業之一。缺乏鮮明的特色和實用的技能,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表現為以下方面的發展變化,體現出時代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傳統型模式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適應計劃經濟時代對漢語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較切合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發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場需求的實際。
漢語言文學專業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開設課程有:文學概論、寫作、文學作品導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邏輯學、語言學概論、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美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學術思想通史、西方哲學概論、高等數學、英美文選、科學概論、史學專題、科研論文閱讀與寫作,共19門。
課程的設置基於培養目標。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培養目標極不明確的專業,它培養的學生所從事的職業,涉及新聞、廣告、出版、廣播、影視、戲劇、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傳、各級政府)等部門,專業的設置較為寬泛,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對象無法做到精確的定位,課程的安排沒有一個明確的導向。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課程觀念上,重語言文學輕文章。第二,在課程結構上,重學術輕實踐。第三,在課程內容上,重學科專業輕文化基礎。
傳統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知識的講解傳授成為教學和考試考查主要內容。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相當嚴重。在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本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普遍困難。
學生專業不專,特色不突出,就業競爭能力較差,出現了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不相適應,學生知識結構、能力與素質不相適應,教師素質能力與人才培養定位不相適應等系列問題。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顯得尤為必要,優化應用型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迫在眉睫,我們應該探索出一種既能有效解決目前的各種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培養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養模式。
二、應用型模式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尤其是對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為迫切。
應用人才,是指培養人才不以學術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為取向,而以適應廣大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大眾化教育為取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強化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既注重智育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創新型人材,是指培養的人才比技能型應用人才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具有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能力。致力於培養出既具有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又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在行政、教育、新聞出版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等不同領域從事編輯評論、文秘及文化宣傳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創新型應用人才,是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首要任務。
市場經濟社會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中,運用美好的、得體的、雄辯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通過語言能夠進行廣告宣傳和公司企業形象設計等。由此,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文學觀念、語言觀念發生了變化。文學的認知功能、宣傳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在增強。社會要求通過文學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在人文素養的教學中,培養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審美品位。在專業教學中,語言的符號學性質得到確認,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會對通過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母語交流溝通的水準要求越來越高。另外,對寫作人才的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是上承學科研究成果,下接職業技能訓練的中間環節,肩負著吸收學術成果、拓展能力、指導具體實踐、形成職業技能的任務。概言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既要有理論的修養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職業技能的培養,這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基本定位。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主的能力型教學模式,遵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設計新的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改變教學手段,配置相關教學資源。本專業課程體系將以文學類課程為主,語言類、寫作類、實踐類課程具體落實本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目標。具體操作方式是:
(一)文學類: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根據新的時代要求,改變觀念,以提升人文素質、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人品為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使學生對文學的把握從側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會歷史轉變為側重理解生動形象的人。課程設置也作相應的調整。
(二)語言類: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更注重交際溝通能力。
(三)寫作類:著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由於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筆桿子”,而能說會寫也是畢業生就業最好的標簽。寫作課將以培養學生實踐寫作能力為主,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公文寫作、新聞寫作的課程,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秘書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於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
(四)實踐類: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一是專業工作能力層,通過學期論文、課程論文和各類實習讓學生掌握綜合能力;二是創新能力層,通過課外職業實踐活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培養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各個層次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應採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和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在完善和改革教學的基礎上,形成較為清晰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面向社會、重視基礎、強化實踐,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說、能寫、能辦事的高素質應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應立足於傳統中文基礎與現代實用中文基礎的有機結合,立足於課堂的拓展和實踐教學的深入展開,立足於立體開放型師資結構的建立。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體現人文精神,對社會、對生活、對人體悟的最直接的載體,它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該專業的主幹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它是一個知識系統,更是一種價值譜系,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的,需要廣博的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應力、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需要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重心在於學生的人文素養,它的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它作用於人的精神層面,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著實用性專業不可替代的作用。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價值不在於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於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與“高素質”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不能僅強調與職業技能相關的動手能力,而更應該注重與人的素質相關的專業素養。動手能力的強化,可以使學生快速適應自己的工作,但能否勝任或者是否有發展前景,則要看他的內功和修養。[1]
大學的類型、層次不同,對 社會的功能自然有所差異,漢 語言 文學專業在不同大學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實現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復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養基地,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的質量直接決定著就業的質量,也決定著學校的社會聲譽。因此,為實現學生的充分就業,高校必須始終堅持從源頭抓起,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生充分就業的根本來抓;必須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來適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全面實施素質 教育,強化大學生的 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培養,努力打造綜合素質高、能力強的 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得以不斷提高,並以此來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水平和質量。
當代社會是一個知識 經濟初現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時代。為了更快地適應這一時代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我國政府及時地調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擴大招生規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同時在人才使用上採取就業渠道多元化的市場化人才調配方式,這給大學教育理念及人才培養規格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也對高等教育改革帶來了深刻影響。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當代社會現實和高等教育理念的這些變化無疑對人才培養規格及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2]
(一)當代社會需要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漢語人才。隨著就業渠道的多元化,一種 職業定終身的現象恐怕再也不會重新出現了。人才的培養教育必須從傳統的“專才型”向一專多能“復合型”方向 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上進行深入研究和調整。在保證學習好本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視類似於講演辯論、新聞 寫作、公文寫作、節目主持、書法 藝術、廣告設計、篆刻剪紙、編輯采訪等與本專業比較接近課程的開設與學習,也要重視其他跨類較大的學科如法律、經濟、旅遊、 計算機、外語等知識的學習,同時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還要鼓勵他們攻讀第二學位。
(二)當代社會需要精通雙語的高素質應用型漢語人才。在漢語言文學方面基礎深厚又精通兩門以上外語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睞,這就為我們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 計劃時提出了開設類似於“雙語教學”這方面課程的現實要求。
(三)當代社會需要富於創新精神的開拓型漢語人才。當代社會需要個性特色鮮明的人文精神來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這就要求作為人文學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為我們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開拓型人才,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這種創新還包括對 文化載體及傳播媒介的重新認識,因為單一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正在被以視像和 網路文化為主的多媒體文化所分割,這就需要我們培養的漢語人才具有整合跨類藝術的才能,它不僅需要創新,而且還需要開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種在文學、影視和網路媒體多棲的創新型人才一定會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養計劃必須增加類似於“影視創作與欣賞”、“博客教程”等方面課程的比重。
(四)當代社會需要文化底蘊深厚純正的風范型漢語人才。隨著21世紀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養深厚、道德品質高尚的風范型人才來引領社會健康發展,這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以語言文學為研究對象,是一個傳統的基礎性專業,其本身肩負著兩個責任:一是對本民族語言、文學和文化進行研究和傳承,這方面側重於理論研究;二是使人們能在實際 工作中更好地駕馭語言文字、更好地宣傳民族文化等,這方面則側重於實際應用。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功能逐漸傾向於實際應用方面。高校應充分根據自身的實際和社會市場需要,靈活地制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方式、考核評價體系等,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內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時,必須有所改變,應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與經濟、科學教育相配合,從而使學生成為既有謀生能力,又有人文素養,講究責任與道德的新型復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調整自己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規格,為社會提供大量學生和家長認可、企業需要、就業前景良好、創業意識強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判斷一所高校是否有社會責任意識的標志。加強高等院校辦學的社會責任意識,重視對具備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將是各級相關高校貫徹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
注釋:
[1]周興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當下之思[J].黑龍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喬.問題與出路——關於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2004,(05).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優秀例文篇2
淺議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構想
一、前言
電大開放式現代遠程教育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是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獲得終身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隨著漢語言文學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社會在職人員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選擇了漢語言文學作為他們繼續教育的專業,走進了電大。他們積極進取,希望學業有成,但參差不齊的文學水平和嚴重的工學矛盾使他們在電大的漢語言文學習中困難重重,怎樣克服他們學習上的障礙,怎樣使他們的學習輕松有趣,怎樣順利地完成電大學業,成為我們每位電大漢語言文學教師不容推卸的責任。
二、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員的學習障礙
(一)電大學員的基本情況
電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大事業蓬勃發展,已培養了百萬多人才。然而,電大開放教育的學習特點和學生的構成特點給他們的學習增加了困難。電大學員是具有學生與成人雙重身份的特殊群體,他們來自不同專業、不同級別的單位,成分復雜。他們的社會經驗、學識水平、心理狀況都有別有普通大學生。電大學員大多是來自社會青年.在人生的歷程中,他們初嘗了充滿希望、夢幻破滅、不甘沉淪的酸甜苦辣,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當代青年人的奮斗和追求、矛盾和困難。
(二)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
漢語言文學是研究中國語言的詞語、句法,賞析古今詩歌、散文、小說等眾多的文學作品,熟悉有關編輯出版的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可以具備扎實的中國語言功底和較強的寫作能力,知道如何去評價一個文學作品,進行編輯出版工作,而且還將擁有一筆財富——寬廣的知識面和優秀的人文素質。首先是“語言”,然後是“文學”,其中“語言”起修飾“文學”的作用,“文學”是中心詞,二者呈偏正關系。電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包括:
1.語言性的學習。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字學概論》,《語言學概論》等課程。
2.文學性的學習。如:《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現代文學作品選》,《當代文學作品選》,《外國文學作品選》等課程。
3.文學教育性的學習。如:《美學》,《寫作學》,《文學概論》等課程。
(三)學習中的困難
1.工學矛盾。電大學員工作與學習的矛盾問題,是制約電大辦學規模和提高教孕質量的一個突出問題.一方面學員工作單位要實行崗位責任制,優化組合和目標管理;另一方而學員所在學校要求不遲到、不早退、不缺席,紀律嚴格.這事實上造成了學員不得不採取單一選擇。
2.對生僻文字、語言難以理解。由於學員文學水平的參差不齊和一些生僻文字、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用到,使得他們理解起來很費力。致使一些課程的過關率較低,如《古代漢語》、《古代文學作品選》、《文學概論》等。
三、教學構想
(一)培養電大學員的自學能力
培養電大學員的自學能力,是電大教學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也是提高電大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自學能力是指一個人獨立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這種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作為電大函授學員,他們學習時間主要是從生活和工作中擠出來的,比較零碎,要把這些零碎的時間用於學習,就需要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突飛猛進,知識老化、過時速度加快,一個人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憑借學校所習得的知識謀求自身長久發展,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自學能力是學員完成遠程開放教育的必要條件,是實現終生學習的基石。廣播電視大學,是以現代化遠距離為手段,以在職成人學員為主要對象的一所學校。它既具有普通專科高校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教學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施行遠距離教學,師生分離,藉助媒體,通過IP課件、BBS討論等先進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間接教學。因此,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廣闊的前景。實踐證明,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必須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遠距離教育的最本質的特徵是獨立學習。事實上,電大教學雖然明確了採用遠距離教學、面授輔導、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但從教學實際過程看,自學的環節沒有很好的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沒有得到真正體現。
(二)提高閱讀水平
利用遠程教育的廣闊平台,增加學員的文學閱讀量,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水平。眾所周知,閱讀水平的提高並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閱讀也不例外。最有效的辦法只有兩條:一條是積累,一條是轉化。
1.積累。不少人學習時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尤其是古文,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夠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尤其是學習文言文時一定要注重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乾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堅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背誦就是學習文言文的地基,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
2.轉化。這里說的轉化是指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的基礎上,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學習規律和方法。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課內學習是第一位的,是基礎,課內學得好、學得精,腦中裝的文章就多,知識便可轉化為能力,就會舉一反三,閱讀的水平也就會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時不好好學習課文,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那麼,十個有十個是不會成功的。
四、結論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專業,遠離社會,它就沒有生命力。傳統知識型人才的培養,知識的講解傳授成為教學和考試考查主題內容。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 興行動計劃” 中,明確提出實施“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工 程” 形成開放式教育網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在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將逐步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無疑得到提高。開放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是實現開放教育目標要求的基本保證,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及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客觀要求。為貫徹落實《面向對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央電大從1999年實施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研究和探索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是實施開放教育的關鍵。聯合國教科文組總幹事馬約爾在會上指出:“提供終身教 育與培訓是我們惟一能夠用必要的知識與能力武裝人民的途徑,使他們能夠在變化的世界中生存”。市場經濟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面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所處的社會環境,作為電大教師,我們應該積極關注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尋求應用型專業發展之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適應性。
㈡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範文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有關語言的專業,其對語言文字的修養及其能力也是相對較高的。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範文篇1
淺談重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不是應用型較強的專業,為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式,本文提出從兩個角度指導該專業的教學:從實用性的角度,優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強化課程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從創新的角度,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創新,並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增強其在社會立足的本領。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教學探討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專業很難和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工程、建築、醫學、會計等一樣獲得准確的職業定位,更是很難直接和應用型人才掛鉤。它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1]。其主幹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而核心內容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在於: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不體現在應用性,而是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不注意直接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於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等。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教學實用主義成為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而言,也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之上,積極和社會接軌。
2用實用性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給出該專業的就業方向為教師、各類編輯職務、文秘、文案策劃人員等。但事實上,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中國單位,還有少數人涉足律師、房地產、金融外貿等新興行業。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寬的職業適應性,但同時,由於相關行業存在文秘、新聞、廣告、公共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造成了對他們較大的沖擊力。從現實意義來看,從實用性的角度指導教學應注意:
2.1優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包含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十餘門課程,有必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對課程進行優化:精簡課程內容,每門課都要根據對本領域最新知識結構的分析來設計教學內容,強化核心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學科發展的當下高度來考慮學科基礎,設計課程內容體系;整合各課程之間的內容,避免內容交叉重復,如寫作學和文學概論中的文體學知識。
2.2強化課程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以就業的觀點指導教學改革,就必須講求專業的實用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結合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即現代“讀”、“寫”、“說”這三個方面的能力,必須加以強化[2]。該專業的實用性教學應體現在五個方面:古今各種文體的閱讀能力,現代各類文體的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語文教學能力,信息調研能力等。學校和教師必須精心設置課程體系,安排教學內容,形成本專業課程的應用模塊,通過系統的應用技能課程的設置,以保證學生在學校能夠提高這五個方面的能力,獲得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應用能力,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3用創新的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創新包括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思維創新等。本文強調:
3.1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創新。該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較廣,但往往不精,競爭力上不如其他專業學生。鑒於該專業的特殊性,教學過程中不必過分拘泥於語言與文學本身,而可以結合漢語言文學的歷史發展與就業現狀,對學生進行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事實上很多新專業如新聞、廣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從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發展而來的。因此,在保證專業根基扎實的前提下,應打破人為設定的專業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發揮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優勢。如教育與教學、新聞傳播、文秘與公關、社區文化管理、廣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設計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模塊,學生通過這些模塊的學習獲得動手能力和從業能力。
3.2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要求學生具備豐厚的東方文化底蘊。該專業有極強的文化特徵,其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對漢語的感情,對東方文化的親合及從中汲取創新精神動力,並影響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因此漢語言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3]。首先,教師應有強烈的創新教育意識,思想上要勇於開拓,力求提出獨特的、新的教育活動思路,行為上善於探索,潛心實驗,不斷總結和不斷進取。在教學中不能滿足做文化的傳聲筒,要適當的通過文化評論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並對社會文化現象進行思考,如博客,新媒體等多種文化傳播方式都可以成為學生思考的問題。其次要勤於思敏於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教師應以其豐富的知識做背景,在教學中不斷拋出新觀點,給學生以震撼,激勵他們也去發現、思考、創新。可以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必須在不訥於言的同時,還要敏於行。沉默寡言不是該專業的個性,只有言行結合,才能讓學生讓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動力。
參考文獻
[1]伍建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陳吉猛.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8,(9):74-76.[3]丁琴海.大學人文教育的幾點思考[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3).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範文篇2
解析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創新
摘 要:對於漢語言文學的陳舊的教學方法進行實施改革辦法,對於現階段的素質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保證,要求教師在教授基礎知識以及講解的過程中,還要對於學生自身的人文關懷進行加強,對於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資源進行發展利用,做到學生在對課本知識進行學習的時候,還可以對自身的認知能力進行提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棟梁。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創新
1 導言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給當前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工作契機。整合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系統知識,創新好教學方法,現代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才能彰顯其獨特魅力,不斷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趨於領先的水平。
2 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現狀
2.1學生基礎薄弱
漢語言文學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高,尤其是對文言文,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能自行閱讀和理解文言文,如對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學生有較為系統的文學知識。但我國大學生由於高中進行文理分科,並沒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語文上,更別說相對晦澀難懂漢語言了,導致我國學生普遍文科基礎薄弱。此外,大部分學生對漢語言的興趣不大,很多是"被選"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也沒有通過擴大閱讀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礎。
2.2教學只注重知識理論而缺乏實踐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只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有要求而對學生的合理利用所學知識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不能否認漢語言文學的理論性很強,但是在這個世界飛速發展的21世紀,理論型書獃子的需求量很小,現在社會更多的是需要知識儲備豐富、實踐操作能力強的雙向人才。教師只要求學生記憶理論知識,會使學生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實際應用表達水平嚴重不足,現在的社會需要用言語把自己推銷出去,這時候的口語表達水平就十分重要了。簡單的說在參加面試時面對面試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長,怎能贏得面試人員的青睞?口語表達看似簡單卻是個人素質的全面體現,具備較高的口語能力足以體現一個人的德、學、才、識。所以,我們現在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不能單純的要求記憶理論知識更要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及能力。
2.3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師資隊伍專業水平不夠
隨著時代的發展,漢語言文學本來就已經漸漸變得冷門,再加上其教學方式傳統落後,導致社會中人們普遍對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大幅度減少,所以,能夠真正勝任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老師一直在減少,而且由於現在社會風氣的敗壞,導致學校在招聘教漢語言文學老師的門檻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來越多沒有足夠資歷能力的人進入學校魚龍混珠。而且,由於學校對漢語言文學這一學科的不重視,給教漢語言文學的老師安排了很多政務,使得老師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變成一種兼職,學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雜亂,如此繁雜的工作已經導致老師精疲力竭,他們沒有更多的精力投身於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去,導致學校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一直荒廢,無法進步。
3 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需要改革創新
3.1需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意識
漢語言文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應該注重漢語言文學的實踐性。加強學生的實踐性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巧妙的鍛煉學生的實踐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增加互動,在互動中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參與中實踐的能力也能夠得到提升。同時我們的教學要把重心由聽放到說、讀、寫上,在課堂上可以隨機安排學生進行口語練習,例如可以設置特殊的場景讓學生模擬當事人自由發揮隨即表演,安排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鍛煉提升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在理論學習中適當穿插漢語言文學實踐活動,這樣可以很巧妙的將理論和實踐結合。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主題限時演講、漢字聽寫大會、詩歌朗誦會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鍛煉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更好的與人交流。實踐證明學生對於參與性、實踐性教學的積極性興趣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3.2對漢語言文學的教材進行改革創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開放教育為主且著重培養實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學的實踐性。首先。我們應該做的是對漢語言文學的教材內容進行改革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漢語言文學的教材內容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適應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發展,以必要的理論知識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實踐性強的實驗應用,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對漢語言文學的研究能力。
3.3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和實踐之間有效的結合
在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單單的讓漢語言文學整體的教育方法方式僅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學校對於漢語言文學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做到推陳出新,一定要打破陳舊傳統的漢語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個漢語言文學自身教學過程中的社會適用性。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踐具體的過程中,參與教學的教師一定要摒棄陳舊的教學方式,一味的對學生進行灌輸知識,採取單一呆板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充分的結合講授法和引導法以及採取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以及採取小組合作的辦法等諸多的形式進行教學,實現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應從學生學習興趣出發,賦予漢語言文學教學新的時代語言,開創新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格局,讓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喜歡漢語言文學學習。
4 結論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對於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學習興趣,老舊的教學方式必須改革創新。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摒棄循規蹈矩的教學思想,積極的創新的教學方式,讓漢語言文學的文化精髓通過創新教學的模式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趙君玉.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J].才智,2014,07:292.
[2]張曄.當代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之我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7:90.
[3]徐景宏.論漢語言文學教學策略及教學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8:113+115.
[4]次旺羅布.淺析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與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4,06:95.
㈢ 漢語言文學論文精選範文
漢語言文學是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不斷傳承的,對發揚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一:語言意境漢語言文學論文
1.漢語言文學中呈現的意境
在漢語言文學中,中國的古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國獨有的重要文學,也是國際上的學者爭相研究的文學對象。古詩之所以會如此受廣大學者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它不僅在韻律上朗朗上口,讓讀者新生喜愛,同時,在寫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經常會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欣賞著作者描繪的美景,感受著作者想要表達的心情,以及想要抒發的豪情壯志。
1.1意境源於生活,並不斷創新
由於漢語言文學歷史悠久,也造就了這一門語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詩中,詩人為了使整首詩歌更具特色,往往會為整首詩營造出一種氣氛,這種氛圍就是意境。我國的詩文中,一般是通過一些詩句或是一些詞語來營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於想要表達的感情不同,就會採取不同的方法來營造意境,這往往是因人而異的。而已經往往源於生活,是詩人通過日常的生活進行觀察,運用普通的事物來營造詩歌的氛圍,通過自己的感悟,來提升詩歌的美感,創造出一定的藝術境界。而營造意境,不僅能夠使詩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還會使詩歌中描繪的實物更加真實,甚至會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詩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宋代大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描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過不同的角度對廬山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與真切的刻畫,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全新的意境,這樣不僅是整首詩獨具特色,更加吸引讀者,同時還呈現出了很高的哲學道理,使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還能夠將詩歌中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讀者在品讀詩文的同時,也會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漢語言文學就是這樣,能夠充分的運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來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運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素材來為文章營造意境,又能夠在營造意境的同時,實現突破,收獲驚喜。
1.2意境烘托內心,並不斷深化
在詩歌中運用意境,不僅是為了使整首詩歌的美感提升,同時也能夠從側面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具作者的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動、立體的形象。就像是我國自古以來都有以詩言志的說法,所以我國的很多大作家都是通過書寫文章,來刻畫出自己,表達自己的意志,就如杜甫、李白等古代詩人,或用詩歌抒發自己的報國無門,感嘆世間的百態,又或是運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豁達,開闊自己的仕途之路;猶如當代詩人魯迅、朱自清等等,都是運用詩歌來描繪社會的一種現象,旨在敲醒當代的人們,反抗就社會的不公,追求公平、公正的生活。一些文章往往會通過意境而使內心的情感更加深刻,使一些社會現象有所深化。在杜甫大詩人的《三吏三別》中,刻畫了許多的人物形象,但是讀者並不會因為人物的繁雜,而對整首詩產生陌生的感覺,因為這些人物就是為了營造詩歌的氛圍,讓讀者猶如在實際的生活當中遇到這些人物,所以就不會特別陌生,反而會彰顯這些人物的鮮明活潑的生命力,同時也烘托出作者對友情的珍愛,對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同樣,在鄭燮大詩人的《石灰吟》中曾經寫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營造了整首詩比較危機的氛圍,但是正是在這種危機氛圍的烘托之下,表現出了作者對國家的熱愛,寧可粉身碎骨,也不會被榮華富貴所誘,即使是死亡,也一定要留下自己的清白在這人世之間,正是這樣的意境,才深化了作者對於國家的熱愛,讓讀者更加深切的體會到作者的強烈的愛國之情。漢語言文學中的意境,往往源於日常的生活,並會不斷的創新;同時還能夠更加深化作者的情感,使讀者看作者所看,感受作者所感。
1.3構建意境易出現的問題
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意境的重要性,然而,在構建意境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一方面就是“有境無意”,就是指整首詩雖然擁有一定的意境,擁有很高的美感,但是卻是華而無實,沒有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詩歌當中,只是簡單的將現實中的實物描寫的較為逼真,但是卻沒有側面烘托出自己的真實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有意無境”,在一些較為成功的詩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通過合理的意境來抒發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就是俗話說的作品中既要有骨頭,又要有肉,這樣詩歌就會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載體,來幫助詩人像讀者抒發自己的真切情感。如果一首詩只是有骨頭,而沒有肉,就會使整首詩有意無境,往往這種情況是因為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體會較少,沒有豐富的實踐作為後盾,致使整首詩只是空洞的抒發自己的感情,這樣就會適得其反,使得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不會體會到作者的真切情感,還會使整首詩都太平淡無奇,黯然失色。
2.語言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應用
2.1掌握語言規律
漢語言文學旨在研究語言,所以,學習了漢語言文學之後,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文學修養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於我國的人口較多,地域分布廣泛,少數民族以及各個地方的方言都獨具特色,在眾多語言中,普通話是最通用的,但是並不是所有地區都在使用普通話,因為由於不同地區的人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難分清捲舌,會不自覺的將一些讀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捲舌的敏感度比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於北方人來說也很不容易。在學習漢語言文學時,就是為了在實際應用語言的過程中,分析出語言的規律,正確的運用語言,進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一些語言規律。
2.2用於理解文學
漢語言文學,能夠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理解,然而文學理解與文學閱讀並不相同,文學理解是指深層次理解文學作品的文字,分析文字營造出的氣氛,而文學閱讀只是指僅僅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學習了一些漢語言文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就可以掌握漢語言文學的真諦,從而為了以後的文學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提供堅實的後盾。通過對經典文章的理解與分析,就可以去分析一些未曾見過的文章,並能夠在分析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理解文學的方法。
2.3寫作中的應用
漢語言文學的廣泛領域,不僅包括理解一些文學作品,同時還包括寫作與運用。在學習了一些專業知識之後,就會逐漸掌握文章結構,了解營造意境的方法,學會正確表達感情,這樣就會在日後的寫作當中,合理的運用語言,正確的組織文字。由於漢語言文學的獨有特色,這就使學者在日常寫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彰顯文章的獨特魅力,這樣才會吸引讀者的目光,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3結束語
漢語言文化是我國眾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漢民族文化、古代詩歌文化,以及世界華文文化等等。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獨特用法,以及語言營造出來的意境,能夠將讀者充分的帶入到文章當中,這也就使得漢語言文學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學者的學習和研究,為了我國的語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這就需要我們繼續努力研究漢語言文學,更加深入的進行分析,分析漢語言文學中語言實際的應用方式,以及如何營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二:滿足人才需求的漢語言文學論文
一、目前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高等教育逐漸向大眾化發展,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很多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著對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的問題。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規,似乎停留在傳統專業教學上,沒有及時對該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調整,更沒有考慮到市場對該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這就出現了一對矛盾,即社會的實際需求與專業培養學生目標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不解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將是一個大問題。
2.專業的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
因漢語言文學專業特殊的專業特點,該專業的畢業生只有少數繼續深造讀研究生或在中學任教當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大部分學生都不會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該專業的學生具有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只是以一種廣闊的文學背景而存在的,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並不大。
3.對學生的評價體系較為單一
目前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評價體系注重的只是對學生的知識評價,對學生能力的評價並不重視。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評價僅僅停留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例如:學生獎學金的評定、預備黨員的選取、優秀畢業生的評選等基本數據依據就是學生的各科考試成績,而對於學生的電腦技能、職業規劃、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評價標准。
二、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創新
1.對學科層次性的科學性定位
各高校應根據自己的特點與社會的不同需求來制定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例如:國家重點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各種文學資料齊全,這類學校應該將培養目標定位於全面發展的人才。這類院校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能夠從事中學教學工作,還能夠從事各行業中的文字工作,有的還具有較強的科研與管理能力,這些都是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級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2.課程設置要科學、合理
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具體表現,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條件。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是關鍵。首先,可以對傳統專業基礎課進行優化。目前漢語言文學中很多專業基礎課程重復設置,例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課程設置必須精簡,每門課的設置要有針對性。另外,要對課程進行整合,盡量避免內容的交叉與重復。
3.學生的評價機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時期對學生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對每一名學生必須做出系統、公正、全面的評價。這就要求不同類型的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與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進行考核時,將傳統的試卷命題考試標准與能力的檢測標准進行有機結合,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
三、結語
㈣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的研究有助於促進其更好的發展,對於做好漢語文學審美 教育 有一定價值,要准確把握漢語言文學特性與時代審美特徵,深入研究審美問題,進一步促進漢語言文學的創新發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 畢業 論文 範文 ,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篇一《 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
人文應用型人才是集 文化 思想與實踐應用於一體的全面性人才,可以在學習中不斷地提升文化情懷與自身素養,並能夠滲透到工作實踐中,影響社會。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學習文學史、哲學史等社會科學知識,它的精神價值一直對人內心的修習產生重要作用。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培養了無數學者與優秀人才,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深化課程,開始涉及到互聯網、對外交流等方面,擴大了專業學習內容。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是針對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進修學習,中外世界文學、哲學、歷史等方面是課程必修內容,而隨著時代進步,這些文化信息越來越多,理論知識也越來越廣,所以,專業人才技能也隨之進步。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長久積累文學、歷史、哲學等知識,使得學生自身文化思想層面高、文筆扎實、思維跳躍,在寫作、分析、引經據典方面優越於其他人。
二、人文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包括諸多方面,人文應用型人才只是其中一個分支,主要就是針對文學素養高的人文科學方面的人才。人文應用型人才有兩大特點:一是文學素養程度高,精神價值高於物質,將我國特有的百家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尊重的思想集於一體,提倡新的文化思想素養;二是針對我國提倡的“人才需要 社會實踐 ”觀念,應該將自身專業技能用於社會實踐,並能在社會實踐中將優秀的人文精神感染給身邊的人,通過“滾雪球”的方式將這種優秀的人文思想傳播給社會,對社會造成良好影響,改善社會不良風氣。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人文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培養對象,需要將自身的技能在社會實踐中體現出來,人文知識是人精神層面的慰藉,而應用於實踐便是人的精神產物,需要有良好的培養模式才能將精神與實踐相結合。
三、培養模式
(一)課程改革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人文素養和知識技能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可以保證精神境界的教育。所以,課程設置應該多開設實踐應用課程,確保學生人文精神的學習有用武之地,而不再只是存在於腦海心間。現代社會注重的就是人才的實踐能力, 經驗 豐富的人與初出茅廬的學生肯定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課程向實踐改革是必需的,可以多增加學生專項能力寫作、古典文學演講、 辯論 等課程,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語言能力”“文學能力”突出出來。
(二)社會實踐
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大多從事編輯、寫作、文秘等文職工作,強調良好的文化底蘊,但是沒有經過社會的歷練,學生就不會懂得工作的性質。所以,在人才培養上,應該固定讓學生參加社會工作的實踐,比如假期去一些社區、機構、公司做兼職工作,既可以有工作經驗又可以提升實踐能力。
(三)多元化學習,專業性人才
漢語言文學專業包括文秘、新聞、教育等單獨模塊,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可以多方面學習,但是,術業有專攻,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發展前景進行規劃,進行專業培養。我國教育要求人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只有專業人才專攻其事,才能將自身能力完全施展。所以,在漢語言的學習中,文化知識的培養固然重要,但也要認清自身特點,將人文知識分門別類,針對自己精通的模塊專業學習,其他模塊輔助學習,這樣才能做好人文應用型人才。
四、結語
大眾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印象就是文化素質高的文學人才,對於專業性能不夠了解,但應用型人才是時代發展的必需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在擁有文化素養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各項技能才能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更有優勢。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需要不斷開拓新思路,增強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自身人力資本,更好地適應社會要求。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篇二《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策略 》
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各行各業對創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仍缺少一定的創新能力,需要對其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因此,需要對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創新方面的問題進行改正,從而提升其創新能力。
1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現狀
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第一,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性。當前一些大學不能根據時代發展變化,及時對教材進行調整,致使教學內容老套;第二,缺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識。當前一些大學教師仍是上完課就走,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利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增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
增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於漢語言文學的利用與開發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呈現出一定的問題,需要對其進行調整和改進。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無異於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添加了生機,給漢語言的利用與開發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第二,有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在養成創新意識以後,會有增強其實踐的動力,進而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鍛煉。
3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 措施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豐富與完善,對教學環節的改進,以及增強學生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感受三個方面著手,只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自主創新的意識,才能有效推動學生的實際行動,使其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3.1完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內容
漢語言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 基本素養 之一就是擁有審美能力,尤其是體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文學審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關繫到其對專業知識學習的敏感度,對其未來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高級文秘需要具備的特質之一就有審美能力,因此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課中,文學理論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課程之一,對於學生對於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重要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根據班級學生的 興趣 愛好 ,選擇恰當的文學作品對作品中的語言運用、技巧的使用等進行鑒賞分析,進而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班級組建討論小組等形式,增強學生對該方面內容的興趣,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增強自身的審美能力。
3.2豐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環節
助理、教師等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將來主要從事的職位,這就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卻缺乏一定的重視,因此要求對其進行一定的改革創新,強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得到一定的重視,促使其具備工作中應具備的能力。例如,現代漢語教師在上課時,不要僅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應該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由於大學中通常都會有來自於全國各地的學生,因此在發音上也會存在差異。教師就可以利用這種情況,在將中國七大方言時,分別選取代表,讓學生自己體會感受,各地方語言的不同,從而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或者教師可以在班級組織一次 作文 比賽,針對學生中的病句等問題進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增強對學生語言交際等能力的培養。
3.3關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感受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需要較高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不僅是學生專業能力的體現,更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專業素養,從其寫作水平就可以體現。因此,學校在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寫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強,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提升學生的理論修養。在培養學生的理論修養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豐富學生的閱讀量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思想深度與高度,使其在閱讀分析以後,理解 文章 的內涵;第二,加強學生的用詞的准確度。當前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存在詞彙量貧乏,並且不能正確使用使用的現象,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這種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從而改善當前這種狀況,使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做到用詞精準簡潔;第三,加強對學生語法的掌握。當前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語法的過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 方法 ,需要教師根據班級學生對語法掌握的實際狀況,採取有效地措施與方法,加強對語法的學習,從而使學生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能夠靈活使用語句,降低出錯率,進而增強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各大高校都有的專業,其在高校中所佔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覷的。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學中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需要不斷對其進行改進。為此,各大高校應該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教學進行調整,通過對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的改變,增強學生的創新的能力,使其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有關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推薦:
1.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2. 關於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3.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例
4.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精選範文
5. 關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6.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㈤ 我是大四漢語言的學生,畢業論文開始了,不知道怎麼寫。求大神給個題目,現當代文學方向。感激不盡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大全
一、 現代漢語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語言運作特色的研究
2.諷刺語言中的文化底蘊
3.語法中的語義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語用與語法的關系
6.新興詞綴研究
7.祈非主謂句的修辭作用
8.論動詞重疊式的使用條件
9.論句群納入中學語文教學的實用意義
10.新興辭格研究
11.語言環境對句式選擇的制約作用
12.××方言(包括語音、詞彙、語法等部分)
13.××方言現象專題報告
14.代詞的語用研究
15.語言副詞的語用研究
16.助動詞的語用研究
17.時下新詞描寫
18.句型的語用研究
19.語氣詞的語用研究
20.言語行為在句子里的表現
二、 寫作部分
1.論小說的敘述視角
2.論小說的誤樂性
3.心態小說的藝術魅力
4.論現代小說性情節結構類型
5.論小說的新典型觀
6.論小說語言的創新
7.論小說的寫作技巧
8.論廣告辭的審美特性
9.從報告文學的轟動效應探視讀者的審美要求
10.試論新時期女性散文的藝術特色
11.試論畢淑敏小說的創作特色
12.試論詩歌中意象的類型與特徵
13.論魯迅小說對人物靈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試論當今散文的發展走向
15.論小說中的意識流手法
16.試論新時期散文創作的藝術特色
17.論新聞文體的審美特質
18.試論新聞寫作的真實性
19.論想像在文學創作中的功用
20.試談散文筆法的多元化趨勢
21.論新時期散文的藝術嬗變
22.任選當今一個散文作家的作品進行評論
23.任選當今一個小說作家的作品進行論述
24.論散文的「自敘體」色彩
25.論文學語言的審美特性
26.試論王蒙小說的藝術特色
27.試論王安憶小說的藝術特色
28.論文學人物性格的立體結構
29.意識流寫法的魅力
30.任選當今一個詩人的作品進行論述
31.文學創作情感論
32.論張潔小說的藝術
三、文學理論部分
1. 論藝術真實
2.論文藝欣賞中的心理距離
3.文藝欣賞中的共鳴與溝通
4.論藝術直覺
5. 論藝術虛構
6.論典型
7.文學流派在藝術創作中的意義
8.簡論文學作品形式的獨立審美特徵
9.新時期文學發展與典型內涵的新變化
10.新時期詩歌審美特點的新變化
11. 論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
12.論藝術創作的通感與錯位
13.論審美變形
14.論藝術想像在文學創作中的價值
15.論文藝作品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16.論本世紀中國文論的現代性主題
四、美學部分
1.儒家美學在中國古典美學發展史上的地位
2.莊子美學思想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
3.論樸素美
4.蔡儀美學思想述評
5.朱光潛在當代中國美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評李澤厚美學思想
7.中國意境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8.禪宗對中國美學發展的影響
9.試論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徵
10.論藝術接受中的個體差異
11.人類審美態度的演進歷程
12.論悲劇審美的道德內涵
13.當代中國大學生審美情趣考察
14.論形式美的美育效應
15.美育與社會人文精神的轉化與重建
16.美育與社會的文明進步
17.審美與文化的關系
18.略論大眾審美文化的歷史與現狀
19.論宗白華美學思想
20.論審美現代性
21.廣告的審美特徵論析
22.論詩歌語言
五、現代文學部分
1.冰心小詩研究
2.郁達夫小說中的抒情特徵
3.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論色彩
5.《故事新編》研究
6.「革命十戀愛」小說模式論
7.《孔乙己》的藝術技巧論
8.《祝福》與中國的祭祀文化
9.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10.進化論與魯迅思想研究
11.吳蓀甫的悲劇特徵
12.《腐蝕》的藝術特徵
13.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點
14.徐志摩詩歌研究---以《再別康橋》為例
15.廢名小說主題與藝術風格
16.《家》中的兩種文化沖突
17.張愛玲小說的主題思想
18.《蝕》與《子夜》的比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藝術特徵
20.進化論與中國現代文學
21.廢名小說的藝術風格
22.「五.四」鄉土小說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藝術特點
24.林語堂的散文藝術
25.新感覺派小說藝術
26.「七月」詩派的現實主義特徵
27.張天翼小說的諷刺藝術
28.錢鍾書《圍城》的語言藝術
29.老舍小說中的幽默風格
30.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散文化問題
31.胡風的詩和詩論
32.路翎小說藝術研究
33.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太陽」意象
34.茅盾小說中的「理性化」特徵
35.戴望舒詩歌研究---以《雨巷》為例
36.瞿秋白雜文論
37.蕭紅小說的藝術特點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題
39.曹禺劇作的「生命」主題
40.曹禺《雷雨》的結構藝術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義
42.試論高覺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樹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魯迅小說中的農民形象
45.蘇青小說研究
46.中國現代作家與中國傳統文學(擇一角度)
47.艾青詩歌的藝術特徵
48.趙樹理小說民間化特徵
49.論徐志摩的詩
50.論聞一多的詩
51.論錢鍾書《圍城》的主題思想
52.論穆旦的詩
53.曹禺與夏衍戲劇之比較
54.論沈從文的《邊城》
55.蕭軍小說研究
56.論田漢的戲劇
57.論張愛玲的小說風格
58.丁玲小說研究
六、古代文學部分
1.《詩經》的審美學特色
2.論《詩經》中的征役詩
3.論《詩經》中的婚戀詩
4.論《詩經》中的史詩
5.論《詩經》中的農事詩(其他類型,自擬題目)
6. 論中國古代神話的演變
7. 中國古代神話與原始觀念
8. 先秦諸子書寓言研究
9. 先秦史傳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書寓言研究(其他類型,自擬題目)
11. 先秦文學與理性精神
12. 《呂氏春秋》與雜家
13. 《詩經》的比興與《楚辭》的象徵
14. 論《左傳》的戰爭描寫
15. 論《左傳》的婦女形象
16. 《戰國策》的藝術成就
17. 《戰國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藝術特色
20. 《莊子》的藝術特色
21. 《莊子》寓言的藝術成就
22.孟子論辯散文的藝術風格
23.從《離騷》看屈原的自覺與不自覺
24.《史記》所描寫的游俠
25.《史記》所描寫的刺客
26. 司馬遷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記》所描寫的戰國四公子
28. 《《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
29. 從《氓》到《孔雀東南飛》──論中國古代敘事詩的發展
30. 曹操與詩文革新
31. 論曹操的詩歌創作特色
32. 論曹操的散文創作
33. 論曹丕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
41.論曹丕的文學成就
42.曹植的生平與其詩歌創作的歷程
43.論三曹對建安文學的貢獻
44.論建安文學的美學傾向
45.阮籍詩歌的美學傾向
46.論陶淵明的田園詩
47.謝靈運與山水詩
48.陸機、潘岳詩文的比較研究
49.《世說新語》的語言技巧
50.《世說新語》的寫人技巧
51.《世說新語》與中國古代小說
52.論王維和李白的山水詩
53.論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論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詩歌的地域色彩
56.論杜甫詩歌的儒家精神
57.試論李白詩歌的浪漫特質
58.論王維的「詩中有畫」
59.唐代各類題材詩歌研究(任選一類)
60.唐代各體詩歌研究(任選一體)
61.唐代詩人研究(可選一人,也可選數人進行比較研究)
62.唐詩的精神風貌
63.唐代社會、政治、文化與唐詩創作之關系(可只論述唐詩創作與某一方面因素的關系)
64.對宋詩的研究可參照以上七個方面擬題
65.論李賀詩的怪誕
66.李賀詩與屈原賦
67.論李商隱詩的朦朧美
68.論白居易的新樂府
69.論白居易的感傷詩
70.唐代進士與文學的關系
71.杜牧的史論詩
72.論韓愈散文的「氣」
73.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藝術成就
74.唐傳奇名篇研究(可任選一篇分析)
75.唐傳奇與佛教
76.唐傳奇與道教
77.唐傳奇題材類型研究(可任選一類題材研究)
78.唐傳奇作家研究(可任選一位作家作綜合研究)
79.唐傳奇的審美風格
80.唐傳奇與中國古代小說
81.唐傳奇與中國古代戲曲
82.唐傳奇的敘事特徵
83.唐傳奇與中國史傳文學
84.唐傳奇的抒情特徵
85.唐代小說的創作觀念
86.唐代小說專書研究
87.唐代小說的各類主題研究
88.唐代各體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藝術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會、政治、文化與散文創作之關系
94.對宋文的研究可參照以上諸方向自行擬題
95.蘇洵散文研究
96.論蘇軾的「超然」
97.試論宋詞婉約派在美學上的意義
98.試論宋詞豪放派在美學上的意義
99.論皮日休、陸龜蒙的小品文
100.從文藝政策看唐詩的繁榮
101.論文人山水詩的寄託
102.論王安石的詠史詩
103.論杜牧的詠史詩
104.李清照的詞論及其實踐
105.李清照之人格與風格
106.蘇軾各體詞研究
107.蘇詞的風格
108.蘇軾的詞論特色與其詞創作的關系
109.對辛詞的研究可參照以上諸方面自行擬題
110.蘇、辛詞與豪放詞派之關系
111.論詠物詩
112.論晚唐小品文的藝術追求
113.溫庭筠、韋庄詞之比較.
114.論節奏──古典敘事散文的抒情化調節機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個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婦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類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傾向研究
118.《三言》創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與中國古代小說之關系
120.《三言》與中國古代社會生活
121.《三言》與馮夢龍的文學創作活動
122.《二拍》研究(參照《三言》研究諸方面自行擬題)
123.明代散曲與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義色彩
125.《郁離子》研究
126.高啟詩文的藝術特徵
127.吳偉業的敘事詩藝術
128.《花間集》風格論
129.《花間集》題材論
130.《花間集》與唐宋詞史
131.論賈寶玉(或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
132.論《紅樓夢》的語言藝術
133.《水滸傳》人物論(任選其一)
134.《水滸傳》風格論
135.《水滸傳》接受史
136.《水滸傳》與中國文化精神
137.《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任選其一)
138.《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
139.《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精神
140.《西遊記》孫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論《儒林外史》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142.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143.論《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
七、中國當代文學部分
1.試論王蒙新時期小說創作的新探索
2.試論諶容小說創作中的女性形象
3.試論蔣子龍筆下的改革者形象
4.試論張賢亮小說創作中的美學特徵
5.《茶館》簡論
6.試比較許秀雲與胡玉音的藝術形象
7.金庸小說主題論
8.試論梁曉聲知青題材小說創作的特色
9.試論高曉聲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的新貢獻
10.論莫言《紅高梁》系列小說的特徵
11.論鄧友梅《那五》的藝術典型
12.試論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在軍事題材小說創作上的新突破
13.試論《人生》中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愛情悲劇
14.陳忠實《白鹿原》研究(自擬題目)
15.蘇童小說研究---以《米》為例
16.余華小說藝術探討
17.試論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試論五十年代的「創業者」梁生寶與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異同
19.試論王安憶的小說創作
20.《廢都》研究(以《廢都》為論述對象,自擬題目,如人物、結構、語言等)
21.試論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浮躁》
22.試論劉心武長篇小說《鍾鼓樓》或《四牌樓》的思想藝術特色
23.試論王安憶《長恨歌》
24.試論茹志鵑小說創作獨具的審美特徵
25.阿來小說《塵埃落定》研究
26.試論池莉小說創作的獨特風格
27.張平《抉擇》的意義
28.試論「先鋒派」小說的創新與不足
29.試論「新寫實主義」小說的思想傾向與藝術特色
30.試論郭沫若歷史劇中的女性形象
31.試論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崛起、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32.試論賈平凹文學創作的特色
33.試論余秋雨的散文創作
34.試論徐遲對報告文學的新貢獻
35.論「朦朧詩」的源起、成就與不足
36.論舒婷詩歌創作的思想意蘊與美學特色
八、語言學概論部分
1.試論語言符號與其他人工符號的異同
2.從社會功能看語言的本質
3.漢語詞義的演變
4.××話中常見的語流音變
5.××話一般詞彙的消長
6.談句型變換與語言表達
7.試論詞義的模糊性
8.漢字與拼音文字比較研究
9.淺談語音演變的規律性
10.××方言與普通話語音的對應關系
11.試論社會方言與言語社團的關系
九、外國文學部分
1.評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形象
2.評莎士比亞悲劇的藝術特色
3.評莫里哀的喜劇藝術
4.評雨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思想傾向
5.評拜倫詩歌的藝術風格
6.評普希金的抒情詩
7.評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金錢」主題
8.評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藝術)
9.評左拉創作的自然主義傾向
10.評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說(可選擇其中一部)
11.評托爾斯泰的「心靈辯證法」描寫藝術
12.評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
13.評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創作中的「復調」藝術
14.評契訶夫短篇小說藝術
15.評《靜靜頓河》的藝術成就
16.從《雙城記》來看狄更斯的人道主義精神
17.評《簡愛》的愛情主題
18.評《呼嘯山莊》的藝術特色
19.評哈代《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悲劇
20.評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
21.論卡夫卡小說的思想藝術特徵
十、民間文學部分
1.當代中小學生新編順口溜論
2.當代社會順口溜論
3.當代笑話論
4. 論民間文學的實用性
5.論民間文學的流傳變異性
6.論民間文學的傳統性
7.論民間文學的集體性
8.論民間文學與表演性的關系
9. 論民間文學的歷史價值
10. 民間文學與風俗習慣的關系
11.論民間文學的多功能性
12.論民間文學在生產勞動中的實用價值
13.民間文學總結勞動經驗論
14.論民間文學的教育功能
15.論民間文學的娛樂功能
16. 民間文學的藝術欣賞價值
17. 論洪水神話
18. 論神話的藝術特徵
19.論神話的影響
20.論×地民間傳說的主要內容
21.論×地的人物傳說
22.論×地的能工巧匠傳說
23.論×地的英雄傳說
24.論×地的歷史傳說
25.論×地的地方傳說
26.論×地的風俗傳說
27.論×地長工與地主的故事
28.論×地的勞動故事
29.論×地的家庭故事
30.論×地的愛情故事
31.論×地生活故事的類型問題
32.論×地的嘲諷笑話
33.論×地的幽默笑話
34.論民間笑話的藝術成就
35.論民間笑話的美學意義
36.論傳統民間童話的內容
37.論傳統民間童話的分類
38論×地的精靈童話(故事)
40.論×地的人物童話(故事)
41.論×地的童話的藝術特色
42.論×地的民謠
43.論×地的民歌
44.論×地的山歌
45.論×地的民間小調
46.論×族民歌
47.論×地的勞動歌
48.論×地的農民苦歌
49.論×地的長工歌謠
50.論×地的工人苦歌
51.論×地的婦女苦歌
52.論×地的諷刺歌謠
53.論×地的情歌
54.論×地的儀式歌
55.論×地的兒歌、童謠
56.論民間歌謠的藝術特點
57.論×地的政治諺語
58.論×地的勞動諺語
59.論×地的諺語的藝術特點
60.論謎語的歷史
61.論×地的謎語內容
62.論×地的謎語分類
63.論地的謎語藝術特徵
64.論×地歇後語分類
65.論×地民間長詩的藝術特色
66.論×地相聲
67.論×地快書、快板
十一、古代漢語部分
1.論漢字的性質
2.論漢字發展演變的規律
3.許慎六書說論評
4.古漢語的後置定語問題
5.原始漢字的認定及其構形特點
6.「『何所』十動詞」的內部結構層次
7.現代漢字構形特點
8.現代漢字的表記功能
9.論現代漢字中的變體字
10.論現代漢字中的形聲字
11.論現代漢字中的會意字
12.論現代漢字中的象形字
13.漢字編碼研究及方案設計
14.漢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漢字考釋方法述評
16.漢字析形方法研討
17.漢字教學方法研究
18.詞的多義性和詞素的多義性
19.詞義演變的深層意義基礎
20.音義聯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據性
21.漢字起源研究述評
22.半坡刻符的性質及其與文字的關系
23.古漢字指事字的表義功能
24.形聲字起源試論
25.甲骨文形聲字研究
26.《說文》省聲研究
27.漢字形體演變的基本規律
28.論漢字形體演變的繁簡分合
29.漢字前途討論述評
30.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31.論中學教材文言文的注釋
32.論漢字的音義聯系
33.江永「女書」源流研究
34.江永「女書」的形體結構研究
35.主謂間「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見」字詞性再研究
37.主謂間「而」字的形成和發展
十二、中學語文教育學部分
1.語文教學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研究
2.論語文教學目標的規范表述
3.語文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效率的影響
4.論語文教學目標體系的建構
5.論文學教學內容與學生人文素養的關系
6.語文課程標准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
7.語文新教材的使用情況調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種版本均可)
8.論語文知識與技能的關系
9.論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
10.語文教學模式與語文教學個性關系
11.論語文教學中××模式(或方法)的運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種方式及效果
13.論作文測評的效度與信度
14.論閱讀題型的設計
15.語文素質的構成及培養思考
16.語文課堂評價的價值與策略
17.論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或科學意識)
18.中學語文加大文言文內容的價值探討
19.論說話(或聽話、閱讀、寫作等)能力的培養
20.論語文教學中減負與提質的關系
21.文學教學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語文教師科研意識和行為研究
23.探究性學習與語文教學
24.語文知識結構和教學結構的關系
中國古代文學類
1)李白詩中的仙、俠精神。 2)論辛詞的英雄情節
3)論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特色 4)論辛棄疾的「以文為詞」
5)論韓愈的「以文為詩」。
6「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
7)關於白居易〈新樂府的評價 8)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形象
9)韓愈散文的藝術風格 10)元散曲的藝術風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創作 12)<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13)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15)論杜牧的七言絕句 16)論歸有光的散文
17)論李商隱的無題詩 18)〈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19)西蜀詞與南唐詞之比較 20)〈西遊記〉的奇幼美與詼諧性
21)歐陽修詞的藝術風格 22)〈金瓶梅〉人物論
23)歐陽修散文的情韻美 24)「三言」「二拍中經商題材的時代特色
25)王安石後期的詩歌 26)論納蘭性德詞
27)蘇軾詞的主導風格 28)〈桃花扇〉人物論
29)秦觀詞的婉約風格 30)〈聊齋志異〉的藝術特色
31)〈紅樓夢〉的悲劇精神 32)論易安體
33)論陸游詩歌的愛國主題 34)〈儒林外史〉的諷刺藝
贊(101)
評論
轉載(202)
分享(116)
復制地址
編輯
㈥ 跪求關於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
淺談西方文化對漢語言的影響
[摘要]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語言中的各部分其文化性質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從傳統觀點來看,語
音、詞彙、語法這三個構成部分中,詞彙最具文化資格,因為它有比較具體的內容。歷來探討語言和文化的關
系正是從詞彙入手的,而借詞則是研究這一課題的最佳內容。漢語借詞的三大特點是從純音譯到意譯、字形
意化以及字母詞借用。這些特點都是受西方文化影響而形成的。
[關鍵詞]借詞;語言接觸;文化接觸
The Imlmct of W estern Culture on Chinese Loan——W ords
ZHAO Bin..n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l耐:Chineseloan—words areinfluencedbywestern cultures.Firstly。thefeatures ofChinese—loanwords aredescribed.Thentheimpactofwo stem
culture On Chineseloan—wordsis represented.Finally。the pfl~T explainsthat Chineseloan—words embodythe ability oflanguageinclusion,creativity
and cmsis.
Keywords:loan—wo rd;language contact;culture contac
一
、漢語借詞的特點
自鴉片戰爭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前後,西方
文化科學大規模地東移,給東方文化帶來強烈的
沖擊。至此,漢語從英語借用了大量詞彙。涉及
到科學技術、軍事、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心理
學、生理學、政治、哲學、經濟、法律、醫學、工業、商
業、農業、外交、宗教及日常生活等領域。借用方
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的有如下幾種:
1.從純音譯到意譯
從清朝起中國的封建王朝就已經同西方各國
進行貿易往來、文化交流。許多愛國者為了尋求
救國之道,紛紛向西方國家學習,並吸收了大量新
科學、新思潮的詞語,而這些詞語最初都是純音
譯,即選用同音漢字去標記外來詞的語音。如英
語volt音譯為」伏」。被音譯的詞大都是專用名詞
(國名、地名、人名等)、貨幣單位、度量衡單位、動
植物名稱、醫葯名、化學品名、藝術科技術語、歷史
等特殊名詞及一些日常用詞,如「倫敦(London)」、
「芒果(mango)」、「先令(shilling)」、「安培(ain—
pere)」、「福爾馬林(form~n)」、「探戈(tango)」、「沙
發(sofa)」、「克隆(clone)」。然而,許多音譯詞不能
反映出外來詞的概念或內涵,往往會產生歧義,比
如:德謨克拉西(democracy)、布理的家門(predica—
ments)、愛康諾米(economy)等。後來,隨著時代的
進步,意譯詞因為符合漢語言習慣並且表意明白
易懂,逐漸取代了早期的純音譯詞。漢語具有自
己的語言規律,漢語的詞音長度的最佳區間、漢語
的語素單音節傾向、漢語的詞語系列化或系統化
要求以及中國人的認知特點大都有利於意譯而不
利於音譯。中國人對固有語言文化的偏心、對外
族語的陌生和偏見又使音譯詞受到更大的阻礙,
從而使意譯詞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2.字形意化
從語言學的原理看,語言的聲音和意義之間
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一種語言中表示事物名稱概
念的詞語譯成另一種語言時,彼此只有聲音相似,
而無語義聯系。當英語中的外來詞借用到中國
後,許多文人想把它們漢化,於是就根據傳統的
「飛禽安鳥,水族著魚」的辦法把這些外來詞寫作
諧音字(羅常培1989)。象「shark」(鯊魚)。這類
外來詞利用漢語形聲字的特點在音義形上得到最
佳組合,見形生義,見形生音,通過字形展示原詞
的音義。
3.字母詞的涌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引來了外資,而且隨著
中外文化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增加,大量的外來詞
勢不可擋地涌人中國。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信
息交換的頻繁對詞語的運用提出了簡省的要求,
於是大量使用字母詞。字母詞一般是包含較大信
息量的縮略詞,只用首字母,採用起來既方便又快
捷。比如:D l(S(double income no kids)丁克家
庭、WTO(the w0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貿組織、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碩
士學位、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
ing Countries)歐佩克,等等。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鮮明特點。當一種語言
的詞彙進入另一種語言時,主方語言必然會對客
方語言的詞彙進行馴化,使之在形式和內容兩方
面都符合主方語言的結構規律和發展變化規律。
漢語借詞的吸收方式從音譯到意譯以及字形意化
都表明了此規律所發揮的作用。漢語具有如雙音
節、有聲調、漢字表意性強等特點,如果外來詞進
入漢語時不符合這些漢語言規律,自然就會受到
排斥,尤其是純音譯詞,如果不經過漢化改造是很
難進入漢語詞彙系統的。因此,漢語借詞最大的
特點就是雙音節化和表意化。
二、西方文化對漢語言的影響
西方文化對漢語借詞最大的影響就是它見證
了宗教文化的傳播。中國文化在古代經歷的一次
最大的外來沖擊就是梵印的佛教文化。由於佛教
文化的涌人並與中原固有的儒、道文化相結合,使
中國的文化開始了一個嶄新的傳統。在漫長的封
建社會中,至清末以前,沒有任何一種外來文化可
以與佛教文化相匹敵,沒有任何一種外來文化像
佛教文化那樣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使人
們的深層意識也發生重大變化。與這種新意識、
新文化伴隨而來的則是一大批新的詞語,其中音
譯外來詞數以千計,數量驚人。盡管這些外來詞
在現代漢語中已大部分退出,或只存在於專業人
員使用的狹小范圍,但它們兩千年來所起的作用
卻是磨滅不掉的。只要選出一部分還不陌生的詞
一128 一
語加以介紹,就可以證實其影響並非虛言誇大。
比如:梵天(Brahma)、婆羅f-1(Brahman)、佛(Bud—
dha)、佛教(Buddism)、阿彌陀佛(Amitabha)、菩薩
(Bodhi)、懺悔(I~ama)等。
西方文化對漢語借詞的另一個重大影響就是
與西歐的科學文化結伴而來。科學文化的滲入是
與中國的對外開放分不開的。開放帶來了西方科
學之風。中國大規模向外開放始於元代。成吉思
汗西征歐洲,忽必烈經營四方,同時也打開了中國
的大門,引來了眾多異國的賢能商賈。其中著名
的有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尼泊爾建築師阿尼哥
以及許多歐洲的傳教士。中西文化的融合體現在
天文、地理、科技、文學、宗教等領域。為了更好地
相互交流,西方出現了眾多翻譯家,比如義大利人
羅明堅(Michae1 Ru醉eri,1580年來華)、利瑪竇
(Mattoe Ricci,1583年來華)、葡萄牙人傅泛際
(Francisco Furtado,1621年來華)、德國人湯若望
(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1662年來華)等約70
人。他們不僅擁有宗教方面的譯著,而且關於科
學技術的譯著大約還有120種。中國自己也涌現
了一批優秀的翻譯大師,最早的是玄奘、嚴復,之
後有徐光啟、李之藻、王徽、李經天等,他們的譯著
涉及到天文學、數學、物理、礦冶學、水利學、生物 -
學、經院哲學、邏輯學等許多領域。早期翻譯家更
多的是採用音譯形式來介紹外來詞。
三、結束語
語言借用往往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除了文化
影響,還有語言親緣關系、社會的及個人的因素
等。中西文化的廣泛交流導致了漢語從英語的借
用,並產生了大量漢語借詞,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
必然結果,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語言現象。它能大
大增加借人語言的詞彙,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表達
能力,是語言豐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許國璋.許國璋論語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1.
[2]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1999.
[3]胡兆雲.語言接觸與英漢借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
版社。2001.
[4]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辭書出
版社,2OO4.
㈦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通用6篇)
大學生活將要謝下帷幕,畢業前都要通過最後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有準備、有計劃的檢驗大學學習成果的形式,如何把畢業論文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 篇1
尊敬的答辯委員會主席,各位答辯委員,以及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田所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田所班的田所。我的課題研究方向是語言文字學類,論文題目為《網路流行語芻議》。本篇畢業論文是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順利完成的,在此謹向李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 下面,我就論文的寫作情況做一個簡要的陳述。
現今的社會是一個網路社會,上網聊天及獲取信息,已成為廣大網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網路交流中,網民創造出許多簡潔形象、約定俗成的語言文字和表情符號,形成了便捷、生動的網路流行語,這些流行語給現代漢語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不僅大大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語匯和表達方式,還增強了現代漢語的表現力。同時,網路流行語在構詞、語法上存在著不規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現代漢語的健康發展。
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網路流行語是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之一,也是目前語言學的研究熱點,正受到語言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網路流行語,可以推動語言學的發展,有助於對語言變化的考察,有助於我們形成對網路符號的深刻認識,從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利用現代信息科技革命帶來的成果。 本論文共分為六大部分,即引言、網路流行語的定義、分類、來源、健康發展和結語。其中,引言部分介紹了網路流行語的時代背景和研究現狀。定義部分中以網路語言定義為基礎,指明本論文中網路流行語的定義及研究范圍。分類部分從字詞的表意特徵、修辭手法和符號特徵對網路流行語進行詳細的分類。這是本論文的創新之處,即舉例分類的全面性。我充分收集相關資料,涉及期刊、雜志、專著以及網路。對最新的網路流行語進行詳細的分類,除了舉例漢字、符號、字母型的網路流行語以外,同時還引用了典型的網路實物圖像。來源部分則從各方面對網路流行語的來源作了較全面的歸納。影響部分包括網路流行語對現代漢語造成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在健康發展部分,本論文指出了對待網路流行語的正確態度,提出了使網路流行語健康發展的三個策略,即研究、規范、引導。一要對語網路流行語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其發展規律;二要倡導語言規范,健全網路法規,根據不同的場合規范網路流行語的使用;三要引導人們不盲從網路潮流,正確選擇、分析、判斷網路流行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加強網民的網路道德自律,使其不盲目散播非健康的網路用語。這三個策略是針對網路流行語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和根據現實情況提出的,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意義。結語部分,指出了網路流行語的未來發展狀況和今後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網路流行語。本論文的研究對於今後網路流行語和現代漢語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另外,本次論文的寫作,使我受益匪淺。×老師嚴謹求實的態度,踏踏實實的精神,一絲不苟的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同時,我感悟到論文的寫作過程是真正的自己學習的過程和研究的過程。沒有學習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沒有自己的研究,就不會有所突破。由於本人能力有限,在論文的內容表述、論證和圖片的引用格式上還存在不當之處,許多問題還待進行進一步思考和研究,藉此答辯機會,誠請各位答辯委員給予批評指正! 我的論文自述完畢,謝謝!
老師對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十分寶貴,我將虛心接受,並不斷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從而使該論文的到完善和提高!最後,我向各位答辯委員致以誠摯的謝意!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
我叫田所,05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員,在田所學校任教六年級語文,兼備課組組長。我所撰寫的論文題目是:論《圍城》方鴻漸形象的現實意義,我的指導老師是進修學校副校長田所老師。從確定選題、擬定題綱、完成初稿,到最後定稿,我得到了諶老師 精心 細致的指導,使我很快掌握了論文的 寫作 方法,並能在較短的時間里迅速完成論文的 寫作 。不管今天答辯的結果如何,我都會由衷的感謝指導老師的辛勤勞動,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批評指正。
選擇《圍城》這本小說作為我的畢業論文的 寫作 題材,一方面是因為我對這本小說比較的喜歡,包括由這本小說改 篇 而成的電視劇。的確,《圍城》是一個富有人生哲理和重大社會意義的命題,它向人們說明40年代 中國 社會的動盪、黑暗和病態,使戀愛、結婚、家庭成為「鳥籠」和「城堡」,寓意只有沖破自身的局限和昏暗社會的「圍城」,把個人的命運和整個民族、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才會有新的生路。《圍城》不愧為一部寓意深刻、發人深省的好作品。另一方面,結合當今社會現實,許多的現象也與《圍城》中的描寫場景有一些的相似,揭示其中的聯系,警示世人,以倡導真、善、美的人性和理性的人生,也是我想通過自己的 寫作 給社會的一次貢獻。
我在這 篇 論文中,主要採用了內容分析和現實對比的 寫作 手法,各階段安排依照先典型分析(即具體事例分析),具體對照現象,展現警示,再綜合論述,闡明現實意義的層次進行。具體結構如下:
一、 方鴻漸「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造成的影響對現實社會的警示意義 !
1、後果與不學無術
2、對愛情的「玩世不恭」造成的苦果與性開放
二、 方鴻漸復雜 思想 性格的現實指導意義
1、表現在愛情生活方面的復雜 分析及現實意義
2、表現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復雜 思想 性格的分析及現實意義
3、表現在事業方面的復雜性格的分析及現實意義。
第一個方面,著重從方鴻漸兩件典型的事例(即田所和談戀愛),聯繫到當今社會兩種不良現象(即不學無術和性開放),以警示世人,這部分用詞頗多, 篇 幅較長。第二個方面,綜合闡述方鴻漸在社會大背景下的愛情、家庭、事業三個方面的 思想 性格,意圖說明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如果缺乏主動性,缺乏自主有為的 精神 ,缺乏堅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很容易被環境和他人左右的,一個人只有將自身的發展置於社會論文報告經濟文化發展的大熔爐里,事業才會有所成功;一個家庭,只有在安定平和的社會大環境下,削除了社會的重壓,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諒解,家庭生活才會真誠和自由。這部分語言精練,立意高遠。
在提綱的完成過程中,我得到了諶老師的詳細指導,觀點進一步得到了提煉,對現實社會某些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也進一步深入。初稿完成後,諶老師又詳細地審閱了全文,對一些用詞不當的地方,觀點不明朗的地方提出了指正。最後正式定稿後,諶老師又認真地提示了論文列印的格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項。
正是在老師的著力指導下,在本人細致的研究下,我結合當今社會現實的某些現象,發現了《圍城》所蘊含的警示意義和指導意義。關於《圍城》的有關論著相當地多,但以其人物形象的現實融合來確定研究方向,應該是我的一個創新之點。
本 篇 論文已經完成,雖然不是很盡人意,還有許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進,但總的來說,在撰寫的過程中,我真實地學到了許多東西,更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自己的認識也有了相當的提高。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田所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19級810班的學生張田所。我的論文題目是《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的創作特點》。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在科幻小說界的地位毋庸質疑,其奇特的構思、豐富的想像力,淵博的知識和深度的思考,深深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作為與金庸同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所締造的「衛斯理」神話,有必要在文學界引起重視並加以研,但是當前而言,研究工作極其零散,毫無系統性,甚至可以說是空白。
在著手准備論文 寫作 的時候,我重新大量閱讀了衛斯理系列經典小說。對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做進一步的了解,縷清思路的基礎上,確定論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為了完成論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其中主要來自 網 上的論文期刊、圖書館的書目、學習教材的理論資料和衛斯理中文 網 。
在邵子華導師的指導和幫助經過閱讀主要 參考 資料,擬定提綱,寫開題報告初稿,畢業論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於XX年5月20日正式定稿。
具體來說,我的論文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審美特徵上的通俗性,,在闡釋上首先指出了科幻小說的審美特徵,然後針對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的審美特徵做進一步探討,得出其小說的幻想性遠大於科學性的 寫作 特點。
第二部分,針對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的故事內容進行探討,綜合分析作者倪匡創作時在科學與幻想上的優劣,得出其在故事情節的創作上更具的特色,即其故事性強,背景寬廣,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迷。
第三部分,主要是論述了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新的 寫作 手法,即「倪式故事新編」。本部分主要是通過對部分的衛斯理系列科幻作品展開分析, 總結 出這一創作特色。
第四部分,對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的創作主題和作品中人物進行探討,從三個小的方面具體分析得出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作品主題復雜多樣、主要人物的單一性、人物塑造各具特色。
第五部分,主要是深入挖掘作品在創作中體現出來的對自由平等及人性方面的思考,從小說 思想 意義的高度,對小說的創作進行分析。
經過本次論文 寫作 ,我學到了許多有用的東西,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由於學生能力不足,加之時間和精力有限,在許多內容表述上存在著不當之處,與老師的期望相差甚遠,許多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思考和探索,藉此答辯機會,萬分懇切的希望各位老師能夠提出寶貴的意見,多指出本 篇 論文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學生將虛心接受,從而進一步深入學習研究,使該論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對本 篇 論文的簡單的介紹,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 篇4
尊敬的答辯委員會主席、各位答辯委員以及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酉陽電大20114年秋漢語言文學(本)學員田所。我的論文題目為《淺議新詞語修辭方式造詞法》。本 篇 畢業論文是在導師王平的悉心指導下順利完成的,在此謹向王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
下面,我就論文的 寫作 情況做一個簡要的陳述。
動詞的語義屬性主要表現在動詞對與之相關聯的語義成分的支配能力和制約能力上。不同語義類型的動詞其語法功能也各異。傳統語法學上根據動詞帶賓語的方式把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大類,但語法學家對動詞及物與不及物的劃分看法不一。另外,根據賓語的性質動詞分類也有不同的標准, 本文 僅從賓語數量與功能兩方面來討論。按動詞最多可帶的賓語數量可分為單賓動詞和雙賓動詞,按動詞帶賓語的功能可將動詞分為名賓動詞、謂賓動詞和名謂賓動詞,通過從語義和語法功能的角度對動詞帶賓語的情況進行分類使我們對動詞有了更加深入系統的了解。
本論文共分為六大部分,
一、「根據動詞帶賓語的方式給動詞分類,
二、主要根據語法功能來區分
三、根據意義來區分
四、完全根據能否帶賓語來區分
五、根據動詞所帶賓語的性質給動詞 分類
六、按最多可帶的賓語數量給動詞分類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下午好!
我是19班的學生田所,我的畢業論文題目是《你好田所》,我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是田所老師。本論文是在田所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再次謹向田所老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中心的感謝!下面我就把論文選題背景, 寫作 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師作如下簡要陳述:
近年來,隨著教師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為研究的新熱點。作為教師信念的核心,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是學校教學和教育革新的關鍵。研究教師的自我效能感,不僅能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自我,切實增強自信與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自身素質,促進教育能力的發展,而且能為研究者、行政管理者和教師培訓者制定科學的教師培訓 方案提供 有益的 參考 ,使之有助於從根本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從而切實提高教育質量。
目前,我國對教師自我效能感問題的探討,有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對我國教師進行的實證研究,這些研究中既有對教師自我效能感結構及與學校因素的關系的探討,還有對 專家 、新手型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對比研究。但是,關於自我效能感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的研究資料匱乏。
因此,我對田所市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考察該市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差異狀況及其特點,並分析了自我效能感與小學教師專業的發展的密切關系。並結合調查研究,提出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感以促進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希望能夠 提供 給小學教師建議與 參考 。
全文共分四個部分,分別為教師自我效能感概述、阜新市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現狀調查、提出相應策略和結論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了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作用,旨在增加對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XX市為例闡述了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現狀,進而分析自我效能感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現狀:阜新市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總體水平較高;在個人教學效能感方面有顯著差異;學歷因素對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影響顯著;教學效能感與教齡間有密切關系;與性別間有顯著的相關存在,並對上述的現狀進行了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針對存在的現狀提出以下策略:教師方面,培養教師角色意識;建立心理防禦機制;不斷提高文化素養;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學校方面,創設寬松的工作環境;減輕額外的工作負擔;消除城鄉教育的差距;改革現行學位要求,強調綜合素質。
最後一部分是論文的結語,是對整 篇 論文主要觀點的概括。
本文 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訪談調查法。
首先 本文 是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和前人的研究情況下來進行 寫作 的。
其次,本人對田所市部分小學教師進行了訪談調查,調查對象注意了市區與農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後,對大量的資料和訪談調查的結果進行了歸納 總結 ,分析原因,並提出幾點可行的建議。
本文 比較早的對田所市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現狀進行了調查,並第一次對存在現狀進行了原因分析。 本文 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人力和時間有限,不能對各個地區進行更大范圍的調查,並受條件限制,尚未採用問卷進行相關系數檢驗,標准化程度不高,有待在今後進一步改進與驗證。
最後,我的論文是在田所老師的 精心 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謹治學的態度給了我潛移默化地影響。同時,在撰寫的過程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豐富了自己的知識。
我的陳述完畢,希望各評委老師給予 評價 和指正。謝謝!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
上午好!我是惠州學院中文系03本2班的學生陳xx。 我的畢業論文的題目是《再論蘇軾寓惠散文》,我的指導老師是曹國安講師。我當初之所以選擇研究蘇軾的寓惠散文,主要是因為蘇軾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作家,他是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全能式的通才,在散文創作方面,他更是是繼歐陽修之後,宋代詩文運動的卓越 領導 者和文壇領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詩文運動的最高成就。在蘇軾四十多年的文藝創作生涯中,他寫了大量的散文,含括了眾多的體裁品類 古典文學論文答辯稿 範文 古典文學論文答辯稿 範文 。蘇軾在寓惠期間,不僅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同時也寫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書信在內共有326 篇 。這些寓惠散文作品便成了我研究此課題的最直接的文本基礎。此外,在大學學習期間,我選修了蘇軾寓惠研究方面的相關課程,對蘇軾在貶謫惠州的相關事宜有一定的了解,也積累了一定的 寫作 素材,有利於該課題的研究和 寫作 工作的開展。
我的論文《再論蘇軾寓惠散文》主要從蘇軾的散文及其寓惠期間的時代背景入手,著手從蘇軾的 思想 品格和人生哲學的角度,結合蘇軾寓惠散文的具體作品進行分析,去探討蘇軾寓惠散文的內容題材和藝術特色,並嘗試挖掘出蘇軾寓惠散文的文化價值來。
注意事項:
克服緊張、不安、焦躁的情緒,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順利通過答辯。
注意自身修養,有禮有節。無論是聽答辯教師提出問題,還是回答問題都要做到禮貌應對。
聽明白題意,抓住問題的主旨,弄清答辯教師出題的目的和意圖,充分理解問題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問的現象。
若對某一個問題確實沒有搞清楚,要謙虛向教師請教。盡量爭取教師的提示,巧妙應對。用積極的態度面對遇到的困難,努力思考做答,不應自暴自棄。
答辯時語速要快慢適中,不能過快或過慢。過快會讓答辯小組成員難以聽清楚,過慢會讓答辯教師感覺答辯人對這個問題不熟悉。
對沒有把握的觀點和看法,不要在答辯中提及。
不論是自述,還是回答問題,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強調重點,略述枝節;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講,研究不夠深入的地方最好避開不講或少講。
通常提問會依據先淺後深、先易後難的順序。
答辯人的答題時間一般會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內,除非答辯教師特別強調要求展開論述,都不必要展開過細。直接回答主要內容和中心 思想 ,去掉旁枝細節,簡單乾脆,切中要害。
;